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43|回复: 1

[佛教知识] 法眼如炬的善分别----清泉谷·释迦茅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1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有一次,一位名叫跋提的离车族人,到毗舍离城的重阁讲堂拜访佛陀。
离车人跋提对佛陀说:“大德!我听到这样的传言:沙门瞿昙会迷惑人的幻术,又通晓拐引术,会诱拐其它教派的门徒。
大德!这是真的吗?还是有人故意诽谤世尊的呢?我们不愿意诽谤世尊,特地来向世尊求证。”
“跋提!
不要只因为那是多数人的主流观点,就信以为真;
不要只因为那是来自古老口传的吠陀,就信以为真;
不要只因为那是来自有完整传承者的教说,就信以为真;
不要只因为那是来自经典,就信以为真;
不要只基于合乎逻辑,就信以为真;
不要只基于合乎推理,就信以为真;
不要只基于合乎理性思惟,就信以为真;
不要只基于合乎深思所成的观点,就信以为真;
不要只凭着教说者的权威与好口碑,就对他所说的信以为真;
不要只因为这位出家沙门是我的老师,就对他所说的信以为真。
跋提!一件事只要做了以后,会有不善的、有罪过的、智慧者所谴责的结果,或者会有所执着,因而引发出无益之苦的,跋提!那就是应当舍离断除的。”
接着,佛陀举了些明确的实例来说明:
“跋提!人的心中如果起了贪,起了瞋,你们认为是有益呢?还是无益呢?”
“大德!是无益的。”
“跋提!因为心中起了贪念、愤怒的人,会被贪、怒所蒙蔽而起执着,这样,杀人、抢夺、淫乱、欺诳等恶行,就都做得出来。不但自己做了,还会教唆别人一起做。这样的人,是不是像陷于漫漫黑夜,一直受着无益之苦呢?”
“大德!确实是这样的。”
“跋提!这样,你们认为贪与瞋,是善还是不善呢?是有罪过还是无罪过呢?有智慧的人都会谴责还是称赞呢?”
“大德!那是不善的;是罪过的;有智慧的人都会谴责的。”跋提答。
“跋提!心中不起贪、不起瞋的人,就不会被贪、怒所蒙蔽,不起执着,而能远离杀人、盗夺、邪淫、欺诳等恶行。不但自己远离,也会劝别人远离,这样的人,是不是常在安乐中受益呢?”
“大德!确实是这样的。”
“跋提!这样,你们认为无贪、无瞋,是善还是不善呢?是有罪过还是无罪过呢?有智慧的人都会谴责还是称赞呢?”
“大德!那是善的;是无罪过的;有智慧的人都会称赞的。”
“跋提!世界上的寂静善士,都是这样教导弟子的:应当调伏贪、瞋、痴、激愤而安住,贪、瞋、痴、激愤调伏了,身、语、意就不会因贪、瞋、痴、激愤而造业。”
跋提听了佛陀这一番教导,大为折伏,因而对佛陀说,即日起愿意终生归依佛陀,为在家佛弟子。此时,佛陀再回到最初的话题,反问跋提说:
“跋提!我可曾对你说:‘来!跋提!来当我的弟子吧,我是你的老师。’”
“大德!不曾。”
“跋提!所以,那些说‘沙门瞿昙会迷惑人的幻术,又通晓拐引术,以诱拐其它教派门徒’的,只是一些不动脑筋深思的沙门、婆罗门,对我不实诽谤的话罢了。”
“啊!大德!这真是善巧的引诱,美妙的幻术啊。我殷切地期盼您也能以这样善巧的引诱,诱导我亲爱的族人,让我的族人,都能获得长远的利益与安乐。大德!如果所有的剎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都能听到这样善巧诱导,那么,所有的剎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也都能获得长远的利益与安乐。”
“跋提!的确是这样的。跋提!不仅如此,所有的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民众也一样。即使是讲堂外的那些大树,如果能有思惟,也能经由这样的诱导而断除不善法,具足善法,获得长远利益与安乐的,更何况是人呢!”

**=====================================

** 居家大德优婆塞.jpg TB2jPJpaXXXXXcQXXXXXXXXXXXX_!!12787344.jpg

震撼出世!重磅推荐!以下法宝正在免费流通赠送结缘
01《居家大德优婆塞—在家修行证三果》
02《香板下的祖师——来果禅师传记》
谁开如是解脱之门!
谁能雷震诸佛音声!
谁于生死睡眠之中而独觉寤唱如是言!
谁能于此示道生死饥馑众生无上道味!
无量众生沉生死海,谁能于中作大船师?!
是诸众生常为烦恼重病所缠,谁能于中为作良医?!
人生千百劫难得,犹如盲龟穿木,若是错过了今生难得的佛缘,不知何时才能再续前缘!若您发心于出离,热力于解脱,这是一套绝不容错过的开示解讲。它将带您寻觅2500年前佛陀的足迹,邀您品味清醇的佛法之源,摒弃时间、空间所带来的一切杂染,还您一双清澈的法眼。让我们一起走进佛陀的心声,重回世尊的怀抱,契入佛陀的本怀!
你可知道?即使出家因缘不具,在家修行,若能如佛而修,如法而修,依经而修,依法而住,也能证入四双八辈圣人之流,从初果向到三果,即《金刚经》中提到的果位: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什么才是如来出世的初衷?什么才是佛陀想传达的原意?什么样的修行人才是佛陀口中所称颂的真佛子,法王座下的真孙儿?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树立正见,趋向解脱,不负佛望吧!
佛法自印度东来,流传二千五百多年,在流传过程中各朝各代,各个国家地区依各自文化、政治、风俗等不同,给佛赋予了许多时代意义,丰富了佛法的外延与内涵,佛法如出山之清流,一路流淌,滋养了无数的热恼众生。但是,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流变与杂染。如黄河入海,早已不仅是雪山脚下的清流,而挟带了各地的泥沙,接纳了许多汇入的支流。
清泉谷.释迦茅棚.太湖山人悲悯众生,以独特的视角与眼光,抉择法义,依佛陀经文,详细解析,阐述深奥义理,为当代欲修行解脱,离苦得乐之众生开示出深藏于经藏之中的“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道迹”。对于初学者了解佛法,对于实修者参考都有深远的意义。
清泉谷·微信平台:qingquangu

****************************************************************************
若您想加入我们的解脱团队进一步了解与学习,或慈悯众生愿流通此法宝者,请联系义工同修:
1、深圳妙音 居士
手机、短信、微信:13510375360;QQ:1438099737
微信:wusheng1216
Email:tiaogaoyundan@qq.com
2、天津通广 居士
手机、短信、微信:15022403247;QQ:1901073730
微信:wuxinchaliuxianzizai
Email:chaoranduwai@163.com
3. 加拿大 Dan 居士
Email:Shijiafodizi@gmail.com

 楼主| 发表于 2015-3-11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四集第一九三经》。
二、幻术,是一种不实在的骗人把戏,和诱拐一样,都不是光明磊落的行为。由于佛陀的善巧且殷实教说,常常能折服外道信众来归依三宝,因而就有外道,如耆那教教主尼干子,说佛陀是以咒语幻术来迷惑异学的,以此为自己的下台阶(《中阿含第一三三优婆离经》;《中部第五六优婆离经》、《增壹阿含第四七品第三经》)。这种传言,想必在当时有一定程度的流传才对,因为不仅跋提来向佛陀求证,就连当时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还有波罗牢伽弥尼都来向佛陀求证(《中阿含第二○波罗牢经》),甚至背叛佛教僧团的提婆达多,也这样对摩揭陀国阿阇世王说(《增壹阿含第四九品第九经》)。这一部分,是南、北传《阿含》一致说到的。
三、佛陀教导跋提不能只是单纯的相信,不仅对传言,甚至于对理论、经典、师长,乃至于自己的禅思,都不可以据此全然信赖,一定还要以实际上行为的善恶表现、贪瞋痴苦迫是否获得彻底的止息来做检证,充分表现了佛教理性与务实的性格。
本平台认为:这里更是提醒我们学佛人,对于佛教中常提到的“不分别”二字还要做理性的分析。佛法引导我们的正见,是建立在分别的基础上的,这就叫: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而善分别就是分别有善有恶、有光明有黑暗、有正义还有邪恶、有正见有邪见。所谓的不分别并非不分世间善恶、美丑与好坏,而是指在根尘相触的当下,五蕴不染不执而产生的平等觉知。正如佛的十号中称为:等正觉,这就是“不分别”的真正含义,实指无执而产生的平等觉知。即:无论面对赞美的言语或是恶毒的诽谤,我们的心境应该是平等平等的,这叫不于乐受起贪执,不于苦受起嗔恚,不于不苦不乐受起无明。
这一段经文,还出现在《增支部第三集第六五经》与《增支部第三集第六六经》。这一部分,不是南、北《阿含》共传的,而是南传《阿含》所特有的。不过汉译《阿含》中,也有质多罗长者反驳尼干教主的“信应在前,然后有智”,而说“何用信世尊为”(《杂阿含第五七四经》),汉译《大智度论》中,也有“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的教说,其精神也都与此相呼应。
四、如果依元亨寺汉译本来看,这段“不能只是单纯相信”的经文,佛陀都以单人称呼起头,而以“汝等”(你们)而不是“你”接续,这或许当时的确有多人围绕在旁边听闻,只是经文的简略未表,也或许这是一段定型格式的经文,才会留下单数与多数称呼上不协调的痕迹。
五、对传言、传说、猜测持保留态度,似乎比较容易接受,但要对经教、推断、理论也能保留一些检讨的空间,难度就稍微高一些了,而对自己的深思与禅思,以及对好口碑者与家师之言也作检证抉择,那就更难了,尤其对“信仰增上”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不过,无可否认的,在自己修学过程中,保持一分“有可能是错了”的审慎态度,直到自己完成亲身体证,应当是比较健康的。君不见,在佛陀修学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层层突破,直到完成正觉,岂不是因为佛陀能在“此法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中阿含第二○四罗摩经》)的不断反省下,才能有所突破而完成的吗?
六、相对于本则故事,《阿含经》中有更多比例的经文,强调着信佛、法、僧的必要,比如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都有“信”的条目,这是南、北传《阿含经》所共同的,表示了“信”的需求与力用,也凸显了正信、真信的稀有与难得。不过,若依佛法理性与实践的性格来论,佛法所讲的信,则大不同与纯情感式的信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07: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