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64|回复: 5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四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7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六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六四集)  2010/10/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6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八十九面,倒数第四行从经文看起:
  【修菩萨道。】
  这句在科判里面是接著前面的,前面四句「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这四句是「出家修道」。接著下面四句是「才德超异」: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
  这个后面六句是「行愿精进」。我们看黄念老的讲解,「本段」就是才德超异、行愿精进这两段,「盛赞法藏比丘出家后修行之德」。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他真干,实实在在讲,老实、听话、真干,我们在世饶王初学佛的时候看到了,这六个字可以说是自古至今永远是成功的秘诀,无论是世出世间法。「修菩萨道,自《吴译》,表法藏菩萨直趋一乘,不落权小」。他不是修声闻道,他不是修人天道,他是修菩萨道,这是我们不能疏忽的地方,一进门就发愿修菩萨道,跟一般人是不一样。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惠能大师到黄梅去参见五祖,见面的时候五祖就问他:你到这里来想做些什么?惠能大师告诉他:我想来作佛。这很不容易,在我想可能忍和尚一生没有遇到这么一个人,到这里来作佛的太稀有了,所以他能够成佛。世饶王没有说他来作佛,实际上我们前面看到,他也是要作佛,不但作佛还要超过一切诸佛,发这么大的愿。佛要怎么做?不修菩萨道是成不了佛的。所以这个地方世尊对他的赞叹,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所以这个地方是赞叹法藏比丘,说他修菩萨道直趋一乘,不落权小。
  「《宋译》曰:大乘第一。故知菩萨所修,唯是一乘真如圆满大法」。这句话非常重要,这是说法藏所修的,唯是一乘真如圆满大法,这法是什么?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至心信乐」。至心跟一心的意思相同,这个心只有一念,所有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只有一念。这一念是什么?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就是一乘真如圆满大道,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完全翻译成中文是无量觉,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前面跟诸位解释过了。一切诸佛都是无量觉,所以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共同的名号。从佛来说,没有证得妙觉位之前是在因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无量觉。证到妙觉位,这个名号是自性的德号,我们说自性、说本性,或者说真如,或者说法性都可以,是真性的德号,真性无量觉。真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无形无相,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无量觉,真正是觉而不迷,而为一切法的本体,哲学上讲本体,佛法里面讲理体。从这个地方体现到他是怎么修的,他才能有这样殊胜的成就。这些都是表法给我们看,我们要是看明白了,就知道怎样去学习。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至心信乐,一心诚信欢喜,一向专念,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专念阿弥陀佛,决定求生净土。要有这个决心,非去不可,非成就不可,要有这样的信心、这样的愿心、这样的认知,这是万修万人去,一个不漏!
  下面的赞德就不是我们一般人能相比的,所以古大德说他是地上菩萨再来,他是法身大士,这个我们不能比。「高才勇哲。才,能也,智也」,就是说法藏比丘才能智慧。「哲,明知也」,都是赞叹他的智慧。「《嘉祥疏》曰:称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这个逸群,就是我们一般讲超越群伦,伦是同类,同学当中出类拔萃,这最高的,像我们一个班里面考试第一名,称之为逸群之能,所以称他作高才。「能自胜胜他,故称为勇」,这里头最重要的是自胜,一般人不能成就,就是没有克己的功夫。自胜,中国人叫克己,克服自己懒惰、骄慢、放逸,这都是烦恼,不能精进,意志不能集中,这烦恼习气。他能克服他的烦恼习气,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放下万缘,一心专注,他能做到这个,世出世间法,如果能做到这八个字,没有不成就的,都会有超人的成就,要一心专注。凡是不能成就的,成绩平平,没有很好的成绩拿出来,都是放逸,都是不能做到专注,不能够做到一心,这是一桩很难能的事情,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能做到,他表现在外面肯定是我们常常想的「诚敬谦和」,这个人真诚、恭敬、谦虚、和睦,为什么?表现在外面就是这样的,内里面有实德,真实的德能,外面表现出来一定是这个样子。
  你看《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了凡先生每一次上京赶考,跟这些同学们结伴一起旅行,他在路上看到哪个同学表现的态度谦虚、恭敬、和睦,他就肯定这个人这次一定会考中。到放榜果然,好像他所预料的都没有一个是失败的,都被他料中了。这是什么?德行,内有实德,外面才会谦虚。还有一点点傲慢,我们说得不好听的人家叫缺德,他的德有欠缺,他不圆满,所以这种人往往去赶考他失败了,他没考取。这个《了凡四训》也有例子,去骂主考官,我的文章写得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录取?这里头有大道理在。古人讲的话一点都不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一定会找到。你去参加考试没考取,肯定问题不在别人,在自己,真正反省,改过自新,这下一次就没有问题,就会考中。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六四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人自胜难,胜他不难,胜他是教化众生,前面是自度,后头是度他,自度而后才能度他。自己克服不了自己的,特别讲微细的烦恼,这个很重要。修行有了一定的程度,度量慢慢扩大,但是遇到重大的境界现前,我们一般人讲利害,念头还有,不会发作了,骄慢的念头、怨恨的念头,有,不严重,那有没有障碍?有障碍。见思烦恼必须在六道里断干净,只有无明烦恼断了,无明的习气能带到实报庄严土。但是要记住,它不能带到常寂光土,常寂光土里头没有,无始无明的习气都没有,纯真无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只要有一丝毫这种习气在,自己都要生惭愧心,功夫不行,不能跟菩萨比。此地的菩萨是法身菩萨,不是十法界的,十法界的菩萨带这个习气。这是学佛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当然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没问题,这习气在都能往生。可是我们要知道,习气如果断了,自己往生有把握;习气没断;那就看临命终时的运气,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临命终时,如果我们有三个条件能真正掌握到,就真能往生。第一个,临终的时候不迷惑,神智清楚;第二个,在临终的时候有人提醒你念佛,有人提醒;第三个,是在临终的时候真能放下,对这个世间一丝毫的留恋没有了,真能放下决定得生。所以临终最怕现在所讲的老人痴呆症,糊涂了,人在病重的时候连家里亲人都不认识,他也能听见、也能看见,问你:你是谁?这种情形之下就非常非常之难。所以临终助念,功德不可思议!那个助念的人是提醒他、帮助他,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这才能得生。我们了解这个道理,自己努力更好,临终有人助念好,没有人助念也行,临终没人助念走的人不少!这些人应该早就知道,这是人生第一桩大事,求生净土,唯一的一桩大事。所以在平时就训练放下,就能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其他的,这叫自胜。自胜当然能够胜他,这称之为勇,所以真正勇是克己,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
  「坏邪见之明」,能够辨别什么是真、什么是妄,什么是邪、什么是正。怎么辨别?只有极乐世界是真,其他皆是妄;只有亲近阿弥陀佛是真,靠其他这些天地神明那都是妄。一心专注!这个坏就是破坏,要破邪见。「所以言哲」。「高才勇哲」,这四个字很不容易得到。「又《净影疏》曰:才谓才巧,才德过人,故曰高才」,这是在中国古老社会常常说的。「志强名勇」,他立志去作佛,没有比这个再高的,发这种心是不是傲慢?是不是太超过了自己?不是。为什么?佛在经上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今天发愿,一心发愿要作佛,跟佛所说的相应,为什么?你本来是佛。本来不是佛,现在要想作佛,好像是有点夸张的意思,明白之后就知道不是的。要晓得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一切众生没有成佛,就是他迷惑、他堕落、他没有回头。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不但成就自己,也给那些众生做个好样子、好榜样。你本来是佛,你为什么成不了佛?你没有勇气承当,你没有勇气发愿。净宗法门无比的殊特,殊胜、特别,靠阿弥陀佛。不依靠阿弥陀佛,自己想回头,难,那真的是难,有能力克服烦恼吗?净宗的妙、净宗的巧,讲善巧方便就是用阿弥陀佛的德号、阿弥陀佛的感应,把我们所有的烦恼习气取而代之,这心里只有阿弥陀佛,没有别的。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还是学这一部《无量寿经》,永恒不变,行吗?行,为什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一切诸佛如来在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自行化他讲的无量无边的经教,这部是总纲领。就是这部经的展开,展开它就是一切经,一切经归纳就在这一部经上,这《华严经》上讲得多清楚、多明白。我们也是无量劫修积的善根,没有这种善根福德因缘,这一生当中怎么会遇得到?你能遇到,就说明你的善根深厚,福德不可思议。这部经在一生当中帮助你圆满成就,不需要等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在这个世间,你真正的一心修学得念佛三昧,三昧是禅定,定能生慧。这个三昧,浅显的三昧是经上讲的清净心,更深的三昧是平等心,心到清净平等,世出世间一切法自然通达。为什么?虽然还没有明心见性,到觉才明心见性。还没有到觉,没有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许多的经论自然就通了,一接触就通了。你要问为什么?这什么原因?因为称性,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全是依自性为本体,这是哲学上的名词,没有体就没有法,法怎么来的?法是体现的,在本体现的。在佛经讲的理体、道理,什么个道理?道理就在此地,它是一切法的理体。我们怎样得到这个理体?至心信乐,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跟它接近了。这一接近,愈接近气分就愈浓,还没证得的时候就已经通了很多,没有完全贯通,通很多了,这是我们讲智慧现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现前。
  「志强名勇,心明称哲」,心就是心地明朗,不迷。在世间法里面讲,小乘圣者那就是世间的大哲,世间人没法子跟他相比,世间人心都被染污了。诸位冷静去想,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爱好五欲六尘是染污,贪瞋痴慢疑是染污,六道众生哪个人心没染污?没有染污的一个找不到。纵然是色界天、无色界天他心还是被染污,不过人家有定功,定功能够控制住。他的染污没有除掉,但是它可以不起作用,禅定让它不起作用,不是它真的断了。这个东西要什么断?智慧才能断,这智慧照见,染污像黑暗一样,智慧一开,这些染污就没有了,烦恼才真正断掉。我们要知道自己这个染污有没有克服?你就常常想到,你自己有没有智慧?果然有一点智慧,就晓得我染污已经放下一些,真的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智慧,烦恼习气放下两分就透两分智慧,就这样的。功夫全在放下,不放下不行。放下执著,於一切法都不执著,这叫真修行、叫会修。后面这一句是总结这一小段,「盖谓法藏菩萨才能过人,勇猛精进,心明智朗」。他智慧现前,法藏比丘在这个时候,他的境界是法身菩萨,所以他不是权小。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四集

续-《●[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六四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与世超异」,这一句,「《净影疏》曰:此德孤出,名世超异。」这个德就是前面讲的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世是世间,世间没有,世间如果有这种人他也超出。这个世是十法界,超出十法界,他就到实报庄严土去了,不在十法界里。「又《会疏》曰:不常人所及」,这「不」,是「非」的意思,不是一般常人能够做得到的,「故云与世超异」,十法界做不到,十法界里面佛、菩萨都做不到,何况其他人?这个我们就能想到,阿罗汉只做到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他还有分别,他还有妄想,只是不执著,真的不执著,就超越六道,六道就没有了。我们今天要说,我们自己有能力、有功夫、有修行、有智慧,假的,为什么?你还住在六道里头,这是事实。六道里这些形形色色的五花八门,你每天在这里接触还会起心动念,你的功夫是什么?不太嚣张。动不动心?心还在动,不行!你还得搞六道轮回,你出不去。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经教的薰习也懂得一些,须陀洹,进门的人,《华严经》初信位的菩萨,身见破了、边见破了,我们中国人常讲成见破了。这三种我们有没有?三种都具足。我们看到才德胜过我们的人,会不会有嫉妒心?不能说没有,只能说轻一点。为什么?没学佛的时候,我这嫉妒严重,可能还想办法去障碍他;现在不再障碍人,可是心里还难过,这就不行。这是什么?严重的习气,障碍你明心见性,障碍你念佛三昧。这个东西没有了,念佛三昧才能现前,自性的般若智慧才能透一点出来,这真功夫。真功夫不要问别人,别人不知道,自己比什么都清楚。
  所以我们要学不要太高,太高做不到,从基本的方面去学。大乘教里面讲的是原理原则,身见、边见,见取、戒取,我们中国人叫成见,从什么地方去练?日常生活当中。所以真正修行,感恩,感谁的恩?所有一切众生。先从哪里修?一般是先从逆境修,然后再修顺境。逆境是处处都叫你不如意,都在那里找麻烦,把你无始的那些傲慢、控制、占有、对立,这些念头化解掉,怨亲平等。有没有怨气?给你讲老实话,没有。自性清净心里一法不立,哪里还有怨恨?哪有这种道理?顺境里哪里还有那种欢喜?真正的欢喜是什么?从自性里发的,与外面境界不相干,叫法喜充满。这种法喜从哪里来的?也是自己烦恼习气放干净了,法喜才出来,感恩的心才出来。一切众生对我都有恩,一切众生不但是人,所有一切动物、树木花草、山河大地,统统对我都有恩,它天天都在那里表法,天天都在那里给我看,问题就是我会不会看?我有没有看懂?我有没有在这上面去悟出什么道理出来?那你就入华严境界,就像善财五十三参。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来成就你的,这一切法是什么?这一切法全是佛菩萨。再细细观察,这一切法全是阿弥陀佛,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一切动物也是阿弥陀佛,蚊虫蚂蚁都是阿弥陀佛,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无一不是,你见到阿弥陀佛了,这些全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为什么诸佛菩萨天天在表演、天天在示现,我们是懵懵懂懂,还在里面起烦恼不生智慧,专生烦恼,生的是七情五欲,就是不会。会了的时候,自自然然就把烦恼放下,自性里面智慧德相逐渐逐渐现前了。佛菩萨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自己在境界里,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在这些当中有所体会、有所觉察,这是好的信息。没有觉察、没有体会,那是业障很重的人;能有所觉悟、有所觉察,是功夫得力。过失就要改,德行就要修,我们不知道怎么修法?佛菩萨慈悲告诉我们,《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就是的,你自自然然就做到。不但做到,它开花,什么时候开花?古人所讲的「闻一知十」,从一法里面展开为无量法。像大乘佛法里讲的十善业道十条,菩萨居然把它展开为八万四千条,不就开花了吗?八万四千是方便说,实际呢?实际无量无边,究竟圆满的性德就在一法之中。十善是十种法,任何一种法都是无量无边,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说不杀生,一切法都在这条里头;说不偷盗,一切法也在这里头,不杀生的也在这里面。一多不二,你才证得,才真正理解到整个宇宙不可分割,是一体。那恭喜你,你证得法身,你跟法藏菩萨一样,也是「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你超绝,超出十法界了。
  「又《合赞》曰:或约地上发心,则所谓世者,地前世间之义耳」。下面黄念老说的话,「盖《合赞》对於法藏菩萨,当时居於何位而发菩提心,未敢遽断,故以疑惑之语出之,而曰:或约(如果是)地上发心」。他加一个或字,这个或约,现在话就是如果是地上发心,这是《合赞》里这一句话,「地前世间之义」。地上发心,那就与世超异。这个地是别教十地,别教初地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是世间,世间则称为凡夫,出世间则称为圣人,这是凡圣一个标准,是以十法界为界限。大乘法里面称六道为内凡,凡夫分内外,六道之内的凡夫;四圣法界称外凡,六道之外的凡夫,为什么?他没见性。标准在这里建立的,也就是说他用阿赖耶,法相唯识里面说的,他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十法界统统都是用这个。六道凡夫他把它用错了,迷了,完全用错了;四圣法界他还是用这个,他用得正,他也没觉悟。为什么他用得正?他老实、听话、真干,就六个字,听佛的话,完全依照佛的教诲去做,所以他虽然不是,他学得很像,那个样子很像佛,学得真像。为什么不是真佛?他不是用真心,他用的是妄心,八识五十一心所。如果转八识成四智,那他就是真佛,他就超越世间,这个世间是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人全是用真心,不再用阿赖耶,阿赖耶对他们来讲就没有,这是要搞清楚、搞明白的。所以说他与世超异,这个世可以讲为六道这个世间,也能讲为十法界,那个世间就高了。所以《合赞》里面的意思,《合赞》也是日本人作的,这两种世间到底是哪一种他不敢断定,所以用疑惑的言语来说。如果是「地上发心,则与世超异中之世字,当指初地以前之一切,盖地前统名世间,登地以上才名出世间也」,这是别教。要是在圆教,圆教是初住,圆教初住跟别教初地,所证得的是完全相同。在一般经论里面,佛讲的十地,五十一个阶级多半都是讲别教,《华严》、《法华》这些大经讲的是圆教,圆教一乘初住就超越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四集

续-《●[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六四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下面这是黄念老的话,「窃窥《合赞》之意」,这是念老的谦虚,用的这些字谦虚,就是他的意思来看《合赞》注解的大意。「亦偏於法藏当时是地上发心,唯未率言之耳」。就是没有用确定的语气来说,没有用肯定的语气来讲,应该是地上发心。「法藏菩萨何位发心,注经家颇有异解。」到底他发心是什么地位,古大德有不同的说法,但是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真正要解决这个事情,那一定要请教法藏比丘,那才真的能把事实真相说出来。否则的话,我们没有明心见性,那总是有问题,为什么?是我们自己的看法,不见得是真实的。我们今天学习经教,遇到这样的问题,许多祖师大德说的都不一样,咱们统统做为参考资料。需不需要去研究?不需要,没有这个必要,这个对我们念佛往生净土没关系。我们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那真相不就大白了吗?何必在这里猜来猜去,惹这种麻烦?做文字游戏那就错了。同样一个道理,现在是末法时期,众生的福薄了,福薄有什么问题?众生福薄,佛菩萨就不来,不来,什么人来?妖魔鬼怪都来了。众生不相信有正法,起心动念无不是贪瞋痴慢疑,而且非常严重,这些烦恼习气就引诱妖魔鬼怪,把他们都引来了。他们可能冒充佛菩萨迷惑众生,帮助众生造业、帮助众生堕落,他们在旁边就哈哈大笑很开心,干这些把戏,他们要不要受报?当然要受报。我们真正学习佛法的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虽然看得清楚、明白也无可奈何,众生唤不醒,他不觉悟!
  现在人满头脑里什么?就是钱,除了金钱之外没有别的东西。他的价值观、他的人生观跟古人不一样,他们对古圣先贤完全不能接受,认为什么?那些人都傻瓜,他不要钱,他不要名、不要利,这些人是人类的异类,他这种看法,没有一丝毫尊重心。他所尊重是什么?财富比他多的、名利比他高的,他尊重。到终极那就是世界毁灭,这是一个大的循环。科学家告诉我们,在这个地球上,五万年之前,科学技术比现在还高明,能源从太空当中取得,干净,没有声音。也是人类走向像现在人这种价值观,对於宗教神明完全不相信,伦理道德一扫而光,尽情去欢乐。所感的,这是人现在晓得「一切法从心想生」,感得山河大地沉到海底,就是亚特兰提斯沉到大西洋,大西洋原来是陆地,沉到海底去了,整个文明毁灭,重新再来。山河大地什么时候能坚固?人心淳厚,没有邪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真正是爱人如己,山河大地就坚固了,境随心转。宇宙它真的是有周期性的,许许多多不同的周期,大的周期时间很长。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乘佛法里所讲的,好像也是一个周期,我现在不敢确定。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是从自性里头开始流出,最初这一念不觉阿赖耶就出现,阿赖耶的三细相演变为宇宙万物;到我们自己遇到佛法来修行,在大乘里面把妄想分别执著淘汰尽了,最后又回归到自性,这好像是个循环的,又回归到自性。
  这个现象,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提出一个问题,他向佛请教,我们从自性迷了变成凡夫,现在遇到佛,跟佛好好的修行,慢慢的又开悟。开悟之后成佛回归自性,回归自性之后还会不会再迷惑?会不会再有一念不觉又变成凡夫?这问得好。佛的回答是举了个比喻,譬如金矿,黄金跟矿石混合在一起,修行就像提炼,我们从矿石里把黄金提炼出来,把那些渣子都把它丢掉、淘汰掉,纯金提炼出来了,纯金提炼出来之后,再不会变成矿石。佛是这样答覆的。我们知道佛的说法,他老人家说法的原则是依二谛,二谛,一个是真谛,一个是俗谛。俗谛就是依我们凡夫境界,依凡夫境界也就是我们讲依常识、依知识来解答你,你很容易懂。另外一种是他自己完全亲证的,那不是我们的境界,所以我们就很难懂。譬如《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佛亲证的境界,我们不懂;「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也是他亲证的,我们也不容易懂。可是有些我们不好懂的,被现代科学家证实,我们再想想佛所讲的,能有深一个层次的体会。应该是只要是现象都是个循环,都有循环的周期,一天是个小循环二十四小时,我们中国人讲从子时开始,再回归到子时,是个小循环。一年这是个大的循环,一年当中有十二个月,甚至於有节气的循环,二十四个节气,有四季的循环。外国人给我们讲的二0一二,这是个大循环,这是银河对齐的循环,也就是太阳绕银河系,绕银河。绕银河一周,一定会有一次银河中心、太阳、地球排一条直线,这一个周期是五万多年,五万多年才有一次。马雅他们历法里面记载的,是五个这样的周期,二0一二是第五个周期。
  所以从大乘教里头,我也有这个想法,但是还不能确定,就是宇宙的形成,现在科学家讲很多宇宙不见了,不见了,在我的想像,一定是回归常寂光。这是一个很大的周期,但是这一个周期到底有多长的时间,不确定,为什么不确定?就像善导大师讲的「总在遇缘不同」。好像我们在香港,我从跑马地到此地来,坐车到这边来也是遇缘不同,我只遇到过一次,一路都是绿灯没有红灯,从跑马地到此地十分钟。你看遇到塞车、遇到红灯,有些严重的时候要四十分钟才能到达,那遇缘不同。我们如果能遇缘遇得殊胜的话,那回归很快,要是遇到净土这个缘,那太快了,那太不容易了!纵然是凡圣土下下品往生,《观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要多少时间你才能够证得实报土?十二劫。十二劫,在我们来讲很长,但是在菩萨修行过程中太短了,凡夫修成佛道真的是无量劫,哪有十二劫就成功?那就是一路都是绿灯,一点障碍都没有,这么快就成就。所以华藏世界的那些菩萨,文殊、普贤是带头的,他们清楚,他们常常到极乐世界,把华藏世界这些菩萨们统统带到极乐世界去,带到极乐世界成就快,在华藏世界成就慢,因为在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这很不可思议。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四集

续-《●[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六四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佛法教导我们,「向上一著,唯证方知」,你不是亲证,你想用第六意识去了解它,那是决定做不到。佛讲了,第六意识它的能量很大,对内它能缘到阿赖耶,对外它能缘到虚空法界。我们现在的科学跟这个愈来愈接近,现在的物理学就向两个极端发展,一个是宏观宇宙,那就是对外,用第六意识对外能缘到虚空法界。对内,现在缘到量子力学,量子力学跟阿赖耶讲的是一模一样的。换句话说,用第六意识几乎就是到了底限,再没法子发展。再那就是见性,见性第六意识是决定做不到的,一定用禅定,一定用放下,把心意识都放下。这个方式在佛门两千年前就做了,照中国人讲法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头一个做样子给我们看,放下心意识,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妄想是阿赖耶识,分别是第六意识,执著是末那识。所以佛家讲参,它不叫研究,研究是用意识心,凡夫们干的。修出世法的不用心意识,叫离心意识参,不叫参禅吗?参究吗?这个道理不仅用在禅宗,教下也是如此,你不用这个方法,你研究经教就变成佛学,变成什么?变成知识。如果你用参究,离心意识,它是智慧,它不是知识,经典上这些文字,字字句句都是从自性里的智慧流露,你能看到这一层,所以它不一样。
  念佛也不例外,念佛如果离心意识,那叫什么?那叫理念,得一心不乱叫理一心不乱,不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就是你能够把,我说得明白一点,大家好懂,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念阿弥陀佛,那个念到一心不乱是理一心不乱,那跟禅宗大彻大悟,跟教下大开圆解,是同一个层次的境界,那是不必弥陀本愿加持,你已经证得阿惟越致的境界。我们到不了这个境界,所以才需要求阿弥陀佛本愿加持。这些理事因果愈清楚,你的信心愈坚定,你知道怎么样修法,很难得、很不容易,自己修学很有把握、有信心,所以才有法喜。这是说注经家不同的说法,我们都能够接受,都可以用来做参考。要不要修学?如果修学,随便一家都行,以一家为主,其他的做参考。黄念老也非常用心,如果说是不正确的,他就淘汰了。他这个注解也是集大成,古今中外学习《无量寿经》的这些大德们,他们的注疏会集成这个注解的本子。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注解本子里面,引用的经论注疏有一百九十三种这么多。
  「净影云」,《净影疏》里讲的,「今寻发无上心,是地前世间行,下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是地上出世间行」。「义寂、望西」,这些祖师大德们跟小慧远大师讲的是一样的,「同之,盖谓此段之发心,位在地前。第五品中之发心,乃是地上菩萨发心」。这说法也很好,为什么?此地是刚刚舍弃王位出家的比丘,法藏比丘,到第五品的时候,下面一品他修行的功夫提升,境界不相同。那个时候发心是什么?四十八愿。那个时候是地上菩萨,他说这个地方是地前菩萨,也能讲得通。「至於昙鸾、嘉祥、善导诸师与《甄解》均异之」,跟他讲法不一样。「《甄解》破净影曰:说有前后」,前就是这一段,后一段在第五品,「发心无有二,唯是一发心也。」这是日本《无量寿经甄解》说的,跟小慧远讲法不一样,他说前后是一个,没有分别。「盖谓此段是释尊说法藏菩萨之发心,后段是法藏比丘自述所发心」,第五品是法藏比丘自己说的,说发心,「又后说亦只是重述此发心。是以经中所说虽有先后之次、详略之别,而法藏所发唯是一心,并无有二也。《甄解》之见甚是。」这个地方是释迦牟尼佛赞叹他说的,后面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是一个境界,并没有高低层次的区别。《甄解》之见甚是,说的就是很有道理,这是黄念老他肯定的。
  「《甄解》复云:其龙树大士为初地(指所判法藏比丘发心之位),或为八地。亦是从果向因,大与诸师别也」。「盖据《大论》龙树大士判法藏菩萨发心,或位居初地,或居八地,皆是地上发心,故大不同於余师也。《甄解》之说实有所据。」这就是《甄解》日本道隐师所讲的,他有根据,他不是随便说的。这个根据就是《大智度论》,龙树菩萨是初地,指所判法藏比丘发心的地位应该也是初地,不是初地菩萨发不了这么大的心,或为八地,这都是从果向因,这跟其他的祖师大德所说的不一样。依据《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龙树菩萨,判法藏菩萨发心,这是印度的大德,他没到中国来,他是出生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六百年,对大乘佛法非常有贡献。中国人称他为大乘八宗的共祖,历代祖师,大乘八个宗派里面,都以龙树菩萨为祖师,这是大乘教里面名气最大,最被人推崇尊敬的一位祖师大德。《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他从龙宫传出来的,这个世间才知道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的时候,一般人只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入定,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在定中讲《华严经》。与会的大众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法身菩萨你没办法参加这个法会。可是我们在法会里面看到,不少天龙八部,甚至於也看到只树给孤独园,我们才晓得,这境界不可思议!天龙八部这是凡夫,这些人他们怎么也与会?原来他们都是法身菩萨示现在六道,去教化众生的,他的本身是法身菩萨,所以他们都参与了这一会。如果真的是凡夫那就决定不可能,怎么能够到佛的大定当中参加这个法会?这个念老凭《甄解》之说,实有所据,这是很有道理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四集

续-《●[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六四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再看引用的《法华经.寿量品》里面说,「我实成佛以来」,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他自称,释迦牟尼佛说他实实在在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这个意思说早就成佛了,不是这一生,这一生是来表演的。《梵网经》里面,佛说了,他这一次在地球上示现成佛教化众生是第八千次。「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句话不是假话,众生什么时候机缘成熟、能够接受,他就来了,你不相信他、你不接受他,他不来。来了是什么?来了你们要造罪业,你们毁谤,毁谤佛罪业很重。他不来,你们毁谤的罪轻,就不重;他要真的在这个世间,那毁谤的罪太重了,所以他不来。所以来是大慈大悲,不来还是大慈大悲。但是众生有苦难,因为现在地球遭这个难,多麻烦,他来不来?我们相信,他来。来了不怕人毁谤吗?他不用佛的身分来,他到这个世间普普通通一个老百姓,谁知道他?他来干什么?他是个有福报的人,这个我们要知道,福慧二足尊,在三皈依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智慧圆满,福报圆满,他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不遭灾难;纵然众生有共业,会把灾难减轻,大灾难变成小灾难,小灾难就变成没有了。慈悲到极处!不露身分,痕迹都不著,你怎么会知道?有福的人在这边,我们沾一点光,造作罪业的人都沾光,就这个意思。所以众生可以不要佛菩萨,佛菩萨不会不要众生;儿女可以不要父母,可是父母的心永远怀念著儿女,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在此地要学习的,就学习法藏比丘的发心,我们要真正发心,发心真干,真干那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广学多闻?开悟了。开悟的时候广学多闻,就像龙树菩萨一样,龙树菩萨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证得初地之果,别教初地,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超越了十法界,回头再看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三个月就读完,完全通了,你说多快。我们一生都没有办法,这部《大藏经》没有法子通,三个月就通,我们能不能相信?能,有例子。《坛经》上记载六祖惠能大师,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原来学一部经不必把这部经从头到尾看完,没有这个必要,看几章他就通!你看《坛经》上记载的,《法华经》二十八品,经文很长,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法达禅师读诵《法华经》超过三千遍,三千遍就熟透了,能背得下来。惠能大师说:你念给我听听。《法华经》一共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也就是惠能大师听他念经念到第二品,就告诉他:不必再念,我全都知道。像这样,那我们就相信,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经,龙树菩萨三个月真的没有问题,他每部经只要看一、二页就行,就全懂了。他跟法达禅师讲解《法华经》,他听了就开悟,法达就开悟。法达念了十年,三千遍要十年,都没办法懂得它的意思,能大师一讲他就明白。为什么他能明白?他虽然没有开悟,他得法华三昧,心里只有《法华》没有别的,这得法华三昧,所以给他一讲,豁然大悟,就明心见性。能大师一生在他手下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一共四十三个人,史无前例。惠能大师过去没有这种盛况,能大师之后也没有这个盛况。我们看到一个人会下,一生当中开悟的,大彻大悟五个人有,很少,多半都是一、二个,有最多五个人的;你看他一会四十三个人,空前绝后。方法是有,我们自己要知道去用,要相信古人,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相信自己意思,不相信古人,叫吃亏在眼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经教都是老人。
  释迦牟尼佛还得了,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之前,他就成佛。「经中复云释尊与弥陀,於无量阿僧只劫前,同为大通智胜如来前之王子」,阿弥陀佛是第九王子,释迦牟尼佛是第十六王子。「故知阿弥陀如来成佛亦极久远,法藏比丘正是从果向因」。慈悲示现,所以法藏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次示现成佛,其实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地球上示现成佛,这模式是相同的,久远劫已经成佛了,还是一个循环周期。所以这种周期循环,应当也是佛法讲的「法尔如是」,自自然然的。不是有个力量在推动它的,有个主宰,不是的,自性法尔如是。这桩事情真的唯证方知,彻底透彻了解,那就等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一起放下,这问题就解决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9 14: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