- 积分
- 2393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11-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7-9-1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培育了观照苦的观智、观照苦之因的观智、观照苦的止息的观智、观照导向止息苦之道的观智。通过如此的观智,嗔恨已经被灭绝了。
向外看外在的世界,并尝试灭绝一切令你们嗔恨的众生与事物,这是不可能的,这种灭绝政策只能带来更多的嗔恨与痛苦。向内看内在的世界,看你们自己的心,然后尝试灭绝自己的嗔恨,这是可能的。这种灭绝政策能够带来和平与快乐,最先获益的就是你们本身。向内看的人看到毒,停止生气,因此成为外在世界的吉祥。
从外转向内,这是佛陀的智慧。他没有叫发怒的婆罗门躺在床上,把一切令他嗔怒的事情及其世界里的一切鬼怪说出来。他也没有告诉该婆罗门如何惩罚妻子,如何报复无礼的客人,如何灭绝世界上的一切鬼怪,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这些不单无关问题的核心,而且完全愚蠢。嗔恨并非生起于外在的世界,而是生起于内在的世界。鬼怪并不在外面,而是在心里面。不应将我们的嗔恨怪罪于外在的世界,应怪罪于内在的世界。该城堡是我们的所造物,我们的财产,我们的遗产。因此,我们必须往该处寻找鬼怪以灭绝他们。向外界发怒,且不了解自己心的人,拥有软弱的心。这种人是愚人,因为他不了解自己的利益,也不了解世间的利益。
这不是通常看待发怒之人的方式,因为一般人们都认为发怒之人拥有坚强的心。总统站在电视的录影机前,好像疯牛般地怒吼,但是人们却误以为他拥有坚强的心。
另一位婆罗门也对佛陀发怒且要粉碎佛陀,他是之前我们提到的婆罗门的兄弟。当这位婆罗门听说兄弟已经出家为比丘时,他以更直接的方式去找佛陀算账,并以无礼且粗野的言语辱骂佛陀。
该婆罗门骂完之后,佛陀问了他一个简单且礼貌的问题:“婆罗门,有没有朋友、同事、亲戚与客人来拜访你?”
“有时他们会来,乔达摩大师。”
请注意这位婆罗门现在是多么的礼貌。那是因为佛陀不恼怒,而礼貌友善。这种行为拥有立刻平息怒火的效果。佛陀平静,婆罗门也平静。
然后佛陀问道:“你有没有请他们吃过东西——用正餐或吃点心?”
“有时我会,乔达摩大师。”
佛陀又问:“如果他们不接受,该食物是属于谁的?”
“如果他们不接受,该食物还是属于我的。”
“同样的,婆罗门,沙门不辱骂任何人、不责骂任何人、不抱怨任何人,也不接受你对我们的辱骂、责骂、咒骂。这一切都是你的,婆罗门!这一切都是你的!婆罗门,以辱骂回应辱骂、责骂回应责骂、咒骂回应咒骂的人才算是吃了你的食物,参与了你的交易。然而我们不吃你的食物,不参与交易。这一切都是你的,婆罗门!这一切都是你的!”
该婆罗门感到害怕了。他以为佛陀在诅咒他。该婆罗门是个坏脾气的人,而这种人不能想象有人能够毫不生气地说话。因此他说:“国王及其众臣相信乔达摩沙门是位阿罗汉,然而乔达摩还会生气!”
对于这话,佛陀说了四首偈:
嗔怎能生起于无嗔者,
于如法生活善制御者,
于通过圆满智解脱者,
于安住宁静的平稳者?
以嗔恨回应嗔恨之人,
要比先发怒来得更糟。
通过无嗔回应嗔恨者,
人们战胜了难胜之战。
他为双方的利益而行,
(他自己与别人的。)
明了其敌正当发怒时,
他正念保持自己宁静。
当他获得两者的治疗,
(他自己与别人的。)
人们以为他是个愚人,
皆因他们不了解真实。
这就是智慧。这是了解什么带来快乐、什么带来痛苦;这是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当某人对我们发怒时,我们不接受它。让他们保留自己的嗔恨,不碰他们的嗔恨,不吃它。因为它会烧舌头——它是毒。
以嗔恨回应嗔恨,就是打了败仗。什么仗?外在的战争?不对,是内在的战争。因为内在的战争才能带来胜利,只有内在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即如佛陀所说,内在的胜利是战胜两者(自他)。
外在的战争也好像有胜利,但那只是外在的。从外在的胜利产生的和平只是外在的。它看来像是和平,但在内里还是有嗔恨。当佛陀说胜利导致仇恨时,他就是说这种外在的胜利。然而以和平回应嗔恨会带来和平。事实上这是很简单的——嗔恨导致嗔恨、和平导致和平、不善导致不善、善导致善、不快乐导致不快乐、快乐导致快乐。嗔恨是内在的,和平是内在的,不善是内在的,善是内在的,不快乐是内在的,快乐是内在的。外在的只有色、声、香、味、触。
对该婆罗门的辱骂与恶语,佛陀回应以宁静与喜悦,令该婆罗门的黑暗与嗔恨消除,他的心也被智慧之光渗透。因此他也说:“太美妙了,乔达摩大师!太美妙了,乔达摩大师!”
他也皈依佛法僧,出家为比丘,独自住在森林里精进禅修,最终成为诸阿罗汉之一。
阿罗汉已经遵从佛陀的灭绝政策,他已灭绝嗔恨,他就好像是水中的刻印。他是世间的吉祥,因为从他那儿散发出来的只有和平而已。
第十二讲 魔王的陷阱
【英语中的the old enemy(旧敌)是指魔王(Mara)】
(注:Mara为巴利语,指妨害修行的恶魔。可包括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等。)
今天,让我们再次讨论嗔恨与发怒。
贪与痴的危险可能比较不容易看到,但嗔恨与发怒的危险则非常容易看到。我们都知道嗔恨,它对所有的人都是明显可见的,它不曾被称赞,而且一切的善人与智者都认为,它是家庭与社会中许多问题的来源。然而我们却沉迷于嗔恨。我们知道发怒是危险的,是所有人都批评的,但我们还是让自己发怒。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嗔恨的危险,也不知道无嗔是好的。简而言之,我们发怒是因为我们愚蠢。
我们的怒火一般都针对嗔恨的对象、针对他们对我们的伤害。但佛陀却从另一方面来说,指出嗔恨对我们本身的伤害。佛陀并没爬上迷猴树,去数它许许多多的刺而被刺伤,他站在树下找出了树根。嗔恨与发怒并非因为迷猴树上的许多刺而产生,嗔恨与发怒是因为迷猴树的种子而产生。那多刺的种子是贪欲、敏感且情绪化的凡心。(注:迷猴树,热带一种长满刺的大树,有游客对此迷惑:此树猴子怎么能够爬上去,因此得名。)
解释嗔恨时,佛陀说:“诸比丘,在嗔怒的男女身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