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89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3-11-1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6-9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艾雅·凯玛]禅与自在解脱 第五章 四善知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其实,友谊也面临着类似的难题--就是依附。我们依附于朋友,不想失去朋友。我们对朋友好,所以他们也对我们真心相待。如果他们不以真诚对待我们,我们就要考虑是否该再交这位朋友。我们的付出也希望朋友回报以友谊、照顾和关心。这样就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我的付出,要获得等值的回报。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再自然不过,以至于从不深思这个现象的存在。这般的行为,不只是发生在朋友之间,也发生在亲爱的人之间。如果他们不以同等的爱回报,我们会觉得失落、凄凉和沮丧。万一他们离开了,那么就似乎是失去了爱。像这样的爱,只能含藏在少数人的身上,这不是很荒谬吗?
与爱共舞
爱是无法含藏在人身上的。人只不过是一个包着骨头,以及由三十二个部分组成的皮囊(见第六章)罢了!爱怎么可能含藏在里面呢?然而,所有著名的悲剧都是因此而起。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飘》等,都是描述因为有人远离,而令他人了无生趣,最后因死亡而分离。其实不管是因为死亡、改变心意或感情变质,人们的分离都是必然的。无论他们应不应该,这都不能算是问题。爱如何能够含藏在这么一两个人的身上呢?
爱是含藏在感觉里。如果一个人尚未借由家庭而将爱扩大延伸,就必然会因为某种理由失去他人的爱而受到伤害。家庭之爱的主要目的,在于令人知道爱的感觉,然后与爱共舞。
要做到与爱共舞,不是单靠这十天的禅修课程,也不是只要赞叹这部《慈悲经》就能够做到的。理性或是感性的心灵可不像灯泡一样,想开就开,想关就关。它们需要用耐性和决心,进行有系统的训练。
心灵之所以需要接受训练,是因为心灵天生就同时包含有爱和恨,所以无法保持慈爱的感觉。心灵中包含着恶念、排斥、怨恨和恐怖,当然还有爱。但是,除非我们减少恨意,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延伸我们的爱,否则,是无法体会到,流露着慈爱的心中所生起的祥和感觉。
只要心中有爱--为众生无条件的爱--就能真正地安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自己的反应,仰赖自己,完全地信赖而没有疑虑。如此地训练,直到心中不再生起任何怨恨与愤怒。这是培养心中慈爱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的成果。
当我们面对一个自己非常厌恶的人,更是需要培养心中的爱,这正是我们学习改变内心的好机会。因此,我们被迫去面对某位大多数人都厌恶的人,更应该感谢有这么好的机会。当我们面对那个人的时候,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会涌上心头,比如嫌恶、憎恨、忿怒,以及为我们的负面情绪辩护使之合理化等等。当所有的负面情绪生起,正是要学习如何去爱的时候,这是培养慈爱的最佳时机。
最可惜的是,有如此好的机会却不能善加运用。如果目前你的生活中,并没有令你厌恶的人可以用来学习,那么,就以每一个人为学习目标。每一位众生,无论他们是谁、做什么工作或是有何种信仰,都是学习慈爱的目标。也无所谓他们说些什么,是否对你感兴趣或者是否存有慈爱之心,那都不重要,唯一重要而必须时刻牢记的是自己的心。“我是否能够变得有爱心、包容心,我是否可以没有忿怒、没有怨恨。若能如此,那么在佛法的路上,我就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佛法除了要了解之外,还要能够品味佛法,在佛法中生活。
每个人随时都可以处理自己对于他人的反应。因为人们之间的接触频繁,不如意之事常十有八九。如果有人紧闭双唇不发一语,慈爱是无法在此情况下成长的,而只会培养出怨恨、压抑、烦恼以及对人、事、物的漠不关心。这些对于我们的心灵净化,是毫无助益的。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付出全心全意的关怀,才能获致对自己全然的信赖和心安的成果。
佛陀曾说,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当获得十一种利益。前三种利益是: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假如有人不易入睡,可以确信的是他必定缺少慈爱之心,安眠药无法解决的问题,慈爱可以办到。因为有慈心,在潜意识中不会起烦恼,所以也就没有恶梦和梦魇。以慈心入睡,必定也以慈心苏醒,因此,每天都能保持对众生的慈爱之心。
在睡之前,以“功过格”反躬自省是有用处的。可以只在心里反省,如果愿意的话,当然也可以记录下来。在“功过格”上写上:“今天有多少次感觉到自己对别人流露出慈爱?”另外又写上:“今天在面对其他人的时候,有多少次感觉到自己有忿怒、伤害、怨恨、排斥、恐怖和焦虑?”然后总计二者功过,如果过多于功就要想办法改进。一位成功的商人每天都会结算赢亏,如果发现消费者并不怎么捧场,很明显地,他的营销策略必定要有所调整。
这是一种技术,不是天性的缺憾或能力,而是借由一次又一次地改变自己,直到完全净化的一项技术。不是因为其他的人很可爱,事实上也不是;如果是的话,他们早就上生到天界里,不会降生到这里来了。人界,是从须弥山底算起,共三十一界的第五界。既然我们人界,只是三十一界中的倒数第五名,那么,你还能期望什么?
生活是全人的教育课程
在人界里,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而这也是人界的目的。整个人界,正是用来长久指导全人教育之学府。不是为了求安乐,也不是为了求富贵和财产;不是为了要成名,也不是为了要改变世界--人们总是有很多的想象。生活仅仅只是一门全人的教育课程,这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即“心灵的成长与培养”。除此之外,没有更重要的课程了。正如在花园之中,当杂草围住了美丽的玫瑰花丛,夺走了所有的养分,使得玫瑰无法开花,也就没有人能够享受玫瑰花的美丽和芬芳,最后玫瑰花丛将会因杂草而荒芜。心灵也是一样,滋生于心灵的爱,就如同玫瑰花丛。如果我们不除去杂草,最后终将使慈爱如同玫瑰丛一般荒芜。所谓杂草,就是指忿怒以及所有相关的负面情绪。
大多数人,都在寻找爱他们的人。有些人找到了少数可以彼此相爱的人,但是不幸地,有些人却找不到,他们因此而愁苦、怨恨。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苦楚对我们是有助益的。如果我们本身是仁慈的,就会有无数的人围绕在身旁,因为每个人都想要得到爱。有人爱我们,并不保证我们就得到了爱;当他们沉浸在爱之中,我们可能完全没有感觉,顶多只会因为有人发觉我们是可爱的而感到满足。这是另外一种的“我执”,使“自我”更为膨胀。而慈爱众生,会令“我执”渐渐消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