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89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3-11-1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6-5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一并序
续-《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一并序》
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随举其一。必全收一切也。疏。流声光以遐烛者。即流布声教之光也。故十地论
有教光智光也。亦可声是声教。光是光明。故大经云。佛放光明□世间。照耀十
方诸国土。演不思议广大法。永破众生痴惑闇。遐者。远也。烛者。照也。十方
刹土。机感即闻。不局三千界内。故云遐烛也。
□我皇得之。灵鉴虚极。保合太和。圣文掩于百王。□风吹于万国。敷玄化
以觉梦。垂天真以性情。
□我皇得之至性情者。第二约王显也。当时即德宗皇帝。灵鉴虚极者。谓英
灵鉴达虚无太极之道也。灵鉴。智也。虚极。理也。知一切法。保合太和者。周
易乾卦象辞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谓无为而化。上顺于
天。下合于人。故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既德合天地。中应人伦。反朴还ォ。
三才一贯。为太和也。和为大乐。故礼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论语云。用和为贵。以礼节之。意取礼乐备也。圣文掩于百王者。约时竖论。德
超三古也。上古三皇。中古五帝。下古三王。文谓经纶天地。故周易云。观乎天
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君臣父子尊卑上下谓之人文。此则德宗圣文
明著也。淳风吹于万国者。约处横说。道贯万邦也。谓ォ朴之风。万国□布。如
春风一举。百卉芳菲。故有诗云。唯有春风无厚薄。贫家桃李也成阴。言敷玄化
以觉梦者。谓敷畅玄妙佛法。风化教令。警觉众生无明大梦。故大经云。譬如闇
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即令悟真性。永断无明也。言垂
天真以性情者。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欲即情欲。
若以情情于性。性则妄动为情。若以性性于情。情则真静为性。今垂无为之化。
令息妄动之欲情。合于天真之静性也。
□是知不有太虚。曷展无涯之照。不有真界。岂净等空之心。
□三法喻结叹者。疏。是知不有太虚至等空之心。是喻中。空无日而不显。
(如黑月夜行。不敢动步。及乎日出。方知本空。)日无空而不舒。(若遇日有
物遮障。日即不舒。要得空无云翳。日始还照。)故空日互相假也。理实日照亦
有分量。但取人间目□不及。故曰无涯。大经云。譬如孟夏月。空净无云翳。赫
日扬光辉。十方靡不照。法中真界与等空之心亦然。若无真界。何以展心智。若
无心智。何以缘真界。三昧经云。等空不动智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即穷斯旨趣。尽其源流。故恢廓宏远。包纳冲邃。不
可得而思议矣。
□大方广下。第二别叹此经。以申旨趣。文中三。一标叹。二释叹。三结叹。
今初。斯者。指如上融摄旨趣也。良由穷此融摄旨趣。故得恢廓宏远等。恢。谓
旷荡。廓。空也。宏。大也。今云宏远。则周□义。包纳。则含空义。即当法界
观中第三周□含容观也。冲。谓冲深。邃。谓幽邃。即□容二门。皆称理深邃难
见也。不可得而思议者。谓理深事广。俱不思议。况一多即入。故宜词丧虑绝。
故龙树菩萨判维摩经为小不思议经。(芥纳须弥。毛吞巨海。)指华严经为大不
思议经。(尘含法界。念摄僧祇。)此有四义。下解品题中当广明之。
□指其源也。情尘有经。智海无外。妄惑非取。重玄不空。四句之火莫焚。
万法之门皆入。冥二际而不一。动千变而非多。事理交彻而双亡。以性融相而无
尽。若秦镜之互照。犹帝珠之相含。重重交光。历历齐现。
□指其源也下。第二释叹文中有六。一本源深妙。二成益顿超。三诠旨圆融。
四说仪深奥。五约器明。非器不测。六指例显。当机益深。初中有三。一标指其
源。二正明深妙。三喻结难思。今初。谓欲明功用。故先标源也。二正明深妙文
中有六。一融情智。二融真妄。三显四句百非。四泯真俗一多。五融拂事理。六
融摄事相。今初。情尘有经。智海无外。经有二义。一约喻。二约法。喻即尘含
大千经卷。如情念含圆明大智。文在出现品。如下具引。还源观中释云。尘即众
生妄念。经即大智圆明。智体既其无边。故曰量同千界。二约法者。即经是常义。
故孝经云。天地之经。而人则之。御注云。经者。常也。今意云。明情尘生灭之
念。智推体即真常。故次句云。智海无外。若情尘非常者。即智海有外也。以外
有情尘故。既外无情尘。故知情即常也。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
如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也。二融真妄。疏。妄惑非取。重玄不
空。然惑与取。盖一义耳。肇论云。惑取之知。夫妄惑者。合是取执之义。今以
称性融通。惑乃非取。故科云融真妄也。重玄不空者。文势用老经。经云。玄之
又玄。故云重玄。彼意以虚无自然为玄妙。恐滞情于此。遂拂迹云又玄。若佛法
中意以空空为重玄。即空病亦空也。今意云。即于空空便具恒沙德用。故云不空。
大疏云。万德有非有。一源空不空。如海对虚明。天地同一色。此则空有交映也。
三显四句百非。疏.四句之火莫焚。万法之门皆入。四句者。谓有.无。亦有亦
无。非有非无诸宗。堕此便成四谤。故大般若云。般若波罗蜜。犹如大火聚。四
面不可取。取即被烧。堕即成谤。故须离之。法中离四句。今明圆教所宗诸法。
本来离过。触向成德。四皆法门。故云四句之火莫焚也。然成谤成门。四句不别。
如何异耶。谓于四句中执一斥余。则句句皆病。(如四人各执一句。或一人先后
历四句义是也。)若四句存泯无碍。则句句皆门。(一人一时而见四句也。)问。
依于何法而说四句。答。然所依法。谓真俗相对成四。即法法皆具四也。依真俗
二谛明四句者。一真随缘故有。二缘无性故无。三上二句俱存。故亦有亦无。四
互夺俱泯。故非有非无。又不是有无。是真性故。又约教者。谓诠生死则俗有真
无。涅槃则俗无真有。涅槃经云。空者所谓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此上犹约诸
法以说。若克就真性。亦有四句。一性是有。知觉不昧故。二性是无。无相无名
故。三际(去来今也)。三处(内外中间)。求不得故。三性亦有亦无。上二句
同时故。四性非有非无。此有二意。一即由上二同时。互相夺故。一时俱泯。二
直指真性不是有无。但是真性也。言万法之门皆入者。显万法也。万者指于总数。
其实该于一切。然一切法不出四句。诸宗以四句为谤。故一切皆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