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89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3-11-1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2-28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明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八十一
续-《●[永明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八十一》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答。夫言发者。即无所发。终不离心有菩提。离菩提有心。大宝积经云。菩提中。心不可得。心中。菩提亦不可得。离菩提。心不可得。离心。菩提亦不可得。乃至若言见有菩提而取证者。当知此辈。即是增上慢人。若能如是信解。乃为真发菩提之者。般若经云。若菩萨知心性。即是菩提。而能发起大菩提心。是名菩萨。又无所发菩萨云。知一切法皆无所发。而发菩提心。然于所证真如。如外无智。能发妙智。智外无如。双照双遮。不存不泯。不二而二。理智似分。二而不二。能所俱寂。则是一心菩提。万行之本。既能通达。法尔利他。运同体之大悲。岂有能所。以无得之方便。谁立自他。止观云。发真正菩提心者。既深识不思议境。知一苦一切苦。自悲昔苦起惑。耽湎粗弊色声。纵身口意。作不善业。轮环恶趣婴诸热恼。身苦心苦。而自毁伤。而今还以爱茧自缠。痴灯所害。百千万劫。一何痛哉。设使欲舍三涂。欣。五戒十善。相心修福。如市易博换。翻更益罪。似鱼入箄口。蛾赴灯中。狂计邪黠。逾迷逾远。渴更饮碱。龙须缚身。入水转痛。牛皮系体。向日弥坚。盲入棘林。溺堕洄洑。把刃抱炬痛那可言。虎尾蛇头。悚焉悼栗。自惟若此。悲他亦然。假令隘路叛出怨国。备历辛苦。绝而复稣。往至贫里。佣赁一日。止宿草庵。不肯前进。乐为鄙事。不信不识。可悲可怪。思惟彼我。哽痛自他。即起大悲。兴两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虽知众生如虚空。誓度如虚空之众生。虽知烦恼无所有。誓断无所有之烦恼。虽知众生数甚多。而度多多之众生。虽知烦恼无边底。而断无底之烦恼。虽知众生如。如佛如。而度如佛如之众生。虽知烦恼如实相。而断如实相之烦恼。何者。若但拔苦因。拔苦果。此誓杂毒。故须观空。若偏观空。则不见众生可度。是名著空者。诸佛所不化。若偏见众生可度。即堕爱见大悲。非解脱道。今则非毒非伪。故名为真。非空边非有边。故名为正。如鸟飞空。终不住空。虽不住空。迹不可寻。虽空而度。虽度而空。是故誓与虚空共斗。故名真正发菩提心。即此意也。又识不思议心。一乐心。一切乐心。我及众生。昔虽求乐。不知乐因。如执瓦砾。谓如意珠。妄指萤光。呼为日月。今方始解。故起大慈。兴两誓愿。谓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成。虽知法门永寂如空。誓愿修行永寂如空。虽知菩提无所有。无所有中吾故求之。虽知法门如空无所有。誓画缋庄严虚空。虽知佛道非成所成。如虚空中种树。使得华得果。虽知法门及佛果非修非不修。而修非证非得。以无所证得而证而得。是名非伪非毒名为真。非空非见爱名为正。如此慈悲誓愿。与不可思议境智。非前非后。同时俱起。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无缘无念。普覆一切。任运拔苦自然与乐。不同毒害。不同但空。不同爱见。是名真正发菩提心义。
问。华严经颂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云何悟入一心。能令根境悉成三昧。
答。内外一切境界。皆从真如一心而起。真心不动。故称为三昧王。以统御一切万法万行故。得称为王。无有一法。不从一心真如三昧起。此是一切三昧根本。了此根本。则从本所现念念尘尘。尽成三昧。以本末无异故。宝积经偈云。如钻木出火。要假众缘力。若缘不和合。火终不得生。是不悦意声。毕竟无所有。知声性空故。嗔亦不复生。嗔不在于声。亦不身中住。因缘和合起。离缘终不生。如因乳等缘。和合生酥酪。嗔自性无起。因于粗恶事。愚者不能了。热恼自烧然。应当如是知。究竟无所有。嗔性本寂静。但有于假名。嗔恚即实际。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嗔三昧。又偈云。是大夜叉身。从于自心起。是中无有实。妄生于恐怖。亦无有怖心。而生于怖畏。观法非实故。无相无所得。空无寂静处。现此夜叉身。如是知虚妄。是夜叉三昧。且夜叉一身。于外相分甚为粗。恶令人怖畏。嗔之一门。是根本烦恼。最能烦乱。此内外二法。尚成三昧。举一例诸。可为龟镜。其余一切心镜即无非三昧矣。楞伽经云。佛言。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故知了境即心。更无一物。会于本寂。即心海常安。分别不起。即是正受。是以无物可纳。名为正受。无境可动。名为正定。首楞严三昧经云。问现意天子。菩萨当修何法。得是三昧。天子答。欲得三昧。当行凡法。若见凡法不合不散。是名修行楞严三昧。又问。诸佛法中。有合散耶。天子曰。凡法尚无合散。况佛法耶。云何修习。若见凡法。佛法不二。是名修习。是以了一心成现之门。则无修而修。达万法具足之体。乃不习而习。出入无际。心境一如。即于一切差别法中。念念入。念念起故。所以华严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入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于此三昧。内身入。外身起。外身入。内身起。同身入。异身起。异身入。同身起。乃至眼处入。耳处起。耳处入。眼处起。鼻处入。舌处起。舌处入。鼻处起。身处入。意处起。意处入。身处起。自处入。他处起。他处入。自处起。一微尘中入。无数世界微尘中起。无数世界微尘中入。一微尘中起。不唯根境尽成三昧。万法咸作智门。承此宗镜之光。可谓尽善尽美。何者。体含虚寂。不能赞其美。理绝见闻。不能书其过。降兹已下。皆堕形名。则难逃毁赞矣。如昔人云。夫大道混然无形。寂然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非可以影响知。不得以毁誉称也。降此以往。则事不双美。名不并盛矣。虽天地之大。三光之明。圣贤之智。犹未免于毁誉也。故天有坼之象。地有裂之形。日月有谪蚀之变。五星有勃彗之妖。尧有不。慈之诽。舜有誷父之谤。汤有放君之称。武王有弑主之讥。齐桓有贪淫之目。晋文有不臣之声。伊尹有无君之迹。管仲有僣上之名。以夫二仪七曜之灵。不能无亏沵。尧舜汤武之圣也。不能免嫌谤。桓文伊管之贤也。不能遣纤过。由此观之。宇宙庸流。奚能自免怨谤。而无悔吝也。若以心智通灵。成无为之化。则万累不能干矣。
问。一心旨趣。盖是总门。法义难明。广须开演。如何是法。如何是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