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46|回复: 0

[佛经文档] 六祖坛经讲记(第十七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3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净公上人六祖坛经详细讲解》

六祖坛经讲记   (第十七集)  1981  台北中广电台  档名:09-04-17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无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唯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这一段是说「自性佛土」。大师告诉我们,自性若迷,就是众生;自性要是觉悟,就是佛。可见,佛与众生这两个名词,只是自性的觉与迷不同的称呼而已。大师在此特别举出几位佛菩萨,做为表法的代表。观音菩萨代表「自性慈悲」,自性慈悲就是观世音。势至菩萨代表「自性喜舍」,喜舍就是大势至。「势」是势力,「至」是讲这个势力达到顶点,达到最圆满、最高的境界。唯有智慧究竟彻底圆满,才能真正做到离相的喜舍,这是大势至菩萨的意思。释迦牟尼佛代表「能净」。「释迦」是梵语,中文意思是「能仁」,就是能够仁慈、慈悲一切;「牟尼」译作寂静。弥陀即是「平直」,平是平等,直是正直。「阿弥陀」是梵语,中文意思是「无量」,通常我们用「无量光」与「无量寿」来解释这个名号。大师在此处是用「平等正直」来解释阿弥陀,这个解释也是非常好。心地平等,确实这个心是无量的;心不平等,这就是有量,就不是弥陀的意思。行为正直,这个行与自性就相应,所谓一一行都能充遍虚空法界。一一行既能充遍虚空法界,与虚空法界无二无别,岂不是「无量」的意思吗?
  这一段是讲净土,所以六祖大师特别举例净土三圣,即西方三圣。阿弥陀佛是代表平直、代表理体,观音、势至是代表从体起用。一般讲,观音菩萨代表的是他受用,大慈大悲;势至菩萨代表的是自受用,清净平等。诸位要晓得,不能舍,心就不清净;能舍,心就清净。不能舍,法喜就不能充满;能舍,法喜才能充满。
  自性,外照六门(六根)清净;自性内照,三毒即除。若自性不能内照,贪瞋痴是消灭不了;自性内照,就化贪瞋痴为无上智觉,这就成就法性土。由此可知,六祖的开示是直指「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一章的宗旨,是教我们应当要修无漏的功德,不要执著有为的福报;应当取自性净土,修「理一心不乱」,不要取方便土,也不要取同居土。这是大师悲心开示,决不是破净土,这一点我们应当要明了。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於道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此地有四首半(十八句)的偈颂,这是指示我们修自性净土,也是修理一心不乱上品上生的原则。第一首偈:『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这首偈,与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诫是完全相同的。第一句:「心平何劳持戒」。心平是讲「道」;中国古人教人的原则是讲「道德仁义礼」。这一句教导我们,持戒的目的是要达到心平。若戒相持得很严,心里不能平等,换句话说,持戒的方向、目标就错了。佛法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诸位想想:心不平,定如何能成就?心平等,定自然成就。所以,这一句才是真正的大道。我们读《礼记》,读到「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字怎么讲法,我们可以用六祖这句话来解释,心平等就是道。不但是世间的道,出世间最高的道也不外乎如是而已。诸佛菩萨并无二道,大道就是平等。第二句:「行直何用修禅」。这句是讲「德」,也就是行直。行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身体的造作、口中的言语、心里的念头,都称为行为。行为要正直。行为正直,祖师说,何用参禅?可见,禅的目的就是要表现在行为的正直上。所以圆教的经论,都是说禅就是真心,真心行事就是禅,行直是真禅者。第三句:「恩则亲养父母」。这句是讲「仁」,仁孝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成佛、成菩萨的大根大本。从孝养父母,扩大到孝养一切众生。儒家如此教导我们,佛祖亦是如此教导。第四句:「义则上下相怜」。「义」是讲尽义务,决不是讲报酬。凡事要讲求报酬,就不叫做义。比义再低一级的,这是讲礼,礼才有往来,才有报酬,所谓是「礼尚往来」。由此可知,礼是做人标准最下的一级,往上去,都不讲往来,只有尽义务,而没有要求别人报答。这是第一首偈,讲「道德仁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2 10: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