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01|回复: 0

[其它]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十六】-------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8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捌.说时前后
佛说这部经,是在什么时候?若就这一部经,佛开示回小向大之说,应该是在方等的时候说的。而佛说法四十九年,在这个时候,波斯匿王六十二岁;波斯匿王和佛是同岁,若依波斯匿王的年岁,应该是在般若的时候说的这部经典。所以这说时前后,就定它在方等或般若的时候,所以判它在终教的里边,是一个实法,这是“说时前后”。
【编按】以下录自一九八七年六月四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说时前后第八门,《楞严经》是属于方等教。方等教还是属于通教,“通”是通达无碍,又是通前通后,往前可以通到小乘去,往后可以通到大乘。所以《楞严经》的教义,可以说是方等时或般若时,这都可以。方等的时候它是通于阿含时,所以它是教小乘回小向大。怎么又说它是通后?通于后面的般若时。方等时是大乘的一个初门,初发大乘菩提心的时候。所以可以说这部经属于方等或般若时,它是通着的。我们看经典要把它看活起来,不要单执着一部分;单执着一部分,这是以一废百,以这个一样就把一百样废了,也可以说是固执不通。
所以这个说时前后,它是什么时候呢?就是说《楞严经》那个时候。那个时候可以说是方等时或般若时,它们是通着的。当时波斯匿王是六十二岁,所以佛也应该是六十二岁。本来佛说完方等时是五十岁,佛三十成道,十二年说阿含,八年说方等,所以佛是五十岁。可是波斯匿王说他是六十二岁,所以也可能是般若的时候,但是当时佛说这部经典,它不属于般若教,还是属于通教,所以判它为方等时,这是一个大概的意思。
我们不要钻牛角尖,很执着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不是一个问题。古来这些大德高僧分科判教,有的地方是正确,有的地方是很多此一举,不需要的。后人要把那个道理看得很活动地,也不要说它一定怎么样子,或一定不怎么样子,用你自己的我见,说它不是那个时候,或是那个时候,这是无有定法的。
时间本来也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没有未来。那么现在可以说就好像这个时候──现在研究《楞严经》,现在就是说《楞严经》的时候;不过是在佛入涅槃之后,说我们研究《楞严经》。所以这个“时候”是不要执着的,我们要是因噎废食,在那个地方以噎不吃饭,那是太可惜;所以不要以噎废食。
佛说法,古德虽然分为五时──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时,但是经典不一定在哪一时讲,就是属于哪一类的,就归到哪一时。能这样想,那真是圆融无碍,才能前后贯通,真正得到经义。举例来说,虽说佛二十二年说般若,但我不相信佛二十二年只说般若。在二十二年中必定含有其他的教义,如方等教,所以不要这么执着时候。可能佛在般若时也讲一些方等教,或者在方等时也讲一些般若教。如果以耶输陀罗授记作为标准,就说它是为法华涅槃时,那你怎么知道佛以前没有为她授记?这都不一定的;这就是以凡夫的思想来测量佛的境界。
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我们没有办法知道。我们不要太执着佛什么时候说什么经典,我们也不能说佛说过一部经后,就不再说它了。总之,我们现在研究《楞严经》,这就是说《楞严经》的时候;什么时候没有研究,就不是说《楞严经》的时候。
你怎么知道波斯匿王不是再请教《楞严经》的?那时波斯匿王说他是六十二岁,所以你怎么知道佛在般若时,不会再说《楞严经》,再次研讨《楞严经》的道理?因此我们不能说佛说过后,就不再重提它的道理。例如以前我讲《楞严经》,那时是一九六八年;现在又讲,而现在是一九八七年,这样怎能说我们研究《楞严经》是在哪一个时候呢?这不是限定就是哪一个时候。就如果北,她一九六八年在北边,现在到了南边,那么对她而言是一九八七年听到《楞严经》。还有也可能佛讲《般若经》时,大家对《楞严经》的道理不懂,所以又重新研究,这样怎么能够确定是哪个时候?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玖.历明传译
“历”,就是经历;“明”,就是叫我们每一个人都明白;“传”,是传授;“译”,就是翻译。说起这一部经的因缘,是很远的──天台智者大师当时遇到一位从印度来到中国的法师,这位法师告诉他,印度有一部《楞严经》,这部经是究竟坚固,是最究竟、最深、最奥妙的,它这种的道理是不可思议的。天台智者大师听这样说法,于是他每一天就向西方叩拜,求能看见这部《楞严经》的经典。一拜,拜了十八年这么长久,可是拜了十八年,也没有看见过这一部《楞严经》。
因为印度国王认为这一部经典是一个国宝。怎么说国宝呢?这一部经典是龙树菩萨到龙宫里取出来的,所以这个国家就把这一部经典也定为国宝了,不准流通到外国去。而现在译经的这位般剌密谛法师,他想把这部经流通到其他国家去,尤其是中国。他就把这部经典带着,想要到中国来,殊不知在海关上,就被检查的人查获了,带不出来。
那么他回去就想种种的方法,想把这部经带到外国去。他想种种方法也想不出来,后来他就用最小的字,把这部经写到最细的绢绸上,然后用蜡把它封好了;把臂割开,将这部经放到肉的里边,之后再用膏药贴上。等伤已经好了,这就把这部经藏到胳臂里边了。有的人说是藏到腿里边,我想:因为藏在腿里边不恭敬,所以他一定是藏到臂,或者身上肉厚的地方;割开肉,把这部经放到里边。等伤口好了的时候,他这回到中国来,因为这一部经在他肉里边,海关检查不出来了,于是就带到中国来。
带到中国来,就带到广东这个地方,正赶上丞相房融被贬到广东来,于是就把般剌密谛法师请到广东的一座庙里边,翻译这部经典。这翻译经典的经过是这么样困难,所以我们现在能研究这一部经典,都幸亏这位法师能用这种的苦心,把这一部经典带到中国来。你想一想,这一部经典多么重要呢!智者大师听说有这一部经,他就向西方叩拜,天天望空遥拜这部经典,结果也没有读诵过这一部经。而我们现在也没有拜这一部经,就遇到这一部经,又可以读诵,你说这个因缘是多么殊胜呢!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唐:就是中国唐朝的时候。中天竺:这是中印度的一个名称。这是在唐朝什么时候呢?在唐朝武则天退位了之后,神龙元年这个时候,有一位印度的沙门:“沙门”也是印度话,翻译到中文就叫“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佛也叫“沙门”,以前佛住世的时候,马胜比丘穿着袍、搭着衣,在印度的街上走,舍利弗尊者见到他,就问他说:“啊,你这么样庄严,威仪这么好!你一定有个师父,你跟谁学的呢?”马胜比丘就说:
诸法从缘生 诸法从缘灭
我佛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
说这一切法,都是从因缘生出来的,一切法也从因缘灭;我的师父叫“佛”,是个大沙门,他常常是这样讲的。舍利弗尊者听他这样一讲,也就跟着他到祇树给孤独园去拜佛做师父,出家了!所以佛也叫“沙门”。
翻译《楞严经》的这位沙门,叫般剌密谛:这是梵语,译成中文就叫“极量”;言其智慧和才能都极其丰富,非常圆满,他的才能也到极点了,他的智慧也到极点了。译:是“翻译”,也就是“易”,就是把它调换过来了。换什么呢?就是将印度的文,换过来变成中文。
般剌密谛法师是译经的一个译主,怎么叫“译主”呢?就是当时在一起翻译经典,不是就只他一个人,而是有很多的法师集会在一起,大家共同来翻译这一部经典。究竟有多少呢?大约当时有两百多位法师,共同在一起来研究、翻译这部经典。当时在广州,他住在制止寺里边;制止寺是广州的一个大寺院,在那个地方翻译这部经典。
他把这部经带到中国来,翻译成中文,但是他翻译的时候,很快很快就把它翻译完了。为什么他要很快把它翻译完呢?因为他把这部经典带出来之后,印度的国王也知道了,国王就责备守关的这一些官吏说:“你们为什么放这个和尚出去,把这个国宝也带走了?”所以这位法师愿意快点回去认罪,宁可国王怎么样罚他自己,也不希望国王罚守关的这一些人。因此,他很快地把这部经典翻译完了之后,就又回到印度去请罪,任凭国王怎么样惩罚他,他就接受怎么样的惩罚。这位法师对于这一部经的贡献,功德是非常之大的,我们现在能得到研究这一部经典,都应该先感谢这位沙门这种的功德,因此把这位沙门的这种经过,先向大家来介绍。
方才说,“沙门”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学。怎么叫“勤修戒定慧”呢?你首先要皈依三宝,之后又要受五戒;不是受了五戒就算了,还要照着这个去实行。怎么叫实行?就是“不犯戒”。很多人都知道这五戒是什么,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修持、实行这五戒,就不会失落人身。
那么说:“不杀生,这可以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这应该戒的,应该不杀生;不偷盗,这也是应该戒的;不邪淫,也是应该戒的;不打妄语,也是应该戒的。为什么酒也在五戒之内呢?为什么要戒酒呢?我一生中就欢喜饮酒,又欢喜抽烟,所以我也不想学佛法了!为什么?有戒酒这个条例,我就不愿意学佛法!”可是你要自己想一想,你喝酒对不对呢?抽烟对不对呢??
说是:“人人都喝酒,人人都抽烟,这有什么不对的呢?这是人人所好的!”可是人人所好的,这就是“习焉不察”──你染成这种的风气,不知道觉察。人家抽烟,你也抽烟;人家喝酒,你也喝酒,就跟着人家跑了。跟着人家跑,自己身上就养成一种的毛病──这叫“毛病”,人没有大病,就有小病;没有小病,就有个毛病。这抽烟、喝酒是一种毛病,要把它戒除去!可是,宁可不学佛,也不戒除烟酒,你说这个人的思想多愚痴呢?这是一种愚痴的思想!
为什么要戒酒?我现在讲一个公案给大家听一听。有一个人欢喜喝酒,他受了五戒;受了五戒之后,他就守不住戒了。他想:“啊,我喝一点酒好啰!”于是就想要喝酒,可是没有什么菜吃──中国人喝酒都要有一点送酒的菜,不像外国人喝酒就那么喝,也不需要菜。在这个时候,偏偏他的邻居就有一只鸡跑过来了,他说:“这回好了,你给我送菜来了!”于是把这只鸡就给捉住了。
捉住这只鸡,这犯了一个盗戒;他把这鸡杀了,犯了一个杀戒。这盗、杀和酒戒都犯了!因为有鸡肉送酒,也喝醉了;这个时候,邻居的女人来找鸡,敲他的门。他开开门,这邻居的女人就进来了,说:“你看见我有只小鸡跑过来没有啊?”他说:“没有,没有,我没看见!”这把一个妄语戒也犯了。他又看这个女人生得很漂亮,于是又起了淫欲心,就把这个女人给强奸了;于是就被人家告了,就要打官司。
就因为他喝酒,把五戒都犯了。所以“酒能乱性”,佛家戒之。喝酒喝多了,人就不由自主了;不由自主了,就忽天忽地──忽然而天、忽然而地了,腾云驾雾,什么事情都做得出。就因为这一个酒,把五戒都犯了,所以这五戒里边,就要戒酒。因为你不喝醉了,就不会做这么多的糊涂事;喝醉酒了,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所以在佛教里头,首先要受持五戒,这是非常重要的。
你皈依三宝之后,然后再受五戒。受了五戒,如果你不犯戒,每一条戒里头,就有五位护戒的护法善神保护着你;你若犯戒了,这善神就跑了,不保护着你了!所以受戒在佛教里头也是非常要紧的。
受戒怎么样受法?不是说我自己看看书,书上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就算受戒了。也不是说我自己在佛前点上香,烧几个香疤,这就叫受了戒。要怎么样呢?在家人想受五戒,必须要找一个大德高僧来给你证明,他给你证明受戒,这谓之“受戒”;受了戒,然后你守戒,这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你想受戒,一定要在僧人的面前来乞受戒法,这才合法呢!
“定”,说起来有很多种,总而言之,你不被一切外边的境界所摇动,这就是“定”。要怎么样才能得到这个定呢?你先要静下来。怎么样静呢?就是参禅打坐。因为我们一般人都不定,今天到东边去,明天又到西边去,“朝秦关,暮楚阙”,各处去跑,跑来跑去,总也不定;你若想要定,就要用功修行。我们现在天天就是习定,可是你习定,有的时候就有很多的境界。你在境界来的时候,切记不要被境界转,这就是定;你要是被境界转了,那就是没有定。
好像收到一封信,有一个不好的消息,心里就生出一种愁闷来;这是没有定,一考验就受不住了,就没有考验上。或者遇着一件喜的事情,你也跟着这件喜的事情跑了,这也没有定。或者遇着一件令你发脾气的事情,你就发脾气了,这个定也没有成功。你要也不喜,也不怒,也不哀,也不乐,不用喜、怒、哀、乐这种情感去做事,而用道心来做事,这就是一种定。
修定,然后才能开智慧。你若没有定力,就没有慧力;没有慧力,你怎么能学习佛法呢?你定力、慧力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要从戒那儿来的。要先受戒、守戒,然后修行,与法才相应呢!与法相应,那你才能得到法水的灌溉。
贪、瞋、痴这三种,等于毒药一样,叫“三毒”。我们所以没有成佛的原因,就因为有这三毒;如果把这三毒能停止了,我们很快就可以成佛。这三毒──(一)贪心:就是贪而无厌,无论什么东西,就贪多,越多越好。(二)瞋心:就是生出一种瞋恚,遇到事情就发脾气,生瞋恨了。(三)痴心:就是痴心妄想,非常愚痴,做事情糊里糊涂的。能把这三种息灭了,就会与道相应的,修道就会很容易成就你的道业。
沙门有四种──
(一)胜道沙门:就是“修行证果”。或者证阿罗汉果,或者证菩萨果,这叫“证果”。
(二)说道沙门:就是“弘法利生”。弘法,就是弘扬佛法,弘是弘大;我现在给你们讲经,这就叫弘法。利生,是利益众生,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利益。
(三)活道沙门:是“精持戒律”。行持戒律,对于戒律很精研、很注重,不犯戒,以道自活──以修道来做为他的生活。
(四)污道沙门:就是“开斋破戒”。他违背佛的戒律,对于佛教上就有所染污了,就有坏的影响,令一般人见了,说:“啊,这个出家人一点也不守戒律!”就不生信心了;因为不生信心,对于佛教就不亲近了,所以叫他污道沙门。
那么,翻译《楞严经》这一位沙门般剌密谛,是属于哪一种呢?是属于前三种的,也可以说是胜道沙门,也可以说是说道沙门,也可以说是活道沙门,而不是污道沙门。为什么要讲这位译主呢?因为他对于《楞严经》这种贡献、这种功德,是非常之大的,所以现在没讲经之前,要把这位译主的名字先讲一讲。这“历明传译”的第一,就是译主。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这位般剌密谛法师主持翻译的工作,当时还有一位助手,他是乌苌国沙门:“乌苌国”也是印度的一个国名,“乌苌”又叫“乌场”,以前是一个国王的花园。这位沙门是这个国家的高僧到了中国来,他的名字叫什么呢?叫弥伽释迦:这个名字翻译到中文就叫“能降伏”,他能降伏一切的烦恼,也可以说能降伏一切的魔障;总而言之,什么他都可以降伏。这个法师他是译语:他翻译、修正这个语言。像是在中文要用什么话来翻译印度话,这位法师做一个译语,所以当时也是这个译经场里边最高的一位法师。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像这本经上,普通都没有现在我写这位法师的名字,你们可以加上他,因为古本上都有这一个“证译人”。这位是什么地方的人呢?他是罗浮山南楼寺沙门:这罗浮山,是广东的一座名山;南楼寺,就是怀迪法师住的庙。
怀迪证译:他做这个证明;怎么证呢?“证”,就是保证的意思。这“怀迪”,大约他的师父给他起名字的时候,就希望他精进用功,就给他起个名字叫怀迪。怀迪的“迪”字,就当一个“进”字讲,意思就是总要精进修行,不要休息,不要懒惰。这一位法师的学问非常好,平时也研究经教,对经典的道理非常明白,对印度的梵语也懂,于是在当时译经场里边的成员里,他就做一个证译的法师。
因为般剌密谛和弥伽释迦这两位法师,本来中文和梵文都很精通,那为什么还用一个中国人来做证译人呢?因为他们两位虽然是中文、梵文都通达,但是初初到中国来,恐怕对中文还不完全彻底明了,所以就用一个中国人来给作证。这位怀迪法师,就是翻译本经的一个证译人。不过在现在的经本上,就没有这位法师的名字了,而在古本上还有。那么究竟谁把这位法师的名字给除去了?我也没有考查。但是我希望大家也应该知道这个证译人是谁,所以今天我讲《楞严经》的时候,也特别提出来向大家说一说。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菩萨戒弟子:这个菩萨戒,出家人也应该受,在家人也应该受。《菩萨戒经》上说,无论国王、大臣就位的时候──就是国王就职的时候,都应该受菩萨戒;大臣去做大臣的时候,也应该受戒。房融因为明白佛法,就以佛做为他的父亲,以菩萨做他的兄弟,所以说他是“菩萨戒弟子”。菩萨戒有多少呢?有十重四十八轻;有十种特别重要的,四十八种是轻一点。所以他受这个菩萨戒之后,自己就称“弟子”。
他又做过前正议大夫:“前”,就是以前,不是他现在做。“正议”,《史记》上就称“正谏”,叫“谏议大夫”。谏议是管什么事情的官呢?就是“言官”。怎么叫言官呢?就是无论国家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就去讲、去批评。有的朝代叫“御史”,就是这个国家什么事情做错了,他就要来批评。“大夫”,就是官的一个名称。
同中书门下:“中书、门下”,都是丞相府的一个名字。“中书”,是管皇帝的一切书札、诏书之类的,一切一切皇帝所出的号令,都由中书丞相这儿来管理;“门下”,就是管理政务的行政长官。门下就管理政府的事情,中书就管理皇帝的事情;所以这两个丞相,一个管发号施令的,一个就奉行这号令的。这个“同”有两种解法。一种是说左、右丞相由都他一个人兼了,所以就叫“同中书门下”。又有一种解法是他和中书、门下是同僚;同僚,就是同等的、共同来做事情的人。平章事:“平”,就是平均;“章”,就是显著、彰显。彰显这些个事,就是对朝廷里边所有的事情,要把它平均一下。
清河房融:他是清河人。名字呢?他姓房,叫融。融,就是很圆融的。笔受:就是他用笔写出来这些文章,他是润色的,这叫“润文人”。润,就是把它修饰更美好一点。所以《楞严经》这个文章,那是再好都没有了!为什么?你看,丞相房融是一位最大的文学家,最有学问,他亲笔来润色这个文章!所以《楞严经》里边的文章是特别好,再没有这么好的了!这《楞严经》的文法是最好了,你想学中文,若能把这部《楞严经》读熟了,读得能记得住,那你的中文就是最好、最高了。中国人没有看过这种文章的,那多得不知多少!
【编按】以下录自一九八七年六月八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你们看这地方,前边有三位法师,后边有位居士;本来那位居士应该放到“证译”的法师前边,但是因为他是居士,所以就把他放到后边。怀迪法师是当时的证译,他不一定懂得梵文,不过他就证明所翻出来的中文,意思完全都正确了,所以说他“证译”。那么这四个人,可以用我们翻译的这“四步”来把它说明了──
(一)翻译:这是“初译”,也就是草创。
(二)译语:这就是“修改”。
(三)笔受:也就是“润色”。
(四)证译:也就是“证语”。
这和我们现在翻译的这四步正相合。
你们各位不知有没有看到这个地方?为什么要房融笔受呢?这个房融是当时一位很有学问的文学家,也是一个达官贵人,他有地位,又有学问,又信佛;因为这样,他也是愿意一起来研究佛法。这不是说可靠、不可靠,或可依赖、不可依赖的问题,这就是他是一个很相信佛的人,学问又好,又和当时的达官贵人有平等的 Level(阶级)。所以你就是翻译经典,也要有国家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完成。好像那时候,有几百个人、几千人翻译经典,如果没有国家的力量,谁也做不到的。
我们现在在西方翻译经典,这正是一个开始,是第一步;将来若有大力量,有大善知识,会有很多人共同来做这个事情,不是我们现在这么小规模的。大家对这种情形都要认识清楚!所以现在“历明传译”有这四个步骤,有四个人,各位应该知道。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拾.别解文义
【编按】从第二册开始,分别逐句解释经文。
法界佛教总会 . DRBA / BTTS / DRBU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6 1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