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65|回复: 3

[实修交流] [林克智居士]通向极乐之路净宗之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5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林克智居士]通向极乐之路 净宗之理
通向极乐之路
净宗之理
修行中的难行道与易行道
佛教有许多法门,但都必须经过修行,才能证到道果。据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所说:“此世界修行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佛时乘阿鞞跋致,甚难可得。此难无量尘沙说不能尽,略陈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者声闻自利,障于大慈;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是谓自力。易行道者,谓信佛语,修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
龙树菩萨不但是净土宗祖师,也是天台、禅、华严、三论各宗的祖师,他的话我们当然要遵行。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是妙药,若能适应我们根机之法,即可治沉疴。若欲即生便了生死,就应向易行门狠下功夫。在选修何种法门之先,我们来认识一下,难行道为什么是难,易行道为什么会易。
自力行门只所以难行之因
佛法的修学是“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在南传佛教中,更重视此顺序。戒有五戒、十戒、俱足戒、无漏戒、定共戒、道共戒的次第。定有欲戒定、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八念、九想、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等次第。要真正做到持戒清净,连最初的五戒都很困难,更不用说以后之种种深戒了;以修禅来说,欲界定也不易修,色界定的初禅就会更难,又何况以后之种种深禅呢?其修学位次以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之三资粮位,到暖、顶、忍、世第一之加行住,合称七方便。到七觉知观成,破见惑,证初果,名见道位,此时可见真谛理。进修八正道,方是修习之正行,再历二果、三果,名修道位,断尽八十一品思惑,出三界,证四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这样修才能得解脱,如此之行不是很难吗?
大乘圆教的修行,是由信生解,由解起行。在佛说《法华经》时,详说不信疑谤的罪过,又说:“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由此可见信解佛乘,依圆顿法门修学的不易。古人拼身舍命的参究,是为求了解,以便解后再进修方便,不解便是东撞西磕,盲修瞎炼,因其信难、解难,还须三□百劫,难行能行,故龙树菩萨判为难行道。这里需要明白的是:佛所说的信,对通途教义来说应是生解的信。换言之,即是信经中之义,必须对经中的道理了达无碍,绝不能错会佛意。必须对经中的事相,实实在在地明白,不可以凡情知见妄加猜度,故难信、难解,其行之难更不必说了。
至于大乘佛法的修行次第,依法性宗从信真如法性,迥超二边,不即诸法,不增不减入手,发起信心、念心、精进心成就,入初住位,断见惑。经二、三、四、五、六住,断尽思惑,入第七住。再经八、九、十住,断界内尘沙惑。十回向位,断界外尘沙惑。再破一品无明,方入初地,为见道位。修至十二品无明尽破,方成佛果。法相宗则依境起行,于行证果。境有九地,行有六地,果有二地。今不说别的,仅就行之第六地“菩萨地”来说,则须俱足菩萨种性,蒙佛摄受,起大悲心,能行旷劫难行苦行并不生退怯之四因;俱足见佛相好及神通发菩提心,闻经生信发菩提心,见法欲灭为护法故发菩提心,见一切有情恶浊放逸、多诸不信、多诸忧恼发菩提心等四缘。要俱足这些因缘,才可真正修习大乘之行,这是十分困难的。故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凡夫曾经熏习善根,发起信心,后遇诸佛,亲承供养,经一万劫,堪任发心。若供养诸佛未满万劫,纵使发心,遇恶缘便退。但我们也必须了解:大乘佛法行人,一经发心,虽未断惑,但惑业已伏。因其本是界外大法,界内之见思惑当然不再现行。种子虽还未净,因被净法熏习,终会渐渐消灭,不过其修行时间,则是相当久远的。
我们再从可接触到的禅、教、律、密各宗来看,如无一定因缘及特殊的毅力,生生世世持之以恒地去修,亦是很难得到预期的效果,想在今生了脱生死,则更是难上加难。
先说禅宗:本宗主要靠修行者的定力,要能达到功夫纯熟,能破未后的牢关,才于生死修行作得到主。否则仍“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香林禅师经四十年之努力,功夫方打成一片。圆泽禅师可谓大禅师,但他尚有三生石上的后有,看修禅有多难啊!
又如天台宗、三论宗,都属教宗。依天台之教义,最切实的行径,是修三观以破三惑。此宗是以最初一着,修空观,破见思惑,成一切智。然依因缘所生法,把根身器界,宇宙万有,都看作空,利根人修或有可能,根钝者就十分不易了。如观而不空,当然于十八界不能出离;即使观而空,还要考虑是否会落在恶取空,如恰如此,则自性也会陷于断灭,继续修持就接不下去了。三论宗的修习,须作八不正观,以悟入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之佛性。然修此观者,究竟要达到什么程度?到哪个阶段才能出离三界?实际在其宗义上也没有明白的指出来。
律宗特重持戒,此宗即以持戒来制止三业的邪非,然后再以定慧伏断见思烦恼而出三界。可见律宗要出离三界,还应兼修其他法门。只是在家受持五戒,或出家但持俱足戒,即使能护持严净,是否就能破三界之惑而出尘呢?看来这还有问题,因为各宗皆须持律,律是各宗的共宗,是基础。
密宗最常讲的是修持须三密相应,得三密加持之力,也能即生成佛。但所成之佛,是否即是破尽住地无明,成福慧圆满,十号俱足之佛呢?如果是,则历代修密者多,成佛者当亦不少,为什么经中只说继释迦之后,于此娑婆世界成佛者,只是弥勒菩萨一人呢?如果此“即身成佛”只等于禅宗的“见性成佛”,那究竟修密要修到什么程度,才能出离轮回呢?
以上各法,皆是世尊所说,当然皆为妙法。但重要的是应机问题,契机的,虽难亦易,不契机的,虽易亦难。要真修行,只有靠明师的指点,及依自己的根性量力去做了。
他力法门是易行道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林克智居士]通向极乐之路 净宗之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大乘圆教,由信生解,依解起行。净土法门由信生愿,依愿导行。在修习的次第来说,第一步是信,后一步是行,都相同。所不同者只在中间一步,在圆教要“生解”,在净土是“发愿”。在圆教中,信难、解难、行难,其中最难的还是开圆解。净土法门以愿代解,即将此最难的顺利通过。圆教行门深广,净土行门有难有易,如果我们选易的,所以将净土和圆教相比,只留下信的一关仍旧是难,只要能信,便容易了,所以净土法门名为“易行难信之法”。
净土法门中若行者靠自力修持,亦有难易之分,其难行法之难行程度,亦不亚于各宗,其中之实相念佛即是。《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的观想念佛,亦属难行法,不是我们钝根众生所能忆持的。最难的行法则要说是依《般舟三昧经》修般舟三昧了,此法以九十日为期,在此期间身常行而无休息,口常持阿弥陀佛名也不休息,心常念阿弥陀佛无有间断。行此三昧法而得成就者,即能见十方诸佛立在其前,故名佛立三昧。行此法者须根利、心细、有善巧方便、精神体力健壮,还要有断绝外缘的清净修道场所,并依经而修方可得到。虽然以上所说的几种法门都是难行的法门,但净土门不同于他宗自力门的原因,是因为净土另有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净土行人虽修此难行法,但只要行人信愿具足,即非他宗全依自力可比。修净土中的难行道者,自力充裕则可即生证道,即未证道,行人临终时亦可依其愿力与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
净土行法中的持名念佛,则被誉为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不论依据理论、佛愿、事实,不论那一方面都是信得过的。持名就是念佛名号,这确实比以上所说的容易得多。不论男女老幼,有无文化,贤愚忙闲,出家在家,对于“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没有一个不会念的,所以大家都觉得比较容易。甚至认为我有信、有愿、再加上平时的念佛,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到临终就一定能往生了。那也不一定,要知道净土信愿的所归是在行上,理事二种一心不乱,正是集中体现了信愿于一心的关键。一心圆发正智如如,净土的微妙即可于中并现,临终往生也可必达。但净土法门是仗自他二力得度的法门,行者不能只靠他力而忽略了自力,因为只有自力大,他力才会随着大,绝对没有只靠佛力,而无自力的人能往生的。
易行道须自他两力兼顾
念佛行人欲得现生真实受用,须自他两力同时兼顾,不可偏废。佛法所讲的众生心力不可思议,这是属于自力方面,又说佛力、法力不可思议,此则是他力。我们能修净土之行是自力,所修念佛之法,则属他力。又念佛之人,能念之心属于自力,所念之佛则为他力。自他两力同时兼顾,则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而横超三界。此即是说净业行人有一分真实修持,才能得他力一分真实受用,若自身修持全不努力,则佛之他力亦爱莫能助。你不去感佛,怎么会得感应道交呢?故念佛行人还应明白如下数点:
阿弥陀佛万德庄严,利济无穷,但因我等根有大小之分,行有勤怠之别,功有定散之异,故各人所得之益,亦有多寡、迟速、浅深之不同。我等凡夫在迷,如不乘此生努力念佛,若一失足,后悔莫及。故宜乘此生得逢佛教诲,虽未了悟,亦当具真信切愿,念念至诚持佛名号,使渐入如来愿海,蒙佛摄受而归于莲邦。
应明白通途之自力与净宗之自力,虽都是自力,实不相同。就禅宗来说,参禅是以自心为宗,一切唯心。念佛则专以佛心为宗,一切唯佛。既以佛心为宗,一切唯佛,则念佛行人当以佛心为归宿。凡念佛时,应想念自己本是弥陀心内之众生,既是弥陀心内之众生,理应念念安住于佛心而定心念佛,不可迁流。若觉迁流,即摄之令还,如此念佛方为自他两力兼顾。
自力修定,必须开慧,念佛所求,能一心不乱即可。因此一心,即为如来菩提真心,得入如来菩提真心之后,方可念念住佛正定。如此念佛,则自觉有了依靠,此时非但不随尘劳业识所转,而更能使尘劳业识念念消融。消融至极,毕竟成片。一念成片,散乱自除。散乱既除,正定自会现前。若口念佛而任心迁流,则与佛力不能相合,故于受用亦不得力。净土法门之仗佛力,当如是而修,自力他力,不可偏废,设或离之,则两失其用。
净土念佛法门,虽是易行,但亦当勤精进,慎勿放逸。每见有等行人见蕅益大师云:“净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便以为净土法门十分容易,只要有了信愿,随便念念佛,临终即可仗佛接引,决定往生。或见《观经》云:“十恶五逆,临终十念,亦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于是对自己的行为不加捡束,造了业亦无悔,对自己的净业修持更不注意,虽也念佛,但游游泛泛不问得力不得力,如此不觉老之将至,待到恶疾临身,医药罔效,求生不得,求死亦难,方知为时已迟,悔恨亦晚。此时如能悔改,努力念佛,求生净土,尚可企望。若不自悔,到此业障现前时,了无依靠,或有旁人为之助念,自己亦不知不觉,渺渺茫茫而辞别人世,奈何此当生可了生脱死之法门,只成后世得度之远因。或更有甚者,遇自己病苦难受,反生毁谤,谓佛无灵,即使有人劝其念佛,亦说我不见佛在何方?旋因此谤三宝之罪,死后堕恶道而受恶苦。得如此之因,无非当初不解此净土修持须自他兼顾,能所相成之理,一念之误会,自欠修持所致,不可惜乎?
修净土念佛法门者,确须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信愿二字只可作为先导,不可当作实行。信、愿属慧行,如眼所见;念佛是行行,犹如走路,必须起步行走方能到达,此即为自力、他力同时兼顾,不可偏废之原因,愿各同修努力实行。
往生西方净土之理
为什么会往生净土?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除了再来的化身菩萨有亲身的经历之外,修持较深的行者也可知往生之理,一般初学者就只知阿弥陀佛有这个悲愿,要接引苦难众生往生西方,别的就知道很少了。我觉得要修净土法门,必须先把这个问题搞明白,明白往生之理,则大有助于行持乃至终后的往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克智居士]通向极乐之路净宗之理

续-《●[林克智居士]通向极乐之路 净宗之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要明白这个道理,必先明佛法,我们还是仍从《法华经》谈起。《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我佛世尊始自《华严》启教,终至《法华》、《涅槃》,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就是为这一件大事。为此而于一乘教分别说三,亦为此而会三归一,开权显实。开八万四千法门,示种种权巧方便,无非是因“佛之知见”难开,乃至难入。故有劳世尊费许多口舌,说种种法门,其目的是使众生人人都能得到“佛之知见”的无限利益。
佛的知见是什么?这就是世尊在海印三昧中亲知、亲见的境界,也就是《华严》的一真法界。
开佛知见是甚难之事
在佛看来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们本来就具足佛的智慧、佛的德相,只因被三惑障蔽,妄想执着,不但没有了佛的智慧与德相,更不相信佛的智慧德相。佛为度众生,故兴慈运悲,以种种方法,让众生认识佛的知见。
于是,佛在《华严》会上说自证的“一真法界”,但三界之内无人能听懂,佛因而不得不为实施权,说三乘教,最后到《法华》会上方开权显实。但此时世尊还要先放毫光,显示净土的因果;怕人难信,又要大智舍利弗尊者三请;及至佛将说此大法时,还有五千人退席。从此可知,如无缘想要听闻佛的说法都很难,更何况开佛的知见呢?
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三条:1.佛的知见太高、太深;2.佛道旷远,修行不易;3.众生习气重,贪图目前利益,得少为足,怕吃苦不愿勇猛精进学佛。
净土法门是开佛知见的异方便
一般的学佛者,甚至是学净土法门有年的人,大都认为念佛法门太简单,或认为见效太慢,而想改学深奥的法门。我则认为净土三根普被,所学未见效果非法门之咎,实是学者不得法及不肯下苦功所造成。
要知道净土法门不但适合一般学佛人的根机,它也是《华严经》的归宿,是佛为接引地上菩萨普遍成佛道的法门。在《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菩萨不是以“十大愿行”,导华严海众归于极乐吗?故可知净土一门,绝对是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法门。但因《华严》太深,三界内之众生无法接受,所以世尊又在方等会上说净土三经,使大家都能接受。靠净土经论的弘扬,净土法门才逐渐成为佛教中信仰者最多的一个法门。
信奉净土法门的人,一心念佛,广积三福,一心求生净土,如此即可不知不觉间深入佛境,佛知、佛见亦自然开发,所以称做异方便,不是凡情知见可了解、能猜度到的事。正因为这样,所以《阿弥陀经》玄奘大师译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世尊为广度一切众生,运悲愿神力说此稀有的法门,真是不可思议。
往生净土之理
往生净土事理具足,从事上说,这是阿弥陀佛旷劫修行,以四十八愿之力,并得诸佛护持,念佛之人临终定蒙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在净土经论中也说得较多,因此也为净土行人所熟知。今从理上再作简单介绍,以提高一般念佛同修的认识,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再精进修持,进步一定会更快。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的智慧、德相,只因有妄想和执着,便不能得到佛的利益。《楞严经》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心,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众生本有佛的智慧和德相,所以一心想佛,自己的天真佛性就会彻底全彰。这叫做“依性起修,全修在性”。
我们常念佛要与佛相应,念佛时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若人念佛时能妄想全消,这便是念佛相应。若是至诚念佛,自然妄想全消。此时之感觉,真可谓难以言说,不是世界上之言语所能形容的。所以说:“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方能知之。”印光老人常劝人“老实念佛”,其原因就在于老实念佛,才能念念与佛相应,真能如此,则无边利益可当下亲得。“心作心是”,本地风光就在此,你会享受吗?
念佛能使心清净念佛求生净土之宗称净土宗,清净之善业谓之净业,究竟什么是“净”呢?古德云:“恶无不止曰净”。又说:“诸惑究尽谓之净。”“净之一字,唯佛克当”。确是这样,等觉菩萨尚有一品无明未破,还有一分细惑未净,那我们凡夫的秽土怎可称净呢?从染到净,总有个过程,不会一下子就达到的。故就众生一边说,能一念念佛,便是一念清净;一念止恶,也是一念清净。如此,净之又净,后方可达到佛的境界。卢舍那佛,汉译净满。恶无不止,诸惑究尽,方为净;善无不行,众德悉圆,谓之满。要能达到圆满的净,确是只有佛才能当得起。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真心本有,妄情元空。一切善法,性自本具,但以久随迷染之缘,未断元空之妄,未证本有之真,善本具而未修,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断元空之妄,证本有之真,修本具之善,成本是之佛,而随悟净之缘者,无如持名念佛。”由此可知若要舍秽取净,只要念念不离佛,即便是工作时也以佛心搞好工作,就可从不清净处转为清净了。如此一直做去,若到清净本体彻底显露,其快乐非世间之乐,所得法乐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
学佛的人中,不幸的是有些人常说空话,说什么本来清净,不假修持,他已得到佛法的真髓了,于是终日优哉游哉无所事事。如此以秽为净,实是在三惑里翻“跟斗”。依报与正报是永不相离的。绝对不会有正报净了,依报还不净的。我们所以要生净土,所以能得生净土的原因所在,就是因为依报和正报是相应的。
心随境转,境净才能心净“土外取心”对于修净业的人,是绝对要不得的事。执妄识为心的人,常说什么唯心净土,其精神状态是他把净土的实境,看作是虚妄的心想。错呀!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克智居士]通向极乐之路净宗之理

续-《●[林克智居士]通向极乐之路 净宗之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要知道我们所感的秽土,是我们多生行业的报境。诸佛所感的净土,是诸佛旷劫修行的报境。故以通途教理与一般的修法,必须三□修因,方能成就寂光实报的净土;必须百劫练行,才能成就相好光明的佛身。修净土法门就不同了,它只所以称为特别法门,非但修法特殊,而所得的利益亦远非他法可比。这是娑婆、极乐二土的世尊,为我们无力出苦的众生发广大愿,修广大行所开的胜异方便。我们如能依此法门,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虽自己无力断惑,但往生净土之后,惑业自断,此为承佛愿力,因境转心。
一切凡夫,不能以心转境,而心因境转。境秽心也秽,境净才能心净。若舍离净境妄说唯心,必定仍居秽土,仍起众生知见,此为修净业之大戒,念佛同修绝不可再唱此高调。
心佛一如,自他不二 据前面所说,我们己明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既明此理,则可知修净行人非心外求佛,非心外求净土,我自心作佛,我自心即是佛,如此即是心佛一如,自他不二。古德说:“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此语见浅见深,各有分别。说得浅,几等于我们众生的凡夫心行;说得深,便是《华严经》之深义。
一般无修持的人,往往拿自己的心理作标准,去衡量人家。先讲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宋朝时的苏东坡与佛印禅师非常要好,常往来谈论佛法。一次,两位正跏趺对坐,但他们两人的心理则不一样,佛印禅师说:“居士坐得很好,真像一尊佛。”而东坡居士则说:“我看禅师倒象一堆牛粪。”禅师的心清净,故看居士像佛,东坡居士的心就无法和禅师相比了。同样,不信佛的人,当然就不会相信佛的行愿、身土的因果关系。众生虽不信佛,但诸佛仍度众生。在佛看来,众生和佛是一体,只觉得众生迷背可怜,因众生有分别心,心佛自然就相隔为二。待了悟之后,方觉心佛、自他互摄互融,遂生上求下化之心,到此才能真发菩提心,广行利他之事。
禅宗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了本性,就成了佛。本性在何处?本性就在我们心中。因本性在心中,我们心中就具有佛性,见了佛性,就成了佛,所以禅宗称顿教。我们学净土者亦有此法,那就是《观无量寿佛经》教我们用观想的方法,照着经中所说的十六观想法去修,就可观想出一尊阿弥陀佛来。此亦是佛不出我自心,西方极乐世界亦不出我自心。西方净土之依正庄严,皆是我心中所造,这就是说西方极乐净土,即是我自心净土,阿弥陀佛即是我自性弥陀。
《观无量寿佛经》讲的是先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再观想西方三圣的正报庄严,都观想成功了,再观想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作莲花合想,作莲花开想,作花开见佛想,此即是观想念佛法门。但净土宗之修行者,大都依《阿弥陀经》修持名念佛法门,我觉得观想念佛与持名念佛不相妨碍,而有相互促进之妙,若修持名念佛有得,那尽可继续念下去,但不可不知《观经》中所说之理。若不知此念佛之理,则信愿行三者中的“信心”易退。因你对净宗之理不明,遇禅宗人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或遇密宗人说“三密加持,即身成佛”,你的信心就会动摇。信心一动,则愿行随之会退。此时你再去参禅、学密,可能亦学不好,朝三暮四下去,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人。
总之,净土宗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或是密宗的“三密加持,即心成佛”。皆说明“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此理亦通《华严经》,道源法师说此“是大乘佛法中的最高理论”,又说“这在《十六观经》上统统有”。宗派的不同,只是适合不同根性众生的机。知此理后,学佛者的修证,自可在本宗深入,不管你学得如何,多少总积累了些经验,如能不断调整、深入,肯定是比改道易辙好。
殊胜的佛殊胜的土——略谈西方极乐世界及净土法门之胜妙
阿弥陀佛是我们最熟识的一尊佛,因佛是西方净土的本师,故净土宗信徒对之感情更深。净土宗信众天天念佛,而对阿弥陀佛究竟了解有多少呢?一般的信徒就很难讲出个所以然了,我觉得深入了解阿弥陀佛的成佛远因与佛的行愿,对信仰的巩固与行持的精进是大有好处的,故作此文以介绍。
成佛的旷劫远因
大家熟悉的《无量寿经》,已对阿弥陀佛的因地行愿讲得很清楚,故大家都很了解。学佛的人都知道果从因生,因深所以果妙。阿弥陀佛成佛之旷劫远因,《法华经》上讲得最明白。读《法华经》,我们可真正理解净土法门,并能知一切法门同归净土之因。《法华经》的最早之译本,是西晋太康七年(286)竺法护译的十卷本,名《正法华经》。净土初祖庐山慧远大师立白莲社,弘扬净土,就是以此经为常课的。其后,智者大师立天台宗兼弘净土,求生西方,亦是依此经,不过他所用的则是较《正法华经》后一百二十年,后秦弘始八年(406)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可说两大师都为净土法华,同是一佛乘。实则“开权显实,开迹显本”的《法华》深义,久寓在净土三经之中。
《法华经》说,三千尘点劫前,有大通智胜如来出世。时有十六王子,都出家为菩萨沙弥,听佛说《法华经》,于八万四千劫中,信解受持,为人演说。释迦世尊、阿弥陀佛,都是十六王子之一。以上所说的已是极远的因了,但经中又说:“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这是更久远的远因。因有此缘,故阿弥陀佛能于世自在王佛所,发超胜愿,修超胜行,建立西方净土,以异方便,令一切众生同入佛智,同成佛果,畅诸佛度生之本怀。亦因此缘,故十六王子分别在八方说法度生,同以西方为究竟处。更因此缘,故释迦世尊说《阿弥陀经》时,十方诸佛同声赞叹,并各各劝令本土众生,信受此功德愿力不可思议的、诸佛护念的净土深经。原来净土法门就是《法华》秘藏,是一切众生同入涅槃甚深境界,同成佛果的方便直捷妙法。
弥陀有愿诸佛共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7 12: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