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2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8-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念佛和诵经是一样的,都可以消业,消的是心业,是三毒贪嗔痴,善也是业贪执即谓不善业,过去所做业不亡,哪个先成熟哪个先受报,全部消不掉的,我空,法空,业即空。
提了很多的问题,其实归结起来就是身口意三业,有轻有重,身贪外法一切色尘,口有忘语毁谤,意是愚痴无明支配身口,反过来贪嗔对愚痴相表里,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此是天理哪个人也违背不得,所以佛教特别是念佛诵经也同样是也,念佛和诵经为何能消业呢?此是有“止”的意思,今生得闻圣道止恶防非,也即是改过通过真忏悔,人达到一个了上升的一个境界,就是修功积德,如善知识问的带业往生了,债主问谁追债去?释迦世尊在《金刚经》里说的;“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我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肢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还债,这谁都逃避不了的,不过当你成就了还拍还债吗?俗语说得好:“无债一身轻啊!”,《金刚经》“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菩提,”。
今生在修行的时候,我们也许出现各种各样的违逆的缘份就是恶多善少,也不必惊异害怕,恶的缘份违逆的不见得是坏事,还债吗!把达摩祖师四行观贴上来你可以好好的悟一悟;“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苦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于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为称法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