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雨中百合

[其它] 净慧法师法语问答录(连载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中百合 于 2012-3-24 22:31 编辑

连载中,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零三问:为什么说佛的加持力于法门中,护念力于净戒中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大日经》中说,“想念于一切,心诵持真言,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与法界力,周遍众生界,诸念求义利,息皆饶益之,彼一切如理,所念皆成就。”《梵网经菩萨戒本》偈赞法益中说,“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者,安获五种利,一者十方佛,悯念常守护。”当然,于这两部经中,还有多处如此法义。
法门,是诸佛依福慧具足的功德力所成就,于一切法界中遍满加持力;随顺众生种类,开示修行法门;依佛方便智慧,随顺众生根基,有八万四千法门;如南无佛,为皈入修行法门,一切咒语中也密含皈入法义。修行人必须依师传承法门;身心精进修行,才能次第成就道业。修行人所依法门,是证入佛法三乘宝山取得自性三宝的轨制路径;于路径中有都摄六根的静坐禅行功程,结合南无佛之法理,获得如来加持力,才能分别通达化喻三城。
加持力,是诸佛功德力与自然因缘一切法界力和合,于冥冥中授予修行人的种种神秘力量。这种神秘力量,无形无影、无声无色,从呼吸中、从毛孔中、从梦寐中,以渗入皈入法门的承载佛法的身心法体中。其功用可摄持六根、净化五蕴心、去除习气垢染、转化无明烦恼,成就自性慧命身。诸佛愿力以加持力发挥作用,救度一切众生,护佑一切清净道场。
诸佛加持力为遍周法界存在,法门以个体身心皈入修行成就功用;即加持力于法门中,法门中有加持力;离加持力无法门,离法门无加持力。以此缘故,一切欲得佛法利益者,都应首先皈入佛教法门,即皈依佛门。然后再诵念名号功德,深入经藏义理;即皈依法义。还有须按师传承都摄身心,静坐禅行;即皈依僧理。一切皈依佛门的修行人,都能接受诸佛加持力,于不知不觉中获得法益。末法时代,魔子魔民破佛法菩提,就是破坏一切修行人的法门;离经一字,即为魔说。
净戒,是身心严持戒仪清净,于一切时一切处都能依戒勤护身不习染、心不起恶念。戒有优婆夷戒、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
护念,是诸佛依大愿力,以自在神通力,时刻护佑清净戒行心念的戒体。戒体为身心皈入法门的法体受持戒律,戒体法体为一人体;可在实际修持中,存在法体不能严持净戒,也存在戒体不能依净法,因人修持有差别;但是,真正能实修证悟的人,都是戒法一体。
诸佛护念法体中的清净戒体,身心严持净戒中决定存在诸佛护念力。净戒净法如鸟双翼,若修行人依法不持戒或持戒不依法,则失一翼,难以飞行。一切能严持净戒的修行人,于不知不觉中,都能得到诸佛护念的戒益,加速道业成就。
佛灭度后,出家人修行依戒为师;在家人修行也须依戒为师。在依戒为师中,应注意处理好戒与修行的关系;即法门如船,戒如行船的操作规范。应注意处理好守戒与因果的关系;即身不作、口不说、念不起,远离因果。应注意处理好法则与戒律的关系;即法则生灭法,戒律身心受,生死关头不舍戒。应注意处理好以戒为师与师的关系;即戒律不可更改,一切依法不依人。否则,舍戒为放逸,破戒为欲漏,毁戒为因果,自毁菩提路。末法时代,魔王魔法破佛法菩提,就是破坏一切修行人的戒律;戒如渡海浮囊,魔搭一手都决不可以。唐朝法江传中记,有一道士李荣见长安大兴善寺火灾后遗址时讽曰:道善何曾善,言兴且不兴;如来烧赤尽,唯有一群僧。今复偈和之:
道善何曾善执著,言兴且不兴名相;如来烧赤尽涅槃,唯有一群僧正法。

第一零四问:受戒的渠道有几条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戒名为孝,对一切众生行一切善;又为制止,制止对一切众生行一切不善。受戒渠道有三条;一为自求受戒;二为师前受戒;三为坛场受戒。
自求受戒;为在佛形像前,礼拜供养,表露誓言,自己愿求受戒。受戒种类有十善业道法、菩萨戒。
师前受戒;为师引领皈依佛的同时,授于五戒、八戒,称名为三皈五戒或三皈八戒。若是密宗上师,于传承密法的同时,授于十四戒、大誓言戒。
坛场受戒;为戒师专门授戒;受戒种类有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于授菩萨戒中,在家人受六重二十八轻戒,出家人受十重四十八轻戒,为受具足戒。
受戒渠道不同,表示所受戒律不同、对象不同。戒律不同,为五戒、八戒、十四戒为方便戒,十善业道法为差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大誓言戒为具足戒;大誓言戒为三昧耶戒,或称佛性三昧耶戒,或称金刚三昧耶戒,或称佛平等智慧大誓愿戒,是密宗修行人专门受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为修行戒。菩萨戒、大誓言戒,既为修行戒,又为自性戒。优婆夷戒、优婆塞戒、沙弥戒、十四戒为别解脱戒,故称方便戒。差别戒为众生以心缘于法相,受持不离生灭相,戒义为方便;也为一切受戒修行人所不舍,故为一切戒善的基础。对象不同,既分出家人与在家人不同,又分男众女众不同;既分差别受持、方便受持、具足受持、自性受持的不同,又分所依法修行受持不同;既分具足受持不同,又分选择受持不同。
受持戒律不同,表示持戒修行难易程度不同,所得戒益也不同。受持差别戒、方便戒修行,相对比较容易,易得人天殊胜解脱戒益。受持具足戒修行,相对比较困难,易得声闻、缘觉殊胜解脱戒益。受持究竟戒修行,为难上加难,易得究竟解脱戒益;究竟戒为菩萨戒、自性戒。
受戒渠道不同,持戒律仪不同,得戒净行也不同。受戒、持戒不为得戒,只是身口意受持,身灭转生时易舍戒;得戒为心行无作戒,自性永不失戒。得无作戒,为清净心通摄身口意三世无碍智戒,以一切众生本具清净菩提心性为戒体,以十方法界诸佛功德为戒行,以一切众生与佛平等如一为戒相。有的人以戒场受戒得戒牒为得戒,认为未入戒场受戒的人,不得受持具足戒、究竟戒、更不能得无作戒;特别是依密法修行的出家人及在家人,没有得戒牒,就不能得戒;实则不然。
于佛形像前求受菩萨戒的人,须严持净戒修行;并在供养礼拜的同时,反复诵持菩萨戒律,于三日、七日、二十一日、一年、三年等不同时间内,见得好相,才为得戒;否则,只为受戒、持戒,不为得戒。师前受戒、坛场受戒时,戒师若是得戒之人,戒体清净,不须见好相,也为得戒;否则,只为受戒、持戒,不为得戒。
众生因缘、福报、根基不同,受戒渠道不同,受戒、持戒、得戒的戒益也不同。若对声闻人,戒以方便随顺不违法制威德,教命具足自持修行。若对初行人,戒以方便随顺世间法制福德,教命具足自持修行。若对发菩提心的人,戒以究竟一道法门为本,依法持戒修行离生死一切无碍,直至成就佛道。总之,古德有云,受戒容易持戒难,持戒容易得戒难。得戒益成道,持戒宜修道,受戒易学道。
化人以理不干涉,犹如梦中存知觉;法济动物无是非,身形移动心内明。
尖顶屋内住心性,四季变化常着衣;净戒勤护疾步走,白云尽处归吾家。
松柏长青寒暑日,金石相合诚为开;暗室无明点灯亮,黑夜云开见月明。
逆行化物作佛事,师子吼息野干鸣;鹦鹉学舌似人语,囚笼羽翼困终生。

第一零五问:究竟什么是道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道的含义除自然释解外,不同人有不同的释解。主要有五种;一是字义之道,二是常人之道,三是儒教之道,四是道教之道,五是佛教之道。
字义之道;正义与合理的表示。社会上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终结的全过程,应符合正确大义与合于法理,用道表示其意;如世道、天道、道理、道义等。
常人之道;为品德与能力的证实。世界上一个人或一个团体,从生成、生长、灭亡的全过程中,一切言行应符合历史和现实众人品评的公德规范与具备的各种生存能力,用道证实其义;如人生之道、用人之道、经营之道、用兵之道等。
儒教之道;为善德与文化的理念。将一切人类善行美德与知识内含升华到一种文明的文化,形成道义理念;如道德文明、科技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人间正道。
道教之道;为天德与法力的成功。道士通过对天人善行仙德与长生不老仙术的修炼,得到了仙德与仙术,为成仙得道义;如地行仙道、空行仙道、天行仙道、大罗仙道等。
佛教之道;为福德与慧德的圆满。声闻、缘觉为自我圆满;即自我解脱、自我无漏、自我无生、自我成道。菩萨为大我圆满;即慈悲喜舍救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大施一切内财外财与无畏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诸佛为无我圆满;即缘起性空、自性本空、具足福德、慧德,成就佛道。
若详解道义无尽,只能略讲如此。
人间说道为善道,天人论道十善道;声闻修道罗汉道,行菩萨道成佛道。
道义道理处处道,你道我道人人道;说道论道时时道,有道无道事事道。
明道了义习禅定,悦食法喜三昧门;愿海化身方便智,人理之外难测度。
缘法察境通三世,龙华三会结要期;当下法华仍未罢,大道无际显空理。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零三问:为什么说佛的加持力于法门中,护念力于净戒中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大日经》中说,“想念于一切,心诵持真言,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与法界力,周遍众生界,诸念求义利,息皆饶益之,彼一切如理,所念皆成就。”《梵网经菩萨戒本》偈赞法益中说,“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者,安获五种利,一者十方佛,悯念常守护。”当然,于这两部经中,还有多处如此法义。
法门,是诸佛依福慧具足的功德力所成就,于一切法界中遍满加持力;随顺众生种类,开示修行法门;依佛方便智慧,随顺众生根基,有八万四千法门;如南无佛,为皈入修行法门,一切咒语中也密含皈入法义。修行人必须依师传承法门;身心精进修行,才能次第成就道业。修行人所依法门,是证入佛法三乘宝山取得自性三宝的轨制路径;于路径中有都摄六根的静坐禅行功程,结合南无佛之法理,获得如来加持力,才能分别通达化喻三城。
加持力,是诸佛功德力与自然因缘一切法界力和合,于冥冥中授予修行人的种种神秘力量。这种神秘力量,无形无影、无声无色,从呼吸中、从毛孔中、从梦寐中,以渗入皈入法门的承载佛法的身心法体中。其功用可摄持六根、净化五蕴心、去除习气垢染、转化无明烦恼,成就自性慧命身。诸佛愿力以加持力发挥作用,救度一切众生,护佑一切清净道场。
诸佛加持力为遍周法界存在,法门以个体身心皈入修行成就功用;即加持力于法门中,法门中有加持力;离加持力无法门,离法门无加持力。以此缘故,一切欲得佛法利益者,都应首先皈入佛教法门,即皈依佛门。然后再诵念名号功德,深入经藏义理;即皈依法义。还有须按师传承都摄身心,静坐禅行;即皈依僧理。一切皈依佛门的修行人,都能接受诸佛加持力,于不知不觉中获得法益。末法时代,魔子魔民破佛法菩提,就是破坏一切修行人的法门;离经一字,即为魔说。
净戒,是身心严持戒仪清净,于一切时一切处都能依戒勤护身不习染、心不起恶念。戒有优婆夷戒、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
护念,是诸佛依大愿力,以自在神通力,时刻护佑清净戒行心念的戒体。戒体为身心皈入法门的法体受持戒律,戒体法体为一人体;可在实际修持中,存在法体不能严持净戒,也存在戒体不能依净法,因人修持有差别;但是,真正能实修证悟的人,都是戒法一体。
诸佛护念法体中的清净戒体,身心严持净戒中决定存在诸佛护念力。净戒净法如鸟双翼,若修行人依法不持戒或持戒不依法,则失一翼,难以飞行。一切能严持净戒的修行人,于不知不觉中,都能得到诸佛护念的戒益,加速道业成就。
佛灭度后,出家人修行依戒为师;在家人修行也须依戒为师。在依戒为师中,应注意处理好戒与修行的关系;即法门如船,戒如行船的操作规范。应注意处理好守戒与因果的关系;即身不作、口不说、念不起,远离因果。应注意处理好法则与戒律的关系;即法则生灭法,戒律身心受,生死关头不舍戒。应注意处理好以戒为师与师的关系;即戒律不可更改,一切依法不依人。否则,舍戒为放逸,破戒为欲漏,毁戒为因果,自毁菩提路。末法时代,魔王魔法破佛法菩提,就是破坏一切修行人的戒律;戒如渡海浮囊,魔搭一手都决不可以。唐朝法江传中记,有一道士李荣见长安大兴善寺火灾后遗址时讽曰:道善何曾善,言兴且不兴;如来烧赤尽,唯有一群僧。今复偈和之:
道善何曾善执著,言兴且不兴名相;如来烧赤尽涅槃,唯有一群僧正法。

第一零四问:受戒的渠道有几条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戒名为孝,对一切众生行一切善;又为制止,制止对一切众生行一切不善。受戒渠道有三条;一为自求受戒;二为师前受戒;三为坛场受戒。
自求受戒;为在佛形像前,礼拜供养,表露誓言,自己愿求受戒。受戒种类有十善业道法、菩萨戒。
师前受戒;为师引领皈依佛的同时,授于五戒、八戒,称名为三皈五戒或三皈八戒。若是密宗上师,于传承密法的同时,授于十四戒、大誓言戒。
坛场受戒;为戒师专门授戒;受戒种类有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于授菩萨戒中,在家人受六重二十八轻戒,出家人受十重四十八轻戒,为受具足戒。
受戒渠道不同,表示所受戒律不同、对象不同。戒律不同,为五戒、八戒、十四戒为方便戒,十善业道法为差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大誓言戒为具足戒;大誓言戒为三昧耶戒,或称佛性三昧耶戒,或称金刚三昧耶戒,或称佛平等智慧大誓愿戒,是密宗修行人专门受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为修行戒。菩萨戒、大誓言戒,既为修行戒,又为自性戒。优婆夷戒、优婆塞戒、沙弥戒、十四戒为别解脱戒,故称方便戒。差别戒为众生以心缘于法相,受持不离生灭相,戒义为方便;也为一切受戒修行人所不舍,故为一切戒善的基础。对象不同,既分出家人与在家人不同,又分男众女众不同;既分差别受持、方便受持、具足受持、自性受持的不同,又分所依法修行受持不同;既分具足受持不同,又分选择受持不同。
受持戒律不同,表示持戒修行难易程度不同,所得戒益也不同。受持差别戒、方便戒修行,相对比较容易,易得人天殊胜解脱戒益。受持具足戒修行,相对比较困难,易得声闻、缘觉殊胜解脱戒益。受持究竟戒修行,为难上加难,易得究竟解脱戒益;究竟戒为菩萨戒、自性戒。
受戒渠道不同,持戒律仪不同,得戒净行也不同。受戒、持戒不为得戒,只是身口意受持,身灭转生时易舍戒;得戒为心行无作戒,自性永不失戒。得无作戒,为清净心通摄身口意三世无碍智戒,以一切众生本具清净菩提心性为戒体,以十方法界诸佛功德为戒行,以一切众生与佛平等如一为戒相。有的人以戒场受戒得戒牒为得戒,认为未入戒场受戒的人,不得受持具足戒、究竟戒、更不能得无作戒;特别是依密法修行的出家人及在家人,没有得戒牒,就不能得戒;实则不然。
于佛形像前求受菩萨戒的人,须严持净戒修行;并在供养礼拜的同时,反复诵持菩萨戒律,于三日、七日、二十一日、一年、三年等不同时间内,见得好相,才为得戒;否则,只为受戒、持戒,不为得戒。师前受戒、坛场受戒时,戒师若是得戒之人,戒体清净,不须见好相,也为得戒;否则,只为受戒、持戒,不为得戒。
众生因缘、福报、根基不同,受戒渠道不同,受戒、持戒、得戒的戒益也不同。若对声闻人,戒以方便随顺不违法制威德,教命具足自持修行。若对初行人,戒以方便随顺世间法制福德,教命具足自持修行。若对发菩提心的人,戒以究竟一道法门为本,依法持戒修行离生死一切无碍,直至成就佛道。总之,古德有云,受戒容易持戒难,持戒容易得戒难。得戒益成道,持戒宜修道,受戒易学道。
化人以理不干涉,犹如梦中存知觉;法济动物无是非,身形移动心内明。
尖顶屋内住心性,四季变化常着衣;净戒勤护疾步走,白云尽处归吾家。
松柏长青寒暑日,金石相合诚为开;暗室无明点灯亮,黑夜云开见月明。
逆行化物作佛事,师子吼息野干鸣;鹦鹉学舌似人语,囚笼羽翼困终生。
 楼主| 发表于 2013-7-20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十七问:于禅定中,自觉身体裂开后无比畅然,唯心念佛,这是什么境界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这是初禅境界!即修行人清净心中诸漏不动,一切欲界烦恼所不能逼迫,长期静坐禅行证入的一禅三天境界。
一禅三天,为色界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住一禅三天的天人,称为梵侣,具有梵德,庄严威仪;即人皆化生,颜似童子,皮肤白色,男相无女,身体高大,寿命劫记,安然自在,喜乐无量;但是,心急行道,难免劫火。
世间修行身心证入梵众天境界的人,当有二种梵德。一是精勤念佛;长期坚持静坐禅行,心中念佛力坚固,不爱恋欲界俗事,弃舍欲界习气,都摄六根不放逸,日夜精进不懈怠。二是身不行淫;长期坚持身不行淫欲,心不喜欲乐,行住坐卧不思美色、不生淫想,保持身心清净。
世间修行身心证入梵辅天境界的人,还须具有二种梵德。一是持戒清净;身心喜乐受戒,守护清净戒律,时刻保持戒仪于身、戒行于心;在依法修行过程中,将戒律铭刻在脑门上,六根若动先观戒仪,一切言行如法如戒;厌烦欲界人身,喜欢出家身或喜见梵行戒仪身。二是随顺善行;对一切众生恶习造作不生嗔恨,只是心生怜悯无智痴行,不为悲喜情感所动摇清净念佛心,理智护持戒法,不毁、不犯、不舍,随喜一切众生善行造作,赞叹皈依受戒、礼拜供养、布施众生等一切善行,赞叹诸佛功德,保持身无逆行、口无逆语、意无逆心。
世间修行身心证入大梵天境界的人,还须具有二种梵德。一是身心威仪;身行、语言、意想微妙自然的契入法理,达到圆融无过失,人见则生欢喜心,气质脱俗不凡,威仪正直不屈,言行超群服众。二是明悟法理;闻法重真实义理,不喜文辞华丽肤义浅理;身具理智,心具慧解,理悟初明法义,体悟初知法理,愿为人说十善业道离欲法,用智慧的醒悟之语说清净法,喜为人师,愿领众人,闻法修行,同作善事。
世间修行身心证入初禅境界的人,虽然未得入正定境界,未证得正定智慧;但是,证入了色界天天人最基本的智慧,证得了色界天天人最基本的天德,超越了欲界天无量凡夫及天人的境界,超越了欲界天无量凡夫及天人的福报。在正常修行状况下,为只能身口意念佛,不能静坐禅行的人所远远不及。初禅天既为佛愿力所成就功德接引不同根基、不同福报众生的处地,又是众生自力不同、福慧不同所召感的去处。静坐禅行的修行人,都能精进念佛,精勤护戒,只是自力中定力不足,心力中慧力不够,适宜得入诸天;即证一分智慧,得一分法身。
世间修行身心证入初禅境界的人,应乘风扬帆再进,顺水推舟前行,利用现世身心寿命,争分夺秒与生死搏斗,刻不容缓以清净心念佛,不空过人世一生时光,不得少为足现有境界,不为名闻利养诸漏所动,不被蕴心所现胜境所转,快速通过天途路径,证入更高的禅定境界。
愚智乍分证初禅,离欲清净欲界天;念佛修道梵行侣,开化物成妙高台。
同力相应佛愿成,次第修证法界音;信解行证四明法,佛灭印证入道人。
二三四禅有八定,静坐念佛入禅门;无相转明念诵门,变身三昧调息门。
定境止观智慧生,日积月累长久功;利根顿入稀世有,平等普被法味熏。

第八十八问:是好人无长寿、坏人活不够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好人无长寿、坏人活不够,这句话是民间传说。是众人见到中青年人夭折、命运悲苦、亲人伤痛时,对死者哀思所发出的唉叹,对亲友的安慰,也是自我心灵的抚平。所谓好人,是死者生前对周围的人做过什么好事或带来什么利益,从众人口中给予的综合评价;好事与利益,包含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反之,就是坏人;坏事与损害。当死者被众人综合评价为坏人时,哀思的唉叹转变为快意的感慨,死的好!死的该!老天有眼,人群中少了一个祸害!好坏截然相反,心态截然不同,都来源于众人习惯的认知力;由习惯的认知力自然形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传说形式。传说就非常普遍,又有古老历史,影响自然深远。
依佛法如何认知这句话似乎很简单,只不过是一问一答而已。实际则不然,其中关系到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的融入与撞击。如此发问,表现为相互影响中融入;不同认知的回答,表现为相互影响中撞击。如果依佛法中因缘法理,认知这句话中定义之不准确、含义之有缺失,非常容易;但是,撞击中的否认,否认不了这句话生命力的存在,也否认不了这句话普遍性的存在;在不懂不明佛法义理的众人心中,佛教与人情不合,佛法与传统不合,产生不信不受情绪;若长期如此发展下去,佛教信众永远是少数人,佛教不能广为全世界不同民族所普遍信受,弘法利生只是一句口号,实际上只是传法延续,起伏于维护状态。如果依佛法中因缘法理,寄宿于传统文化生命力之上存在,借用于传统文化普遍存在的形式,融入于义,结合于理;既不影响义理的独立存在,又为传统文化中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活力,也为佛教文化传播拓展了途径与空间。实际上古德早已如此实践,创建并发展儒释道中华传统文化。今天所讲只不过重新认知一下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同异化理,提醒一切热衷于弘法利生为己愿己任的人,注意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恒顺众生不排斥,融入新意图生存,增长活力为发展,形成荣辱与共、兴衰一体的共同存在方式;否则,当否定了传统文化存在时,佛教文化自己也被否定,无量史实早已证明,记取教训与记取成功同等重要。若一切弘法人都能如此认知与努力,佛教一定被全世界各族民众所信受,法在世间,真正利益众生。
依佛法认知的好人为善人,坏人为恶人;善恶所含义理广泛,善恶标准容易界定;既易于量化到局部与全局利益,又易于确认出发点与落脚点人的功过心态。每个人命运中的长寿与短寿,由前世因缘决定;前世因缘中决定因素占七,今世因缘中决定因素占三;即七分天命,三分造化。七分天命为不可更改部分,三分造化为可以增减部分。七分天命表现在每个人身上时,寿命长短与所积福报相等。三分造化表现在每个人身上时,造作善恶,于命运增减中形成福尽寿不尽、寿尽福不尽、欠命不欠债、欠债不欠命的不平衡状态。以此缘故,人的生死寿命是活的,人的贫富福报也是活的,只要能依佛法修善,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有可能发生;若皆离佛法作恶,什么样的人间灾祸也都有可能发生。故今世夭亡的好人,于前世因缘中,所作好人好事并非尽善尽美,不能排除坏人坏事忏悔后的良心发现。今世寿长的坏人,于前世因缘中,所做坏人坏事只是暂时的或某一事件,不能排除好人好事悔意后的用心显露。这里属于七分天命注定部分,是人于前世因缘中不杀、放生等积福或反之积怨,因果律义平等奖罚一切众生,众生所作善恶业,虽经千劫不消亡,后世因缘和合时,苦乐果报还自受。于三分增减部分中,大善可增福增寿,大恶可减福减寿;当世人福尽寿不尽时,以福尽为准,行恶损德了福可减寿;故有的人虽财富如山,却无福享受。当世人寿尽福不尽时,以福不尽为准,行善积德惜福可增寿,故有的人虽自给自足,却有寿享受。当世人欠命不欠债时,以欠命为准;故有的人在无征兆情况下突然死亡或非正常死亡。当世人欠债不欠命时,以不欠命为准;故有的人长期有病久治不愈或厄难伤财不断。
依佛法义理,随顺世间法传统,讲明前世因、今世果;既彰显了佛教博大法理精深,又不碍不坏传统文化的存在,于众人习惯心理与喜闻乐见中,接受了佛法信息,信受了善恶义理熏陶,起到了佛教化影无形的功用。
良善好事不出门,奇闻坏事传千里;风土人情事故语,含藏佛法寓义深。
食乳稚童玩尿屎,辈代相传不改动;功名不笑食乳日,利禄不诽稚童时。
山不厌高添新义,水不厌深增活力;传统融入大智慧,如胶似膝一体出。
文化助缘表义理,语言传颂本土风;伽蓝三宝论结点,大善法化显功用。

 楼主| 发表于 2013-7-20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零五问:究竟什么是道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道的含义除自然释解外,不同人有不同的释解。主要有五种;一是字义之道,二是常人之道,三是儒教之道,四是道教之道,五是佛教之道。
字义之道;正义与合理的表示。社会上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终结的全过程,应符合正确大义与合于法理,用道表示其意;如世道、天道、道理、道义等。
常人之道;为品德与能力的证实。世界上一个人或一个团体,从生成、生长、灭亡的全过程中,一切言行应符合历史和现实众人品评的公德规范与具备的各种生存能力,用道证实其义;如人生之道、用人之道、经营之道、用兵之道等。
儒教之道;为善德与文化的理念。将一切人类善行美德与知识内含升华到一种文明的文化,形成道义理念;如道德文明、科技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人间正道。
道教之道;为天德与法力的成功。道士通过对天人善行仙德与长生不老仙术的修炼,得到了仙德与仙术,为成仙得道义;如地行仙道、空行仙道、天行仙道、大罗仙道等。
佛教之道;为福德与慧德的圆满。声闻、缘觉为自我圆满;即自我解脱、自我无漏、自我无生、自我成道。菩萨为大我圆满;即慈悲喜舍救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大施一切内财外财与无畏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诸佛为无我圆满;即缘起性空、自性本空、具足福德、慧德,成就佛道。
若详解道义无尽,只能略讲如此。
人间说道为善道,天人论道十善道;声闻修道罗汉道,行菩萨道成佛道。
道义道理处处道,你道我道人人道;说道论道时时道,有道无道事事道。
明道了义习禅定,悦食法喜三昧门;愿海化身方便智,人理之外难测度。
缘法察境通三世,龙华三会结要期;当下法华仍未罢,大道无际显空理。

第一零六问:为什么将佛所说经律论称名为佛法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教教义依经律论为法理,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能自动调整信众心理言行的准则;二是由信众信受、认知、觉悟生命实相,具有佛平等普遍的加持力和信众自觉的约束力;三是由皈依三宝、行入法门、所持戒律确立了信众的责任义务;故简称为佛法。经律论为法理的主要依据有三条;一是法藏世界,二是法界众生,三是法则平等。
法藏世界,为宇宙中一个星系的安立组合,是依一尊佛愿力功德所成就;即一切物质存在的法相与地、水、火、风、空、识、性变化形成自然法则,一切众生存在的身相与识性变化形成的因缘法则。充分体现了佛所说经律论,具足无尽义理的价值性。
法界众生,为法藏世界中存在十法界众生,各依法相法性和合而存在,并依法则生灭与不生不灭;即地狱界众生、饿鬼界众生、畜生界众生、修罗界众生、人界众生、天界众生、声闻界众生、缘觉界众生、菩萨界众生、佛界众生。充分体现了佛所说经律论,具足真实的主体性。
法则平等,为诸佛法理平等利益一切众生;即法门戒轨、因果规律、秩序规则等法法平等,无二差别,正大光明。充分体现了佛所说经律论,具足真理的客观性。
若欲详知佛法义理,可参学《大日经》与《大佛顶首楞严经》等大乘经典。
法则公平如水,普遍同一规范;自然变化规律,因缘无常生灭。
法藏法相法性,法界法则法度;一切如法存在,一切依法循环。
诸佛说法论义,皆合世界法理;圆融通达遍至,神通自在无碍。
修行诸法无我,证得法界四圣;不生不灭常住,涅槃常乐我净。

 楼主| 发表于 2013-7-20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零七问:发表如此问答有所依因缘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一时定中观知与两位大师同画一副山河图,我于左侧执笔泼墨,陪补山水;中间一位大师主画,右侧还有一位陪画;顷刻间山青水美,秀景于卷。接着右侧大师挥手山间,出无量秀玉;中间大师赐予一把刻刀,刀起石落,鬼斧神工,半日之功将一山瑰宝雕刻为展现诸佛菩萨形像与胜境的一座座玉雕苑,供世人阅览。
画作于心,雕玉含灵,一切皆有所依因缘。值遇佛法住世为所依法因缘,共同交流知见为所依善因缘。愿依法因缘,为佛日中兴增辉;愿依善因缘,为刹海扬波尽力。

第一零八问:您于当下有什么心愿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一部《宋高僧传》上下册,我读了近十年时间,才读了上册,下册还没来得及读。我当下的心愿就是除禅行外,集中一段时间,将《宋高僧传》下册读完。《宋高僧传》记述的是宋代及宋代以前诸高僧行迹,位位感人,个个超群,不愧为前辈先师,以身心净行明德弘法利生,名实相符,化导一方,福荫后世。
一本书读了尽十年,让人很难理解;对我而言,确实如此,已感万幸。于这十年间,释解了十四部佛经义理,作了一部佛经法义札记;还随缘讲了几个专辑,经常接待来访交流知见。并对所释解佛经义理、札记及所讲专辑进行了两次校正;第一次是缘于几位弟子根据录音、录像和文字记录所整理佛经浅释等,存有疏漏处,外加打字过程中所出误差,故专门进行了一次认证;第二次是有人发心将所释解佛经义理等印刷成书,为避免出现纰漏,又专门进行了勘误。由于数量过大,从头至尾认真翻阅一遍,就需半年多的时间;况且,我每日禅行八小时,还接待来访,可以想象时间对我的宝贵。身心是人生无限的财富,时间是人生有限的资源。
在我释解的佛经义理中,有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由于当时没有文字及影像记录,他人无法整理。而我又没抽出时间专门整理;众人还要求尽力重新整理出《大方广佛华严经》略释。以此缘故,心中不时地涌现出未尽事宜。在近日的一次定观中,觉心清净如虚空;又有一清净念于佛名号间冥动,喜乐住于清净中而不愿再受劳累;突见一道彩光犹如流星,击中冥动处,闪出朵朵金色莲花。出定后忆念如此境界,可为重新整理《大方广佛华严经》略释的殊胜因缘吧!故在我读完《宋高僧传》下册后,尽力于二零一二年底重新整理出《大方广佛华严经》略释,于二零一三年因缘和合时面世,法供养诸有缘人。
今日,弟子将去年的参访交流知见选编成辑,予以面世;并转达诸位仁德开士的关心。谨以此意礼拜诸位仁德,慰安诸位开士,愿与诸位法缘殊胜,同修共渡,早登极乐彼岸;也为此问答录的结束语。
仙道真人谈空理,在家信士建浮屠;古今邪说相似道,西域谛中同法名。
魔住伽蓝存真伪,法义良莠理天殊;净戒禅行明法眼,混珠鱼目当辨清。
绝虑无念修观止,证道无人豁然明;无魔无佛不觉道,自性三宝方为尊。
降魔伏仙导邪众,俗弃异路归正途;大道从简一子想,释门熔化平等心。

回 向

天仙不坠  国主清宁
世界和平  人民安康
法界有情  念佛同音
智心圆成  同证佛境

随缘流传  吉祥如意  翻印流通   功德无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23: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