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72|回复: 0

[心得体会] 若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心,祖师何须再言发菩提心?(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0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观音共修小组 于 2012-2-20 23:20 编辑

    这两年,关于净土宗修行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学界产生了歧义。其中一点关于净业行人是否必须修菩提心。讨论的缘由在于蕅益祖师曾说:“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心”,这和通途大乘法门的根基——发菩提心,看似产生了矛盾。久而久之,甚至有人说:净土修行不用发菩提心,等到往生后再发也可以。一时间引起教内、同修间的纷纷讨论。    祖师圣言量和经典肯定不会有问题,问题就出在我们误解了。如果因蕅益大师说了这句论断,就执意地认为净业行人不需要修通途菩提心,那为何历代净宗祖师,像彻悟大师、印光大师都反复强调要发菩提心,并且把发菩提心和以深信愿分开讲。更有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来劝导净业行人要普发菩提心,其中内容也是通途法门的菩提心要义。如果深信切愿就涵盖了通途菩提心要义,那这些历代祖师如此强调发菩提心,岂不是多此一举??

    要知道,祖师大德讲过一遍的内容,尚且有其必要性。这种反复强调的内容,更是重中之重。如果深信切愿就涵盖了菩提心,祖师们何必如此苦口婆心、再三关切?本文以下内容引自近现代大德的开示,分为“印光大师观点”、“其他大德观点”等,分别说明为什么净业行人也需要在修净土法门的过程中发菩提心。

   

   

    一、印光大师反复强调:净业行人必须发菩提心,乃至《观经》下三品往生者也要发菩提心。

   

    1、"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印祖文钞《净土指要》

   

    批注:兹事体大,此条件事关末法罪障深重众生的法身慧命,如果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心,那第二和第三岂不是一句废话?既然印祖处处都把菩提心和真信切愿分开讲,必然有其道理、必然有其差别、必然有其次第。无量法门都有必要条件和可许条件,如果发菩提心是可发可不发,鉴于对末法众生根器浅薄、罪障深重的怜悯,祖师难道故意加个条件来为难?若真是可发可不发,那印祖可以用“应当发”,何必用“必须发”?

   

   

    2、"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 ——印师文钞《复康寄遥居士书一》

   

    批注:此处强调的是“根本”,大根大本都变成可许则许的话,譬如种树,根既不存,何有花果可言?此处也将信愿行和发菩提心分开论述,难道是祖师又多此一举?

   

   

    3、"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印师文钞《与徐福贤女士书》

   

    批注:此处意思是,可以一心念佛,也可以兼修散善作为助行。但是,依然必须发菩提心。印祖最后一句更说:如果不发菩提心而修,即便修得很好,所得的果报也是非常卑劣、低下的。更为重要的是,印祖直指发菩提心就是誓愿度生,这是通途法门的菩提心要义。如果只为自了的念佛人可以不发此心,祖师何必多言?

   

   

    4、"凡夫修行,当发利人利物之大菩提心。其利人利物之事,则力能为者,勉而为之。不能为者,必令此心常存。则固与大乘之愿心,不相背也。"——印师文钞《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批注:此处纠正了现前一类偏激观点,认为发菩提心有障碍的就不要勉强。其实发愿和行愿是两桩事,印祖说得很明白,做不到可以慢慢来,但要一直培养这样的存心,如此就和大乘不违背。这些都是通途大乘法门的菩提心要义,何以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5、"......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印师文钞《复陈慧超居士书》

   

    批注:往生净土在于善根、福德具足,不能少善根、福德、因缘。劝发菩提心,是增加往生净土的资粮,是最佳的助力器,岂有发菩提心会成为往生净土的障难之说?

   

   

    6、"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印师文钞《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批注:这是不少“不须菩提心也可往生”论者经常引用的《观经》下三品罪大恶极之人。印祖说得很清楚,此类人在临终只要能回心(把恶心转换为感恩心、忏悔心),也就具足了菩提心。许多人对大乘菩提心了解还不够深入。日常相续中能存普遍的感恩心、真诚忏悔心和祈愿帮助众生脱离苦难的心,都是菩提心的相分。

    时常感恩的人,必然常常关怀众生,这是利他的性德使然,是佛性中本具的。反过来,缺乏感恩心的人,通常也很自私自利,如印祖所言:“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索达吉堪布在讲《般若摄颂》时说:“如果某位禅师安住在境界中的目的,是希求自私自利的自我解脱、自我安慰、自我快乐、自我寂灭,那就是这里所说的:不是入定、不是参禅,而是极大的掉举和散乱。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他的禅境完全被自私自利的心染污了。”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念佛人,念了几十年还是烦恼习气、脾气毛病一堆,不能真实发露忏悔、发不出真切的感恩心!

   

    小结:提倡“不发菩提心也可以往生或往生后再发”,其用心是很好的。但这完全违背了经典和圣言量,这事关净宗修法核心内容,岂能儿戏?这样的论断,岂不是很严重的谤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4 03: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