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释大愿法师:金刚经学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一切有情便是由佛变化而成的。那些有情造出的种种业,其实就是有如佛陀化身所作的幻化,因此我们就不需要去分别轮回界的业力,不需要分别认为它就是烦恼,原来就知道,原来那个妄念也只是我们真心本体的用,只是“法身波”(一个比方就是法身的波浪),一切都是法界的功能,这样子来修。
  总而言之,我们是由观察业因缘起而成立业因有,否定掉凡夫众生执著于相、名、分别以为有,这是资粮道位修行人的修证法,成就的决定相就是空性和无相。
  更往上修就是由观察相依缘起而成立相依有,同时否定掉业因有,这是加行道位之中的前二位:暖位、顶位的修证方法,它的成就相得到决定以后就是不生不灭。
   第三个层次就是由观察相对缘起而成立相对有,就否定掉相依有。因为相依的话一定是互相依存,而相对的话,它时间可以错开,可以离异,可以不同时,就能否定掉相依有。比方说轮回界与涅槃界相对,这时就是加行道位上的修法,加行道位之中的忍位和世第一位主要就修这个,它成就的证入的决定就是不垢不净。
  第四个层次就是由观察法界缘起,一切都是在一真法界之中,成立法界有就否定掉相对有,这就是见道位了,真正能见自本性,它的成就相就是不增不减。
  第五个层次就是超越法界有,而成为无障碍。真正在这时才是彻底无障碍,彻底无所住、无所得。无所住的时候就是修道位,最后成就的时候就是在无学道位它的因位,就是无间道的时候(我们学唯识会知道),它前面的那一刹那,就是无间道的时候,他就能证得毕竟空,真正成就无分别。
  我们刚刚讲的就是《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到这里为止,就是前面所说的资粮道位的修法——空性和无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里就已经包括了加行道位的修法,见道位的修法,修道位的修法,都在其中。这个就是非常快速地把这个整部《心经》的内层义,这个导引传承,就是这样子的。
  我们因为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讲到了很多具体怎么来修的方法。讲这么多关键还是说要破掉我们那些错误的知见,我们这里书看看,那里书看看,也没有传承,很多都是凡夫的分别念,自以为是,来说说说…… ,其实错得很多。
  有些人说:“哎呀,我听得头晕,有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讲一两句话让我开悟呢?”还确实有,问题是你能否开得了悟。六祖大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我们可能这一句念一万遍也开不了悟。
  再说一些其他的也有,我们说一个三句话使人见性的佛法,问题是你听了以后肯定也是没作用,但种一个种子。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讲修法是真正直了见性的修法。六祖大师的《坛经》完全就是解释这一句的,乃至于六百卷的大般若也只是说这一句的。
  《坛经》上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这个功夫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师说“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是名般若三昧。”惠能大师的开示就是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般若三昧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生心无住”的一个说明。
  有一位祖师写了一个“三句击要”,“三句击要”就是打中见性要点的三句话,所以叫作三句击要。
  我们一句开不了悟,三句能见性就更好,也是很不错的。它就是属于明心见性的教授,告诉我们如何明心见性?如何保任?以及在修持证悟见性的过程之中如何排除妄念的干扰?这三个纲领。
  第一句就是认识唯一觉性面,或者唯一本来面。第二句就是一决定中坚决定。第三句就是解脱理上坚道力。
  第一句直指心性“认识唯一觉性面”。我们自心的本来面目就是觉、明、现三分。很多人讲到真心,往往不知不觉就讲得有偏差有问题了。为什么?因为没有见道,讲真心讲来讲去就会讲到一个空,什么都空空空……这就是真心了,不是这样的,那只是三分里的一分。空是什么?空觉,空不是枯木死火的那种空,不是冥顽不灵的那种空,而是觉,空而有觉,有灵知,这是真心本体的第一分,空而有觉。本性的光明又能朗照一切,又有明;有明以后又能有妙用,能明白地显现一切。这句话很重要,这样就能明白原来妄念也好,一切还是我们真心本体光明的妙用,因为这个妙用,所以它呈现出来给你看到了,这个我们在后续的实修之中应该会有具体用功的一些导引。
  其实我们很容易就明白它里面就包含了法报化。用功的时候既不着相,也不落空。不着相就是对妄想不去取相、执相;不落空就是随时都要有觉性在。所以这第一句的要点就是妄想虽然能够障蔽真性,但其真性既不能够沾染它,也不能够动摇它,所以真性之体本来就是无缠无缚无解脱,哪里还存在一个解脱不解脱的问题呢?它本来就是不会被你……,不管你堕在哪一道,不管你有多少的妄念,这些妄念不可能对这个觉性产生缠缚,无缠无缚。当然也不属悟,也不属解脱,不过是我们在世俗谛上没有真正见性以前的一个竹筏。
  所以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是说真心的体。“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中间这三句都是讲它的相本不动摇,所以说妄念、妄想的真性不能沾染它,也不能动摇它。“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讲它的用,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一决定中坚决定”。要点就是万有显现都是觉性光明的妙用照显出来,因此我们要不执不取,不取不舍才可以真正解脱。《三自解脱论》就是说你能真正通达,有传承就是自解脱。“空明觉性为本智,现法随缘皆可现,实相本无有决定,自起自现自处灭,如海与其水与波。妄念本是法身色,余无法界而可修。” 妄念本是法身色,或者说妄念本来就是法身之波浪,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不取不舍就可以了。
  第三句就是“解脱理上坚道力”。这就是具体讲四条妄念解脱的原理,要本解、自解、起解、凝解。
  第一个本自解脱叫本解,觉性是无为不变的,不存在缠缚和解脱,所以叫“本来解脱”。也就是你只管去保持觉照就好了,而也没有一个能觉照、所觉照。虽然只是觉照一切,而没有一个能觉照的主体,你只管去保任觉照,不要去管妄念,为什么?因为本来解脱。
  第二个自解,自行解脱。这就好像蛇一样,你把它卷起来结成绳子,之后你不用管它,放在这里面,蛇自己会解开。
  妄念也是如此,它是自行解脱。我们要能认识到妄念是无自性的,但要知道你在凡夫位的时候,它虽无自性,但它就能障蔽你;虽说它不能动摇和粘缚那个觉性,但是用上,它也有用,它有这个障碍你的用,但是来说它是无自性的,所以它是自生自灭的。譬如蛇一样,蛇打了结以后,自结就自解,不需要去对治它。
  妄念也是如此,你不用害怕妄念,也不用去阻止它,妄念也是打不死的。所以有句话说:“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人肯定没开悟,凡夫知见,念头如果打得死就怪了,你打死你就陷到无想定里去了,你将来生到无想天去搞外道法了。
  不需要阻止它,也不用去打死它,也打不死,妄念起的时候你只要知道它既无自性又是自起自灭的,这样你就当下解脱了,自行解脱。
  第三个就是起解,随起随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是《首楞严》上的教诲。起即解脱,我们要认识到妄念是随起随灭的,好像在水上写字一样,其实这个跟前一个有一点相关,但它重点是讲不使它相续,不要执著于它就可以了。
  第四个是凝视解脱。保任空明的觉性,然后按照那个窍诀让子母光明会合,可以借助外在物质的光而激发,包括凝视虚空等等。这也是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说这些真正直截了当、直指心性,直接在真心本体上起修的方法。这就是本节要说的四个要点。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行菩萨道的菩萨在未证得无生法忍以前,他行化世间的生命体也还是普通的血肉之躯;但证得诸法实相以后,其生命体就是由功德善根所感得的,非常高大庄严,不是凡夫身所能比拟的,也不是凡夫的肉眼所能看得见的,称之为“自受用报身”。
  凡夫肉眼能看到的菩萨都是由报身而起大悲度凡夫,他又再变一个化身出来教化众生,实际上他成就无生法忍以后,一定是自受用报身,非常相好庄严。因为前面讲了要相上、世俗谛上,他会有一个成就无生法忍,所以接下来一个是他将来成佛的净土,再一个是他自己的佛身、报身都不可以执著。
  故此佛陀进一步问须菩提:“譬如有这么一个人,身体像须弥山一样高大庄严,出水八万四千由旬,入水八万四千由旬,这样一个非常高大庄严的身相,你认为这个人的身体大不大呢?”其实还是破我们的执著。
  须菩提回答:非常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佛说菩萨证得了清净、无相法身以后,他感得高大庄严的报身,而同时又能不住于身相,世俗上显现有,而决定没有“我已经成无生法忍了”“我已经证无生法忍了”“我已经成就了这个圆满报身了”,没有这样的概念。不住身相,是名大身。不应取身相,但也非无此胜报,当然有这样殊胜的果报了。能修六度万行而不取著,则证清净法身,而一切胜相自然显现,不必著有,不必著空,修因的时候就能不取我相,不住六尘,而生清净心。这样来理解“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这是本经里第二度的校量功德,而且比上一次校量功德更为殊胜。前面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来布施无量的有情,这个福德来与能够受持解说《金刚经》四句偈的人来比较,就说明法施功德胜过财施。能够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哪怕四句偈,他所感得的功德都要超过前人的功德。现在就更加彰显,现在是以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来布施的福德与能受持解说《金刚经》四句偈的人所感得的福德相比较,然后就彰显持说《金刚经》之人福德更为殊胜。
  所以佛陀问:“须菩提,像恒河中所有沙子数量那么多的恒河,恒河里的每一粒沙都作一条恒河,那么多的恒河,所有河里的沙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仅仅是恒河沙数恒河就已经多得无法计算了,何况是所有河里面沙子的数量呢?那更加多得无法想像。
  佛陀看到教化众生机缘成熟,就说:“我今天实实在在以真实语来宣说财法二施的差别,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遍满上述那么多所有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作布施,他所招感的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就说:“非常多,世尊。”
  佛陀告诉须菩提:“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信受修持《金刚经》,哪怕只能受持经中的四句偈,为他人宣说,其功德已经远远超过前面所说的‘以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作布施的福德’。”
  譬如有一颗救命神丹,一粒就超过一万个医生所开的药方,摩尼宝珠只有一颗,也要胜过一千种大海里的种种珍宝。同样,至理一言,可以超凡入圣,略持此经乃至于四句偈都能让自他明心见性,成佛有分,所以“此福德胜前福德”。
  因为佛经的精华,佛法的心要义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波罗蜜多是遣除众生无明实执的唯一根本因。“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要拿起般若智慧利剑才能斩断无明实执的锁链。本经更加是般若的精华,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就会有这么一个赞叹。
  持诵《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这是因为不可思议的缘起力所导致的。要能妙用缘起,依靠佛和佛经为缘起作功德的话,殊胜果报不可思议,你在三宝前做一些极小的事情,都能获得非常大的功德。
  譬如唐朝时有一个人持诵《金刚经》, 因为宿世恶业的缘故,他得了一种恶病——麻风病。以前麻风病是没办法治的,马上要隔离,不然传染就麻烦了。
  因为没办法治好,身体看着一块块就烂起来,家里人没办法,就把他弄到杳无人烟的深山里去,给他留了一点食物,只能这样让他自生自灭,他就痛苦绝望到极点。
  祸不单行,他正在痛哭流涕的时候,看到一只猛虎朝他走过来,哎呀!他吓坏了。很害怕的时候,他突然回忆起自己以前念过《金刚经》,其他的都不记得,就记得一个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他想到:我肯定被这只老虎吃掉,我临死以前念几句吧。身体吓得发抖,话都说不出来,但心里一直还在念。
  那只老虎还是继续朝他走来,他前面还在想:我念念这只老虎不会朝我走过来了吧?可后来感觉念经好像还没起什么作用,没什么力量,老虎还是朝我走过来了,吓得晕了过去。但晕过去之前还是一直在心里念,因为没有其它救命稻草了。
  念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晕过去了。醒后发现老虎已经走了,原来老虎走过来并没有吃他,而是用舌头舔他那些伤口,所有的伤口都平复、痊愈了,这是《金刚经》不可思议的殊胜力。
  《佛陀种姓经》上说:“于导师佛陀,虽作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在三宝面前哪怕种极微小的一点因,供一朵花、一盏灯,这个都一直不会灭,这种果报能让你多生多世都转生善趣,都能闻佛法,一直到“后获菩提果”。所以我们要能信受佛的金刚语,受持解说殊胜的《金刚经》,并且广宣流布。
  以前的林则徐也是这样的。他是早上念一遍《金刚经》,晚上念一遍《弥陀经》,念念阿弥陀佛,般若为行,净土为归。
  世亲菩萨将《金刚经》的功德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获得广大的福德,即持诵此经远远胜过作广大的财布施的福德。
  第二个方面,能做难事。有些事情凡夫位很难做得到,比如你要把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装满珍宝来布施,凡夫没有福报很难做得到。但是虽然是凡夫,要念一卷《金刚经》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而且你念一卷《金刚经》的福德虽然时间短,就超过长时间用满三千大千世界珍宝来布施给众生的福德,所以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力。
  第三个方面,就是持诵此经诸天恭敬。
  第四个方面,就是等同佛身。持诵《金刚经》之人能迅速圆证佛陀的法身、报身、化身。
  第三、四两种功德在底下的第十二分里面有解说: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佛陀进一步开示说,并且任何一个人随时随地演说《金刚经》,能持诵《金刚经》中乃至四句偈,都会有无量的天人阿修罗来供养。要知道他在讲《金刚经》、他在诵《金刚经》这个地方就会成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修供养的对境,即是三宝所在。他们会像对待佛塔、佛殿一样恭敬供养,更何况是能具足受持、读诵全经的人呢?当然功德就更为殊胜,当知是人成就了最无上第一稀有的法要,速能成就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
  而且,哪里有此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有佛陀,有佛的贤圣弟子围绕着,就已经成为佛与菩萨所居住的圣地。这个就把本经的功德称赞到了极处!
  这段经文有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诵此经之处即是塔寺,天人供养。我们要照《金刚经》,我们以后造一个佛塔就容易了,我到哪里出差,就在那个地方念一遍《金刚经》,天人看见这个地方就有佛塔,成为皈依、供养的对境,这是事实。
  《宗通》上有一个记载,隋朝时四川有个姓荀的人,他是一个秀才,他很信佛,但家里比较困难。他经常会在一个没有什么人到的空地方自己来背《金刚经》,他能很熟练背诵。一边背一边用手在虚空之中写,每天都会在虚空之中写一遍《金刚经》。后来就感得那些诸天、天神、天人用宝盖幢幡来遮蔽那片天空,遇风风不能入,遇雨雨不能湿。
  后来那个秀才老死了,但很奇怪,很多很多年,从隋朝一直到唐朝,那片天空都是这样,其它地方下雨,就那一块不下雨。后来大家不晓得什么原因,很多看牛的小孩子一下雨就跑到那个地方去避雨。
  一直到唐朝武德年间,有一个异僧——出家人(肯定是有修证的)刚好路过那个地方,以他的天眼通看到后就跟那个村庄的人说:“以后你们不要让牧童到那里避雨了,因为那个是经典所在,就是佛塔,小孩子无心跑去践踏不好。你们要用石头栏杆把那一块围起来,在围的地方造一座塔,因为虚空之中天人都在散花,都在供养。”
  村里人也很信受他,就真的造了一座塔。如果去过四川就会知道,四川彭州龙兴寺的金刚正觉塔,它的前身就是这个金刚经塔。后来海公上师发愿把它修好,就造了个模型,之后清定上师发动把那座塔建好了,我们现在去可以有个殊胜的对境瞻礼了。
  可见《金刚经》殊胜功德力威力无边,真实不虚。
  第二个要点,有人尽能受持者速证佛三身。
  既然《金刚经》一言一语都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威神力,那能够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皆能成就最上第一稀有功德。因为般若是三世佛母,能生三世一切诸佛,所以持诵此《金刚经》的人就能成就清净法身,最上之法。
  最上是指迅速能成就法身功德。首先是持诵《金刚经》的人迅速成就报身功德。速能成就报身功德第一之法,即报身佛的万德庄严、殊胜无比的报身。其次,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持诵此经者就能成就稀有功德。这是指速能成就化身、应化身稀有之法,随类现身,普度群品,普度无量众生。所以在世间甚为稀有难得,迅速成就佛的三身圆满。可见,能持诵《金刚经》的人有这样殊胜的功德和成就圣道。
  第三个要点,此经所在即是三宝所在。
   〔经典所在〕是法宝;〔即为有佛〕是佛宝;〔尊重弟子〕就是僧宝。佛弟子是指那些贤圣僧,道高德重,能为天王、人王等等之所尊重、敬奉、礼敬。比如阿若憍陈如,他为大梵天王之师,摩诃迦叶是帝释天释提桓因之师。
  因此《大般若经》之中赞叹说:“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常住其中,故欲供养佛,当知供养般若,般若与佛无二无别。”这其实告诉我们,如果家里面要布置一个佛堂,一定要有法宝,法宝最好摆《大般若经》,如果找不到就摆《金刚经》。有佛像是佛身功德;有《金刚经》是佛语功德;有佛塔是佛意功德,这样佛的身语意功德都圆满了。还有六大四曼具足,幡或者绣佛的誓言,或者对联都可以,等等。
  这段经文里讲了《金刚经》所在之处即是三宝所在之处,为什么?因为前面说到“皆应供养。如佛塔庙。”说明《金刚经》即是住持三宝。中间又说:“是人能够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说明《金刚经》就是自性三宝,能够让持诵《金刚经》的人迅速在自身之中圆满成就佛殊胜的品德:智德、断德、悲德。后面又说“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说明《金刚经》就是常住三宝。可见受持《金刚经》就是因住持三宝而证自性三宝,而成常住三宝。
  本经所宣示的般若空性是一切诸佛以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的出生之处,一切诸佛由《金刚经》而出生,一切诸佛成佛的法也由《金刚经》而出生。我们怎样归纳《金刚经》的要旨呢?
  禅宗里有位大德作了一首诗,很能告诉我们下手修行的功夫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方法是什么?就是“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幽。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心随万物转”,就是心随着万物生起种种的妙用,在一切万物之中做得了主不被迷,而能够无所住。
   “转处实能幽”。幽就是幽静不动,如如不动,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是不生,念不是不起,而是要生无所住心,正起念时不见有念可起,正起念修六度万行,而没有起念之相。起念之后如鸟过长空毫无痕迹,六度万行修过了也心无挂碍,尽管是在做事,逢缘对境,待人接物,但内心一直都是无所住,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所以叫作“转处实能幽”
   “随缘识得性”指性体是当相即道,在相上来显,我们一直能够无所住,一直能够保持觉照,就能知道性不在别处,就在当下的作用处,它一直没有隐蔽,也没有掩藏,也没有隔断。临济禅师说:“有一个无位真人,在汝等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这其实就是直指心性。凡夫因为迷掉了,迷心而逐色,迷时人逐法,悟时法逐人。迷的时候你追求佛法,如果用一种实有的心,实执的心去求,往往就成为障碍,所以凡夫众生追逐外境,迷失真性,如果能够入流,能够反照,就能觉悟。出流是生死,入流即见性。所以说这个是“随缘识得性”。
  因为真性本体无断续,无间隔,一直刹那刹那在一切时空之中,如果我们能在前念已灭,后念未生的中间功夫得力,当下即是,当下就是参学事毕。但我们一直要能知道随缘识得性,事情一定有间断,念头也一定是有断续的,就在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之中去用功夫。
  “无喜亦无忧”就是一切事情都是假相,本来无有得失。对一个真正明心见性的人来说,他能超越得失,所做的事情都是随缘起用,恒顺众生,成了也不居功,败了也于心无愧。大机大用、不喜不忧、不取不舍来利益众生。
  《极乐愿文》中,释迦牟尼佛有一首偈颂说:“浊世五百世,我现文字相。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释迦牟尼佛金口玉言曾经说过,我浊世五百世也会现文字相,那部经典就是法身舍利。所以我们要能好好地持诵这部见性的经典。
  那么,也有非常难得的机会,感恩三宝的加被,也感恩护法龙天的护持,以及大众能一起参与成就这个般若法会。我们应该再讲九次就可以把这部金刚般若讲说圆满,愿大家能多持诵《金刚经》。能像我们六祖的三传弟子大颠禅师一样,大颠禅师教化韩愈,大家都知道。他功夫也很深,一生抄写《金刚经》1500遍,也抄了30部《妙法莲华经》,我们可以多读诵、受持。也回向给一切慈母众生都能迅速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作回向。



  
                第七讲
  
  我们先念般若佛母心咒:
  嘎得。嘎得。巴拉嘎得。巴拉桑嘎得。波得梭瓦哈。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诸资粮,为利有情愿成佛。
  诸佛所动作,都非无因缘。
  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
  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
  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南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慈弥勒菩萨摩诃萨!
  诸位善知识,首先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了一切如母有情速速地从生死轮回的迷梦中苏醒过来,因此我们继续来学习《金刚经》。
  去年我在灵惠寺已经讲解了《金刚经》的前十二分,从法会因由分到尊重正教分,共作了六讲,我们今天先稍作回顾。
  第一讲主要是说《金刚经》的殊胜和本经的注释。《金刚经》有五种殊胜,《金刚经》是一切佛法的心髓法要,是明心见性、悟道成佛的宝筏。所以在经典之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可见本经的重要。一切佛和他们成佛的法都是从《金刚经》而出,《金刚经》是斩断烦恼的利剑。
  我们都知道,佛经之中《华严经》、《法华经》都很殊胜,事实上《金刚经》也同样殊胜。《华严经》是讲佛的境界;《金刚般若经》是讲佛的行持;《法华经》是讲佛的果位,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是境、行、果。即华严讲境,般若讲行,法华就讲果。
  中国佛教徒都有两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注重于实修。就是实际的行持,特别重视由定发慧的体悟。
  第二个特点就是好简易。《金刚经》的篇幅不长,五千余字,又注重在当下的生活之中行持,证悟空性智慧,最符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非常盛行。很多人虽然没有怎么接触佛法,但是知道佛门里面有一部《金刚经》,由此可见这部经典非常盛行。并且金刚般若法门与净土法门是二而不二,经常说实相无相无不相,《金刚经》就讲实相无相,净土就讲实相无不相,因此合起来就能够让我们迅速地悟入诸法实相。
  般若者,如来智慧庄严;净土者,如来福德庄严。所以我们受持《金刚经》,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容易得生净土。所以,修持净土的人要能够以般若为行、以净土为归,能够真正地看破放下,信愿持名,必定得生净土。
  第二讲的内容主要是讲《金刚经》的五重玄义,即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相。本经是以法喻立题,以生实相为体。
  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心成就的时候,就是诸法实相、真如法身现前的时候,也就是开悟的时候。怎样来成就清净心呢?要能够无住。那怎样无住呢?要能够离一切诸相,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是本经的主旨。能够空有不著,所以经上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接下来是明宗,《金刚经》修行的宗要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本经分为前后两番问答,其实就可以用四个字来归纳:前面十六分都讲离相,后面的第十七分到三十二分就是讲离念。
  从论用的角度来说,我们通过这样修行达到的效果、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八个字:破我灭罪,成就如来。本经的教相是至圆极顿的大教,是无上醍醐。
  第三讲,金刚般若法会的请法者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他向佛提了两个实修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已发菩提心的人,怎样来保持不变质?即“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说发了菩提心以后,怎样能够不退失菩提心呢?“应云何住?第二个就是发了菩提心以后,还会起妄念,那云何降伏其心呢?怎样克服妄念呢?全部的《金刚经》其实就是围绕这两个实修的问题来开展的。
  第四讲主要是说能够信受实修般若法门的人要具有什么样的根器呢?
  正信希有分第六中,佛陀开示我们要持戒修福的人能信受、实修般若法门,这一讲中还讲了有四个原因,所以持戒修福是修般若的基础。可见,只要在持戒修福的同时打破执著,当下就是与般若相应。其实一切法门都是修不执著,即不执著于一切相,不执著于一切的观念、见解。那诺巴尊者说:“显现不会遮障,执著才会成为障碍。”但是,凡夫众生是难以行中道的,你要跟他说不执著,他其实往往就变成取非法相了。妄谈不著戒相,不知全堕在破戒相中;妄谈不著福相,不知全堕在众罪相中。所以这个不执著不是说什么都不在乎,包括持戒、修福,不是说不需要去做,不是这样的。其实,能够证悟空性智慧应该是更加勇猛精进地持清净戒,广积福德。
  第五讲,讲到了依法出生分第八和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回答佛陀说:“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这个回答有两个妙处:第一个妙处,正是因为这个福德是无性的,福德的本体是空性,所以福德才可以辗转增上,所以说福德多。第二个妙处是破除众生对福德的一种实执。
  接下来就讲真正证悟实相般若的标准是龙树菩萨在《中论》中所讲的六个条件:“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所以龙树菩萨在《七十空性论》里说:“有一切诸法,自性即是空,诸法是缘起,吾等如来说。”
  第六讲是讲庄严净土分第十。
  前面第九分的时候已经举声闻为证了。要证得声闻果位,要依般若法门证悟空性智慧。到第十分就是举菩萨为证。明心菩提所证的诸相非相是三乘共入的,也就是说般若法门,事实上是声闻、缘觉、菩萨、佛证果位都需要的,所以叫做四圣众母。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的事业就有两个方面:一是庄严佛土,二是成就众生。
  世界是缘起假名,所以能够广大庄严。没有自性的世界,就没有不变性。遇到秽恶的因缘,就成秽恶的世界;造集清净的因缘,就会有清净的世界现前。全依众生的知见和行为的邪正善恶而转变。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广利众生,就能够转秽恶的国土为清净的国土。方法就是:“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的相归纳起来就不出六尘。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不住相而行六度,就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我们还学习了无为福胜分第十一和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上述是我们简要地把去年所讲的前十二分作了一个回顾和归纳。今天开始,我们来共同学习《金刚经》后面的二十分。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本节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就是本经虽然短,只有五千多个字,但是她的架构跟《华严经》是一样的。《华严经》可以分为信、解、行、证四分,本经同样可以分为信、解、行、证四部分。
  前十二分已经点出了,持戒修福者能够对般若法生信心,那是信。解分是从第九分到第十六分都是讲悟解般若,包括第十四分说:“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深解义趣,即深解般若法空性智慧的义趣,才能断我们的实执,破我们的无明。我们为什么会起烦恼呢?为什么会招感种种痛苦呢?是因为我们对万法都执著于它实有,这种无明实执要用空性智慧来对治。
  第二个重点就是前面已经屡次用校量功德来显示《金刚经》福德殊胜,乃至于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的福德,都超过以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供养所感得的福德。以那样多的珍宝来供养布施三宝,这个福德还比不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的福德。
  并且又进一步说本经所在之处,即如同佛的塔庙,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与一切贤圣都同在其处。既然本经如此殊胜,那我们怎么可以连本经的名字都不知道呢?所以须菩提就来向佛陀请问:“当何名此经?”就是本经叫什么名字呢?“我等云何奉持?”我们如何来受持,来奉行呢?
  我们要知道,一经的名字就能够含摄全经的大意,显示全经的精要。对于有智慧、悟性高的人来说,他仅仅听到这部经的名字就能够悟佛陀的密意。因此,后世也有一些是专称经名来作为修行法门的。比方说,有人专念“南无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咒塔梭哈。”就以这来作为修行法门,当然这也是非常殊胜的。
  还有年初圆寂的台湾法鼓山的圣严法师,他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时候也谈到日本的日莲宗。他们也是专念经名的,一边击鼓一边大声地唱“南无妙法莲华经”这个经名,很有震撼力,能够收摄身心,也是念诵经名作为修行法门。所以,须菩提专门来请问经名。
  第三个重点,一般的情况下,其他经典差不多是佛陀讲圆满了,到最后才来问经名的,而本经为什么在中间的第十三分就来说《金刚经》的经名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因为须菩提观察到众生的根器不同。有些人是即解即行,解时即是行时;有些人虽然解般若法,但是不能行持,或者虽然行持而不能相应。所以须菩提就要接着问:“我等云何奉持?”
  第二个在中间来请问经名和请问云何奉持,其实也是请问有没有一个总持之法,能够把前面所讲的那些种种修行法门、种种般若法门都归纳起来。本经的前半部分是讲离相,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乃至于离法相、离非法相;后半部分就是离一切见。所以请问经名,就能使我们由博而返约,依经名而来忆念全经的心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这一节也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就是佛陀对须菩提尊者说,这部经能够破一切如金刚的戏论妄执,而安住于法尔如是、本然清净的金刚妙慧之中,所以本经的名字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要以此经名而摄持经义,如法受持。
  对于《金刚经》的注解,有八百多家不同的解说,但是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系的不同:一系是法相唯识宗的观点,另一系就是中观宗的观点。玄奘法师这一系就从法相唯识的角度来讲解《金刚经》,他们说:般若是能断的智慧,金刚如所断的烦恼。烦恼的微细分,一直到成佛才能够断净,才能够断除清净,所以是深细难断的,如金刚的难于破坏一样,所以玄奘法师把本经翻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另一系就是鸠摩罗什三藏法师,这一系从中观宗的角度来讲说:把金刚比喻为般若,般若能够破坏一切戏论妄执,而不被妄执所破坏。般若的坚、明、利,如金刚一样坚固、明亮、锋利。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之中,单单说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这二十二年可以分为十六会,《金刚经》是属于其中第九会。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是专讲第二会般若的。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金刚是专指那种金刚宝,不是指金刚石。我们世间说的金刚石就是那个钻石。虽然金刚石(钻石)硬度很高,一般的任何东西都不能破坏它,而它却能够破坏其它东西,但是也有方法能够破坏这个钻石。《大智度论》中说,如果把那个钻石放在乌龟的壳上,用羚羊角来敲它,就能够把这个钻石敲碎,就能够破坏它。由此可见,金刚是指金刚宝。
  我主要是从中观这个角度来讲说《金刚经》。
  第二个重点就是进一步来阐释般若,般若是清净无漏圆满的大智慧,在此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归纳般若。从前,须菩提在般若法会上曾经提出四个问题: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何用?般若属谁?那么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何者般若?即般若有哪些种类。第二个何名般若,就是为什么称为般若。第三个就是般若有什么作用。第四个就是哪一些贤圣能够证得般若。
  般若的种类,当然可以分为两种:共般若与不共般若。人无我慧,这是大小乘共需要共证的,称为共般若。汉传的说法,小乘会我空法有,即执著于还有所修的法。所以在大乘来说,法无我的空性慧是属于不共般若。
  当然,般若也可以分为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诸法实相,也就是指现觉现证的、能所不二的实相。观照般若是指以空观智慧来与实相相应。《大智度论》上说:“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可见,空观、般若、无上菩提,这三者的关系是由浅至深、假名安立的。最初是抉择我法无自性,人无我、法无我,这个名之为空观。这时,空慧还没有成就,真正能够彻悟诸法实相的时候,就转名为般若。所以说未成就名空观,空慧成就的时候就名为般若。般若到了究竟圆满的时候,就名为无上菩提,那就是成就佛果位的一切种智。
  文字般若是指佛所说的一切言教。事实上一切的动静语默,乃至于扬眉瞬目等等能够让众生悟入,这都可以归纳到广义的文字般若这个范畴,主要是安立二谛,抉择空有。
  般若的分量又可以分为五种,除了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之外,还可以加上境界般若和眷属般若。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称为般若呢?般若究竟是指什么呢?是指般若观慧是因,也就是空观的智慧来与实相相应,这是因;而证悟诸法实相是非果之果。佛陀以种种的言说、文字来开示现觉现证、能所不二的实相。
  第三个问题是般若有什么作用呢?从实相般若的角度来说,一切诸法都是缘起无自性空的。所以说实相般若是万法的本源,是迷悟的关键。观照般若的作用是使我们能证真实,以了生脱死,导万行以入智慧海。菩萨行综合包括了大智行和大悲行。菩萨以空慧得解脱,这是般若道,是大智行。同时又以大悲为本,以无所得为大方便来策励六度万行,悟后起修来广度众生,以此万行的因花来庄严无上的佛果。
  其实所有的佛法可以归纳为般若道和方便道。般若道侧重于自利,侧重于破除凡夫的无明实执,从无明系统转到明觉系统中来,明心见性。证得明心菩提以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8 10: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