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89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3-11-1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3-13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瑜伽师地论讲记卷第十九(
续-《●[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1)》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这是解释第三句「是名趣天道」这句话,第一句「诸佛诸佛弟子真实善人所称赞」,这是解释第一句。现在是第二「若彼尸罗」,若是那位修行人,他的戒和「财施」,他所有获得的如法利养,终无私隐,必与智人同梵行者而共受用,这是他的财施。由这个持戒和财施所摄集的,所成就的这是「福德资粮」,这是属于福德资粮。这个「资粮」是因,就是得圣道的一个助因。「法施摄引智慧资粮」,他对于十二分教努力的受持研寻究达,传授他人广为开阐,你能这样子努力的话,你就会成就,引发积集智慧资粮,「智慧」也是得圣道的因缘,所以也叫做「资粮」。这两种资粮,一个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善圆满者」,你能够圆满的成就,「便得趣入证解脱处」,那你就能够进步,由凡而圣,见到真理了,证悟了真理,也就能断烦恼了,能达到解脱处,达到这里。
「清净诸天众同分中」,这个「清净」就是无漏,得到无漏的智慧了,见到真理,断了烦恼,得到清净的智慧,这就叫做「清净」。色无色界的诸天,就叫做「清净诸天」,「众同分中」,得到和他们相同的生命体了,那么这个人就会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上去了,他是见到圣道了的人。
《披寻记》六七五页:
便得趣入证解脱处清净诸天众同分中者:此释颂中趣天道句。《显扬论》说:或有处清净身清净,谓色无色界已见谛者。(《显扬论》十八卷十七页)即此所说证解脱处,清净诸天众同分中。由已见谛,名证解脱;色无色界,名清净处故。
「便得趣入证解脱处清净诸天众同分中者:此释颂中趣天道」这一句话。「《显扬论》说:或有处清净身清净,谓色无色界已见谛者」,这样的人。这个「处清净」,就是指色界、无色界是处清净;你生到那里,而你已经见到圣谛了,见到苦集灭道圣谛的道理了,那就叫做「身清净」。这样的人,叫做证入「证解脱处,清净诸天众同分中」,这是《显扬圣教论》十八卷十七页。「即此所说证解脱处,清净诸天众同分中。由已见谛,名证解脱;色无色界,名清净处」,就是能断烦恼了。
酉三、第四句
三者、若彼二种资粮犹未圆满,便能令彼速得圆满,身坏已后定生善趣,多往天上乐世界中。
「三者、若彼二种资粮犹未圆满」,这是第三科解释第四句,「能往天世间」,解释这个第四句。若是这个修行人,这两种资粮还没能够圆满的具足,那怎么办呢?「便能令彼速得圆满」,那就能使令这个人很快的获得圆满。这是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修行人有上进的愿望,有上进意愿的关系,他的意愿引导他向前进,努力的向前进,若没圆满,非圆满不可;如果你没有这个愿,那就不行。所以我们这个出家人,应该有上进的意愿,那么你就会知道努力的向前进,没有这样的意愿,一天就是混光阴,到时候吃饭,到时候睡觉,这时间就完了。
「便能令彼速得圆满,身坏已后定生善趣」,这个人福德资粮也很好,智慧资粮也很好,那他现在的生命体一定是老病死,以后他一定生到好的地方去,生到善趣。「多往天上乐世界中」去,不会到三恶道去。这是解释第四句,就是「能往天世间」。前面这一大段,是依据出家人的意思来解释。
午二、依在家辨(分二科) 未一、释颂初一句
复有差别,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信恶尸罗当堕恶趣,信悭贪者得贫穷报。如是信已,于现法中,恶戒悭贪,深生羞耻;以羞耻故,弃恶尸罗,受清净戒,弃舍悭贪,以无垢心安处居家,广说乃至善行布施。
「复有差别」,这是第二科,依在家来说明这个道理。分两科,第一科释颂的头一句,就是「信惭戒施法」,解释这一句。「谓如有一,于佛所证」的「法」和律,「获得」了「正信」,这个正信是信什么?是「信恶尸罗当堕恶趣」,就是相信,若是杀、盗、淫、妄,做这些恶事的话,那将来就到三恶道去了,他相信这件事。「信悭贪者」会「得贫穷报」,将来是得贫穷的。「如是信已,于现法中,恶戒悭贪,深生羞耻」,就是解释这个「耻」,就是有这样信心的人,「于现法中」,于现在的生活里边,「恶戒悭贪,深生羞耻」,如果自己是恶戒,是悭贪,就感觉到羞耻。
「以羞耻故,弃恶尸罗,受清净戒」,因为有羞耻心,有惭愧心了,他就能向前进,就弃舍这个罪过的事情,不做这个杀、盗、淫、妄,修学十善法,「受清净戒」,禀受三归、五戒、十善,乃至到菩萨戒,「受清净戒」,但是这个是没有出家,在家。「弃舍悭贪」,把这个悭贪的心弃舍,「以无垢心安处居家」,虽然没有出家,但是他持戒清净,有布施的好心肠,所以没有染污心,安处在居家里边。「广说乃至善行布施」,这个人不但是有好心肠,而且还能受三归、五戒、八戒,乃至到善行布施,有这样的功德,这就是解释了「信惭戒施法」,这样意思。
未二、释颂后三句
由此因缘,于现法中圣贤所赞,身坏已后,乃至当生善趣天上乐世界中。
「由此因缘,于现法中圣贤所赞」,这是解释后边这三句,由于他记住了「信惭戒施法」的因缘,所以「于现法中」,为「圣贤所赞」所赞叹。「身坏已后,乃至当生善趣天上乐世界中」,这个人,这是把这后三句都解释完了。
《披寻记》六七五页:
复有差别等者:此中显示在家正行,及正行果所有胜利。是故于此行中,略无有法,正行果中,略无趣天道胜利。
「复有差别等者:此中显示在家正行,及正行果」,正行的果,就是生到天上去,「正行」就是信、惭、戒、施、法,「所有」的「胜利」,生天上去,也是胜利。「是故于正行中,略无有法」,「法」这个字不明显,没有说初善、中善、后善这个事情。「正行果中,略无趣天道」的「胜利」,并没有建立得圣道的解脱,没有这件事。前边是「别释颂」,下面是「略辨义」,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巳二、略辨义(分三科) 午一、标
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这是「标」,下面第二科解释。
午二、释
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在家、出家二种正行,及正行果所有胜利。
「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在家」和「出家」两种「正行」,都是信、惭、戒、施、法,「及正行果」,一个生天,一个得圣道,「所有」的「胜利」。
午三、结
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结束这段文。下边第八科「多闻」,分两科,第一科是「举颂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