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之好,好在应机说法。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它分很多个阶层,我们讲五乘佛法是从大的层面来说的,你喜欢在哪一个层面,佛就可以帮助你,使你达到你的欲望,满足你的需求,可以做得到。你觉得人生很快乐,人生很好,佛给你讲人乘佛法,你要希望到天上去享天福,佛就给你讲天乘的佛法。可是预先跟你说,人天是不究竟的,人天之乐是短暂的,不是永恒的,所以它不是真乐。真正的乐是要觉悟,必须要超越三界,要超越轮回,你成佛、成菩萨,然后乘愿再来,应化在世间,这个得真乐。为什么?没有生死了,这是真的。你要说应化,是不是应化来的时候就是一个出家人、是一个祖师?不一定。你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看到的,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佛菩萨应化的。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是在各行各业之中,没有一个行业里面佛菩萨不应化在其中,男女老少,什么样的身分都有,真是应有尽有。这个里面才是有真乐,这个一定要通达如来藏性,也就是我们讲的明心见性。观世音菩萨今天讲要证真圆通,你也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要得真圆通,才能够有真乐,真正的离苦得乐,这是佛法里头最究竟、最殊胜之法。 证得如来藏性了,诸位常常到这来听经,总需要记住,像我们在《圆觉经》里面所说的,佛说的圆觉,《楞严经》上讲的如来藏性,《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法华经》讲的一乘法,统是一个意思、一个境界、一桩事,名称不同,事情是一样。所以通达藏性之后,一也是法界,多也是法界,一不为少,多也不为多。只要你能够像观音菩萨一样,证得闻性圆明,不是由於声尘而起知见,这是闻性圆明。如果是由外面的音声,就是声尘,动静而成,这是讲音尘,起的知见,那就是佛在本经里面所讲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这些境界要晓得,然后在自己修行觉观当中,你才晓得什么叫觉、什么叫不觉。你要能够觉不觉,那不觉就是觉了;你要悟迷,那迷就不是迷了,迷就是悟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功夫,这一点特别要紧,自己才能入得了法门。 菩萨在此地说,『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我们不要忘了,楞严会上的当机者是阿难,当然阿难在此地是个代表,也就是像阿难这一类的人,则是楞严会上的当机者。阿难这一类是什么人?阿难在十大弟子当中多闻第一,可见得《楞严经》就是为多闻第一而说的。佛门里常说「乘急戒缓」,阿难就代表这一类,观世音菩萨在此地就暗含著点化这一类的众生。刚才也跟诸位提示过,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特别有缘分,那就是我们这一方的众生大多数都是耳根比较利,所以观世音菩萨在此地讲,真圆通。难道前面二十四位所证的圆通是假的吗?当然不假,都是真的。菩萨在此地强调一个真圆通,那就是二十五种圆通法门里面,这种圆通最容易成就,意思是在此地,并不是说前面二十四位所证得的不真,所以这个意思我们要搞清楚。 过去裴休居士,这在佛教也是很有名望的一位大居士,他在世间有相当高的地位,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一天他去访师,看到老师一个人在草庵里面打坐,很清净。他就问,老和尚有没有侍者,有没有侍候你的人?老和尚说,有一、二个,只是不好见客。裴休说,在哪里?为什么不好见客?这个老和尚就叫了,大空、二空,你们出来吧!大空、二空出来了,出来是什么?是两头老虎。老和尚在山里面修行,茅蓬修行,陪他做伴的、侍候他的是两头老虎。两头老虎从后面出来了,裴相公,他做宰相,裴相公吓了一跳。老师看到裴相公的神情不能够稳定下来,看他有害怕的样子,就跟两只老虎说,好了,好了,已经见过面了,你们到后面去,老虎就走出去了。裴相公对老和尚佩服得五体投地,裴相公就请教老和尚,他说老和尚,你修什么法门,有这样的感应?老和尚一句话不说,待了半天,就问他,你会了没有?他讲不会。你们诸位想,你们会了没有?一心不乱!不要说证得理一心,证得事一心就可以了,事一心里面我执破了,真正讲无我了,无我与一切众生就可以相处,没有分别了。裴相公就是不会,老和尚讲,你回去常念观世音菩萨,劝他念观音菩萨。念观音菩萨的目的是要证耳根圆通的,耳根圆通是属於理一心不乱,所以才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再看底下经文: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施无畏力』,要据后面的经文说,「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施无畏者」,后面经文上有这么一句话。观世音菩萨布施给我们的,大无畏,可惜念观世音菩萨的人很多,念了怎么样?不相信,那你就没有办法了,念了不相信。如果你要念了相信,这个三十二应、十四无畏与你就有感应道交了。『福备众生』,这个意思是说,不但是能够令一切众生脱离一切苦难,而且还能够得福德,真是大慈大悲,大悲是叫我们离一切苦难,大慈是叫我们能够得福。得什么样的福?那就看你信心的程度了,你要是全程肯定的去相信,一丝毫都没有怀疑,一切明了去修这个法门,最高的能够得到如来果地上的福报。可是你要晓得,这种福报不是观世音菩萨给你的,是你从这个法门去修学,悟了藏性之后,如来果地上这个福德是你如来藏性本来具足的,所以离苦得乐,一点都不假。观世音菩萨给众生的实在是太多了,「施无畏力」这四个字就把它包含尽了,就统统都包罗尽了。 底下这一段是四种不思议。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这一段是给我们说四种不思议,融合前面的二观,前面虽然是显明上同十方如来,下合时劫一切众生,这都是随机应化。在理论上说还是有限量,还是可思可议,虽然说三昧,还是从因地心上来讲的。到这一段文显示它圆融到了极处,圆极了,那就是不可思、不可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菩萨自己说,『修证无上道故』,这是说这个道是「无上道」,既神妙,愈不可思,愈是无法来测度的,前面说法以及说称名的功德,我们还能够窥测到一些行,到这个地方实在是无法再形容它。这是菩萨讲他修证到圆极了,能令众生得大自在,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换句话说,虽然他是菩萨,与如来在果地上那个境界真是无二无别,所以谓之『无作妙德』。这个经文里头著重在「无作」这两个字,有作就不妙了,这是我们修学要特别留意的。什么叫有作?什么叫无作?有作、无作都做,不是不做。有作是什么?有心去做。这个有心是有妄心,换句话说,就是有心意识去做的。无作,做不做?做。做怎么样?没有心意识,他在那里做。没有心意识的做是妙作,是三轮体空,是妙德;有心意识的去做就有业,你善心去做是善业,恶心去做是恶业。诸位要晓得,要紧的是心,善心作恶事还是善业,恶心作善事还是恶业,这里头的道理诸位细细去想。所以大乘法里头,大乘戒律里头,论心不论事,跟小乘戒不一样,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为什么?偏重在人天福报,大乘是论心不论事,偏重在出三界,证菩提涅盘,这是不一样的。善心、恶心都没有离开心意识,所以这种不能称之为无作妙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