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89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3-11-1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5-16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海云继梦法师文集]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十三、善用其心》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第六、理想界修的是他自己的苦行,花六年的时问。每日一麻一麦,透过苦行达到了殊胜的境界,可是他还不能满足,后来发觉这种修法不对,他发现了七菩提分、八正道的修法。七菩提分、八正道的修法是和外道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说大乘、小乘、中乘三乘的修法,大概是他在这期间所修证的,他有某种成就但又认为这还没达到究竟,不能满足他追求生命巅峰的标准,于是他又转入一佛乘的修法。第七阶段——佛乘的修法,就是我们在这里所指出的,用般若智慧来触发他的本寂、寂灭,这也就是他放下一切身心世界的时候。
我们现在要了解的就是他的那个心境,他想要答案的心境、意念一直很强烈。生命是什么?人生这样有意义吗?整天忙忙碌碌对吗?不满意这种生活又想解决这个问题,却又无法解决,这个时候怎样运用全生命的力量去投入以得到答案,也就是逼到了真正的终点,到达修行的起始线,真正修行就从这里开始。
他对自己的修行要求是很严格的,所以这时候他在菩提树下一坐,把疑情提起来:本寂是什么?生、老、病、死怎么解决?之前他所经过的煎熬很多,在这里面他带着一种很强烈的觉性,般若之功在这里发挥作用。他在这时候用生命的警觉性去贯注在本寂是什么这个疑情上面,这时他没有办法去思维逻辑了,因为他已经都用过了,此刻只有很单纯的以无所不在的觉性去观照无所不在的疑隋,就在这时候他停住了,因为他知道思维推理无用,这是佛法一个最重要的时刻,我们修行人若不能体会这一点就不能算修行。
真修行的功夫所要求的就是到这个时候,这时才是真正的踏入法界道次第,开始准备进入法界了。此时可以说“能”、“所”,“主”、“客”对立的情况完全让它消失掉,他只是非常专注虔诚地追求那个疑情的答案,但是他不用思维推理,大家要注意这一点!他只是以很高度的警觉性去观察,就好像猫趴在洞口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抓老鼠一样。
若告诉各位直接由这里下手,你绝对做不到,由于没有疑情、没有觉性,所以完全感受不出来。因此前半段的训练一定不能错过,否则你常常一坐三四十年还搞不出来,因为你这时候要受“心”的训练,所以般若是什么的那个觉性要先训练好,本寂是什么要有所认知。
我们现在的生命叫做肉体生命,这肉体生命要怎么样转化成第二生命,大家要去感受这个部分,从第二生命的领域才能体会感受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品质,那时候你才可以谈到提升生命的品质。从我们现在四五十分的生命品质提升到九十分以上,那么就可以进行这个工作,疑情、觉性很快就可以训练出来。
现在我们要谈的是第一个阶段的训练要怎样训练出来呢?我们不能像悉达多太子那样放下一切物质欲望,因为现在的物质诱惑实在太多了。这个问题以诵经来譬喻,从第一次诵就想:“我这样诵对不对?”一直提着这个疑情诵下去,大概到了五千遍的时候,你会觉得我不要这样诵,我要改变一下方法,当你开始改变时,你的生命品质已经提升了。两三万遍下来你的心已经和经文交融在一起了,你已经可以指导别人怎样诵经才对。若不是这样用心诵经,只是赶速度的话,一点利益都没有,你的生命品质无法提升,你更无法超越,因为你一直没有用心到行法上去。
只要带着:“我这个行法对吗?”这个疑情诵经两、三万遍,你绝对可以改变成另外一个人。只要一看人家诵经,你就可以发现人家的问题出在哪里,因为你是过来人,你已经走过这条路了。当你到了这个程度以后,我若告诉你:“坐下来用无所不在的觉性来观照无所不在的疑情。”那时候般若智慧只要受到外面尘境‘ㄎㄡ’一声,你就会像火山爆发一般的炸开了,开悟是这样来的。
因此你若想要问如何开悟?如何开智慧?前面的功夫一定要先做,念佛(千万遍)、诵经(万遍)、拜佛(十万遍)都好,这样子你会发现自己在超越,到某一个程度后要开悟很快。问题是你没有一点基础,所以讲这些都没用。最后这个阶段,用般若智慧来见本寂的本来面目,是很简单的事,但若没有前面的基础,你根本感受不到,修行人若想得到这种殊胜的结果很容易,但是第一步绝不能错过,还是一句老话“错过第一步,你将错过全部”。
记得从第一次诵经(或拜佛、念佛、持咒)就要端端正正的想:“我这种方式对吗?”疑情带着,不得到几滴甘露在心头,绝对不换别的修法。每一种自己都要修过,修行永远不嫌多,不要想说自己已修得很多了。“宝树行列”表示每一个法门都要见性,“行列”表示修很多法,事实上我们修的法是不够多,所以按照这种修法去做,经文里有很多名相你都可以超越,若不懂的,只要抓住几个重要的地方就好了。
像这“本寂”、“般若”怎么样去获得?抓住这个重点就好了,其它如本寂也可以叫佛性,如来、真如、实相、空性、般若也可以叫智慧、佛性……;我们讲在修法的时候叫投入、专注、观照都可以,也曾讲过那么多境界——第二生命、化对立为统一……这些都是宝贝,从这些宝贝中捡一个去修就能够成就了。这个法门提供出来供各位做参考,做为实际力行的一个依据,实修的东西不是从文字上来解释的,从文字上来解释很简单,但真正的实修是从行法中去体会,才会知道什么是“甘露”。
“般若之与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与始终两体双绝”。般若是智慧,智性在这里是觉性、觉悟的能力,这两者是翻覆相成的。曾讲过成道就是人涅槃,很多人非常反对,佛在菩提树下成道,《阿含经》里也记载佛要人涅槃不想转*轮,因为佛内心所证得的境界众生不能体会。从某一点来讲,开悟前是完全不同的,而入涅槃和开悟都是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那岂不是同一个吗?为什么只因为名相不同,你就一定要把它弄成不同呢?
例如我们讲的化对立为圆融,那个圆融就是转肉体生命为第二生命,那么第二生命就是圆融。你要是有那种智慧,般若与自性是同一个,不要硬把它看成两个,般若是智慧,智性是觉性,觉性就是觉悟的能力,觉悟的能力就是从智慧中来,那还不是同一个吗?因为我们是讲直观的,直观就像看镜子一样,直接反射,而不是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呈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