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89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3-11-1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5-31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伍 福德门圆融道的修法》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第二个相应的是「华严宗的正式传承」。虽然我师父是学华严的,因为他是跟着慈舟法师学,所以没有华严宗的正式传承,而我们要找华严宗的正式传承,却从钦因老和上那边找过来ぇ。第三个是「印度的瑜伽行派」也找来了;因为华严宗本身是属于中观论派,大乘的两个行法,一个中观论,一个瑜伽行,全部掉到我们家来了,但都不是我去找来的。你为什么要找呢?我这样讲,也许你会说「那是你才有可能……」,告诉你,任何人都一样,修行靠自己。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个人吃个人饱,个人修个人了;你不修你不了,你不吃你不饱。」难不成我饿了,可以那五百块给你,叫你帮我吃饱?不可能嘛!饿了就要自己吃。同样的,你也不要跟着流行走,流行是一种惯性,惯性是一种相续心,跟着流行走,只有继续生死轮回。你能不能有此认知?所以我不断地告诉各位,修行要怎么一步一步走上来,你要能觉知、觉知。这个「觉知」跟刚刚前面举例里的「觉知」不一样,刚才的意思是「目标」,跟我现在讲的觉知不一样。中国字很麻烦,各位要把它弄清楚。
从前面到这里,我们所讲的,你要用在大乘佛教的哪一宗、哪一派都可以,它不是华严所专有的,因为整个佛教思想的架构就在这里。从现在到未来佛教思想的演变,这叫作「第四期的佛教思想」。第一期是佛世时代「部派思想」;第二期是「大乘佛教思想」,我们刚擦讲的中观论派跟瑜伽行派是第二期的;第三期佛教思想是在唐朝那个时代形成的,这时候是「以密教为中心的思想」,接着中国文化就进入停滞状态,没有继续发展,因此第三期佛教思想的义学就停止了,但是禅观继续发展(编按:有关四期佛教思想及禅观的演进,在《华严学导论》一书有较详细的介绍)。时代改变了,我们必须重新开始,不能完全用旧有的佛教思想。但是问题来了,新的佛教思想还没有诞生,旧的现代人又不会用,那怎么办?很显然地,产生新时代佛教思想的动力就在各位的身上了,因为这是要集合大家的力量,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办得到的。所以我们提倡了五百年的华藏工程计划,原因就在这个地方。这五百年里,我们要把所有的东西用现代的理论重新架构,但这不表示古人讲错,你记得这一点,我们是立足于古人的理论跟经典展开的。
第四期佛教思想里头要展开的东西相当地多,因为第三期佛教思想发展到最高峰就是「华严思想」,会昌法难之后,华严思想就停止了。所以身为华严子孙的我们,接下去的路要自己往前迈进了。告诉各位,华严思想跟华严宗的发展,是百分百继承了佛陀法身慧命的DNA,我不知道其他宗派能不能这样讲,但肯定我们是第一个讲的。这样讲,别人听了当然会不高兴,但他也可以这么讲,因为佛陀可以有很多孩子,大家都可以继承这一个法身慧命的DNA,没讲只有独生子。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佛陀未出家前的悉达多太子谈起,悉达多太子是半夜逃跑出去的,佛传上是写说「他骑着飞马逃出去的」,问题是,那时候的马哪来的翅膀?故事书都写得很美,写实版应该是他把守城的人打昏了,或是三更半夜爬墙逃出去的。他十九岁就跟马夫车匿半夜逃出城,你看他是不是一个具有革命性格的人?
后来佛陀悟道以后,车匿也跟着他出家,而且成为佛史上第一位恶比丘。因为他从佛陀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跟着他,一直到后来悉达多太子成佛,也是跟着佛陀,所以别人都别想管他,他是老大。所以不要一直用你的意识形态来看整个佛传,想必佛陀的生活里也遇到很多挫折,就因为他具有这种革命性格,他才能觉知;假如他是那一种温温吞吞的性格,怎么会有觉知?也不会半夜爬墙出去。那时候的墙应该是那种很高的墙,他能有这种魄力完成这个壮举,你就知道他出去以后非成功不可;所以他在修行上是超乎你想象的精进,佛陀是不倒单。不倒单,可不是你想的坐着睡,而是入定,维持清清明明的状态,这样生命能量就会恢复,出定以后就开始工作忙碌。这跟你想象的不一样,因为你没修行,大家都不修行,然后就说佛陀是坐着睡。谁在跟你坐着睡?他的行法是急惊风的行法,跟我们想的那种慢郎中行法不一样。
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就不一样,他要修行的时候,空调要先开一个钟头,点个香精,坐垫要铺好,吃饱喝杯咖啡,上个厕所,肚子消一点再打坐,要不然会堵住;每半个钟头要下来一次,再喝杯茗茶,可能是陈年普洱也说不定。他的修行方式,就是要条件具足才修。释迦牟尼不一样,他卧如弓,可是你看弥勒菩萨那个肚子怎么卧如弓?一定是大字型睡觉,不然那个肚子挺起来像一座山。两个是完全不同的修行方式。这只是提供给各位作参考。
我们再看一下胎藏界这个图,前面我们从这张图可以看到地藏菩萨在佛法中的地位,也从佛陀到忉利天宫说法,谈到《地藏经》是《华严经》的一部份。你从北门「地藏院」进来,这个修法叫作「福德门圆融道」;从南门「除盖障院」进来,这个修法叫作「智德门圣解脱道」。从福德门进来是直接修圆融道,从这个世间转入法界,重点是需要「发愿」,而发愿的要领是——你要去相应;这是关键,光是文字愿没有用。智德门进来的这个行法跟发愿没关系,就算发愿也是发要成佛的愿,这个愿跟行愿不一样,从福德门进来的是「行愿」。现在我们要跟各位讲,这两边行法的人搞不清楚一种状况,就是通常教你禅修的人,没有教你发愿,而教你念佛的人,可能会教你发愿,但也仅止于「愿生极乐世界」。愿生极乐当然也是一种愿,但那个愿是想要生极乐,跟我们讲的「行愿」不一样,通常我们把这种单一愿叫作「回向」,而不叫作愿。所以要往生极乐的人几乎都在回向往生极乐,因为它是单一愿。
这里讲的「大愿」是要去实践,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你要「广设方便」,记得这一点。发大愿的愿,它是综合愿,你遇到什么境界就发什么愿,那个愿要一直不退,而且一直扩大、一直成长,是尽未来际要去做的,所以叫「行愿」,跟回向愿不一样。回向极乐世界是单一回向愿,而地藏菩萨这个福德门圆融道的修法,不是单一回向愿,它是广大愿,在你「广设方便」的时候就是行法;所谓广设方便,是为了达到这个愿的目标你去做的。广设方便不一定成功,而且常常会失败,但你的智慧一定增长,这是一个行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