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24|回复: 4

[实修交流] [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永思集前记引言大师传记大师遗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0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永思集 前记 引言 大师传记 大师遗教
印光大师永思集
前 记

    印光大师,为近代净宗泰斗,今生已证“念佛三昧”。师之一生,栖心淡泊,示现“大势至菩萨”之身,接引学人无数。
    大师之遗著,有《印光大师全集》,其主要部份,包括《印光大师书信》、《印光大师嘉言》、《印光大师文钞》,字字皆针砭世人迷梦之药石。
    大师圆寂以后,陈海量、陈无我居士,为之编辑《印光大师永思集》,以悼念一代高僧之灭归安养。
    惟此书多有亲证,大师“念佛成道”情境之义,极有助于净宗行者增长道念,特为之校正阙遗,增补句读,标示名号,整理以新容流通,期吾同流,重沐法乳,在学佛道上精进不懈,速证念佛三昧,极乐国土,共侍弥陀!
陈慧剑 谨记

引 言
    印光尊者,一代大师,入灭灵岩,人天雨泪。尊者将示寂,诫门人曰:“死后为我作传、赞联扬者,即是敛大粪向我头上堆。”而各方缁素,情有不能已于言者,纷以云门干屎橛,著尊者首。下走承?元我长者嘱,复从而敛之,担粪之讥,其恶能免?愿缅怀大德,叙述因缘,诔联传赞,以寄永思,实至名归,庸复何伤?方今劫火洞然,山崩地坼,群儿争长,血溅梵天,魔居肺腑,罔识焚身,无量众生,倒悬阿鼻,翘首法幢,何朝摧折?空山日没,人海泪枯,迦陵鼓舞,杜鹃含悲,阎浮七众,同哭大师。吾知尊者,天耳闻之,抚莲台而叹曰:镜花水月,梦中佛事,小别娑婆,焉用悲为?——陈子多事,复辑《永思》,法性离言,去道弥远。噫!是下走之过矣!
大师荼毗之翌日净业弟子
陈海量

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
真达·妙真·了然·德森
    师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陕西郃阳赵氏子,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出世缘熟,年二十一,即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出家,礼道纯和尚薙染,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也。明年于陕西兴安县双溪寺,印海定律师座下受具。师生六月,即病目,几丧明。后虽愈而目已损,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受具时,以师善书,凡戒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目发红如血灌,幸师先于湖北莲华寺充照客时,于晒经次,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知佛往生净土法门,乃即了脱生死之要道,因此目病,乃悟身为苦本,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夜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及写字竟,目亦全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即造端于斯也。
    师修净土,久而弥笃,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遂于二十六岁(光绪十二年丙戊),辞师前往,是年十月入堂念佛,沐彻祖之遗泽,而净业大进。翌年正月,告暂假朝五台,毕,仍回资福,历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三载之中,念佛正行而外,研读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年三十(十六年庚寅)至北京龙泉寺为行堂,三十一(十七年辛卯)住圆广寺,越二年(十九年癸巳)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请藏,检阅料理,相助乏人,众以师作事精慎,进之。化老见师道行超卓,及南归,即请伴行,安单寺之藏经楼。寺众见师励志精修,咸深钦佩,而师焰然不自足也。二十二年丁酉夏,寺众一再坚请讲经,辞不获已,乃为讲《弥陀便蒙钞》一座,毕,即于珠宝殿侧闭关,两期六载,而学行倍进。出关后,由了余和尚与真达等,特创慧莲蓬供养,与谛闲法师,先后居之。未几,仍迎归法雨。年四十四(三十年甲辰),因谛老为温州头陀寺请藏,又请入都,助理一切,事毕南旋,仍住法雨经楼。师出家三十余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以期昼夜弥陀,早证念佛三昧。
    然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德厚流光,终不可掩。民国纪元,师年五十有二,高鹤年居士,取师文数篇,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人虽不知为谁,而文字般若,已足引发读者善根。逮民六年(五十七岁),徐蔚如居士,得师与其友三书印行。题曰《印光大师信稿》。七年(五十八岁)搜得师文二十余篇,印于北京。题曰《印光大师文钞》。八年(五十九岁)复搜得师文,再印《续编》,继合《初续》为一。九、十两年,复有增益,乃先后铅铸于商务印书馆,木刻于扬州藏经院。十至十五年间,迭次增广,复于中华书局印行,题曰《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夫文以载道,师之《文钞》流通,而师之道化,遂滂浃于海内,如《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及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等,皆言言见谛,字字归宗,上符佛旨,下契生心,发挥禅净奥妙,抉择其间难易,实有发前人未发处。徐氏跋云:“大法陵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正见如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又云:“师之文,盖无一语无来历,深入显出,妙契时机,诚末法中应病
良药,可谓善识法要,竭忱倾仰者矣。”当初徐居士持书奉母,躬诣普陀,谒诚礼觐,恳求摄受皈依座下,师犹坚持不许,指徐母子往宁波观宗寺皈依谛公。民八年,周孟由兄弟奉庶祖母登山,再四恳求,必请收为弟子,师观察时机,理难再却,遂为各赐法名,此为师许人皈依之始,而《文钞》亦实为之缘起也。师之为文,不独佛理精邃,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五伦八德等儒门经世之道,不背于净业三福者,亦必发挥尽致,文义典雅,所以纸贵洛阳,人争请读,由是而慕师道德,渴望列于门墙之善男信女,日益众多;或航海梯山,而请求摄受;或鸿来雁往,而乞赐法名;此二十余年来,皈依师座之人,实不可以数计。即依教奉行,吃素念佛,精修净业,得遂生西之士女,亦难枚举。然则师之以文字摄化众生,利益世间,有不可思议者矣。
 楼主| 发表于 2015-5-20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印光法师]印光大师永思集 前记 引言 大师传记 大师遗教》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师之耳提面命,开导学人,本诸经论,流自肺腑,不离因果,不涉虚文,应折伏者,禅宿儒魁,或遭呵斥,即达官显宦,绝无假借;应摄受者,后生末学,未尝拒却,纵农夫仆妇,亦与优容。一种平怀,三根普利,情无适莫,唯理是依。但念时当叔季,世风日下,非提倡因果报应,不足以挽颓风而正人心;人根陋劣,非实行信愿念佛,决不能了生死而出轮回,故不拘贵贱贤愚,男女老幼,凡有请益,必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实事实理,谆谆启迪,令人深生憬悟,以立为人处世之根基;进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捷径。虽深通宗教,从不谈玄说妙,必使人人皆知而能行,闻者悉皆当下受益,此即莲池大师论辩融老人之言曰:“此者可敬处。正在此耳!”因师平实无奇,言行合一,所以真修实践之士,咸乐亲近,致使叩关问道者,亦多难胜数。且师以法为重,以道为尊,名闻利养,不介于怀,民十一年(六十三岁)定海县知事陶在东、会稽道道尹黄涵之汇师道行,呈请大总统徐题赐“悟
彻圆明”匾额一方,赍送普陀,香花供养,极盛一时,缁素欣羡。师则若罔闻知,有叩之者,答以虚空楼阁,自无实德,惭愧不已,荣从何来等语。当今竞尚浮夸之秋,而淡泊如师,实足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若道若俗,获益良多。
    师俭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男女,供养香敬,悉皆代人广种福田;用于流通经籍,与救济饥贫,但权衡轻重,先其所急,而为措施。如民十五年(六十六岁)长安被困,解围后即以印《文钞》之款,急拨三千圆,托人速汇赈济,凡闻何方被灾告急,必尽力提倡捐助,以期救援。二十四年(七十五岁)陕省大旱,得王幼农居士函告,即取存摺,令人速汇一千圆助急赈,汇后,令德森查帐,摺中所存仅百余圆,而报国寺一切需用,全赖维持,亦不介意。二十五年(七十六岁)应上海护国息灾法会说法时,闻绥远灾情严重,即对众发表,以当时一千余人皈依求戒等香敬,计洋二千九百余圆,尽数捐去,再自发原存印书之款一千圆为倡,及回苏,众在车站迎接,请师上灵岩一观近年景象,犹急往报国取摺饬汇讫,而后伴众登山。师之导众救灾,己饥己溺之深心,类皆如是。魏梅荪、王幼农等居士,在南京三汊河,发起创办法云寺放生念佛道场,请师参加,并订定寺规,继由任心白居士,商请上海冯梦华、王一亭、姚文敷、关絅之、黄涵之等诸居士,开办佛教慈幼院于其间,一一皆仗师之德望,启人信仰,而得成就。且对慈幼院之教养赤贫子弟,师益竭力助成,其中经费,由师劝募,及自捐者,为数颇巨。即上海市佛教会所办慈幼院,师亦力为赞襄力;至其法施,则自印送《安士全书》以来,及创办弘化社,二十余年,所印各书,不下四五百万部,佛像亦在百万余帧,法化之弘,亦复滂溥中外。综观师之一言一行,无非代佛宣化,以期挽救世道人心,俾贤才辈出,福国利民;而其自奉,食唯充饥,不求适口;衣取御寒,厌弃美丽;有供养珍美衣食,非却而不受,即转赐他人。若普通物品,辄令持交
库房,俾大众共享,决不自用;此虽细行,亦足为末世佛子矜式者也。
    师之维护法门,功难思议,其最重要者,若前次欧战时,政府有移德侨驻普陀之议,师恐有碍大众清修,特函嘱陈锡周居士,转托要人疏通,其事遂寝。民十一年(六十二岁)江苏义务教育期成会会长等,呈准省府借寺庙作校舍,定海知事陶在东,函师挽救;师即函请王幼农、魏梅荪二居士设法,并令妙莲和尚奔走,遂蒙当局明令保护。十六年(六十七岁)政局初更,寺产毫无保障,几伏灭教之祸,而普陀首当其冲,由师舍命力争,始得苟延残喘。及薛笃弼长内政,数提庙产兴学之议,竟致举国缁素,惊惶无措,幸师与谛老在申,得集热心护法诸居士计议,先疏通某君,次派代表请愿,而议未实行。逮某君将退,又颁《驱僧夺产条例》,期次第剥夺,以达灭教目的。幸条例公布,薛即交卸,得赵次陇部长接篆,师特函呈设法,遂无形取消;继嘱焦易堂居士等斡旋,始将条例修正,僧侣得以苟安。二十二三年(七十三四岁),安徽阜阳古刹资福寺,唐尉迟敬德造供三佛存焉,全寺为学校占据,山西五台碧山寺广济茅蓬,横遭厄运,两皆涉讼官厅,当道偏听一面之辞,二寺几将废灭,各得师一函,忽转视听,广济因此立定真正十方永远安心办道之基础,资福亦从兹保全,渐次中兴。二十四年(七十五岁),全国教育会议,某教厅长提议全国寺产作
教育基金,全国寺庙改为学校,议决,呈请内政部大学院备案,报端揭载,群为震惊,时由佛教会理事长圆瑛法师,及常务理事大悲、明道诸师、关、黄、屈等诸居士,同至报国,叩关请示。师以卫教相勉,及示办法,返沪开会,公举代表,入都请愿,仗师光照,教难解除。江西庙产,自二十二至二十五(七十六岁)四年之内,发生三次大风波,几有灭尽无遗之势,虽由德森历年呼吁,力竭声嘶,中国佛教会,亦多次设法,终得师之慈光加被,感动诸大护法,群起营救,一一达到美满结果,仍保安全,此举荦荦大者,其他小节,于一函或数言之下,消除劫难,解释祸胎,则随时随处,所在有之,不胜枚举,非师之道德,足以感龙天,下孚群情,乌能至此?
    师之无缘慈悲,化及囹圄,及与异类。民十一二年,应定海县陶知事请,物色讲师,至监狱宣讲,乃推智德法师应聘。师令宣讲《安士全书》等关于因果报应、净土法门各要旨,狱囚多受感化。及沪上王一亭、沈惺叔等居士,发起江苏监狱感化会,聘师为名誉会长,讲师邓朴君、戚则周(即明道师俗姓名)、乔恂如等居士,皆师之皈依弟子,由师示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及注重因果,提倡净土,为讲演之要目。而狱官监犯,因之改过迁善,归心大法,吃素念佛者,亦大有其人。其于异类也,十九年(七十岁)二月,师由申、太平,赴苏、报国,铺盖衣箱,附来臭虱极多,孳生之蕃,致关房会客窗口与窗外之几上,夏秋间,均常见臭虱往来,有弟子念师年老,不堪其扰,屡请入内代为收拾,师皆峻拒不许。且云:“此只怪自己无道德。古高僧,不耐臭虱之扰。乃告知曰:‘畜生!你来打差,当迁你单!’虱即相率而去。吾今修持不力,无此感应,夫复何言?”泰然处之,终不介意。至二十二年(七十三岁),臭虱忽然绝迹,师亦不对人言。时近端午,德森念及问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5-20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永思集前记引言大师传记大师遗教

续-《●[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永思集 前记 引言 大师传记 大师遗教》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答曰:“没有了!”森以为师年老眼花,一再坚请入内检查,确已净尽,了无踪迹,殆亦为师迁单去矣。师在关净课外,常持大悲咒加持水米,以赐诸医束手之危病者,辄见奇效。一日报国藏经楼发现无数白蚁,师在山闻之,赐大悲水令洒之,白蚁从此绝迹,此为二十七年夏事也。师之法力神应,类多如此。
    师固不喜眷属,故无出家徒;然渴仰亲近,选承训诲,深沾法益,在家二众不可胜数。其出家缁侣,除与谛老法师为最相契之莲友外,而久承摄受,饱餐法乳,仍承以莲友相待者,过去则有了余和尚,现在尚有了清和尚及真达二人。确居学人之列者,已故,则有圆光、康泽、慧近、明道诸师。现有妙莲、心净二和尚及莲因,明西二师,与妙真、了然、德森等,现在灵岩、报国二寺诸师。此乃指常久亲近,屡蒙教导提携、沐恩戴德、有剃度师者。若随缘请益,通函问道,及读师之《文钞》、流通各书而沐法泽者,盖亦不可胜举;然则师虽不收徒弟,而中外真正佛子,实多数赖以为师。师又宿誓不作寺庙主,自客居法雨,二十余年,晦迹精修,绝少他往。自民国七年,印《安士全书》以来,迭因事至沪,苦乏安居之所,真达于民十一年,翻造太平寺时,为师特辟净室一间,从此来沪,卓锡太平。而力护法门诸君子,如南京魏梅荪、西安王幼农、维扬王慧常、江西许止净、嘉兴范古农、沪上冯梦华、施省之、王一亭、闻兰亭、朱子桥、屈文六、黄涵之、关?之等诸居士,或私人问道,或因社会慈善有所咨询,亦时莅太平,向师请益。至各方投函者,更难计数。则太平兰若,名传遐迩,亦自师显。至民十七年(六十八岁),师因厌交通太便,信札太多,人事太繁,急欲觅地归隐,真达乃与关絅之、沈惺叔、赵云韶诸居士商,三居士遂将苏州报国寺,举以供养;即由弘伞、明道二人前往接管,真达以数千圆修葺,故十八年,师离山在沪,校印各书,急欲结束归隐时,有广东弟子黄筱伟居士等数人,建筑精舍,决迎师赴香港。师已允往,真达乃以江浙佛地,信众尤多,一再坚留,终以法缘所在,于十九年(七十岁)二月往苏,即就报国掩关。先是木渎灵岩,真达请于师,立为十方专修净业道场,一切规约章程,悉秉师志而定;三四年来,以旧堂狭隘,不能容众,正在设法改建堂寮,从事刷新;适师至苏,与灵岩咫尺,内外施设,请益多缘,而仰承指导,日就振兴;灵岩迄今推为我国净土宗第二道场者,岂偶然哉!师在关中,佛课余暇,圆成普陀、清凉、峨眉、九华各志之修辑,及函复弟子学人问法;今《四山志》已早出版流通,函答诸文,亦已有《文钞续编》印行,为师至苏以后之所赐者,可谓恒顺众生,无有疲厌者矣!逮二十六年(七十七岁)冬,为时局所迫,苏垣势不可住,不得已,顺妙真等请,移锡灵岩,安居才满三载,孰料智积菩萨显圣之刹,竟为我师示寂归真之地耶!
    师之示寂也,预知时至。二十九年春,复章缘净居士书,有云:“今已八十,朝不保夕。”又云:“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逮冬十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至二十八日午后一时,即命召集在山全体职事及居士等,至关房会谈,告众曰:“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即命妙真任之,众表赞同。乃詹十一月初九日,为升座之期。师云:“太迟!”改选初四,亦云:“迟了。”后择初一,即点首曰:“可矣。”旋对众开示本寺沿革,达两小时余,后虽精神渐弱,仍与真达等,时商各事,恬适如常,无诸病态。初三晚,仍进稀粥碗许,食毕,语真达等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此后精神逐渐疲惫,体温降低。初四早一时半,由床起坐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索水洗手毕。起立云:“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往西方。”说竟,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三时许,妙真至,承嘱咐云:“你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后不复语,只唇动念佛,延近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逝。按数日之间,一切安排,如急促妙真实任住持等,虽不明言所以,确是预知时至之作略,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观师之一生,自行化他,及临终瑞相,往生莲品,当然不在中下。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寂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十一月初四日卯时,世寿八十,僧腊六十。灵岩赖师以中兴,而得师示现生西模范。时节因缘,有不可得而思议者矣!兹谨卜明年辛巳二月十五、佛涅磐日,适师西逝百日之期,举火荼毗,奉灵骨塔于本山。
    师之落叶归根,悟证如何,吾人博地凡夫,皆无他心道眼,不敢妄评。惟读师迭次出版之《文钞》,与本年新印之《续编》,及凡经手流通各书,其提倡念佛,发挥道妙,自行化他,笃实修持之实行,有功净土,足徵为乘愿再来之人无疑也。凡信愿念佛、洞明净宗确旨之士,当首肯斯言。真达等随侍最久、知之颇详,爰将师之一生行业,略述梗概,而为之记。

一九四零年岁次庚辰腊月初八日
真达、妙真、了然、德森等顶礼敬述

印光大师略传
张慧容
    印光大师,于夏历十一月初四日卯时,念佛见佛,苏州木渎灵岩寺关房坐化生西,大师具祖师作略,称四依垂范,其生平以文字三昧宏扬净土;阐明因果,则有正续编文钞,其示疾以及坐化,则有护关侍者志其详情,不慧无以益焉。今兹所述,聊记师懿德之万一,然亦可以见师之一般也。
 楼主| 发表于 2015-5-20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永思集前记引言大师传记大师遗教

续-《●[印光法师]印光大师永思集 前记 引言 大师传记 大师遗教》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师讳圣量,字印光,陕西郃阳县赵陈村人,俗姓赵氏,少治儒学,登茂才异等之选,读程朱书,曾辟佛,遭失明。既而猛省,惟至诚所感,目疾获痊,遂披阅西来释典,研讨有得。年二十一,发出世心,在终南山出家,具戒后,参南北诸方丛林,并在红螺山资福寺任苦役五年,其南下卓锡普陀法雨寺也,年方三十有三,时在光绪中叶,居法雨寺藏经楼垂三十年,日阅大藏,礼诵尤勤。方冀终老小隐,不求闻达,无何,徐蔚如、高鹤年二居士先后踵至,索其文刊行示世,名乃大噪。待化缘熟,龙天推出,非无因也。厥后掩关苏州报国寺,初犹不见客,既而四方缁素,钦德仰风,归依者众,乃始在关房延客。二十六年,避战祸移居灵岩山寺,自住报国,至迁灵岩,凡十余年。虽德行日著,闻望日隆,而破衲粗粝,不改常分,洒扫浣濯,垂老躬行。平居无异言,华词丰语,不出诸口;宅心慈祥宽厚,不忤物;而开示四众,不问僧俗老幼,贫富贵贱,莫不至诚恳切,出自肺腑。说法不务玄妙,惟期真实受用。凡叩问者,鉴有可以启发之处,辄谆谆善诱,不辞劳瘁;遇有言行不检者,虽显达亦不少假借;而胸无城府, 此则师之大悲心流露处也。刚毅近仁,信哉!师从儒入释,德行文章,惊服当世,生平绳墨自守,终其身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言行不苟,数十年如一日,道貌岸然,望之如乡党宿儒,接之若村里老妪。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人道之深,溯红螺彻祖而后,唯师一人而已。是非砥德励行,体用相彰,夫孰能感孚缁素,翕然称一代僧范无异辞,若是其至者乎!
    师生于叔季之世,以出世名贤住持法道者数十年,而裨益世教,格正人心,功效亦著;正续编文钞,洋洋数十万言,风行海内外,皆阐扬佛理,发明因果之作,受感化者众矣。世多视学佛为消极盲目之人,甚且斥佛法为无益于世,不知医世之药,无过佛法,盖能医人心也,惜服之少耳。师今已缘尽入灭矣,毕生事迹,自有当代硕德雄文,特著不朽之作,实异日治僧史之选,?者不腆之文,虽无谀词,不假饰然,仅足表赞叹之忱,未敢云为师传也!
    时在释尊示灭二千九百六十七年岁次庚辰一阳月十一,距大师生西七日,皈依弟子鄞县张有瓒法名慧容拜撰。

至,跏趺端坐,佛来接引。迨至卯时,遂尔迁化。清凉月隐,大地昏蒙,茫茫苦海,横渡何从?大师生于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辰时,世寿八十,僧腊六十,越百日荼毗,异色舍利无数。
    海量曰:净土一宗,至清季而式微;自印光大师出,莲风溥被,有如日丽中天,膺大师教,而生净土者,其数无量。忆弱冠时,一肩行李,漫游闽中,于梅山邂逅弘一上人,授我《印光法师文钞》,郑重叮咛,嘱我详览。余于佛法,初无所知,读文钞后,始起正信,岁月不居,忽忽十余年矣。无常迅速,生死路险,尘缘萦我,能勿恫心?六道轮转,九品逍遥,斯二途者,苦乐天渊,何去何从?是在小子之自爱否耳!导师云亡,圆音不作,西瞻安养,忉怛靡穷。
净业弟子天台陈海量敬撰

印光大师苦行略记
高鹤年
印光大师,关中人也。宿具善根,幼志圣贤。光绪七年,时年二十一岁,发心剃发于终南莲花洞,住太乙峰大寺,广阅诸家教典,达入古今智海。
十二年,朝北五台,至北平红螺山习静,一尘不染,万虑皆空。
十七年,移住阜城圆广寺,精修净业,颇有心得。
十九年,南海普陀、法雨寺方丈化闻和尚,赴京颁请藏经,请师往南方,为法雨常住
首座,主理藏经。
二十四年,余二次访道普陀,道经三圣堂,访真达上人于关房,宏筏房拜润涛和尚,及茅蓬高僧。法雨寺吊化闻长老,与师会晤于化鼎丈室。次早,师略示净宗信愿行修持法,寮房之中,淡薄衣单,外无长物,真是一个清净僧宝。
二十七年春,师函金山询余禅学如何?嘱往一谈。随至普陀,师已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开示净宗诸家法要。余好禅学,留谈经五昼夜,示以方便多门,归原无二。是时门风高峻,学者望崖而退。
二十九年春,余函告再朝五台,往终南结茅。师约往一谈,留意秦中佛法,嘱提倡实行其道,不可虚度光阴。并言及南方饭吃不来,欲回陕西云云。三十二年,余视察徐、淮、海水灾,小住江天念佛楼,师约往普陀休息,常言《袁了凡四训》、周安士之《因果书》,并谈末法众生,障深业重,纵发大心,群魔扰乱,如无善根定力,即被所转,真可惜也。
宣统元、一、二、三年,师常函询外方佛法如何?嘱提倡净宗及因果报应。
民国元、二年,狄楚青居士发心办〈佛学丛报〉,余至海上,索师文稿编入〈丛报〉,师用常惭之名,印光二字,无人知也。师约同至通慧庵、昱山法师关房,畅谈诸家净土文,沿途皆谈因果报应,并言欲皈依我者,决不承认云云。
民国三年春,余仍由五台返终南经冬。民四,修僧尼二座普同塔,二处念佛堂,茅蓬数处。复在摄身台南、天桥沟购文殊台山场上下约二里许,欲造大觉精舍茅蓬,预备请师返秦。
民国六年秋,津、京大水为灾,沪上狄楚青、王一亭、程雪楼诸居士,电嘱下山救济。又接师及谛老函,谓救灾即是普渡众生,亦是保护佛法。故此出山,将自了之念抛弃。时天寒地冻,大雪封山,冒险便道京、津,勘灾事毕,南下,随到沪上,狄楚青、虞洽卿、王一亭、程雪楼、应季中、朱葆三,及盛府诸善士,合组佛教慈悲义赈会,推余往各处劝办分会,负担总务及查放事。余先到宁波,观宗谛公发心允设分会,随至普陀,师与了清方丈,招集锡麟堂了余上人,长生庵老当家,佛顶文质和尚,及诸山长老,说明北方赈灾救济事,设分会于普陀,随缘乐助。次朝,师办陕西小米粥油饼赐食,早餐并谈“某某老先生等
来山请皈依我,我决不准!并送香金,分文不收”云云。余再三顶礼劝师,如有真正发心请求者,务说方便皈依,普度众生,适合佛祖遗风;如违常住之规模,余向法雨老当家及方丈请求通过,师始含笑点头允之。师云:“我仅存洋拾圆,取出交汝带沪。”余再四不收,纵然有款,理应送交分会。告别,师嘱赈事毕,来山休养。
 楼主| 发表于 2015-5-20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永思集前记引言大师传记大师遗教

续-《●[印光法师]印光大师永思集 前记 引言 大师传记 大师遗教》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民国七年夏,余赈毕返申,师以初次出山,人地生疏,函约往扬州刻经,以经赀不敷,意在随缘,而不募缘,邀余相助。余随至普陀,同师到沪,余拟到海潮寺,或玉佛寺挂单。师坚不充,云“你的熟人太多,人家要客气办斋!你我是苦人,何必苦中求乐,又要化费钱文,消耗光阴?”于是再四思维,觅得最冷落之小庙,天台中方广下院,二人住四日,共费伙食二圆(中方广下院是照禅上人所开,乃兴慈法师之师。余朝天台相识也)。由余介绍会晤狄楚青、程雪楼、王一亭、陈子修、邓心安诸居士,广谈孔孟诸家历史,及净土因果等事。另有善信多人,欲送香仪礼物,师却之。到扬寓万寿寺,开示于人,皆言信因果报应,老实念佛而已。余返里扫墓,复回扬城,送师返申,师仍回普陀,余往终南。是时关中大乱,余由秦岭,羊肠鸟道,经汉中,复返泰山度岁。
民国八年,余湘赈毕,到沪,师复邀往普陀商谈印经之事,须同到申。余介绍往南园,与简氏弟兄诸居士相见。师说净土法门,及因果报应事,简氏兄弟及诸居士,遂发意供养千余圆,正好填还刻经之赀。
民国九年,余由云南鸡足山归,到沪,王一老云及法雨寺与羼提庵因修路争讼不休,嘱余往普陀解释误会,与法雨主人及师谈数昼夜,瓦解冰释矣。师常欲回秦,因关中大乱,道途不便,故不果行。而摄化缘熟,龙天推出,皈依者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矣。供养之款,概作刻书之用;来求佛法者,皆劝老实念佛,广谈因果报应。
民国十年春,余自粤罗浮、杯渡山经冬,送香港青山、陈香廷老居士赴宁波观宗寺出家受戒,师约余同到沪上,是时三圣堂老当家真达上人,一再嘱余介绍请师到伊下院供养庵住(即太平寺),余遂送往。承真老赐来密枣圆眼各两盒,决不敢受,顶礼致谢,辞往天台
山中度夏。自此师常来申江,专事宏化,随机说法,普利群生。
民国十一年,师函约余到沪,简氏弟兄,发心印书,嘱余请师午餐,谈及道场之事,师言要扫除习弊,实行清修,洗涤身心,不染俗气者,方有益处云云。师返普陀,余往九华山过夏。
民国十二年,南京魏梅荪老居士,创建慈幼院、法云寺放生池,约余请师同往参观。是时京市名流皈依者众,方便说法,由此放大光明,相助而成,功德不可思议。后同至扬州寓少怀学校(张瑞曾居士所办)。师云:“张居士愿拨滩地百八亩,欲助贞节院。”余心不安,故力辞未收。师屡欲来刘庄观光贞节院,余辞以敝院尚未成立。归来一看,仍回扬州,送师返申。余因地方灾重,视察迭办救济,与师不常见矣。回忆陪师同行,一次有一次的利益,并留心他语默动静、出入往还之时,不谈玄言妙语神通异奇,皆是平常话多,即使行不到,其中亦有不可思议利益身心之妙处。
民国十九年,为办义赈到申,沈惺叔、关絅之居士,嘱余往苏州报国寺劝清禅师让与印老宏法,清师默认。候洪居士回,随后欢迎,后由诸大居士商妥,送师往报国寺掩关,立弘化社,印经流通。幸有德森师相助。余因救济赈灾事忙,未能赶来欢送,以后常因赈务往沪,道经姑苏报国寺,必往瞻礼,请求开示。师辄送净宗书,并言信因果劝念佛,以此二者广劝大众,自惭力微而不善言,有负师嘱。师掩关后,远近皈依者,不可计数。真达上人发起重兴灵岩道场,妙真方丈主修,奔走多年,劳苦功高,幸有大师法力相助而成。师二十六年避乱灵岩,终老于此。大师戒律精严,净修苦行,六十年如一日,道德文章,行解相应,真是一尘不染,六根清净,乘愿而来,普渡众生,性情孤高,净风遍于中外。弘化之缘事毕,灵岩西归,莲宗又添一大祖师也。

印光大师高行记
乔智如
    陕西郃阳,古曰有莘,山川壮丽,钟毓圣贤。于清咸丰间,现世之净宗大德,印光大师,即诞生于此。公幼读儒书,效韩欧辟佛,嗣以宿慧发露,顿觉前非。弱冠后,即出家。及圆具,即至红螺,继赴北京,遍参知识。光绪十九年,普陀化闻老和尚在京请藏经,慕公之道行,请之南下,住法雨寺。先讲《弥陀便蒙钞》一座,时了余老和尚、真达老和尚,由圆光师之介绍,一见如故旧,颇相契,均发心至诚供养。有康泽,慧近二师,常相随侍,恭敬倍加。不久,二师先后化去。公嗣住法雨后之慧莲蓬,六年后,法雨住持复请回寺。民国以来,待代缘热,慈风所被,南至南洋群岛,北至哈尔滨,即东西各国三宝弟子,莫不景仰其高风,而德森法师更为之助理校对各事,前后垂二十余年。民十年,公在沪,校印经书,有广东皈依弟子黄筱伟等,请公赴香港,寺院布置均已完备。而真达老和尚,以江浙法缘,信众更多,众留之。嗣关絅之居士、沈惺叔居士等,将苏州报国寺举以供举,请弘伞、明道二师前往接管,并由真老和尚出净资数千圆修理之,公遂允其请,于民十九年,掩关其中焉。
    师虽名震遐迩,而克苦俭朴,一如故昔;洒扫洗涤,躬自操作,粒粟寸纸,珍若拱璧,与人书牍,概以国产毛太纸为笺,某年给明道师信,则用人所供养水密桃外的包皮纸也。间有人供养以较好之纸,则亦用之;若过华美,则必峻拒,珍贵物,则不必论矣。尝有达官某,供养以“蜜蜡”之念佛珠,公曰:“尔看错人也,予岂需此者乎!”关?之居士,在普陀山打佛七,请公开示,允在早课时。关乃于半夜后雇轿往接,而公已步行至半途,坚不肯坐。民十五年,与真达老和尚上灵岩,以及下山,虽为备轿,亦不肯坐,以为折福故。某年驻锡沪上太平寺,关?之居士拜访,楼上楼下找寻数次,乃在天井中见之,盖公方在洗衣也。关请吃斋,公不允。请之再,乃嘱只需高装馒头一盆、豆腐渣一盂而已。关乃于席间加此二物,以示顺从。当在普陀法雨寺时,虽〈佛学报〉录登师文,署名常惭,人鲜知者。永嘉周孟由昆季,至山参访,见寮房门上书有“念佛待死”四字,知其中必有高人。叩关顶礼,始知即公,临行频嘱勿张,致妨净课。嗣于民十年后,在沪校印经书,各地闻风皈依者,日必数起。且有函求训示者,日或数十封,虽精神瞿铄,从容应付,终觉打岔。及掩关报国,自期灭迹长隐,而皈依求示者较前更多。公于弘扬净土外,尚有宗旨数条,不住地方,不收徒弟,不付法,盖守其清苦之本分也。但虽曰不住地方,而掩关报国后,报国与灵岩道场,始终竭力护持之。虽曰不收徒弟,而如明本、明道、明西各上人,在俗时于军政各界均著名闻,以佩公行持,至诚求为剃度,公乃介绍于真达老和尚焉。所以公之宗旨,在名义上完全不负,而在实在责任上,则一力担当,黾勉倍加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8 04: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