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89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3-11-1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5-30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从三性三无性谈唯识学
续-《●[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从三性三无性谈唯识学的空有中道观(廖乐根)》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云何应知圆成实自性?应知言说四清净法。何等名为四清净法?一者,自性清净,谓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三者,得此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密多等。四者,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教,清净缘故,非遍计所执自性;最清净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如是四法,总摄一切清净法尽。注(25)
这清净之圆成实性,显然是有,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么人们无论怎么修都永远不可能证得圣果了。这样,学佛、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但这圆成实之有,是无形无相的,看不清,摸不着,不可认知。这不是一般的现象有,而是真空妙有、不可得有。妙有故非空,无相真空故非有,非空非有,唯识中道也。
3、从《辩中边论》看唯识学的空有中道观
《 辩中边论》是唯识宗的重要论典之一,本论对唯识的空有中道观作了详细的解说,因此有必要单独提出来。在本论中,始终是依三性来说明空有、中道的问题的。可见,三性在唯识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颂曰: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论曰:虚妄分别有者,谓有所取能取分别。于此二都无者,即于此虚妄分别,永无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空性。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者,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能取空性。于彼亦有此者,谓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别。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若如是者,则能无倒显示空相。注(26)
顺便说明一下,论文中的偈颂是弥勒菩萨所造,而长行的“论”是世亲菩萨为解释弥勒菩萨的偈颂而作的。
什么是“虚妄分别”呢?虚妄分别指的是人的虚妄意识。其实,唯识所讲的八个识都是妄识。因此印顺导师把唯识宗归为佛法三大体系中的“虚妄唯识系”,原因就在此。
“能取”是指“能认识”,“所取”是指“被认识”,也就是认识的对象。用唯识的术语来说,能取的分别就是见分,而所取的妄相就是相分。这相、见二分都是妄识的作用,是“虚妄分别有”。在三性中,这虚妄分别的妄识是属于依他起性,是有为法。必须注意的是,这依他起性的有,是指相、见二分在没有人为的主观价值判断介入的情况下而说的,而一凡夫众生的主观认识介入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根本变化。此时的见分与相分就分别变成了我执和法执,而实际上,这实我和实法在客观上是根本没有的。所以说“于此二都无”,这里“此”即是虚妄分别的依他起性。“二”就是能取、所取二性,即我、法二执,也就是遍计所执性。
“此中唯有空”,这里的空指的是空性,而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无之空。空性不但不是空,而恰恰是有,是胜义之有,这空性就是圆成实性。怎样认识空性呢?必须透过虚妄分别有的现象去认识。要在认识依他起性的现象时,离开能取的我执和所取的法执--遍计所执性,才能真正了悟空性--圆成实性。这就是“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空性”的含义。
“于彼亦有此者,谓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别”。这里的“彼”是指空性,“此”是指虚妄分别。这句是说空性与虚妄分别,也就是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的,既不能说两者完全一致,也不能说是截然不同,因为空性没有离开虚妄分别,必须透过虚妄分别去认识空性。
“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若如是者,则能无倒显示空相。”这就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唯识是如何看待空与有的:如果某种现象在客观上确实不存在,它就是空,不能说有;相反,如果客观上是存在的,就应该认为是有,而不能说它是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诸法空相--圆成实性。这么一说,只要客观存在的就是有,客观不存在的就是空,表面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可事实上,我们现在根本无法做到对事物的客观认识。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面对任何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把种种主观上的经验、妄想、分别、判断以及喜爱、讨厌等感性和理性的思想观念投射到认识的客观对象上去,因而我们无法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圆满的认识。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唯识对空有的认识方式与中观的不同之处。中观讲空不能离开有,有也不能离开空,最明显的就是《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上面这段论文主要是说明唯识对空有的认识。下面的论文则直接阐明了唯识非空非有的中道义。
复次颂曰: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论曰:一切法者,谓诸有为及无为二法。虚妄分别名有为,二取空性名无为。依前理故说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由有空性虚妄故说非空,由无所取能取性,故说非不空。有故者,谓有空性虚妄分别故;无故者,谓无所取能取二性故;及有故者,谓虚妄分别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是则契中道者,谓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善符顺般若等经,说一切法非空非有。注(27)
有为法和无为法可以总摄一切法,而一切法都不离三性,所以要依三性来认识一切法。“虚妄分别名有为”,指的是有生灭的缘起法,即有为法,也即是三性中的依他起性。“二取空性名无为”,是指空去能取所取的我法二执--遍计所执性,而自然显现的空性--圆成实性。这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是不一不异的。不一是说无为法非缘起,不异则是指对无为法的认识必须透过缘起的有为法才能实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依前理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就是说对一切法的认识不能一刀切,既不可以说一切法都是空,也不可以说一切法都是不空。空与不空都是两种极端的边见,不合中道。唯识中道是“非空非不空”。怎样理解呢?
“由有空性虚妄分别故说非空”。前面已经说过,空性其实是有,是胜义有,是妙有。而虚妄分别也是有,是缘起有、世俗有、假有。胜义有即圆成实,缘起有即依他起。也就是说,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都是有的,有故非空。“由空无所取能取性故说非不空”。“非不空”就是空,什么是空的呢?遍计所执的能取和所取我法二执是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