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76|回复: 0

[其它]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八】-------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7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贰.教起因缘
第一、总因缘
上来文当“十门分别”,这是第二门“教起因缘”,教兴起的因缘。什么叫“教”?“圣人被下之言叫教”,圣人被下之言,就是佛菩萨所说教化众生的言语,这就叫做“教”。怎么样有了教呢?要有一种因缘。这种因缘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是从众生这儿来的。如果没有众生,就没有佛;没有佛,也没有教。所以这个教,是为众生而设的教;这个因缘,就是因为要令众生了生脱死,所以就应该有“教”。
怎么样令众生了生脱死呢?释迦牟尼佛就为了令我们众生了生脱死而出现于世的,所以在《法华经》上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什么叫“大事”?这个“大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死的问题。生,怎么生的?死,又怎么死法?你不明白,才有生死;你若明白了,就没有生死了。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界来,就是想要令众生明白,怎么样生的和怎么样死法?生从何而来、死从何去?生从什么地方来的,死又到什么地方去?
我们到这个世界来,在有生命的时候,就为这个生命奔奔波波。怎么叫“奔奔波波”呢?就是很辛苦、很忙的。为什么?说我想法子要找一个地方住,这为着住的地方要忙;又想法子买件衣服,为这个身体来遮寒,这也要忙;又要想法子医治这个肚皮,叫它不要饿了,这也要忙。普通人不都这么讲?说:“为两餐,就要做工。”问:“你为什么要做工呢?”“啊,想温饱两餐!”这是中国人的思想。我们无论中国人、外国人,都是为这个“衣、食、住”的问题要忙忙碌碌。为什么为这个忙呢?如果不为这个忙,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所以要为“衣、食、住”而忙。
那么没有人为生死而忙,人就不想一想:“为什么我到这个世界来了?我怎么样来的?我从什么地方来的?”你见到人了,都会问一问:“你从哪里来的呀?到这儿来有多久啦?”你看,我们每一个人不问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把自己来的地方都忘了。那么来的地方忘了,去的地方记没记得?也忘了。等到临死的时候:“我将来死了,会到什么地方去呢?”也不记得研究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就因为人把这个“生、死”的问题都忘了,所以佛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提醒我们要研究这“生、死”的问题。《法华经》上所说的,为这一大事因缘,佛才出现于世。那么佛出现于世了,就要令一切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叫“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一)开佛知见
怎么叫“开佛知见”呢?一切众生本来有佛的知见,本来他的智慧和佛是一样的,不过就像前面我讲那个金矿似的,在那个矿里边,没有开采那个金,所以你自己本有的佛性就没有显现出来。你现在知道自己本有的佛性,你能依法去修行──能把这矿采出来,变了精金。金里边没有渣滓的,才是精金呢!你有一点渣滓、有一点尘土在里边掺杂着,那不是精金的。所以,我们自己本有的佛性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本有的智慧都在什么地方呢?你想不想知道?我现在告诉你,本有的佛性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这个烦恼里边。每一个人都有烦恼,就是每一个人都有佛性的,不过这个佛性你没有把它显现出来,就变成了烦恼。
这又有一个比喻,什么比喻呢?我们的烦恼,就比方冰,就是ice;我们的佛性,就比方水。水都有湿性,冰里边也有湿性;水就是智慧,冰就是烦恼。智慧和烦恼里边,就包藏着佛性;佛性是什么呢?就譬如水的一种湿性。你不能说这个冰没有湿性,你也不能说水没有湿性;这水和冰是同样具足湿性的。可是在冰来讲,它就会害人;在水来讲,就不会害人。
说:“法师!你讲这个也有道理,可是我认为也没有道理。怎么呢?这个冰害人,我知道了!就如你常常讲,用这一块冰如果打人,就可以把人打死,这是对人有害了。但是你要打,他这个人才能死!”怎么叫“打人”呢?就是你生烦恼了;生烦恼,那就等于打人一样。那么这一碗水没有变成冰的时候,你就泼到人身上,一点都不痛的;若变成冰了,你打到人头上,就可以把人的头给打坏了,甚至于打死。这个道理是很浅显的!
那么有智慧的人,你就是闹人──闹人,就是骂人、呵斥人;对这个人说:“啊,你不要这么做!”有智慧的人,他一说出话来,那个声音就令人听得很欢喜;这就好像用水泼到人身上,他不觉得痛。你要是有烦恼,你用烦恼来闹人:“哦,你这个无明大得不得了!”你一讲人,把那个人的烦恼也引出来了,甚至于两个人就打起来了;这一打起来,一定就有损伤了。这是“冰”和“水”的问题,就是“烦恼”和“智慧”的问题。
在这个冰和水里边,都有一种湿性;这湿性,就譬如佛性。我们每一个人,能把我们的烦恼变成智慧,这就是返本还原了。水本来不是冰来着,但你也不能说冰不是水,冰是由水变成的;你也不能说水不是冰,水也可以结成冰。所以我们人,你不能说众生就不是佛,你也不能说佛不是众生;佛是众生里的佛,众生是佛里的众生。我们能明白这个道理了,也就好像冰就是水、水就是冰,就是一个转变。你若不转变,就有害处;你一转变,对人就有益处了!
说:“你说水对人没有害处,水大了,一样把人淹死。”你说得很对的。但是,我现在拿少的水来比喻,并不是说“水大”,而是用“水少”来比方。你要是用这种不合道理的问答来讲,那多得很呢,没有完的!所以现在你要取这个意思,而不要发生一种障碍:“啊,你说水不会害人?水大就把人淹死了。这个道理我不相信的!”你若实在不相信,我讲什么,你都不会相信的;你若相信,我讲鸡蛋是树上结的,你都会相信的,那你就会有智慧了!你若没有这样的信心,你始终不会生出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也就是从真正愚痴那儿来的。所以冰变成水,有智慧了;水变成冰,就是愚痴了。烦恼也就是愚痴,为什么生烦恼?因为你不明白;你若明白了,哪有烦恼呢?你是透明体的,根本就没有烦恼了。
所以我讲经,是讲的这个“理”,你不要弄到“事”上去;讲这个道理,你不要把它用事来评论这个理,事和理是不同的。所以你要慢慢听,听多了,你就知道我讲的是对的;你听得少,格格不相入:“讲的什么?我也不明白!”你根本没听过,怎么会明白呢?你若没有听过就明白,那你的智慧可是不得了了!就因为你在过去生中或者听过,今生这是头一次;头一次,就觉得它总有一点“发生”(陌生)。好像你见这个人,头一次见面:“啊,这个人我认识、不认识?我见没见过?”这你不知道。等你见多几次了:“喔,我认识这个人了!”所以这也是这个样子。
你明白你自性里边就是佛性,能把烦恼变成菩提;菩提,就是一个“觉悟”的道理。你觉悟了什么?觉悟一切都不要执着了;你有所执着,就不会觉悟。你没有执着了,什么事情也没有执着了;好像我,我可没有觉悟,但是我没有执着了。说:“你没有执着,你也没有觉悟,那我们也是一样啊!”你和我不一样的!你要是没有执着了,就会觉悟的。为什么?因为我舍不得众生,我看哪一个人都好,所以我不愿意觉悟,我愿意和众生在一起,你不像我这样的心。
我告诉你这个方法,你去觉悟去!这我告诉你,正是我菩萨发心;菩萨发心,是愿意人家好,自己没有问题。所以我对人常常讲:“你们如果统统都成佛了,我就下地狱去受无量诸苦,我也愿意的!”现在我告诉你们这个方法,好像有好东西吃,我要给人家吃,我自己吃少少的,试一试滋味就可以了!那么我现在对“觉悟”这个滋味,已经尝到少少的,所以我愿意给你们大家来吃这个“觉悟”的滋味。觉悟的滋味,就要你们把烦恼断了,没有无明了;没有无明,就生出智慧,就得到解脱了!这叫“开佛知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6 02: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