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唐岐 于 2015-3-3 21:17 编辑
浅解:唐岐 ----近来修行者,多多着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着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 在《文钞上‧复何慧昭书》中,印光大师谈到近来有很多的修行者着魔。所以会着魔,无非是心念现起希求殊胜的境界才会着魔。不说所现起的情境是魔境,就算是胜境,也会因为对境界的贪着而令修行受损。何况所执着的胜境,不一定真的是胜境,有可能只是自心的无明妄想境。 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着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即不生欢喜贪着,又不生恐怖惊疑。 倘若修行人有智慧函养,知道要息下无明妄动心,息下贪着心,知道所出现的境界是心识所变现出来的,没有实质情境,不会生欢喜心与贪着心;有了这样的见地,就不会有恐怖心。 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此语不常对人说,因汝有此种事,固不得不说也。 若能有这样的智慧见地,不说胜境有益于修行,即使所现的是魔境,也一样会有益于修行,为什么呢?因为心能够不被魔境转,就是大智慧,就是大利益。这些话,我平常不对人说,因为你有着魔的危险,才不得不对你说。 汝最初礼佛所见之大士像不的确,以若果实是,不至因念与观经不合而隐。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缘,但不宜常欲见像,但志诚礼拜而已,庶无他虑。 临睡目前白光,及礼佛见佛像悬立虚空,虽属善境,不可贪着,以后不以为冀望,当可不现。窥汝根性,似是宿生曾习禅定者,故致屡有此相也。 你最初礼佛时,突然所现的菩萨像,不完全是胜境。若是胜境,就不会心中怀疑所见的境相与《观无量寿经》所说不吻合;以致在疑心下,菩萨像隐没消失。然而,不论所现的境界是什么,若能由此境界来增加你对 往生的信念更加亲切,也是好因缘。只是千万不能有想要再见到这样的境界;有想要的心,就是执着,潜意识把境界执为圣境了。只要在礼佛时,用志诚的心礼拜就好,这是用清净心礼佛,就不会有其它的忧虑。 睡觉前,闭眼时感觉有一道白光,以及礼佛时,看到佛像悬立在空中,虽然是好的境界,但是千万不可贪着,以后也不可以有「想要再看到的企图心」。若能这样,就不会有「执境界为圣境」的自我暗示。我观察你的根性,你过去世应该有修习禅定,才会有显现这样的境界。 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关静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预道天之阴晴,人之祸福。彼归依莲池大师,大师闻之,寄书力斥,谓彼入于魔罥,后遂不知矣。 明朝有一位虞淳熙,在天目山闭「生死关」时,突然有预知的能力,能预知天气的阴晴,以及人的祸福,而且常常很准确。后来皈依了莲池大师,大师知道他有这样的境界时,特别写信告诫他,若是这样下去会着魔。虞淳熙听闻大师的告诫后,就放下潜在的贪染心,也就从此不再有这样的预知了。 须知学道人,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着,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 修行者要懂得教理的大方向,否则会被眼前的小小胜境给迷失心性而入于魔境。不说这种小小的预知境界,就算真的证得五神通,尚且不能贪着,必须不执不取,才有可能继续证得「漏尽通」。若是起心贪着,不但不会再进步了,甚至于因此而退堕,修行者不可不知。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着之心。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着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 ----「魔境」与「胜境」的分别,在于是否与「经教」所说吻合。如果是圣境,会令人一见,心地当下清净,息下妄动攀缘的纷扰心,令心祥和、愉悦。若是魔境,会让见到的人生起妄想执着,当中不免有多分或少分的我贪、我瞋、我痴、我慢在其中。又所见的佛光若是非常耀眼,令眼睛不舒服感,就不是真佛光。真佛光,虽然光明无量,但是会令人感到柔和,不会有剌眼的感觉。或者出现佛像时,用《 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理地来进行堪验,若是 感应来的胜境,会依然明确在眼前;若是魔境,就会经不起堪验而消失;《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堪验真伪的大 法宝。 ( 二 ) 复陈士牧居士书( 注2 ) 钟英宿根固深,智识不开,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何无知一至于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诚垦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 印光大师在《文钞三编上.复陈士牧 居士书》中,提及当时有一位钟英居士,在半夜念佛时,看到金甲神;因为恐惧是魔境,以致不敢再念佛下去,这样的想法是很无知的。大凡念佛人,念佛心能够至诚、垦切的一心正念,不应该有想要见佛或见其它的境界的妄想心。 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 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 念佛者若能一心念佛,倘若是在这时候见到佛,也会因为他的念佛心处在一心中,不会另起欢喜心的杂念。如果因为有所相应而生起欢喜心,就有「得少为足」的妄念,就会停滞或退堕精进心。念佛者一心念佛,就算终生不见佛,也没有特别的境界出现,对往生 净土一事,也不会欠少什么。往生与否,在于信愿心的有无,不在于见不见圣境。若是不能够一心念佛,又妄想见佛或见其它殊胜的境界,这样的妄想心,不说所见到的是魔境,就算真的见到佛境,也会因为所生起的欢心,令念佛心失去一心,同时也障碍了往生净土的善因缘;这样的妄想欢喜心,是有害无益的。所以念佛要以「信愿心」念佛,以求生西方而念佛,若是在念佛求生中见佛,也是心净而自然的相应弥陀愿力,这样的相应,不同于「为了见佛」而现出妄想境界。 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 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有正念,勿生取着,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 若是以正念心念佛,当突然现出佛菩萨像或诸天神像,应当专注在一心念佛,对现象不生起贪取。要明白所见的一切,乃唯心所现。所见的境相,虽然历历明明的在眼前,不是似有似无之类,这是因为念佛心清净了,就自然的与弥陀愿力相应而显出来,犹如碧潭澄静,才能够映现月影,不是什奇特的异相。 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着,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着,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 出现了各种境界,若能不染着欢喜心、贪着心,念佛心就会更加的专一。若能这样念佛,不说出现佛境界能令你更加精进,即是魔境界,也会有利益,为什么呢?因为魔境现前,依然能一心念佛,不取不舍,也正表示你往生的信愿坚定,同时也具备了般若智慧,才能一心念佛,不执不取,道业也会自然的进步。 今则偶有所见,便生畏惧,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现,倘是魔现,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窍,令彼着魔发狂,丧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于此。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则是授彼全权,自己对治之法,全体不用,则任魔相扰矣。哀哉哀哉! 如果偶然见到金神像,就生恐惧不敢再念佛,当下的心,就已经处在恐惧中失去正念了。幸好所现的不是魔境,不然处在恐惧心中而不敢再念佛,反而让魔有机可乘,甚至于会有着魔发狂的可能,怎么这样不知好歹。 心中若恐惧是魔境,就应该更恳切的念佛,让魔无有容身之地,犹如光明之下,黑暗没存在的道理。只要提起正念,一心念佛,自然不会有所谓着魔。怎么可以害怕魔境出现而不敢念佛呢?幸好不是魔境,若真的是魔境而不敢念佛,心中所生起的恐惧心,等同打开心门,让魔境长趋直入。简直就像放弃防治之道,任由魔境来扰乱你的「念佛心」,岂不愚痴! 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处,然不可专欲兴此感想。若心常欲兴此感想,则必至着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无一物在心中。以此清净心念佛,自无一切境界。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惊惧念佛,魔必自消。今恐是魔,不敢念佛, 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何愚痴一至于此。 念佛时,偶而会生起悲伤的心情,也是好的,这是感受到自己处在 轮回的世间,生起对世间的厌离心来增长欣乐西方的信愿心。然而不能执着这个伤感而起伤感,心念若时常刻意的去捕捉这个伤感,就会变执着了。一旦执着久了,就成了偏见,我执、我贪、我慢就会在当中萌芽,就有着魔的可能。若是发现有执着「伤感」时,就要进行「观空」对治,把心念完全放空,「伤感」的执,就会放下来;接下来,以皈依弥陀的清净心来念佛,一心皈依弥陀,一心投入弥陀怀抱,心境就只有皈依三宝的正念,没有其它的情境,「伤感」的执着心就会歇下来。就算有魔境,若能以「不执、不住」的心来念佛,不受到惊吓,魔境也会在「不执、不住」下自消。 你恐惧是魔境而不敢念佛,这是很愚痴的,就像害怕强盗会来,自己却把自家的护卫兵移到远的地方去,让强盗毫无所畏惧的任意强夺你家中所有财物,你怎么愚痴到这种地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