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91|回复: 3

[信愿法师]   本 愿 决 疑——信愿法师回复净宗法师之信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6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年前捧接仁者电邮信件,洋洋洒洒,信愿读之,于赞叹鼓励处则面赧羞愧,于存疑置问处则再三反思,缘因道务繁忙,分身乏术,故不克回函,延宕至今,令仁者久候企盼,谨致歉意。
  体仁者函意,知是劝勉信愿主依善导宗风,不必枝节丛生,旁依真宗,然则恩师译著《念佛金言录》曾言:‘凡是有助于理解本愿者,皆可采用。’又善导大师《观经疏》言:‘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祖言师语,金玉良言,岂可不顶戴奉行也?
  真宗对本愿阐述之处,多有鞭辟入里、探微发隐,欲明深义,本应旁征博引,广涉祖论,焉可排斥?且欲驳他非,必须深究其理,知其邪处,进而举经引证,指其错误所在,一一破邪显正,方为允当客观,切莫私心自用,妄加疑议反对,明智作法应如善导大师于《观经疏?玄义分》出文显证,斥诸师之谬。昔杨仁山评《真宗教旨》、《选择集》,小栗栖卫教护法,挺身辩之,一来一往,就道论理,后杨仁山便不再评,晚年更是精勤持名,遂往生愿。
  溯真宗开宗立派迄今约八百年,信愿三年前参访日本东、西本愿寺时,见其建筑巍峨壮观、庄严肃穆,附设之书院,所藏经书,堆积如山;信徒莅临参拜,络绎不绝。除东、西本愿寺外,亦有兴正寺及其他团体,专弘真宗。就事论事,一个宗派能历久不衰,所依法典能传扬万代,自有其存在之意义与价值。
  真宗造就了许多纯情无我之念佛人,如庄松、才市、清九郎……等妙好人,其教化之功,功不可没,吾人应庆幸有真宗之施化,方令本愿嘉号使有缘之人得以安心念佛。又《叹异钞》一书,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许多国家,有缘得之,遂而念佛,往生彼土,不亦值得庆喜乎?克实而论,我等亦蒙受真宗法教之恩,我等之修学本愿,源于 恩师, 恩师则习自日本,熏习真宗三年,台谚有云:‘吃水果,拜树头。’意谓饮水要思源,世法尚且讲求感恩,学佛之人岂能忽视,今何可不思图报反加排斥?试问:‘倘若你是阿弥陀佛,你希望真宗兴盛或衰败?’以佛方立身处世,自然三业合宜,一切圆融,此真正学佛、信佛、念佛也。
  亲鸾圣人一生非僧非俗,虽备受争议,然则吾人障眼不识真人,犹灰覆火上。《赞僧功德经》言:‘或有外现犯戒相,内秘无量诸功德;应当信顺崇重之,贤圣愚凡不可测。’亲鸾圣人是凡或圣,吾人不知,但其珠玉大作《教行信证》,彰显真实一道,流传数百余年,广利无数群萌,举世推崇,无出其右,吾人若加排斥,岂不反显自我浅识,乃至无知狂妄?
  仁者书此信函之缘由、动机、目的,乃至用辞表意,居心所在,信愿了然于胸,一清二楚,故奉读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掩卷叹息,本愿法门已然内忧外患,自家人又如此相讦。仁者之文思才能,不用于辩正谤本愿者,却用在批评弘本愿者,难道不觉错用心吗?且字里行间,多有矫饰之情,言不由衷,多年法情,一至于此,令人感伤莫名,徒呼奈何。
  信愿一介凡愚,三惑未断,三学未证,真如不显,智慧未开,故说法易失圆融,疏释难以周全,然则佛法真理,非妙觉不能彻知;净土一法,更是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信愿生性驽钝,学养俱劣,何能所言,不令他疑?故注解四十八愿,详阅古今类书三十余种,互佐互证,求广求精,为防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且文经十余人删修,方成定稿,付梓刊行。
  今,综合仁者来信大意,在理念及行持上与信愿迥异之处,大略如下:
  一、对人之尊重,彼此不同:
  略窥一代时教,大乘佛法之中,经论卷帙最繁,著书疏释最富者,首推净教。古今中外教界,无数学佛弟子,八万四千法中,行持念佛最多,欲西归净土者,十有八九,故谓弥陀教法最为昌盛,亦不为过。然则诸多行解,其殊或大或小,无有全同者也,故就法言,学佛之人,应有尊重他人与己知见不同之雅量。
  信愿窃以净土一法,即是劝请众生念佛以生极乐,以《净土圣贤录》为例,千百年来缁素二众,弘扬净教,劝人念佛,其理念与行持,无任何两人全同者,然皆往生,足见并非以何者为正、何人为准,之所以皆往生,乃念佛蒙佛摄取故。因此只要劝人念佛,不论正说逆说,皆是信愿所礼敬者,乃至斋公斋婆劝人念佛一句,亦是极其尊贵难得,理应随喜赞叹,盖,各有因缘际会,各就有缘,各劝念佛,得生净土,才是重要。回归善导之回归二字,信愿依所读经论及助念实务之体会,认无必要。仁者妄自以己之知见为正,他人为非,信愿期期以为不可,若约解行,仁者果能百分之百回归善导大师乎?在知见与行持上完全一致吗?
  二、行道之历练,彼此不同:
  吾人一生,因先天之禀性、根器、才能、宿善、习气……等,与后天之习知、受教、成长、阅历、际遇……等不同,故为人处事,立身行道,必然迥殊。
  信愿自白衣迄今,十多年来,为利生故,由自己一人做起,举凡流通法宝、讲经说法、临终关怀、助念佛事、兴办法会、急难救助、儿童教育,皆躬身力行。并走入群众,接触不同之人,不同之家庭,面对其千奇百怪问题,诸如感情、信仰、债务、事业、教育、生死、疾病……等,进而助解其困惑,此实地对众生机之了解,促使对本愿法有更深之体会,从而领解善导大师机法两种深信之意趣。
  信愿四处弘法亦常遇质疑问难,登门踢馆者有之,虚心请教者亦有之;当场攻击者有之,诚恳求法者亦有之,不论善心恶意,彼此论辩之间,有时会发现自己之孤漏寡闻,甚至深感所学太少,为补缺失与不足,遂再三披览经教,以求既广博又精深,期能说法契合佛陀本怀,处世得以圆融无碍。
  三、法理之体会,彼此不同:
  信愿窃以古今中外弘扬净教之诸祖人师,虽其见地不一,然皆劝念佛,均示知称名必生,然则千百年来净业行者,果能一闻‘称名必生’即当下安心念佛,内心不起疑虑乎?以仁者为例,初入净土法门,既知称名必生,何以会在一九九六年致李胜雄居士书言:‘从各种他见异解、重重包围、重负难堪,乃至精疲力竭的状态下,忽闻本愿法门,当下获得大自在安稳,深心决定。’
  吾人因生长环境、求学习知、人生历练,乃至入道学佛、闻法解行、行道实务之诸多不同,故对‘一向专称’、‘称名必生’之法理体会,焉能一致?吾辈凡夫之所以能了知‘称名必生’,从而‘一向专称’,乃在了解佛之本愿大悲不弃,名号之绝对救度旨意后,方能成立,是须经信心之建立,诚如 恩师在《净土三经一论大意》所言:‘信受的当下,自然会从内心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会以称念这句名号来显露自己领受弥陀救度的心情。’
  四、弘法之圆熟,彼此不同:
  往昔仁者弘法,强调信心,忽略称名,导致众人无不寻觅信心,头上安头,无体验故,因而不安;如今改为强调称名,忽略信心,又导人错认一念不能往生,必须多念方遂往生,终日称念,终日不安,无信心故。若信称并重,当不如此。
  不可讳言,凡夫弘法,无权智故,难能圆融,信愿十多年来,亦深感于此。然则言其大要,契理契机,随缘教化而已,疑虑不安者,劝其深信;懈怠少念者,劝其多念;已念佛者,劝其得信;未念佛者,劝其念佛。总之,劝信劝行,权巧互用,应机施化,不可泥执。
  信心本乎本愿,称名本乎名号,弥陀如何誓其本愿,吾人就应如何信受;释迦如何解释本愿,吾人就应如何奉行。弘法之人,乃代佛宣化,一切应唯信佛语,唯依佛教,倘能摒除一己我私,以法为师,以法师人,忠于法义,如实阐扬,不私心自用,不人情左右,即已善尽弘法之责,荷担如来家业。
  信愿自入本愿门,每感佛恩浩荡,难报万一,遂誓毕命弘阐,不论自行化他,口说笔述,皆一路走来,始终如一,道风明确,不因阻力而摇摆;宗旨鲜明,不因考验而修正,是弘本愿,就说本愿;是专念佛,就劝专念,不畏艰难,不惧挫败,为弥陀使者,弘本愿圣教,虽千万横逆吾往矣!故自立‘誓弘本愿传三世,愿布名号遍十方’,此信愿至死不渝之坚心也。
  五、经论之领解,彼此不同:
  十八愿乃净教之信行核心,弥陀慈悲之至极,因愿文之‘乃至十念’与成就文之‘乃至一念’,领解甚为重要,仁者对‘乃至一念’或‘乃至十念’之释,似乎着重在临终称名,此与信愿对本愿之平生业成、名号绝对救度之信心领解,截然不同。一水尚且四见,经论见解,岂能尽同?世法尚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况佛法哉?故不能唯以一种方式诠释本愿,更不能唯以一师释义贬抑诸师,善导大师虽有《观经疏》楷定古今,然亦仅就诸师之谬见驳斥,非全面性之反对。今观仁者之诸多言行,似有欲一除真宗而后快之感,仁者可曾省思以下问题:(一)我对真宗究竟了解多少?(二)为何如此不容真宗?(三)自己的见解超胜真宗?(四)真宗教义真的邪谬?(五)世上有多少人学真宗而生彼净土?(六)八百年来真宗行者都是些什么人?(七)难道八百年来无人可以看出真宗之谬?……等。修学佛法,理应随顺法性,不同之释义,只要不违三法印,皆可展现法性,故于本愿一法之领解,宜应容许各式诠释,亦应肯定诸师之不同见解。
  以下循古德之芳踪,就仁者所提之诸疑,逐一释明,作为辩正焉,亦作切磋琢磨、相互砥砺,盖真理愈辩愈明也。
  一、仁者言:
  觉得《精解》释义之立场与善导大师‘就行立信,一向专称,本愿不虚,称名必生’之宗风或有稍差,由此用词表意亦未能一贯,初心学者读之或生宗义闪烁,乃至前后矛盾之感。
  一、信愿辩:
  信愿在序文已开宗明义言《精解》偏依善导大师本愿他力学说而解也,故旁引他流释义,意本参照佐证,既不离本愿,又不疏念佛,与‘就行立信’之旨何有差池?至于用词表意,或引文生涩,或述意浅白,或言称名,或彰信心,宗旨不变,要义全同,信愿以‘信行一体’贯穿全文,忠于弥陀本愿意,本乎如来真实义,既不以信碍行,亦不以行碍信,何说未能一贯?若言用词一贯,则善导大师与法然上人,迥然不同;印光大师与亲鸾圣人,各具风格;善导大师《观经疏》与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更有差异,然智随法师着《要解略注》,融会贯通其义。而所谓‘宗义闪烁’、‘前后矛盾’,仁者未明,不知所指为何?推仁者意,或指引用真宗教义故,以致‘宗风或有稍差’、‘用词表意亦未能一贯’、‘宗义闪烁’、‘前后矛盾’,果真如是,则不免予人狭隘有余、圆融不足之感。
  善导宗风乃‘一向专念’,真宗在日本被称‘一向宗’,引用真宗教义,正是彰显一向要旨,何有‘宗风或有稍差’、‘宗义闪烁’?或谓引用真宗教义,即杂而不纯、芜而不菁,那出版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一遍上人《念佛金言录》岂不更芜杂?学佛修行本在扫除排他心,长养包容心。今者所念之佛,圆融广大;能念之人,焉可心胸狭隘?眼光放远,则法缘更远;心量放大,则福报更大。



发表于 2015-6-6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6-6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这位信愿法师来得光明磊落,我就是信真宗,就是要弘传日本真宗,亲鸾上人不守戒行无碍见解正确。
且不说知见问题,首先就得为这位信愿法师的态度点个赞,我就是学真宗的,我就是要宣传真宗,真宗就是好!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6-6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有啥好争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6 19: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