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96|回复: 0

[慧净法师] 慧净法师:《观经四帖疏》两处眼目、两个心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2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随喜功德 于 2012-11-22 12:41 编辑

《观经四帖疏》编序
《观经四帖疏》是唐朝善导大师(六一三~六八一)撰著,系解释《佛说观无量寿经》之书,分为四卷:第一卷名〈观经玄义分〉,第二卷名〈观经序分义〉,第三卷名〈观经定善义〉,第四卷名〈观经散善义〉;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

此书古今大德皆尊称为「楷定疏」或「证定疏」,奉为金科玉律,崇敬如经。

此书眼目有二处,心要亦有二处;虽有二处,共明一理,知此一理,则《观经四帖疏》之宗旨,了如指掌。

眼目之一: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第十八愿取意之文 )

此文名为「要弘二门判」之文,在第一卷〈玄义分〉「七门料简」之第一「序题门」,亦即此《四帖疏》于开宗明义之「序题门」便首先将《观经》一部所说义理,分析归纳为「要门」与「弘愿门」;此不只是对《观经》的教判,同时也是整个净土宗的教判。
「要门」指《观经》之中十三观之定善及三福九品之散善,所谓「定散二门」,修此功德回向,以求往生。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行,尽在此要门之内。

「弘愿门」是指《大经》之中阿弥陀佛的本愿,亦即第十八愿。善导大师在此显明往生不是依靠自力之定散二门,回向求生;乃是全依弥陀本愿之救度,自然往生。

由此文便可窥知此书目的在于阐扬弥陀本愿之救度,明示凡欲往生极乐净土者,都必须乘托弥陀本愿之救度,无一例外。凡乘托弥陀本愿之救度者,不论善人恶人,皆入弥陀无为涅槃之高妙报土,皆与弥陀同证光寿无量之最上极果。此即是《大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中本愿王─第十八愿的宗旨。犹如水流原归海,月落不离天;远离弥陀本愿大海,十方众生即无归处。弥陀本愿,释尊本怀,善导大师在此予以显露无遗。

眼目之二: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文名为「要弘废立」之文,在第四卷〈散善义〉之末尾,亦即解释《观经》〈流通分〉之文。此是《四帖疏》之结论,此结论显明舍自力定散之「要门」,依专称佛名之「弘愿」。

此文虽短,笔力万钧;净宗宗义,如拨云见日,朗然独照,似华落莲成,不带方便。此文是整部《观经》的核心、骨髓、结晶,是净教的宗旨、方针、目足,是十六观的千里来龙,在此结穴。《观经》一部的千开万阖,在于引导群机进入「一向专称」的一行。此「一向专称」的宣示,即是《大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中本愿王─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的解释,亦是前面〈玄义分〉所言:「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的内容,亦即一切善恶凡夫如何乘托?「一向专称」即是乘托;善导大师以此文显示《观经》一部之目的在于导归定散诸机进入第十八愿。犹如群星拱北斗,万流归大海;若依一向专称之行,必至无为涅槃之土。

        附表如下:     
8-6.gif
      

心要之一: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此文名为「二种深信」之文,在第四卷〈散善义〉之「深心释」,「深心」即是「深信之心」。此文显明「机法二种深信」,机指凡夫,法指弥陀。凡夫深信自己三业都是罪恶,永沉轮回,无出三界之力;然此凡夫是弥陀深生悲愍,为其发愿立誓所要救度的对象,此凡夫恐惧不安的心中,体悟弥陀本愿力的摄护救度之真实,而毫无疑虑地信受弥陀本愿之救度,当下实时获得往生决定,此即「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之意。亦即《大经》所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我当哀愍,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的宗旨。

心要之二: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此「称名正定业」之文也是在第四卷〈散善义〉之「深心释」,此文显示不论道俗,不论智愚,不论净秽,不论罪福,不论定散,心之是非,一概不论;凡夫之心,余念皆迷,非往生因;唯念弥陀,即得往生。此是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之意。
前面之「二种深信」是就信(信心)而言,此「正定业」之文是就行(称名)而言;在此显示信本愿之念佛是信行一体、信行不二、信行不离,此义善导大师之《往生礼赞》的前序亦言: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一念无疑的二种深信是往生的正因,不论定善,不论散善,不论逆恶,十方所有一切之众生,往生在此信心,信「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亦得往生」。若发起此信之当时即已临终,来不及口称念佛,则当下往生极乐;若寿命延长之间,则尽形寿称名念佛。
上面所举二处眼目、二处心要,文虽有二,共明一理,一理即是信弥陀本愿之救度,称弥陀本愿之名号;亦即全部生命顶戴弥陀救度,生命与弥陀成为一体。

善导大师于此《疏》显明《观经》之意在于引导原来修圣道门之机入净土门,并劝导净土门自力定散之机进入他力救度之法。亦即《观经》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一切众生,专凭弥陀本愿,专称弥陀名号,顶戴弥陀救度,往生极乐净土。所谓:

开示长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乐果。(玄义分、序题门)
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玄义分、和会门)

这是十方三世诸佛出世的本怀,所谓: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玄义分、和会门)

此《观经四帖疏》及《往生论注》、《安乐集》等,于唐末之后即已失传,由于唐武宗(八四一─八四六)之废佛灭法,在教史上最为惨烈,又加上唐宋之间的五代战乱,佛教典籍几已焚毁殆尽。五代之时吴越之忠懿王钱弘俶曾在中国本土寻求「天台三大部」而不能得,后来才由义寂法师远从高丽国带回;有名的天台三大部尚且如此,其它典籍可想而知。日本净土宗之幸西上人的弟子明信法师,于宋朝时亦前来中国重新寻访善导大师的所有著作,却毫无所得空手而归。

然而此《观经四帖疏》早在善导大师往生后之六十三年,亦即公元七四四年即已在日本传写弘扬,不但不曾焚毁散失,而且成为日本所有净土教所珍视的主要依据论疏之一。日本净土教皆顶奉此《疏》为「祖典」,其尊崇之极不喻可知,对此书之深广研究,流布阐扬,致力甚深。反观中国,可谓众生福薄缘浅,直至清朝末年,此《疏》并其它净宗宝典才由日本回流,而专门研究者,尚乏其人。由于缺此祖典的指导,致使千余年来,我国之弘扬净土者,于弥陀之本愿深旨,难免或有不知,而与昙鸾、善导等净宗祖师的立论相去甚远。此因当时机缘未熟,以致教法暂隐,未能行世;如今机教已熟,此《疏》应缘而现,法化四方,故重新校对、分段、标点,并加眉注,欲令有缘阅者,容易解读,速得旨归;同循净宗祖师的路线,同入弥陀本愿的大海。

若欲掌握此书之纲要,并正确了解大师之伟迹,则请阅读本《全集》附录之《观经四帖疏纲要》及《善导大师略传》。
凡夫信本愿与佛成一体朝夕同起卧出入共相随常忆佛念佛三业不离佛现生得安稳临终生极乐
   
佛历二五四三一九九八年一月十日 释慧净 谨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8 12: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