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23|回复: 7

习定九住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8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大乘庄严经论》

  如是得教授已,次起六种心。偈曰:
    想名及了句  思义亦义知
    法总亦义求  六心次第起

  释曰:六心者,一根本心,二随行心,三观察心,四实解心,五总聚心,六悕望心。
  想名者,谓根本心。初于修多罗等法观察无有二义,唯想名聚故。
  了句者,谓随行心。次随诸句决了差别及次第故。
  思义者,谓观察心。次于彼义内正思惟故。
  义知者,谓实解心。于彼思义如实知故。
  法总者,谓总聚心。更聚前法复总观故。
  义求者,谓悕望心。于彼义趣求得意故。
  如是起六心已,次起十一种作意。偈曰:
    有求亦有观  一味将止道
    观道及二俱  拔沉并抑掉
    正住与无间  于中亦尊重
    置心一切缘  作意有十一

  释曰:十一种作意者,一有觉有观作意,二无觉有观作意,三无觉无观作意,四奢摩他作意,五毘鉢舍那作意,六二相应作意,七起相作意,八摄相作意,九捨相作意,十恒修作意,十一恭敬作意。
  有求者,谓有觉有观作意。此作意以意言相续观察诸法。
  有观者,谓无觉有观作意。此作意虽离于觉,亦以意言相续观察诸法。
  一味者,谓无觉无观作意。此作意离于意言而相续观察诸法。
  止道者,谓奢摩他作意。此作意但缘诸法名。
  观道者,谓毘鉢舍那作意。此作意但缘诸法义。
  二俱者,谓二相应作意。此作意能一时缘名、义。
  拔沉者,谓起相作意。此作意若缘名,心沉即能策起。
  抑掉者,谓摄相作意。此作意若缘义,心散即能摄持。
  正住者,谓捨相作意。此作意若心平等能住捨心。
  无间者,谓恒修作意。此作意能依正住修习无废。
  尊重者,谓恭敬作意。能于习时尊重名义。
  如是起十一种作意已。复应修习九种住心。偈曰。
    繫缘将速摄  内略及乐住
    调厌与息乱  或起灭亦尔
    所作心自流  尔时得无作
    菩萨复应习  如此九住心

  释曰:九种住心者,一安住心,二摄住心,三解住心,四转住心,五伏住心,六息住心,七灭住心,八性住心,九持住心。此九住教授方便应知:
  繫缘者,谓安住心。安心所缘不令离故。
  速摄者,谓摄住心。若觉心乱速摄持故。
  内略者,谓解住心。觉心外广更内略故。
  乐住者,谓转住心。见定功德转乐住故。
  调厌者,谓伏住心。心若不乐应折伏故。
  息乱者,谓息住心。见乱过失令止息故。
  或起灭亦尔者,谓灭住心。贪忧等起即令灭故。
  所作心自流者,谓性住心。所作任运成自性故。
  尔时得无作者,谓持住心。不由作意得总持故。

  如是修习得住心已。次令此心得最上柔软。偈曰。
    下倚修令进  为进习本定
    淨禅为通故  当成胜软心

释曰:“下倚修令进,为进习本定”者,菩萨得住心时,应知已得下品身倚心倚,为增进此倚,更修根本禅定。

论的这一段话说修习者先于教授教戒名、义起六种心和十一种作意,复修习九住心。并说得此住心更修根本禅定。这九住心为我们习定从最开始入手提供一个指导。


《大明三藏法数》对九住心的解释:
  一安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数息,或观心,当须系缘一境,念念相续,安住其心,不令散乱也。
  二摄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摄心宁静,则禅定可成。若觉一念稍动,即便摄持,令心安住也。
  三解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既解知觉观之心,攀缘外广,即当收敛安住也。(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四转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觉心既息,不妄摇动,得静定功,转乐安住也。
  五伏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心住静定,久或生厌,随而折伏,益加精进也。
  六息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忽觉内心动乱而生过失,于一念间即令止息也。
  七灭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由外缘忽起贪爱等念,即当猛省,方便灭除,无令增长也。
  八性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既能息诸妄念,则知心性本来明静,任运安住也。
  九持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功行纯熟,安住正定,不由作意,任运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也。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网上找的一段文字讲解九住心,是个很好的参考:

九住心经验
  1、初住时,一座中心有十分之一在所缘上,馀散者有十分之九。如果一座是十分钟,大概有9分58秒是往外缘的,安住所缘可能只有那麽一、两秒,刚开始修时一定会这样,这是以上师的口诀来说。因此,假设有人在修打坐时,如果时常有这种情况发生,要安慰自己:往昔的释迦牟尼佛,刚开始修行时跟我们也差不了多少,这样跟佛菩萨因地修行时相比,我们的心就会得到安慰。否则,于果位上去比,我们就会退。这就是第一住心内住心。
  2、续住心:我们要让心的所缘相再继续增强,称为续住者即续住心:谓初内住心所缘系心令其不散乱,即于所缘相续而住。当我们缘无常相的时候,会忽然现起往昔我们曾经喜欢过的东西或者喜欢过的人等等,这时所缘相会掉掉。所以,在第二住心的时候,所缘相掉掉的时间会很久。第二住时,将初住能住之时刻延长,可至一串珠之久,有一串念珠这麽久是要看个人的经验。这个地方师父提供给各位一个参考:刚有说在初住心时可能会有十分之一在所缘境上,当安住于所缘境时,只要依这方面的能力去安住即可,从安住一次、两次……,那种持久的力量会很自然的逐渐增强,只要不让所缘相散乱掉,又不要刻意的硬压很久。第二住心是从第一住的一两秒来的,要有耐心,把那一两秒反复的训练。就用那一两秒来修就会增加时间。硬压不仅会使心散乱,而且也会很累,所以,只要抓住所缘相,能抓多久就抓多久,抓紧以后,慢慢于所缘相的安住就会越来越久,一直到很任运,就要看个人的体悟了。这是续住心,内住的相续。
  3、安住者:到第三住心时,还是会忘失所缘,也就是对治五过失之第二过失即忘失教授,对此要修正念。第三住仍会把所缘给丢掉,但和第二住心不同,第三住时开始有能力提起正知,第二住心,正知很暗,可能“心”已经在全世界跑一圈了,才发现所缘相已经掉掉,但是,等到第三住心所缘马上掉时,正知会很迅速的生起来,所以第三住心很快地发现了自己已经跑念了。这里我们再重复一下正知是怎么训练来的,不是上座以后训练的,谁能说一下平时怎么训练这个正知?对,平时要串习,要正知而行等等,可见正知是慢慢训练的。上师的口诀:二住虽能住缘一串珠之久,但散乱起已,须间时方觉。就是说他会有间断,不能马上觉了,故言间时方觉。三住时,则当时散乱当时即觉,马上就可以了知了,而后仍住所缘。此乃第三住心。二住心时不能马上发觉,三住心时就可以马上正知觉察到丢失所缘了。对于没有修过奢摩他的人,前面的内住到安住很难。很难于住在所缘上,总是有我们喜欢的事情在脑子里转悠。
  4、近住者:由于前面的第三、二、一住心的时候,恐怕心会广大、会散乱,故心数数收摄,成为惯性,收摄成自性,渐渐增上会越来越细,这时很容易生起粗分的沉没。第四住心近住的时候,所缘就相似接近于安住了。因此,第四住心不会忘失所缘,而且断掉了粗分的掉举,但此时会生粗分的沉没。一开始难在不能安住在所缘上,老是往外跑,真正安住下来就开始沉没,所以不学习还以为沉没时就是得止了。虽然这时没有丢失所缘,粗的掉举没有了,但是粗的沉没却有。我们复习一下什么是粗、中、细的沉没。沉没和昏昧昏沉不同的。昏是心无堪能性,我们平时那个昏昏欲睡的样子。这时根本不要谈什么所缘。心没能力执持所缘的。如果把昏当成沉后果就是把真正的沉当成了得止。“粗沉”,心亦住所缘,而不能紧持,且不明显,就如同闭上眼睛一样。这是粗沉。粗沉时心还住在所缘上呢。“中沉”,心亦住所缘,亦明而澄清,唯明分缺乏精实具力。中沉都有明分而且澄清。只是缺少精实力。细沉与真实三摩地极相似。因为三摩地有住明二分,而细沉亦有此相似之二分,其分辨惟在明瞭精实之力上。此精实之力初住缘时虽具足,也就是说明分、住分、精实之力都有,但是精实之力不能持久,稍久其精实之力就稍退,不能如初,即进入细沉。精实力就是对于所缘非常明显而且还加上有强有力的觉察,看它有没有丢失。细沉时是说精实力不如一开始那么强了。
  第四住心时就是粗沉时,所缘没丢,但不明显。上师的口诀:第三住心时之馀散,是为忘失所缘之馀散。第四住心时,虽有馀散,而不忘失所缘,摄心之力已成自性,已成习惯性了,时时恐其心过广大,失之馀散,而数数收摄,使之微细向上而住。从广大中,亦有思惟散逸种种过失,因而收摄其心之意。此由四住时念力已强,数数收摄,渐入微细,则易生沉。这就是我们刚所说的“粗分的沉没”。这是第四住心即近住心。再强调一次:第四住心不会忘失所缘,已经遮止粗分的掉举,虽然还是会有散乱,可是,它已经不会忘失所缘了,但会因此而生粗分的沉没。
  5、调伏心:由于第四住心时会生粗分的沉没,第五住心就把粗分的沉没断掉了,如何断呢?即思惟正定的功德。沉没是令心往内收摄,思惟功德可以令心高举,故言令于正定心生欣悦。引《庄严经论》说﹕「次见三摩地的功德,于定心调伏。」我们讲过,可以思维佛的功德,还有做光明想,总之要用善所缘令心高举,这里注意,千万不要用那些和轮回相顺的所缘呀,要是一想到钱,精神头来了,那倒是能除沉没,可又增加了掉举。所以我们听闻佛法,依佛法来思维是多少重要。不要以为听听就算了,明白就行了。你不去反复思维,也用不上呀。包括我们学佛法一提到禅定就来精神,一提到学佛理就懒了。第五住心时不会忘失所缘,而且把粗分的沉没断掉了。上师的口诀:谓见定功德,欢喜于定,因此乐于灭除定的障碍。故于五住,思惟三摩地功德,使心情高举。此种高举之力,既能除去四住时所有粗沉,故称为调伏三摩地。在四住时有粗沉。五住时已无粗沉,仅有细沉。五住以上,第六住粗沉粗掉完全都遮除掉了。
  这个第五住心,就算是真正安住所缘了。也就是这时,很多人以为得止了,甚至现证空性了。因为这时的细沉和真正得止很象。习止,唯五住较难,因为五住的粗沉已被遮止,惟剩下细沉。这时心如同虚空一样,很容易误以为已经得止,因此,在五住时产生的错误非常多。当我们到第五住心时,粗分的质碍有相似遮止,会剩下细分的,但此时我们会误以为得止或者现证空性了,事实上它并不是空性。如果以为无碍着叫证空性的话,譬如无色界同样也是见空性,因为无色界的人也没有色的质碍呀。因此,在修空性时,这些因果也要把它立的很清楚。空性可不是虚空虚无。以为色的质碍的对立面,无碍这一分就是空性,说明没有明白空性的道理。一般我们都会以为分别心都是错误的,所有修分别心都不是空见,也就是说只要透过思惟就都是错误的,所以,不应该思惟、不应该执有。亦不执无,一无所执,方是修空。如是薰修既久,即见墙壁淼茫,如烟如雾,或能见墙壁外物,由此可见,他已生神通,可以看到墙壁外面的东西,乃至于身体也能穿墙,事实上他能够穿过墙壁,用的是他的意生身,不是他的身体真的能够穿过去,他遂谓已证空性了。当上座修时,心都无分别,然后坐在那儿观照,一般来讲,以为观照我们的心即为修空,凡此等等,皆非如幻义。把那个心的寻伺行为当成观了。其所修所证不但不正确,而且有过患。他也会有神通,也会有很强烈的觉受。因此,在修学“止”乃至“观”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些弄清楚,为什麽说呢?因为,以经论告诉我们:修学佛法唯有人身才有能力修学,这一世我们得到了人身,又好不容易碰到佛法,如果再修错,这一生就很惋惜。以上是第五住心,安住所缘,但有细的沉没,对治就是要用善所缘,与解脱相顺的所缘令心高举。
  6、高举以后远离沉没,这时细的掉举又会升起来。细的掉举也是所缘并没有丢失,而是心在持所缘时分出一分精力来,缘到贪着的事上去了。这就是第六住心。第六寂静者:(此处我们要知道:第五住心已经把微细的沉没断掉了,第六住心要断微细的掉举,)谓于散乱观其过失,于三摩地止息不喜。为什麽呢?因为有微细的散乱,就会对所修的三摩地产生不喜悦,不喜欢去修,故于三摩地止息不喜,必须要止息它。不是所有散乱都是掉举的,是对于贪着的事所吸引走才算。掉举有三个条件,满足才算,可以复习一下上一次讲的。在还没有正式上座修的时候,平常的思惟力叫随顺观、随顺止,你对其就要不厌其烦的去训练,这些没有训练就去上座修,是很危险的。如果堕入昏沉还不觉知,这样长久的修下去,以略论释来讲,是堕畜生道的因,这些是一定要去注意的。所以,在没有打好基础之前,上座修是蛮危险的,这是要自我警惕的。在五住、六住时,绝无忘失所缘之事,但仍有一分贪、嗔、痴、慢、疑、害等微细散乱。第五住心有粗的散乱,第六住心有细的散乱。六住则并此细微散乱皆把它遮止掉,一心专注于三摩地,不使于三摩地有丝毫不喜之心。五住与六住之差别,五住断微细的沉没,六住断微细的掉举。这是所说的第六住心。
  7、七住最极寂静,谓于诸贪、忧、昏沉、睡眠等将要生起,而寂之静之,把它遮止掉。《庄严经论》云:「贪心忧等起,应如是寂灭。」是不是说六住心这时候是散乱而不是掉举? 是细的掉举。散乱包括掉举,只有由贪所摄的散乱才叫掉举。第七住时,微细的掉举和沉没已经断除了。但还有它们升起的势力。比如汽车刹车时,发动机不工作了,轮子也被制动了,但还没有停下来,还有惯性往前走。在七住时,本已无贪忧等生起,而有最极微细贪忧将起之势,就是刚讲的“馀习势力”,此时心力,并此将起之势力,亦能立觉而使之寂灭。七与五六差别者,五六住时,时有戒备沉掉之心,以五住细沉尚有力,六住细掉尚有力故,就是馀习。七住则细沉细掉已经摧毁,如盗己手足重伤,他就没有能力了,与贪忧等相状相同,如馀习来时立能寂灭。习止,唯五住较难,因五住粗沉已去,惟馀细沉。此时心如虚空,最易误认已经得止。所以,我们修到第五住心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有善知识说:大部分人都会在第五住心时被骗,以为证空性了。等到第六、七住时,则已知彼时止尚有过失,而从如空之心穿透而出,故尚较易修。
  8、八专注一境者:为令任运转故而正策励。也就是说到第七住心时,已经遮止了昏沉的馀习,第八住心时馀习已不显现,正式把昏沉全部遮止了,可是,这时为了要成就任运而转,达到第九住心,他必须依着正念正知。如《庄严经论》说﹕「次勤律仪者,“律仪者”是指调心、精进的调心,由心有作行即指到第八住心时,还要依着正念正知的加行,才能获得任运转即才能获得第九住心。」第八住心虽已不被昏沉跟掉举所干扰,但还必须依着正念正知。打个比方,车子刹车以后停下来了,我们的脚就不用踩在刹车上了。因为它已经停止了。七住心可谓不受沉没跟掉举的损害,第八住则绝无沉没跟掉举,此何故?由励力作行,一心专注。九住则并此励力作行,亦不须用即指不需要依着正念正知。第九住心跟第八住心的差别:第八住心要依着正念正知,第九住心就没有必要了,惟任运平等而转。这是第八住心。
  9、第九注:九平等住者《修次中编》说:「若心平等时,应作捨。」第八住心时就舍功用,舍后仍任运而行的,就是第九住心。寂静菩萨说:「以修专注一趣故,无所发趣,任运而转,获得自由。」由八住专注一趣,串习已熟,故九住心可不作行,即指不须依着正念正知即能任运而转,如同读书已熟,任运脱口而出。修等捨时间,依本宗指为第八住心,甚至指为第八住心的究竟时。第八住时已断除微细沉掉,是用对治法勤加功用而得。此时则已无或沉或掉之不平等心,唯平等而转。这时如果再起功用,反而会障碍三摩地,反成为三摩地的过失。此过之对治,即当用捨。
  我们要说明的是:修八断行断五种过失的最后一个过失:不要作行,要捨。所谓作行反成过失,是于一座中,已具不生沉掉及势力了,若仍如初修时起大防护沉掉之修习,这时如果再起作行,就会散乱,故于尔时须当放缓。放缓有三种:一、放缓所缘,二、放缓持力,三、放缓对治功用,皆是。而此处系专指放缓功用,不是放缓所缘与执持力。过去大德所谓愈缓愈善修者,注意:“愈放缓愈善修者”,是在第八住心究竟的时候才可以。即指此时与此种放缓而言,非七住以前之事。此处要牢记清楚。依上师口诀:修等捨时,则指为第八住心,是一定的。修等捨是在第八住心,得到等捨则是在第九住心。,已坏掉沉掉,有的人说在第九住心,事实上应该在第八住。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帖:

  我们再来串一下九住心,第一住,得到所缘并能在心里把它持一下。第二住,能持得久一点,大概一串念珠的时间,但持一会就散乱了,思想全世界旅游去了,过好长时间才发觉。第三住虽然也跑,但是马上就能发现。第四住,已经可以长时间安住所缘了,但因为收向内收得太多,会产生粗的沉没。第五住心时不会忘失所缘,而且把粗分的沉没断掉了。但还有细的沉没,就是执持所缘的力量不如一开始那么强了。这就是细的沉没了。第六住心有细的散乱,也就是所缘没的丢失的那种散乱,一边执持所缘一边分出点精力来散乱的那种。第七住心时细的掉举和沉没都没有了,而且断掉它们的余习,把能生沉掉的势力也断了。第八住心时馀习已不显现,正式把昏沉全部遮止了,这时要用正知正念对治用功,就是说,这时要开始等舍了。得到等捨则是在第九住心。
  现在有的人主张上来就修禅定,好象不修禅定没有实修一样,我们学习略论广论的同修都明白,什么才是修,依教理调烦恼,转变心识为修。
  我们学习了九住心的次弟,一内住心;二续住心;三安住心;四近住心;五调伏心;六寂静心;七最极寂静心;八专注一趣;九平等住心。至第九住心时,所缘有住分和明分,并且有精实之力,任运而行,不再特别用功了,但这里注意,一个是所缘要有,而且还明显和精实,不是不用功就放掉所缘了,也不是把执持力放缓,不那么精实。这里是放缓功用,不用正念和正知防护,心已经有能力任运的住于所缘境了。如果放的是所缘,那你肯定入了粗沉,如果放的是执持力,那也会落入中沉或细沉。 我们再复习一下什么是粗中细沉没。“粗沉”,心亦住所缘,而不能紧持,且不明显,就如同闭上眼睛一样。这是粗沉。 “中沉”,心亦住所缘,亦明而澄清,唯明分缺乏精实具力。细沉与真实三摩地极相似。因为三摩地有住明二分,而细沉亦有此相似之二分,其分辨惟在明瞭精实之力上。此精实之力初住缘时虽具足,也就是说明分、住分、精实之力都有,但是精实之力不能持久,稍久其精实之力就稍退,不能如初,即进入细沉。

  九住心修行过程中,不可以不作意,不分别的,虽然得的果是心无分别住于一境,但修时要用分别作意才可以达到九住心。这里就简单地介绍一下修奢摩他要用的六力和四种作意。
  力有六种:一由听闻力来成办内住心;二由思惟力来成办第二续住心;三由忆念力成办第三住心(即安住心)及第四住心(即近住心) 。四由正知力成办第五住心(即调伏心)及第六住心(即寂静者);五由精进力来成办第七住心(即最寂静者)及第八住心(即专注一境);六由串习力成办第九住心。前面的九住心也必须要靠六力的力量来断掉昏沉跟掉举。
  1、由听闻力来成内住心,一定要从善知识听闻教授,于所缘境住心教授,听了善知识对我们的开示以后,所缘境有哪一些?而后依着自己的根器、根性及烦恼的粗烈程度等等来选择你的所缘。一般来讲都会先修不淨观,因为欲界的贪心比较强。并不是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包括修奢摩他的利益是什么,能让我们产生定力以便修习毗钵舍那,最终止观双运证空性。听闻了这些道理,才能升起对于修奢摩他的喜悦的心。
  2、由思惟力成办续住心,从内住心数数思维,保护所缘行相,不要让它散乱掉,就会开始得到少分相续的安住。这是由思惟力来成办的第二住心。这时虽然能稍长时间相续住所缘了,但也会长时间散乱,念头跑了也不知道。
  3、由忆念力成办安住心及近住心,在“安住心”时还是会忘失所缘,“近住心”时则不会忘失所缘,但是,会生粗沉,这是由忆念力来成办此二住心的,续住心时所缘丢了好久才会发觉,由忆念力对忘失所缘进行了对治,一丢马上就忆念到了。如此就可以把念头拉回来,这样时间长了成办第四住近住心,所缘不会再丢掉了。但因为内心收得太紧,会产生粗的沉没,就象闭上眼一样昏暗的感觉。
  4、由正知力成办第五调伏、第六寂静二心,第五住心是断细分的沉没,第六寂静是断细分的掉举,此二心由正知力来成办 。这时就看出正知的用处了,一定不要被骗掉,要用正知的力量降伏沉没和掉举。虽然通过忆念力成办了能安住所缘,但内摄的心就象浑浊的河水,慢慢平静下来以后,水里的泥沙沉下来了,会现出澄清的样子 。虽然粗的散乱的杂念止了,但持所缘的精实力也容易在这个时候跟着缓下来,这时可不是得止,杂念没有了,所缘仍在,而且明显,仍然不是得止。 因为精实力不如开始那么强了。这就入了细沉了 。一定要通过正知力观察防护到这一点。这是最容易受骗的地方,这时很澄清,会很舒服,粗的质碍被消除,会有一种恍然开阔的感觉,有的人就以为证得了空性。而真正学习过奢摩他的就了解这只不过是细分的沉没,通过正知力觉察到以后,要对治这种细沉 。得到第六住心时,又因为前面对治细沉时令心高举,思维佛功德或光明所缘时,心因为活动起来有可能会跑到一些贪着的事上,虽然这时仍持着所缘,但会有一分精力跑到贪着事情上去,这里指的是与轮回相顺的事情。这里仍然象第五住心时一样用正知力防护,起对治,知道要对治它,要令心思维一些苦、无常等所缘,除掉细的掉举时就成办了第六住心。
  5、由精进力成办最极寂静(即第七住心)专注一趣(即第八住心),七住跟八住二心是由精进力来成办。如上精进修行,反复用正知防护,对治细沉和细的掉举 。会断掉沉和掉的余下的势力成办第七住心,到了第八住心时,要用精进力进行等舍,就是令心不再用正知正念来维持了,小树苗刚种下时,会用几个树技支撑它一下,令它能够成长,等它长大了,就不用支撑了,它已经有能力自己站立了。
  6、由串习力成平等住心,谓于第八住心极串习力,生无功用任运而转三摩地故。 第九住心时,就不需要依着正念正知了,它是任运的。这些都是从《声闻地》引出来的,但对此也有其他说法,以本论来讲,宗喀巴大师当时也参考了很多论着,他觉得这里所引的是以《声闻地》上的意思,虽然其他地方也有作其他的说法,但其他地方所说的很难作为依据。假设得到第九住心,譬如读书至极串熟,最初发起欲诵之心,虽于中间心往馀散,然所读诵任运不断,用此法喻配合来说明:在读书读到最熟的时候,虽然心还是会有一点馀散,但你不会忘记,会任运而转,用这样来形容第九住心。第九住心已经没有必要依着正念正知了,三摩地也能“无间缺”长时流转,就是说昏沉已经不能障碍第九住心了。第九住心时,不会被昏沉所障碍,不仅如此,九住也不需要依着念正知,这是第九住心的特徵,故第九住心名无加行或名无功用。没有得到第九住心之前,须施有功用行,还要依着正念正知,但此时已不被昏沉、掉举所干扰,故得九住心已虽不特于住心功用,不需要忆念正知了,可是他的心仍能任运入定,在这个定中。这样得到第九住心了。但如果这时还没得到身心殊胜轻安,也不是真正得得到奢摩他,或三摩地,只是随顺的奢摩他得到了,更不要说毗钵舍那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瑜伽师地论》九心住

  云何名为九种心住?谓有苾刍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
  云何内住?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於内,令不散乱。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於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
  云何等住?谓即最初所系缚心其性粗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於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挫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住。
  云何安住?谓若此心虽复如是内住、等住,然由失念,於外散乱,复还摄录安置内境,故名安住。
  云何近住?谓彼先应如是如是亲近念住,由此念故,数数作意内住其心,不令此心远住於外,故名近住。
  云何调顺?谓种种相令心散乱,所谓色、声、香、味、触相,及贪、瞋、痴、男女等相,故彼先应取彼诸相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调顺。
  云何寂静?谓有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故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诸寻思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静。
  云何名为最极寂静?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是故名为最极寂静。
  云何名为专注一趣?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是故名为专注一趣。
  云何等持?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

  当知此中由六种力方能成办九种心住:一听闻力,二思惟力,三忆念力,四正知力,五精进力,六串习力。
  初由听闻、思惟二力,数闻、数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於内境住,及即於此相续方便、澄净方便等遍安住。
  如是於内系缚心已,由忆念力数数作意,摄录其心令不散乱,安住、近住。
  从此已後由正知力调息其心,於其诸相、诸恶寻思、诸随烦恼不令流散,调顺寂静。
  由精进力,设彼二种暂现行时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最极寂静、专注一趣。
  由串习力,等持成满。

  即於如是九种心住,当知复有四种作意:一力励运转作意,二有间缺运转作意,三无间缺运转作意,四无功用运转作意。
  於内住、等住中,有力励运转作意。
  於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中,有有间缺运转作意。
  於专注一趣中,有无间缺运转作意。
  於等持中,有无功用运转作意。
  当知如是四种作意,於九种心住中是奢摩他品。
发表于 2015-4-28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废话太多一文不值

点评

呵呵,有用就看,没用就绕道。 上面有弥勒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论著,请您注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28 14:27
发表于 2015-4-28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这里还在谈修心外行话可悲也?

点评

呵呵,看了您以前的大作帖子,呵呵,言不相应,合掌相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28 14:50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坏蛋 发表于 2015-4-28 14:24
废话太多一文不值

呵呵,有用就看,没用就绕道。
上面有弥勒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论著,请您注意。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坏蛋 发表于 2015-4-28 14:26
到了这里还在谈修心外行话可悲也?

呵呵,看了您以前的大作帖子,呵呵,言不相应,合掌相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03: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