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51|回复: 5

[弘法探讨]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二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7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三集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四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43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七一页:
  钞【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相,习如是观,五欲自断,五盖自除,五根增长,即得禅定。】
  这段文是《法华三昧观经》所说的。『无生无灭,毕竟空相』,就是解释前面所说的「一相一门」,这个说法通一切大乘经教,尤其是般若经论里面讲得最多,也讲得最详细,可以说一部六百卷《大般若》就是说明这个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一切法不生不灭,「空」不是说相没有了就叫空,不是的,「当体即空」,这是很深很高的境界。『习如是观』,常常能作如是观。这个「如是观」,大家最熟悉的是《金刚般若》,般若经部头很大,其中《金刚般若》跟《般若心经》是我们最熟悉的,这两种实实在在是般若的精华、纲要。《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习如是观。佛把一切万法比喻作这六桩事情。「梦」,凡夫都会作梦,作梦的时间很短暂,醒来之后就知道梦是空的。殊不知我们人生虽然是数十年寒暑,在无尽的时空里面确实就像很短的梦境一样!你常常这样想,这是事实,绝不是虚构的。「幻」就是我们一般讲变魔术,魔术叫幻术,当然是假的,不是真的。可是他的手法很高明,虽然是假的,你没有能够觉察出来,以为它是真的,其实是假的。「泡」是水泡,像肥皂,我们小朋友吹泡泡,时间很短暂,它就破裂了。「影」是影像。「露」是露水,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电」是闪电。这六样东西都是时间很短,比喻虚幻不实。
  你要是能常常学习这样子观察,用这个标准来观察宇宙人生一切万法,『五欲』自然就断了。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自然对这个就不起贪恋之心。为什么?晓得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就能够放下。佛说众生迷,迷的是什么?把真的当作假的,假的当作真的,这恰恰叫颠倒,叫颠倒妄想。世间一切万法无常,是假的,我们把它当作真的;常住真心,不生不灭,这是真的,佛在经上常常说的,我们偏偏把它当成假的,不在这上留意,这就是颠倒,对於真妄、邪正、是非、善恶都颠倒了。事实真相明白了,我们对於贪恋五欲六尘这个念头自然就断了。诸位要知道,『五欲之断』不是五欲没有了,五欲不碍事,碍事的是贪恋五欲之心,这个心断了,要明白这个道理。『五盖自除』,五盖就是贪、瞋、痴、睡眠、掉悔,这五样东西。贪瞋痴这是三毒烦恼,睡眠、掉悔,都能盖覆本性,使我们心性透不出来,所以叫它做五盖。五盖的意思也是烦恼。睡眠是昏沉,精神不能振作。「掉」是掉举,掉举是说这个心不能定下来,心里妄想太多、念头太多,特别是在我们打坐的时候、念佛止静的时候,心里妄念特别多,叫掉举。「悔」是疑悔,常常做事或者修行学这个法门,看到别人那个法门有后悔。后悔是属於怀疑,我们常讲疑悔,统统都是障碍,障碍你的清净心,心不清净了。在念佛里面来讲,念佛三昧不能够成就,被它障碍住。如果我们真能看破这些烦恼,自自然然就放下,五盖自除。『五根增长』,五根是信进念定慧。禅定就得到了,这个禅定就是法华三昧。
  钞【释曰:一称成佛者,归命一心,无不成佛。】
  「释曰」,这就是解释。经上所讲的「一称南无佛,皆当作佛」,这个道理在哪里?此地为我们说出来,道理就在『归命一心』。一心就是本性、就是真心,禅家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能成就佛道。换句话说,哪一个法门最后的目的都是明心见性,不仅禅宗如是,其他法门也没有例外的。我们净土宗也不例外,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换句话说,名词不相同,实际境界没有两样。净宗的殊胜,是直接修一心。禅宗也殊胜,禅宗也是直接修一心,但是它的方法跟净宗用的方法不一样,它用的方法是直接的,观心、参话头,尤其是观心,的确是直接;但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行,中下根性人妄想太多、烦恼太重,你观不成,有障碍,有五盖,这是障碍著你,你不能成就。净宗法门比起禅宗法门,说实在话也是直接,法子比禅宗要来得殊胜,胜在什么地方?我们是将如来果地,所谓是果地觉,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如来果地所成的正觉,我们用这个东西做为我们因地心,这就殊胜,直接从果上修,不是其他的法门修因证果它是从因到果,我们这一下手就是果,直接从果上修,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许多不明了的人意见多、误会多、怀疑多,将这样殊胜的法门当面错过,那是真正可惜。《弥陀经》上教给我们的是「一心不乱」,这段文很长,解释一心不乱这一句,莲池大师在整个《疏钞》里面占了八分之一,原来经本线装本四册,单讲「一心不乱」占了半册。所以这个分量,你想想看占的篇幅多大!换句话说,《弥陀经》上「一心不乱」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用的方法是信愿持名,我们的目标是归命一心,一心得到就成佛,就是这么个道理。
  钞【以离自心一相一门外,更无有法可作皈依。】
  这一句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佛法的修学,常言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在修学一定要一门深入,为什么?一门一相容易得一心。觉明妙行菩萨说得好,念佛最忌讳的是夹杂。我们问:参禅最忌讳的是什么?也是夹杂,修止观最忌讳的还是夹杂。也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你要修,修一个法门就专精这个法门,不可以夹杂别的法门。你要问:为什么?因为夹杂别的法门,那就不是一门一相,你要得一心就难了。要走禅这一门就专心在禅上,教下宗派很多,学贤首的就专心在《华严》,学天台专心在《法华》,统统都能开悟,都能明心见性,不可以涉猎太多。涉猎太多,那都变成佛学常识,我们现在人所讲的佛学家,佛学家他成不了佛,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这不可以不知道。『离自心一相一门外』,那就没有皈依处。我们学佛是从三皈入门,这个三皈要皈一你才能成就。
  钞【毕竟空寂,如是观者,五欲自断。乃至六度万行,悉皆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续-《●[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三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这就是常常能作如是观,这个观是智慧、是学问,我们常讲「看破」,如是观就是看破。用《金刚经》的话非常容易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真的看破。看破,你就不执著了,五欲、五盖很容易断掉。
  钞【如上所说,非理一心而何。】
  《法华三昧观经》里面讲的,这个境界确实是理一心,不是事一心,这个境界非常之高。事一心是得禅定,理一心开智慧了,唯有智慧才能将无明烦恼照破,就没有了。
  钞【又佛名经云: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一闻则不待称念,无量则不止八十亿劫。】
  《观经》里面讲:一称阿弥陀佛名号,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前面说过,理一心才有这个效果。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没有这效果,不要说八十亿劫,念一万声也灭不了亿劫罪,这是真理,为什么?心不清净,所以不相应。《佛名经》说,『一闻佛名』,还没念,光听到一尊佛的名号。《佛名经》,这个经全是佛的名号,总共一万二千多尊佛的名号。你听一尊佛的名号就灭无量劫生死之罪,还没念,光听了一下。所以过年,道场大家都拜万佛忏,听一尊佛灭无量劫生死之罪,听一万二千多尊佛那灭罪恒沙了。我们这个小道场每年选的是千佛忏,三千佛名,就是过去千佛、现在千佛、未来千佛。一尊佛的名号就灭无量劫生死之罪,这是经上讲的,靠得住靠不住?假如相应就决定可靠,那是事实,不相应不行。我们看莲池大师下面的解释就明白:
  钞【因弥约而果弥广。】
  『约』是简单,『因』太简单了,听一声佛的名号,念一句佛的名号,这个因太简单。『果弥广』,这个果报没有想到这样的广大。
  钞【非理一心,安得致此。】
  这真话说出来了,如果你要不是『理一心』,听佛的名号、念佛的名号也灭不了罪,这要知道。所以,关键在「一心」。我们今天念佛,是乱心念佛。乱心念佛,有什么好处?阿赖耶识里种了佛的种子。这一生遭什么果报,还得统统要受这果报,决定免不了,生死轮回是决定免不了,为什么?你没有得一心。
  钞【但患心之不一,何虑罪之不灭。】
  莲池大师把事实真相说破之后,最后这句话勉励我们,很要紧,我们今天患的是心不一,不怕罪不灭,心一了,罪就灭了。这个道理不难懂,事实如果诸位细心观察,你很容易发现。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心地清净的人,面上常带笑容,心地清净的人不容易衰老,心地清净的人不容易得病,这个浅显的果报就看出来了。由此可知,心愈清净,境界就愈好,清净到极处那就成佛。由此可知,成佛就是罪业消灭得干干净净。我们从这里得到一个结论,一分清净心就灭一分罪,二分清净心就灭二分罪,就这么个道理。听佛名,称佛名,灭罪恒沙,那是心清净到相当的程度,才有这个功力。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真心显露,真心就是清净心,虽然才露一点点,那一点点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是有界限的,有分别、有执著,有范围的;真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范围,所以它灭罪的效果就大。我们今天灭罪的范围很小,为什么?心量很窄小,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你的心量愈大,你灭罪愈多,心量愈小,灭罪也一点点。所以真心跟妄心不一样,它的效果作用不相同。
  疏【故知古人知见不普之论,乃至定心专心之辨,良繇且就事之一心,非理一故。】
  这段文我们在《钞》里面解释。
  钞【知见不普者,华严论云:一乘大道,非乐生净土菩萨境界,以情存净秽,知见不普。】
  「华严论」就是《华严合论》,李长者注的。长者也是了不起的人,可是他老人家当年在世所见到的《华严经》是一个不完整的本子,也就是《华严经》最后的结论他没有看到,於是对《华严》的见解就有一部分有偏差。不像清凉大师,清凉大师是见到《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这一部分的经典,李长者没有见到。所以他在此地说『一乘大道』,一乘大道是指《华严》。古来大德判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华严》判作一乘、《法华》判作一乘、《梵网经》判作一乘。一乘经只有三部,其他的则说大乘、小乘,在中国大乘经比小乘经多。「一乘大道」,不是喜欢生净土菩萨的境界,这个「乐」当作喜欢讲,欢喜求生净土的菩萨,为什么?因为求生净土,净跟秽是对立的。净秽是二法,这是六祖讲的,二法就不是佛法,换句话说,心不是真正清净。真正清净是净秽二边都不立,那才叫真净。所以说『知见不普』,一昧求生净土这个菩萨还是偏见,知见不圆,「普」就是圆的意思,知见不圆。我们看看莲池大师怎么说:
  钞【今谓此指仅得事一心者,若得理一,则妙悟一心,有何净秽。】
  莲池大师这个驳斥就非常有力量,有道理。李长者所见的是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里面确实有能、有所,确实是「知见不普」;如果是理一心,那跟《华严》讲的「一乘大道」就无二无别。实在讲,李长者没有看到《四十华严》,如果看到《四十华严》,看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发愿求生净土,他这句话就不敢讲了。文殊、普贤是何等人物,他们都急著要赶快要求生净土,那怎么可以说是一乘大道非乐生净土菩萨境界?后面这一段他没有能看到,才有这么一个误会。如果他看到后面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统统都发愿求生净土,李长者一定不至於这样说法。所以一心里面有事一心、有理一心,虽然讲念佛三昧,讲一心不乱,同样得一心不乱,里面的程度浅深差别很大。就是以理一心来说,圆教初住这就是理一心,等觉菩萨也是理一心,圆初住到等觉是四十一个阶级,由此可知,理一心浅深有四十一个不同的等级。理一心如是,事一心当然也不例外。事一心也有浅深次第不同,我们通常讲功夫成片,这是事一心浅者;见思烦恼都断了,那是事一心的深者。这还都没见性,还都有能所。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二四

续-《●[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三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法门殊胜,胜在哪里?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其他法门包括禅宗在内,如果不能修成九次第定,就不能出三界,你这就晓得多难!四禅八定不过是生到四禅天、四空天而已,出不了三界。出不了三界,就免不了轮回,一定要受轮回的果报,这才知道出三界真难!一切法门里面唯独净宗法门,只要得浅显的事一心,他就能带业往生,这法门之殊胜就在此地。我们看经论,古大德的注疏,我们就见到了,都说西方净土的殊胜不在上二土,上二土是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这跟十方世界没有什么差别;它最殊胜之处就是凡圣同居土,它的凡圣同居土,这是所有一切诸佛世界的同居土都不能跟它相比,那就是带业往生,生到凡圣同居土,这四土的菩萨你统统见到,这是它第一殊胜之处。像我们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我们生在这个世间,我们听说有观音菩萨、有地藏菩萨,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们,可是谁见到?有是有,太少!那个因缘特殊,虽然见到,不过时间很短,偶尔见一下就没有了。不像西方世界这些大菩萨们天天跟你在一起,时时刻刻不离开,这样殊胜的缘在十方世界都找不到,唯独西方。所以它的四土横列,它四土不是纵的,它是平列的,四土都在一起,其他诸佛四土不在一起。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也有实报土,也有方便土,不在一起,所以我们凡圣同居土里面见不到方便土、实报土的菩萨。净土殊胜一定要明了,明了之后,我们求生的愿望才恳切,为什么要到西方世界去?就是天天跟诸佛菩萨在一起,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自古以来,世间人常说「做事难,做人更难!」办事很难,处人更难,人情变化太大,这里面苦难就多。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心地都清净,很好相处,这也是俗话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西方极乐世界人和达到最高峰,人和既然圆满,那天时、地利还有什么话讲!所以要讲天时、地利、人和,西方世界是第一,哪个佛的刹土都不能跟它相比。所以大师在此地明白给我们指出,如果得到理一心不乱,跟华严境界是无二无别。『若得理一,则妙悟一心,有何净秽』。
  钞【然虽知平等法界,无生可度,而常修净土,教化众生,正所谓一乘大道也。】
  这就是佛法常讲的大慈大悲,不要说如来果地,刚刚得理一心,圆教初住菩萨,这已经见性,见性就到这个境界,是非人我、能所这个念头全都没有了,圆初住就是这个境界,这时候入了平等法界。《华严经》上「五周因果」,第三就是平等因果,契入这个境界。万法平等,生佛当然平等,所以佛『无生可度』,佛不度众生。虽然不度众生,常常还要做出度众生的样子,还要做出度众生的这些事情,这是『常修净土,教化众生』。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大慈大悲。我入了这个境界,还有很多人迷惑颠倒,我们要去帮助他,所谓「倒驾慈航,乘愿再来」,这是大慈大悲,这才真正叫『一乘大道』,这是理事圆融。华严,清凉大师给我们说的四不思议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成了佛、成了菩萨不度众生,就跟小乘没有两样,堕在偏真涅槃里面去了,有理没有事。小乘不敢度众生,为什么?度众生太麻烦,众生难度,刚强难化,他不愿意惹这个麻烦。他之所以不愿意惹麻烦,他还有麻烦;换句话说,就是他还有障碍,理事有障碍,事事有障碍,所以算了,不度了。理一心不乱的菩萨,心地达到真正清净,理事没有障碍,事事也没有障碍,度而无度,无度而度,度众生跟无度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小乘人度不度是两桩事情。他这个度跟不度是一桩事情,所以他没有障碍,这才叫理事圆融,事事圆融,没有障碍。圆初住菩萨就入这个境界,哪有不度众生的道理?他度众生,对他自己有没有妨碍?决定没有妨碍。所以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观音菩萨如是,所有一切菩萨统统是这样的。这就是所谓一乘大道。
  钞【知见之普,孰过於是。】
  『普』就是圆,『知见』的圆满,还有能超过这个吗?
  钞【又普贤菩萨为华严长子,非一乘境界乎。】
  这个驳斥是最有力量的,这是《华严经》的经文。《华严经》上普贤菩萨是第一,文殊菩萨第二,普贤是佛的长子,文殊是佛的庶男,排在第二。佛门里面菩萨、罗汉排名的次序先后,关系很大,看排名就晓得这部经的重点在哪里。如果文殊排在第一,普贤排在第二,这个经重在解门(因为文殊菩萨智慧第一),行门是次要的。普贤排在第一,说明这个经重在行门,解是其次,解是辅助行的。所以,文殊、普贤他们是不是一乘境界?这两个人是毗卢遮那的后补佛,当然是华严一乘境界。
  钞【而欲面见弥陀,往生安乐,谓之情存净秽可乎。】
  他们两个人在华严会上还要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不但两个人发愿要去,还劝导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界,你说这两个人知见圆不圆?他心里还有净、还有秽吗?这个反问,问得好!可惜他们两个不是同时代人,李长者是唐朝初年,莲池大师是明朝末年,相去太远了。所以学佛真的要深入经藏,理要圆解,真正要透彻;否则的话,疑难重重,障碍我们的大好因缘,那就太可惜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二四

续-《●[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三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文殊、普贤求生净土,现代人在经典里面都看到了,可是还有疑问,我就常碰到人来问我,文殊、普贤是圆教的等觉菩萨,他在华藏世界难道就不能成佛吗?为什么还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问题很好,可是他来问我,他就错了。他有这个疑问好,佛家常讲「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因为疑情会开悟。他来问我,我给他一解释,他永远悟不了,为什么?把他的悟门堵塞了。我要是不给他解,他就烦恼很多;跟他讲解,把他悟门堵死了。古时候宗门大德大慈大悲不跟你讲,叫你去参,这是最好的教学方法。现在人他不懂得什么叫参,把胡思乱想当作参,糟糕不糟糕!天天在打妄想,那就更错了。不如给他说明白,堵死他的悟门,叫他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那也就可以了。不求生净土是没办法,能求生净土还可以,不开悟没关系,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开悟去。正如古德所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有人来问,我也给他讲,这里面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给一切众生做一个好的榜样。文殊、普贤,这是华藏等觉菩萨,还要求生净土,你们想想,你们要不要去?以身作则,起个带头的作用,这叫大慈大悲。第二个意思,华藏世界要破这一品生相无明、圆成佛道,他还要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去西方净土,他的时间缩短。西方世界成就比华藏世界还要快,时间还要缩短,这是真实的利益。由於这两种原因,他一定要发愿求生净土,是这么个道理。
  钞【定心专心者。】
  为我们解释这两桩事情,定心跟专心。
  钞【永明谓九品上下,不出二心:一者定心,如修定习观,上品上生;二者专心,如但念名号,得成末品。今谓既云但念,但之一字,正唯得事,未得理故。】
  『永明』是延寿大师,我们通常称他叫永明延寿,是吴越王钱俶的老师。我们在传记里面读到,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诸位看宝静法师的《弥陀经要解》讲义,介绍得很详细。诸佛菩萨在中国示现的化身很多,身分暴露的不多,身分没有暴露的人非常多,这中国人的福报。中国人的佛缘非常深厚,这是世界其他国家地区都不能跟中国相比的。永明大师的确是很传奇的人物,没有出家之前,是管收税、出纳,经手的钱很多,他就盗国库的钱去放生。以后被查出来,他也不打妄语,承认是他盗的,为什么盗?放生。知不知道犯罪?知道。晓不晓得要杀头?晓得。主管报告给吴越王,按照法律这是要判死刑的。吴越王叫行刑官在刑场观察,如果在执行死刑的时候,他感觉得很恐惧,就把他杀掉;如果他面不改色,就把他叫回来见我。他被杀之前确实面不改色,还很欢喜,行刑官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的一条命换千千万万条命,很值得。监斩官就把他送到吴越王那里,吴越王问他:你志愿如何?他说:我志愿要出家。吴越王就准许他,做他的护法,以后就拜他做老师。
  后来才晓得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事情的发生是吴越王钱俶有一天打千僧斋供众,千僧斋在佛法里面讲修福是最大规模、最殊胜的,是以清净心、平等心供养一切出家人。虽然说平等,那个座席还是有上席、有下位,上席还是得长老去坐,还是不平等。但是那一天长老也很多,彼此大家都推让,谁也不愿意坐上席,正在推让的时候,外面来了一个和尚,大家也不认识,也不晓得从哪里来的,穿得破破烂烂的。他看到大家推让,就不客气往当中一坐。吴越王心里就很难过,认为他的老师应该要坐首席,怎么首席让别人坐?吃完饭之后,散席,吴越王问永明大师:我今天供僧,有没有圣贤来应供?圣贤是佛菩萨、阿罗汉。如果有这些人来应供,他的福报就大!永明大师告诉他:今天有。他说:什么人来应供?他说:定光古佛。哪一位?就上座的那个和尚。这才晓得原来是定光古佛来了。定光古佛示现的那个样子,耳朵特别大,因为大家不知道他的法号,都叫他做大耳和尚。於是吴越王立刻派人追踪。他住一个山洞里面,追到那个地方,大家晓得他是定光古佛,对他非常恭敬,在那里礼拜,请他到皇宫去应供。大耳和尚就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他就圆寂,就死了。来的这些人无可奈何,知道是定光古佛,古佛已经入灭了。想想他讲的这句话,「弥陀饶舌」,阿弥陀佛多事。说出他身分的人是永明延寿大师,这一想,永明延寿大师原来是阿弥陀佛,赶紧回去报告。吴越王听说定光佛已经入灭,这没法子!听说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下欢喜得不得了,等不及就跑步去见永明大师,走出宫门外,外头有一个报信的,也是慌慌张张,几乎跟他撞一跤,他说:什么事情这么慌张?永明大师圆寂了。这就是佛门的规矩,身分不露可以住在世间,身分一暴露马上就要走。永明大师是弥陀佛再来的,唐朝善导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是几个身分露出来,我们知道的。
  永明大师所说的,当然就是阿弥陀佛自己所讲的。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就是《四帖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他说极乐九品都是凡夫去往生的,因为凡夫「遇缘不同,而有九品差别」,跟这个地方所讲的相同。『定心,如修定习观』,这讲的是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世界『上品上生』。诸位要晓得,「定心」去往生的,是实报庄严土的上品上生;「专心」念佛的,这是事一心不乱,生到西方世界是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这里面也是九品不同,是这么一回事情。定心修观,像《十六观经》里面所说的。念佛的方法都在《观经》,《观经》里面讲: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都提倡持名念佛,原因是持名念佛简单容易,往生西方净土人人都有分,它的殊胜在这个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二四

续-《●[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三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修观,现在的人心很粗、心很乱,观的境界非常微细,因此修观很不容易成就,这个要知道。理,说的是没有错;事,因人而异。我们不说别人,以天台大师做个例子,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祖师,天台实在上讲是在他手上完成的。他在天台,严格的说,他是天台的第三代,但是在他手上完成的。正如同贤首大师一样,贤首前面有云华、有杜顺,贤首是华严第三祖。但是华严宗真正成立一个宗派是在贤首大师手上成就的,所以也称为贤首宗,不称云华宗,也不称杜顺宗。智者大师成就天台这个宗派,他老人家是念佛往生的,他用的方法是修观。在我们中国,用十六观修行的人不多,智者大师是一个,智者大师往生是什么品位?不是上品上生,他在临走的时候,学生问他往生的品位,他老人家当然也是很谦虚,我们想他也不至於骗我们,他说他是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往生是生凡圣同居土,地位并不很高,可是他老人家留了一句话给后人,那就是他如果不领众,自己专心修行,那品位就很高了。因为领众要管人要管事,杂事太多,舍己为人。换句话说,牺牲自己高的品位帮助大众,所以他往生品位不高。这就是菩萨发心。所以菩萨发心是有本事往生,我生到西方净土下下品往生,我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把握,我可以。我本来可以上上品往生的,我牺牲品位,下下品往生,我要帮助许许多多人,这叫菩萨发心。假如帮助人,自己不能往生,那就大错!那就不对了。所以自己要决定取得往生的把握,才可以学智者大师。
  『专心,如但念名号,得成末品』,这个「末」不是下下品,末是什么?上品中生以下的,因为对上品上生他就是末,这个末是指底下的八品,就看你念佛功夫的浅深。蕅益大师说得好!蕅益大师的《要解》,印光大师赞叹到了极处。印光大师他的身分也露了,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老人家对《要解》的赞叹,他说即使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是把《要解》赞叹到顶点。蕅益大师的身分没有暴露,大势至菩萨对他这样赞叹,他是什么人?他不是阿弥陀佛,准是观世音菩萨。我们想像当中决定是观音、势至一流人物,决定不是普通人。所以他写得这么圆满,能帮助许许多多人信愿往生,这真的是无量功德。《要解》上告诉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信愿,真信切愿必定得生,生到西方世界品位的高下,决定在持名功夫之深浅。诸位要听清楚,不是说持名多少,是持名功夫的深浅。什么样功夫深?能断烦恼,功夫就深;能伏烦恼,功夫就浅。能伏烦恼就入品位,就决定得生,有把握往生;烦恼伏不住,那就看临终那一刹那。临终这一刹那最重要的是头脑清楚、信愿求生,他决定得生,临终一念也能往生。临终时头脑很清楚,这在我们中国人讲五福里面最大的福报,人一生当中最大的福报叫好死。走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死一定好生,为什么?他绝对不会到三恶道去。凡是到三恶道去,糊里糊涂去的。哪有明白人会去做畜生、去当饿鬼?不可能的,迷糊颠倒,糊里糊涂去的。所以修福就非常重要。我们一生修福,不要去享福,修得的一点福都把它享尽了,临终就没福。我们修的福不享,就希望临命终时来享福。
  临终的时候,第一个不生病。这不生病走的人,有!我们在台湾这些年就见到不少,预知时至,功夫好的人一年前知道,通常一般念佛人大概是一个月、两个月之前晓得,他对后事处理交代这时间都够了。像我们在台北,以前莲友念佛团李济华老居士,往生是两个月以前知道。所以他利用星期假日去看看老朋友,那就是辞行,走得潇洒,走得自在。他走的那一天,到莲友念佛团去参加共修,台北市那时候没有计程车,他跟太太坐三轮车,在车上跟他太太说:我要是往生极乐世界,留下你一个人,你会不会感觉得寂寞?他太太就随口答应,「你要能往生,你就不必挂念我了」。念佛当中,他们共修就跟打佛七一样,一支香一个半小时,止静的时候有讲开示,他们是居士道场,是由几位老居士轮流讲开示。那一天轮到魏老居士,他就跟魏老商量,「我们两个换一下,今天我来讲,下一次时间我给你」。魏老当然对他很尊重,他八十多岁了,就让他讲。这个开示一般是半个小时,那一天他老人家一下就讲了一个半钟点,把念佛的时间都拉长了。他愈讲愈高兴,苦口婆心劝导大家,讲完之后就向大家告别,说:我要回家去了。大家以为他八十岁的老人,讲了一个半钟点,讲累了要回家休息了。他老人家下了讲台,念佛堂有个小客厅,客厅很窄,只有一套沙发,他在那里一坐就走了,就往生了。你看多自在!一丝毫病的样子都没有。讲完之后告诉大家,我要回家去了,他回极乐世界的老家去了。所以这叫真正的福报,预知时至,身体健康,没有一丝毫病苦,说走就走了,这叫大福报。你要是修一点福,平常就把它享掉,临终就苦!所以这是决定往生,真的就在最后这一刹那。这是我们应当要记住,应当要努力修学。
  『但念』,这「但」字我们一般人都能做得到。「但念」就是专念,心里面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只牵挂著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我统统不念。我们生活能过得去就好,有多余的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最要紧的是帮助他学佛,帮助他念佛,这个布施叫法布施。《华严经》上讲得好,一切布施当中,法布施为最,这个功德、福德第一殊胜。所以要知道布施,要知道修福。我们今天把净宗向全世界介绍、推荐、弘扬,这是修真实的福报,我们所祈望的就是临终的时候像李济华老居士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自在往生。好,我们念佛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8 14: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