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00|回复: 3

[实修交流]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一九三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九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93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三九四页:
  疏【又寿命光明者,约而言之,少摄多故。二部名题,止曰无量寿者;约之又约,体摄用故;若具说者,依报正报,悉皆无量。】
  钞【约言者。】
  约略言之。
  钞【佛具万德,今止举寿命光明者。如华严八地,言身相无量,智慧无量,方便无量,光明无量,清净音声无量等。则知举二事者,以少摄多也。】
  弥陀名号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四字是梵语音译的,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名号「无量」,这个意思非常深广,在无限深广之中,佛只说两桩事情:一个是『寿命』,一个是『光明』,无量寿、无量光。这是约言的意思,就是最简单、最扼要。古德讲,一切无量里面,以寿命为第一。我们想想很有道理,如果没有寿命,一切的无量都落空,纵然是无量,我们得不到受用,享受不到,所以寿命是第一重要。可以说是一切无量是以寿命无量为体,其他的都是它的德用。在一切德用当中,当然是以「智慧光明」为第一。为什么?有智慧才有真正的快乐,有智慧就没有烦恼了。为什么烦恼多?就是没有智慧。迷了才有烦恼,悟了就没有烦恼。所以在一切受用里面,智慧是第一。没有智慧,纵然有福报,俗话常说「富而不乐」,他很富有,不快乐;「贵而不乐」,贵是在社会上有地位,很高的地位,作皇帝、作总统,一生不快乐,这是没有智慧。果然有智慧,即使贫贱,他贫而乐,他还是非常快乐。由此可知,智慧在一切德用里面非常的重要。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一切的无量,不举其他的例子,只举这两种:一个举寿命,一个举光明。
  大师在此地以《华严经》做一个例子来给我们说明,说明佛举出光寿这两样是省略的意思,实际上是说之不尽的。举出华严八地菩萨,八地是不动地。华严是圆教,圆教八地就是净宗所说的阿鞞跋致,那我们晓得,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果报就跟八地菩萨一样。李老师在经的注解是「七地以上」,七地以上就是八地,这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的菩萨,真正不退转了。七地是远行地,八地才是不动地。
  称赞八地菩萨『身相无量』,这句话很难懂,身相怎么无量法?即使大,也还有个限量。像赞佛偈所讲的,佛身量之大,「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五须弥、四大海,还是有个限量。八地菩萨何以说身相无量?实在讲,八地菩萨分别执著真正断掉了。七地以前是伏断,不是灭断,是他的定慧力量伏住,不起现行,不起作用,八地菩萨这是灭断。我们今天讲有量,这个有量从哪里来的?是从妄想执著当中来的,如果妄想执著没有了,那就跟禅宗开悟的境界一样,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你们想想,这身相是有量还是无量?这个境界必须分别执著真正断干净才能见到。从理上讲,实在说也不难体会,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真如本性、就是一个真心。
  学佛的人学什么?恢复自己的真心而已。凡夫是用妄心,一天到晚都是用妄心,妄心在佛法里面讲就是用心意识。用心意识,把本来是无量的就变成有量,有分别、有执著,与一切法都对立,这一对立就有界限。所以本来是无量的,现在变成有量。妄想执著愈重,这界限就愈来愈小;妄想执著轻一点,界限就比较大一点。总而言之,脱离不了这个界限。所以无量的心体,就是本性真心,我们不能证得。虚空法界都是真如本性变现之物,换句话说,自性的相分是无量的,我们也不能够证得。如果证得,那叫清净法身。
  法身,讲席当中也常常提到,法是一切万法,以万法为自身!不是以这个身体为自身,身体是万法之一,当然也不例外,也不能说这个身不是自己。真正入到这个境界,他的观念跟我们不一样,他是以万法为自身,因为是一个真如本性变现的。就好像作梦一样,迷的时候在梦中,梦中当然有自己,执著自己是我,外面境界不是我。如果在梦中一下觉悟,我现在在作梦,整个梦境都是我自心变现的,那么梦中哪一样不是自己?样样都是自己,全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一觉悟,整个梦境原来统统是自己,这就叫法身。所以法身不是指自己一个身,是以万法为身。《老子》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两句话就是佛法讲的清净法身。这就说明身相无量。
  心性遍虚空法界,身相也是遍虚空法界无量无边,怎么知道?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你怎么会晓得!说实在话,权教菩萨、二乘圣者、六道凡夫都不知道。真正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佛经里面常讲的「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证得实相,这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别教是初地以上,因为这些菩萨们是智慧无量。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是从清净心来的。我们今天一心一意要求智慧,求智慧,心不清净,智慧从哪来!智慧绝对不是从记问当中来,连儒家都晓得,「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不从记问当中来!所以佛法修学重视修定,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修定的,你就晓得定学是多么重要,可以说是离开禅定就不是佛法。我们念佛人所修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定中的境界无量无边,这心定了,他就不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就没有界限。
  念佛的功夫跟参禅,实在讲只有在方法上不同,境界上是一样的。禅家讲观照的功夫,就是净土宗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这是功夫刚刚得力,所谓功夫得力。怎么成片法?二六时中心里面都有阿弥陀佛,所谓净念相继,这就成片。功夫一成片,你的妄想执著虽然有,但是它不起作用,因为你心里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间断,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不间断、不夹杂,这就成一片。间断没有成一片,夹杂也不能成一片,所以真正要功夫得力决定不能间断、夹杂,这很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5-5-2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续-《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九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93》

摘自《净空法师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修行为什么重视结期念佛,俗话叫打佛七,打佛七就是求功夫成片,佛七要练习,像我们一般人念七天恐怕都受不了,因为那个不间断是日夜都不间断,晚上一睡眠,睡眠就间断了,睡一个小时就断一个小时,睡两个小时就断两个小时,是日夜都不睡的。开始学,最好是一天,念二十四小时,慢慢再把时间延长,这个做法对我们来讲比较适当。像现在一般道场那个佛七是佛七法会,那个可以参加,为什么?它里头是有间断、也有夹杂,它的目的不过是大家在那里热热闹闹的闹七天而已,并不是求功夫成片。
  真正的佛七是求功夫成片,得到功夫成片,这是最起码的成就,算及格了。高的成就是得事一心不乱,最高的成就是得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相当禅宗讲的「照住」,理一心不乱那就是《心经》讲的「照见」,那到最高的境界。照见就是无明破掉,至少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入这个境界。心体无量,心相无量,心的作用无量,这个时候你都证得,那是圆教初住的境界,这是学佛真正的目标。入了这个境界,给诸位说,生死就没有了,真正是了生死、超三界,即身成佛!即身成佛不仅是密宗,哪一个宗派都是如此,不过是其他宗派没有这样标榜就是,其实是完全相同的。在净土宗来讲,它最胜方便之处就是你念到功夫成片,就是不可思议的成就,换句话说,就是了生死出三界,即身成佛。所以同修们要真正向这个目标方向去努力。
  学佛绝非儿戏,真正努力就必须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为什么要放下?不放下,它是障碍。会放下的人,从根本放下,这是会修的人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佛给我们讲的妄想执著,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他不能证得,就是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能把妄想执著放下,那枝枝叶叶统统都放下了。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对人对事,心才起一个念头,就想到我又执著、我又打妄想了;再说得具体一点,我又起业障了,妄想执著就是业障,就是罪障,罪障现前了。为什么诸佛菩萨在一切境界里不起妄想执著?为什么我起妄想执著?这个地方要生惭愧心。惭愧心一起,自顾不暇了,哪有时间还去顾别人!所以六祖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为什么?自顾不暇,哪有时间去管别人。
  真正要功夫得力,说老实话,一定要学善财。善财童子是表法的,并不是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善」是说善根,「财」是说福德,代表福德,这个人有大善根、大福德,这个人叫做善财。所以男女老少都可以称「善财」这个名称,谁有善根福德,这个人就是善财。有善根福德的人,他修学的态度就像《华严经》上所说的,学生只有我一个,除我之外,都是善知识、都是佛菩萨,菩提道上并无同学!善财五十三参,一个人参访,没有同学!为什么没有同学?有了同学,他一生就不能成就,为什么?同学,你跟我差不多,妄想执著又起来了;没有同学,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是菩萨,人人都没有过失,过失完全自己一个人承担。一切时一切处,他在那里改过自新,改到后来所有过失都没有了,他成佛了,圆成佛道!所以不可有一个同学。
  这是佛在《华严经》上给我们做个样子,告诉我们:一生成佛。善财童子是一生成佛,肉身成佛,他没经过第二生,他怎么修的?如果照善财那样修,哪一个不是肉身成佛?个个都是!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就是六祖对神会所说的,他说:我亦见亦不见。我亦见,是见自己过;我不见,是不见别人过。可见得这六祖一生的行持就是标准的善财童子,六祖不见众生过,只见自己过。人人都是善财,这个团体就是六和敬的僧团。佛法实在讲比世间法高明太多,世间法订个章程一定要大家遵守,佛法不是的,佛法说出章程是叫每个人自己遵守,不叫别人遵守。我自己遵守,别人他成了佛,他是菩萨,他还要守什么?他不要遵守。我是一个初学的人,我要遵守。人人都能回光返照,这团体是佛菩萨的团体,所以六和敬是这么修的。所以佛法讲的戒律跟世间法律规矩不相同,它是自律而不律人,所以他不见别人过。
  见到别人过失,我们心里起烦恼了,不是别人有过失,是自己业障又现前,外面的现象把自己业障引出来了。要想方法消自己的业障,不要去理会外面的境界。顺境,起欢喜心,欢喜心也是业障;不欢喜的,起瞋恚心,瞋恚心也是业障。总而言之,清净心里是一法不生的,六祖常讲本来无一物,哪有贪瞋痴慢?哪有五欲七情?七情五欲一动就是罪障现前。我们能常常在这个地方反省,在这个地方用功,你的功夫怎么不得力?修行从哪里修?就从这里修。果然在一切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一切环境里面我们都能保持清净心,都能保持平等心,业障就消除了,没有业障了。
  什么境界看起来都顺眼,心都清净,绝对不起心不动念,这是自性本定成就了。你看外面境界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无量智慧现前。这个智慧是清净慧,为什么?慧里头没有分别,不会分别这个事是好、那个事是坏,没有这个分别。一起分别就会连带起执著,那就错了,那就是凡夫知见,不是佛知佛见。佛知佛见,心像明镜一样,所以心是大圆镜智。镜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镜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虽然照得很清楚,镜子本身干干净净,它一尘都不染。我们今天一照,照了心就染,就落印象。如何叫我们这个心照外面境界不落印象,不但境界离开不落印象,境界现前的时候也不落印象,这叫真不落印象!唯有不落印象,你的心才清净才平等。佛法里无论哪一宗、哪一个法门,所修的就是这么一桩事情:心净则佛土净!清净佛土是这样修成的。无量的智慧,就是从清净心里面现起的。
  『方便无量,光明无量,清净音声无量』,这三句是菩萨利他的。前面是讲菩萨自利,自己证得的。证得之后,菩萨一定会去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有无量的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应该用什么方法他就用什么方法,他没有定法,像《普门品》里面讲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三十二是讲三十二大类,每一类里面又可分为无量无边。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法得度就现什么样的方法,没有一定的方法,这是说「方便无量」。
 楼主| 发表于 2015-6-20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7-26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5 19: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