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62|回复: 2

[善导大师] [永明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八十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28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永明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八十一
宗镜录卷第八十一
  夫真如一心。平等法界。众生不了。妄受沉沦。今悟此宗。欲入圆觉位。于六度万行庄严门中。以何法助道保任。速得成就。
  答。若论庄严。无非福智二业。于六波罗蜜中。前五是福德业。后般若是智慧业。前五福德业中。唯禅定一门。最为枢要。前以广明。今更再述。此宗镜所集禅定一门。唯约宗说。于诸定中而称第一。名王三昧。总摄诸门。囊括行原。冠戴智海。亦名无心定。与道相应故。亦名不思议定。情智绝待故。亦名真如三昧。万行根本故。亦名一行三昧。一念法界故。亦名金刚三昧。常不倾动故。亦名法性三昧。恒无变易故。诸佛智光明海。无量观行。皆从此生。若不体此理。非佛智故。以此佛智。证斯本理。理则不待照而自了。智则必资理而成照。若本觉性智。性自了故。以平等性智。了本性故。故知理无兴废。寂照灵知。弘之在人。觉有前后。人有照分。功由理发。失理则失照。要见此理。方成佛耳。此理即是一心。总该万有。顿悟顿修。更无渐次。为未了不入者。于一心法分出多门。义演恒沙乃至无尽。故法华经偈云。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是以信心是佛。罕遇其机。乃诸佛出世之本怀。祖师西来之正意。自古先德。一闻。即心是佛之言。疑根顿尽。或欲灯传后嗣。便坐道场。或乐灰息游心。住深兰若。其或障浓信薄。唯思向外驰求。随他意似鹦鹉之徒。借彼眼如水母之属。才生不信。便起谤心。今则广引遍搜探微撮要。所冀证成后学。决定无疑。顿悟自心。成佛妙轨。若论法利。功德无边。虚空可量。斯旨难尽。所以台教云。若人欲得一切。佛法。相好威仪。说法音声。十方无畏者。当行此一行三昧。勤行不懈。则能得入。如摩尼珠。随磨随光。证不思议功德。一行三昧者。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信一切法皆是佛法。无前无后。无复际畔。住佛所住。如诸佛住。安处寂灭法界。秘密藏中。则理无不圆。事无不足。故称秘密。亦号总持。究竟指归。自他俱利。云何俱利。以平等故。云何平等。以无相故。如入佛境界经偈云。入诸无相定。见诸法寂静。常入平等故。敬礼无所观。又一切诸法。有事有理。具体具用。不可偏执。乖此圆乘。以自性定为理。用引发定为事。因事显理。理则昭然。因理成事。事方圆足。以性实之理。相虚之事。体用交彻。隐显同时。无碍双行。能契宗镜。若唯修事定。但集世禅。虽曰修行。犹生恶觉。以不制意地。未断其原。长劫练磨。返沈苦道。所以大涅槃经云。一切凡夫虽护身心。犹故生于三种恶觉。三恶觉者。欲觉恚觉。害觉。以贪欲故。即生嗔恚。因嗔恚故。便行损害。夫修行趣道。本为出五欲之泥。翻求利养名闻。如践蛇虺之地。凡修禅定护念之人。尚被外缘觉观破坏。何况纵情放逸之人。故知日夜常为烦恼欲火焚烧。觉观怨贼侵害。是以郁头蓝弗。以世俗智。伏下地惑。获非想定。具五神通。时君敬重。就宫供养。郁头蓝弗每来与去。皆乘神通。赴宫供养。王因出巡。命其爱女依前旧仪。供养蓝弗。王女珍敬。接足作礼。郁头蓝弗触女身手。因兹起贪。便生欲觉。遂失神通。饭食已讫。矫施异计。语王女言。我顷来去。皆乘神通。国人思敬。莫由见我。我今食竟。意欲步归。令国内人咸得见我。王女谓实。送出阁门。步游归山。既失神通。情怀怅怏。端坐林薮。洁志安禅。林间。鸟鸣。喧噪。闹乱。久不得定。移就池边。安布求禅。池中鱼游。惊聒禅思。又不得定。因兹起嗔。便生恚觉。遂发恶愿。愿我来生。作着翅水獭身。上树害鸟。入水食。鱼报鱼鸟怨。誓不相放。因兹便。起害觉。现前。复移异。处专志习禅。久方得。定依前证。得非想三昧。命终之后。生非想天。顺生受业。八万大劫。受异熟。果八万劫满。顺后受。业酬前恶愿。生于欲。界作水獭。身亦云飞狸身。若到所在。水陆空行一切物命。悉皆吃尽。故经云。虽断烦恼。生非想处。犹故还堕三恶道中。即其义也。故须先入宗镜。达一心万行根本。然后福智庄严。则不枉功程。永无退转。得其旨则大智圆明。得其事。则大。用成就。如师子奋迅。成熟法界众生。犹象王回旋。启发十方含识。故华严论云。师子奋迅三昧者。于十方世界。普同一切众生想念。作用而成熟之。大用而无作。是奋迅义。夫入宗镜。万事周圆。镜外更无一法可得。如遗教经云。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若不制心。无有是处。一念才起。生死如烟。驾五阴六入之舟航。结十二种类之窟宅。如从一妄念中。结成十二类。根尘相对。发识造业。因色有情。见时生想。于此情想二法。各生四相。从情上。生一有色。二无色。三非有色。四非无色。从想上生。一有想。二无想。三非有想。四非无想。胎因情有。卵为想生。情想合为湿生。情想离为化现。情上无色。则是空散消沉。想上无想。则为土木株杌。此二虽属无情。然皆从识变。若一念不生。则诸类皆绝。所以信心铭云。心若不异。万法一如。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又如云。譬如动目。能摇湛水。以眼劳观水。见水有动。眼若不瞬。池水则不摇。妄见若除。亦无草木成坏之相。若举眼见色由有色阴。举身受苦乐。由有受阴。举心即乱。由有想阴。举眼见生灭。由有行阴。精明湛不摇处。即识阴。又若以遍身针刺俱知。不带分别。则是识阴。若次第分别。则余识阴。故知一念才起。五阴俱生。微识未亡。六尘不灭。若唯识之义灯常照。妄何由生。一心之智镜恒明。旨终不昧。
  问。四弘十度。皆可发行。云何须依一心。具足菩提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明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八十一

续-《●[永明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八十一》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答。夫言发者。即无所发。终不离心有菩提。离菩提有心。大宝积经云。菩提中。心不可得。心中。菩提亦不可得。离菩提。心不可得。离心。菩提亦不可得。乃至若言见有菩提而取证者。当知此辈。即是增上慢人。若能如是信解。乃为真发菩提之者。般若经云。若菩萨知心性。即是菩提。而能发起大菩提心。是名菩萨。又无所发菩萨云。知一切法皆无所发。而发菩提心。然于所证真如。如外无智。能发妙智。智外无如。双照双遮。不存不泯。不二而二。理智似分。二而不二。能所俱寂。则是一心菩提。万行之本。既能通达。法尔利他。运同体之大悲。岂有能所。以无得之方便。谁立自他。止观云。发真正菩提心者。既深识不思议境。知一苦一切苦。自悲昔苦起惑。耽湎粗弊色声。纵身口意。作不善业。轮环恶趣婴诸热恼。身苦心苦。而自毁伤。而今还以爱茧自缠。痴灯所害。百千万劫。一何痛哉。设使欲舍三涂。欣。五戒十善。相心修福。如市易博换。翻更益罪。似鱼入箄口。蛾赴灯中。狂计邪黠。逾迷逾远。渴更饮碱。龙须缚身。入水转痛。牛皮系体。向日弥坚。盲入棘林。溺堕洄洑。把刃抱炬痛那可言。虎尾蛇头。悚焉悼栗。自惟若此。悲他亦然。假令隘路叛出怨国。备历辛苦。绝而复稣。往至贫里。佣赁一日。止宿草庵。不肯前进。乐为鄙事。不信不识。可悲可怪。思惟彼我。哽痛自他。即起大悲。兴两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虽知众生如虚空。誓度如虚空之众生。虽知烦恼无所有。誓断无所有之烦恼。虽知众生数甚多。而度多多之众生。虽知烦恼无边底。而断无底之烦恼。虽知众生如。如佛如。而度如佛如之众生。虽知烦恼如实相。而断如实相之烦恼。何者。若但拔苦因。拔苦果。此誓杂毒。故须观空。若偏观空。则不见众生可度。是名著空者。诸佛所不化。若偏见众生可度。即堕爱见大悲。非解脱道。今则非毒非伪。故名为真。非空边非有边。故名为正。如鸟飞空。终不住空。虽不住空。迹不可寻。虽空而度。虽度而空。是故誓与虚空共斗。故名真正发菩提心。即此意也。又识不思议心。一乐心。一切乐心。我及众生。昔虽求乐。不知乐因。如执瓦砾。谓如意珠。妄指萤光。呼为日月。今方始解。故起大慈。兴两誓愿。谓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成。虽知法门永寂如空。誓愿修行永寂如空。虽知菩提无所有。无所有中吾故求之。虽知法门如空无所有。誓画缋庄严虚空。虽知佛道非成所成。如虚空中种树。使得华得果。虽知法门及佛果非修非不修。而修非证非得。以无所证得而证而得。是名非伪非毒名为真。非空非见爱名为正。如此慈悲誓愿。与不可思议境智。非前非后。同时俱起。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无缘无念。普覆一切。任运拔苦自然与乐。不同毒害。不同但空。不同爱见。是名真正发菩提心义。
  问。华严经颂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云何悟入一心。能令根境悉成三昧。
  答。内外一切境界。皆从真如一心而起。真心不动。故称为三昧王。以统御一切万法万行故。得称为王。无有一法。不从一心真如三昧起。此是一切三昧根本。了此根本。则从本所现念念尘尘。尽成三昧。以本末无异故。宝积经偈云。如钻木出火。要假众缘力。若缘不和合。火终不得生。是不悦意声。毕竟无所有。知声性空故。嗔亦不复生。嗔不在于声。亦不身中住。因缘和合起。离缘终不生。如因乳等缘。和合生酥酪。嗔自性无起。因于粗恶事。愚者不能了。热恼自烧然。应当如是知。究竟无所有。嗔性本寂静。但有于假名。嗔恚即实际。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嗔三昧。又偈云。是大夜叉身。从于自心起。是中无有实。妄生于恐怖。亦无有怖心。而生于怖畏。观法非实故。无相无所得。空无寂静处。现此夜叉身。如是知虚妄。是夜叉三昧。且夜叉一身。于外相分甚为粗。恶令人怖畏。嗔之一门。是根本烦恼。最能烦乱。此内外二法。尚成三昧。举一例诸。可为龟镜。其余一切心镜即无非三昧矣。楞伽经云。佛言。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故知了境即心。更无一物。会于本寂。即心海常安。分别不起。即是正受。是以无物可纳。名为正受。无境可动。名为正定。首楞严三昧经云。问现意天子。菩萨当修何法。得是三昧。天子答。欲得三昧。当行凡法。若见凡法不合不散。是名修行楞严三昧。又问。诸佛法中。有合散耶。天子曰。凡法尚无合散。况佛法耶。云何修习。若见凡法。佛法不二。是名修习。是以了一心成现之门。则无修而修。达万法具足之体。乃不习而习。出入无际。心境一如。即于一切差别法中。念念入。念念起故。所以华严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入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于此三昧。内身入。外身起。外身入。内身起。同身入。异身起。异身入。同身起。乃至眼处入。耳处起。耳处入。眼处起。鼻处入。舌处起。舌处入。鼻处起。身处入。意处起。意处入。身处起。自处入。他处起。他处入。自处起。一微尘中入。无数世界微尘中起。无数世界微尘中入。一微尘中起。不唯根境尽成三昧。万法咸作智门。承此宗镜之光。可谓尽善尽美。何者。体含虚寂。不能赞其美。理绝见闻。不能书其过。降兹已下。皆堕形名。则难逃毁赞矣。如昔人云。夫大道混然无形。寂然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非可以影响知。不得以毁誉称也。降此以往。则事不双美。名不并盛矣。虽天地之大。三光之明。圣贤之智。犹未免于毁誉也。故天有坼之象。地有裂之形。日月有谪蚀之变。五星有勃彗之妖。尧有不。慈之诽。舜有誷父之谤。汤有放君之称。武王有弑主之讥。齐桓有贪淫之目。晋文有不臣之声。伊尹有无君之迹。管仲有僣上之名。以夫二仪七曜之灵。不能无亏沵。尧舜汤武之圣也。不能免嫌谤。桓文伊管之贤也。不能遣纤过。由此观之。宇宙庸流。奚能自免怨谤。而无悔吝也。若以心智通灵。成无为之化。则万累不能干矣。
  问。一心旨趣。盖是总门。法义难明。广须开演。如何是法。如何是义。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明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八十一

续-《●[永明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八十一》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答。法本无差。随义有别。从法生义。差别难明。因义显法。一心易了。禅原集。以况解释法义二门。如真金随工匠等缘。作镮钏等物。金性必不变为铜铁。金即是法。不变随缘是义。设有人问何物不变。何物随缘。只令答云金也。以喻一藏经论义理。只是说心。心即是法。一切是义。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经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然无量义。统唯二种。一不变。二随缘。诸经只说此心随迷悟缘。成垢净凡圣等。亦只说此心垢净等时。元来不变。常自寂灭。真实如如等。设有人问何法不变。何法随缘。只答云心也。不变是性。随缘是相。当知性相。皆是一心上义。今性相二宗互相非者。良由不识真心。每闻心字。将谓。只是八识。不知八识但是真心上随缘之义。故马鸣以一心为法。以真如生灭二门为义。论云。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心真如是体。心生灭是相用。只说此心。不虚妄。故云真。不变易。故云如。不守自性。故随缘。以随缘故。成无量义。又由不变故。始能随缘。由随缘故。方能不变。何者谓若变自体。将何随缘。如无水岂能成波浪。故知一心不动。义遍恒沙。虽遍恒沙。皆是一心之义。
  问。欲净其土。当净其心。则心外有土。何成自净。
  答。至极法身。常寂光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依报是心之相。正报是心之体。体相无碍。依正本同。所以摄境归心。真空观中。则摄相归体。显出法身。从心现境。妙有观中。则依体起用。修成报身。若心境秘密圆融观中。则心境交参。依正无碍。心谓无碍心。诸佛证之以成法身。境谓无碍境。诸佛证之以成净土。净名疏中。观心释四种境界者。一因缘境。二空境。三假境。四中道境。境是心所依住。即是上也。众生者。佛告比丘。汝等日夜。常生无量百千众生。今因缘心多境亦多。心少境亦少。观心照少境。即是小国土。观心照多境。亦是多国土。如是观因缘境。即是化众生。或调恶境而悟。即是秽土入佛智慧。或观善境而悟。即是净土入佛智慧。起菩萨根者。随所观善恶之尘。了知此尘即是一切法。此法本来毕竟常寂。常寂之境。发于真智。真智所依佛土。即常寂光土也。复次行人观是四境。非为贪着境界。但化伏烦恼心数众生。用此四心而起誓愿。愿法界众生。皆得如我化此心数。悉令清净。即是净土安立有为缘集众生也。行人当知。一切菩萨净佛国土根本。从此而起。合抱之树。起于毫末。又凡圣共居。同一妙土。真俗所依。唯一法身。所依不二能依自殊。所既不殊。能亦何别。无始妄习。谓依正殊。若能一切皆融。岂有身土别见。如此观心。实真净土。是真了义。若离此者。多是执文随语生见。义海云。尘毛刹海是依。佛身智慧光明是正。今此尘是佛智现。举体全是佛智。是故光明中见佛刹等。又刹海尘等。全以佛法界如如为尘体。是故尘中现一切佛事。当知依即正。正即依。乃至一事一法。一毛一尘。各各如是合佛依正也。故知万像繁兴。唯一致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9 12: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