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47|回复: 5

[弘法探讨] [俱舍研究]《阿毗达磨俱舍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23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俱舍研究]《阿毗达磨俱舍论》研究 第三章 有情论众生情状与流转之因
第三章有情论众生情状与流转之因

  佛教所说的有情(sattva,音译作萨多婆、萨埵缚或萨埵,旧译作众生)指一切有情识的生命存在形式。本论将一切有情分为迷与悟(凡夫与圣者)两大类,对于悟界有情,本论另立《分别贤圣品》加以说明,此处的有情专指迷界有情。《俱舍论》对迷界有情的论述包括《分别世间品》、《分别业品》与《分别随眠品》三品的内容,主要是讲述世间各类众生的生命形态、生存环境、种类与层次差别及其生死流转过程,并分析有情转生的规律以及生死流转的内在原因。其中《分别世间品》讲述轮回之果,即迷界有情的生存状况,分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两部分加以解说。所谓世间(loka 或laukika,音译作路迦),世为迁流无常、虚伪无实、可对治调伏、可破除断灭之义参见演培《俱舍论颂讲记》(中),第2 页。;间为间次差别义,指有情本身及其所处的环境有无数的种类差别。有情世间即有情自身,为正报;器世间是有情所居处的外界环境,为依报。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相互依持而存在。分别而言,有情世间以生、老、死为其共同规律,器世间以成、住、坏、空为其基本变化过程。当然,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本来是无法作绝对的区分的,本论只是为了解说的方便而对其作了大略的划分。关于有情受生、流转生死的内在原因,本论认为,业为其亲因(直接原因),而随眠(烦恼)为其疏缘(间接原因)。对此,本论分别立《分别业品》与《分别随眠品》加以说明。
  第一节三界五趣:世间的基本构成
  一、有情世间的状况
  本论《分别世间品》的有情世间部分主要讲述有情的生命形态、种类差别及其生死流转规律。
  下文分三个部分对有情世间的情况加以阐述:其一,有情的种类与层次差别;其二,有情的身量、寿命与生活状况;其三,有情的生死流转过程。
  (一)有情的种类与层次差别本论将一切有情分为地狱饿鬼、傍生、人、天五趣五趣是上座部、有部等部派所采用的分类,犊子部、案达罗派等则在傍生后加阿修罗,而成为六趣。,同时以欲、色、无色三界来区分其生命的层次。三界又称三有,“有”是令迷妄的因果不亡之义。关于三界的定义,《顺正理论》卷二十一说:“若界有色而无定者,是名欲界;若界有色亦有定者,是名色界;若界无色而有定者,是无色界。或界有色有欲境者,是名欲界;若界有色无欲境者,是名色界;若界俱无,是无色界。”《大正藏》第29 册,第459 页上。也就是说,欲界有情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色身,并兼具贪、淫、睡眠等欲望;色界有情虽有色身,但常处于禅定之中,没有欲界有情所具的贪、淫等欲望;无色界有情则不具色身,是一种定境中的纯精神性的生命存在形式。因欲界有情不在禅定之中,所以欲界又称为散地,色界与无色界则称为定地。在定地中,无色界有情定多慧少,色界有情则定慧均等,所以色界又称为静虑,静即定,虑为慧义。
  若将三界再作详细的划分,又可分为五趣杂居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等九地。三界与五趣相对照,色界与无色界纯为天趣有情所居,欲界则兼具地狱、饿鬼、傍生、人、天五类有情。
  下面对五趣有情分别加以说明:
  1.地狱
  地狱(naraka 或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等)又称苦具或苦器,即有情受苦之处。因其位于地下,有情在其中为众苦所逼迫而不得自由,类似于人间的牢狱,故称为地狱。地狱的最底层为无间地狱,所谓“无间”约有三义:一是无间隔,指此狱有情纯粹受苦,没有乐受间杂于其中;二是无间断,指此狱有情受苦在时间上是毫无间歇的;三是无间隙,指此狱有情不论数量多少,地狱的空间有多大,每一有情的身体都恰与无间地狱的空间相等,毫无一点空隙可以自由活动。无间地狱的果报是由五逆十恶的极大罪业所招感的。
  无间地狱之上依次为极热、炎热、大号叫、号叫、众合、黑绳、等活七大地狱,与无间地狱合称八热地狱,为造恶有情主要的受报之处。八热地狱又各有十六个附属地狱,分别位于每个大地狱的四门,为恶业有情在受完八狱之报后再受余报之所。在八热地狱外还有八寒地狱:(1)頞部陀(皰)地狱,(2)尼剌部陀(皰裂)地狱,(3)頞唽吒地狱,(4)臛臛婆地狱,(5)虎虎婆地狱,(6)嗢钵罗(青莲花)地狱,(7)钵特摩(红莲花)地狱,(8)摩诃钵特摩(大红莲花)地狱。这是依有情在严寒逼迫下身体形态的改变以及所发出的号叫声而立名。此外还有一些由个别业因而招感的孤独地狱等小地狱,其数量和处所不定。
  2.鬼
  鬼(preta,音译作薛黎哆)是常不得食而忍受饥渴的有情。因此趣有情以饥饿为主要特征,所以古人翻译时多加一“饿”字而称为饿鬼。但这是就大多数鬼趣有情而言,其间也有一些相貌端严、具大威德的,中国佛教一般认为民间所说的土地、城隍等即属此类。鬼趣之本处位于南瞻部洲地下五百由旬的琰魔王国,大小与南瞻部洲相同,此外还有散居于其他各趣的。有情生于鬼趣的业因是过去生中品性悭贪而喜盗他人财物。鬼趣有情的基本特征是身心轻躁,且性多怯劣。
  3.傍生
  傍生(tiryag-yoni,音译作底栗车)即一般所说的动物界,因其身体大多为傍地横行,故称其为傍生。傍生为无智愚痴众生所堕之趣,杂居于人间、地狱、天界等处。
  4.人
  人(manusya,音译作摩奴阇)即指人类。佛教所说人间是堪忍之义,即人世间虽苦痛充满,但尚可忍受。人类的特性是多思虑。正因为人世间有种种痛苦,但又不像地狱众生那样毫无喘息的余地,而且人类有理性思考的能力,故此佛教认为人类是最容易发出离心而修学佛法的,人间是佛法教化的重心所在。人类分居于南瞻部州、北俱卢洲等四大洲,因四洲的果报不同,所受苦乐也各不相同。
  5.天
  天(deva-loka,音译作提婆)为胜妙义,指天趣有情的果报在五趣中是最殊胜的。天趣按照果报的殊胜程度、禅定的层次分为欲界六天、色界四静虑天、无色界四天,其中各重天的内部又有层次差别。三界五趣的种类与层次见下表:
  三界—欲界—地狱
  鬼
  傍生
  人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俱舍研究]《阿毗达磨俱舍论》研究 第三章 有情论众生情状与流转之因》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欲界六天:一、四王天(东持国天、南增长天、西广目天、北多闻天),二、忉利天(中央帝释宫,四方各八天,合名三十三天),三、夜摩天(意译为时分),四、覩史多天(即兜率天,意译为喜足),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
  色界—第一静虑有三处: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第二静虑有三处: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
  第三静虑有三处: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第四静虑有八处:一、无云天,二、福生天、三、广果天,四、无烦天,五、无热天,六、善现天,七、善见天,八、色究竟天。后五者合称五净居天,唯圣人所居,无异生杂。
  无色界—空无边处
  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处三界中的地狱、人间与欲界、色界诸天,均是按照空间方位而由下至上次第排列的为了和文字叙述的顺序保持一致,上表中各类有情的排列次序是与实际的空间排布次第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实际的空间排布及有情生命层次由低到高的次第,表中各类有情的位置应该颠倒过来,“地狱”居于最下而“非想非非想处”居于最上。;而无色界由于没有色法的存在,也就没有空间可言,其四处的分别纯是依受生有情的胜劣而立。此外,对于无色界有情的性质,部派之间也有争论。有部认为无色界有情是绝对没有色身的,是一种纯精神性的生命存在形式;而大众部、化地部等则从色法与心法不可分离的立场出发,认为“无色界”只是就有情没有粗显的色身而立名,细微的色身仍是存在的。欲界和色界有情的心心所法均是依于色身而转,从而使生命得以延续,有部既然主张无色界有情没有色身,就必须回答其生命如何相续的问题。有部认为,无色界有情的心心所法是依于同分与命根而相续的;但经部并不以同分、命根为实有的法,认为无色界有情心心所法的相续纯粹是业力使然,并不需要另有所依。世亲在这一问题上是赞同经部的,他援引经部的观点说:“无色界心等相续无别有依,谓若有因,未离色爱引起心等,所引心等与色俱生,依色而转;若因于色已得离受(爱),厌背色故,所引心等非色俱生,不依色转。”《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八,《藏要》第八册,第173 页。
  (二)有情的身量、寿命与生活状况
  对于各类有情的身量大小、寿命长短及其生活的苦乐差别,本论中有详细的解说。关于有情的身量,地狱、鬼与傍生三趣皆不定,无色界有情没有色身,所以本论主要就人类与欲、色界诸天加以说明。据本论所述,四洲有情的身量各不相同,南瞻部州人多数为三肘半到四肘(“肘”是古印度的长度计量单位,四肘的长度约为1.84 米);东胜身洲人的身量为南瞻部州人的二倍,即八肘左右;西牛货洲人的身量又为东胜身洲人的二倍,即十六肘左右;北俱卢洲人的身量又是西牛货洲人的二倍,即约三十二肘。欲界诸天有情的身量以俱卢舍(一俱卢舍约合920 米)为计量单位。四王天众的身量为四分之一俱卢舍,其上的诸天以四分之一俱卢舍为单位依次递增,即:忉利天众的身量为二分之一俱卢舍;夜摩天众身量为四分之三俱卢舍;兜率天众身量为一俱卢舍;乐变化天众身量为一又四分之一俱卢舍;他化自在天众身量为一俱卢舍半。色界有情的身量以由旬(一由旬约合7.36 公里)为计量单位,其身量分别为:第一静虑中,梵众天半由旬,梵辅天一由旬,大梵天一由旬半;第二静虑中,少光天二由旬,无量光天四由旬,极光净天八由旬;第三静虑中,少净天十六由旬,无量净天三十二由旬,遍净天六十四由旬;第四静虑中,无云天一百二十五由旬,福生天二百五十由旬,广果天五百由旬,无烦天一千由旬,无热天二千由旬,善现天四千由旬,善见天八千由旬,色究竟天一万六千由旬。
  关于有情的寿命,本论主要讨论了人、天、地狱三类有情的寿量长短。在人类四洲中,北俱卢洲人的寿命最长,为一千岁,而且人人如此,没有夭亡、横死等现象。西牛货洲人的寿数减半,为五百岁;东胜身洲人的寿数再减半,为二百五十岁。唯南瞻部洲人的寿命是不定的,随着所处劫数的不同而有增减,劫初时人的寿命极长,乃至难以用数字衡量;其后各劫中,人的平均寿命少则十岁,多则八万岁。诸天有情的寿命远长于人类,地狱众生的寿命更远长于诸天,具体数字如下:
  其一,人间五十岁为四王天一昼夜,四王天众寿命为五百岁;四王天五百岁为等活地狱一昼夜,等活地狱众生寿命为五百岁。
  其二,人间一百岁为忉利天一昼夜,忉利天众寿命为一千岁;忉利天一千岁为黑绳地狱一昼夜,黑绳地狱众生寿命为一千岁。
  其三,人间二百岁为夜摩天一昼夜,夜摩天众寿命为二千岁;夜摩天二千岁为众合地狱一昼夜,众合地狱众生寿命为二千岁。
  其四,人间四百岁为兜率天一昼夜,兜率天众寿命为四千岁;兜率天四千岁为号叫地狱一昼夜,号叫地狱众生寿命为四千岁。
  其五,人间八百岁为化乐天一昼夜,化乐天众寿命为八千岁;化乐天八千岁为大号叫地狱一昼夜,大号叫地狱众生寿命为八千岁。
  其六,人间一千六百岁为他化自在天一昼夜,他化自在天众寿命为一万六千岁;他化自在天一万六千岁为炎热地狱一昼夜,炎热地狱众生寿命为一万六千岁。
  其七,极热地狱众生寿命为半中劫(一中劫合三万三千六百万年),无间地狱众生寿命为一中劫。
  其八,色界诸天有情的寿命以劫为计量单位,其数字与身量的由旬数相同,即:梵众天半劫,梵辅天一劫,大梵天一劫半,少光天二劫,无量光天四劫,极光净天八劫;少净天十六劫,无量净天三十二劫,遍净天六十四劫,无云天一百二十五劫,福生天二百五十劫,广果天五百劫,无烦天一千劫,无热天二千劫,善现天四千劫,善见天八千劫,色究竟天一万六千劫。
  其中,梵众、梵辅、大梵三天是以四十中劫为一劫;少光天以上诸天则是以八十中劫为一劫。
  其九,无色界有情的寿命以万劫为计量单位:空无边处天寿量为二万劫;识无边处天为四万劫;无所有处天为六万劫;非想非非想处天为八万劫。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俱舍研究]《阿毗达磨俱舍论》

续-《●[俱舍研究]《阿毗达磨俱舍论》研究 第三章 有情论众生情状与流转之因》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关于有情生活的苦乐差别,上文已略述地狱、鬼趣众生所受之苦,傍生类则因所处环境不同而苦乐不定;下面再对人类与诸天的情形加以介绍。在四洲人类中,北俱卢洲人的生活最为富足安乐。此洲有种种佳妙之山林、河水、浴池、园囿、树果等,器物多为金银、琉璃、水晶所成。物皆共有,无私有观念,亦无盗贼、恶人、斗诤等事。其人民居止于林树之下,男女异处而居,无有婚姻,若起淫欲,共相娱乐。女子怀妊,七八日即产子,置之道路,四方来者皆共养育,予以指头吮吸,乳汁自出,七日之后即长大。命终之后,即生忉利天或他化自在天,于四洲中果报最为殊胜,但此州没有佛法流传。现一般认为,此乐土可能是雅利安民族所追慕之祖先乡土的理想化。西牛货洲、东胜身洲与南瞻部州,生活环境依次变差,而以南瞻部州人生活最苦,烦恼最多,但这也正是佛法流传的中心地区。欲界六天,随其层次的增高,有情所享受的五欲六尘之乐也愈为殊胜,并各具不同的神通,如化乐天人可以随意变化出各种饮食、器具以供享受和娱乐,他化自在天人则只需令化乐天人变现,来供自己享乐。六欲天男女欢爱(行淫)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四王天、忉利天有情与人类相同,需要交合方可成淫;夜摩天人只需相抱;兜率天人只需相互执手;化乐天人只需互相对笑;他化自在天人则只需相互对视即可。至于色界与无色界有情,则已经舍离了男女、饮食之欲,住于不同层次的定境之中,享受着禅悦之乐。佛教认为,三界的一切有情都是“依食而住”的。对于有情赖以维持生命的“食”,本论将其分为四种,即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其中段食指需要分段食用的物质性的食物,如人类日常的饮食;其他三种则属于精神、感觉上的滋养作用。段食以香、味、触为体,仅欲界才有;其他三种食以有漏为性,遍于三界。
  (三)生与死:有情的生命流转过程
  本论将有情的一期生命历程分为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四个阶段,合称四有。其中,生有指有情脱离中有而托生于母胎的初一刹那;本有指有情从入胎之后,成长、出胎,经历童年、少年、青年、老年,直至命终之前的一期生命历程;死有指有情命终的一刹那;中有指死有与生有的中间位。关于有情由生到死的生命过程,在上一章的“十二因缘”中已有较详细的介绍,下面再对有情出生的形态以及中有的情状作专门的说明。
  本论将一切有情按照出生形态的不同分为胎、卵、湿、化四种。胎生指有情是在母胎内成长、发育后出生的,如人与哺乳动物;卵生指有情是从卵壳内出生的,如鸟类、爬行动物等;湿生指有情由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之地,依托湿气而产生者,如飞蛾、蚊蚰、蠓蚋等;化生指有情是无所依托而忽有的,如诸天、地狱的有情。就五趣有情而言,人与傍生皆兼有胎、卵、湿、化四种;地狱及诸天有情纯为化生;鬼趣有情有胎、化两种。
  中有(antarā-bhava)又称中阴,据本论卷九所载,位于中有位的有情,其身体由极微细的物质构成,肉眼不可见,但同类的中有众生和具天眼通的圣者则可以看到。其身形的形态与所要投生的本有形状相似,且不可转变。欲界中有的形量如五、六岁小儿;色界中有的形量则圆满如本有。欲界中有以香为食,故又称香阴(gandharva,又作食香、寻香,音译为健达缚、乾闼婆)。中有的身体没有对碍,而且诸根明利,对于将要投生之处,不论距离远近、有无障碍,均能澈见。一旦结生的因缘成熟,就会迅即投入母胎受生。中有的寿命一般为七天,最长不超过四十九天。中国古代习俗,人死后每七日作忌,而于四十九天结束佛事,即是依据此说。关于中有投生时的形态,本论说因所生之趣而有差别:天趣中有受生时是头朝上的;人、鬼、畜三趣中有受生时身体是横向的;趣向地狱的中有则是头下脚上倒行。此外,对于中有的投生过程与心理活动,本论还有这样一段描述:“如是中有为至所生,先起倒心驰趣欲境,彼由业力所起,眼根虽住远方,能见生处父母交会而起倒心。若男,缘母起于男欲;若女,缘父起于女欲。翻此缘二俱起瞋心。故《施设论》有如是说:时健达缚于二心中,随一现行,谓爱或恚,彼由起此二种倒心,便谓己身与所爱合,所憎不净泄至胎时,谓是己有,便生喜慰。从兹蕴厚,中有便没,生有起已,名已结生。”《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八,《藏要》第八册,第195 页。也就是说,中有在即将投生时,会在远处看到父母交会的景象,如果自己将投生为男性,就会对母起爱染心而对父起瞋恨心,如将投生为女性则情况相反;由于这二种倒心的作用,中有就会迅即投生结胎。如果将这段描述与弗洛伊德(Freud,1856~1939)精神分析理论中所说的“伊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恋父情结)”与“奥狄浦斯情结(Oidipous complex,恋母情结)”相比较的话,会发现两者的论述方式与理论目的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具体结论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或许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本论的记述看作是“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的一种东方式、宗教式的表达方式。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俱舍研究]《阿毗达磨俱舍论》

续-《●[俱舍研究]《阿毗达磨俱舍论》研究 第三章 有情论众生情状与流转之因》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对于中有的有无,部派之间是有争论的。大众部、分别说部、化地部都是不立中有的;而有部则坚决主张中有的存在。在这一问题上,世亲是赞同有部的,他在本论中引述了有部中有实有说的理证与教证:首先,从道理上讲,有情从一个地方死去而到另一个地方受生,在这两者中间必须有一个连续任务的担当者,即中有;假如没有中有的存在,那就决无从一处没而于别处生之理,因为从未见过有世间法,虽然有空间的间隔而仍可续生的。譬如谷等的相续,在种子与果实中间必须有芽、茎等的相续,而且在前后相续的过程中,必须是没有空间间隔的。如以因明三支立量,就是:宗:死生要处无间;因:以续生故;喻:犹如种果。对于有部的论证,大众部的学者提出质疑说:世间法的相续,不一定必须是无间而生的,比如物体在镜中成像,在空间上就是间隔而生的。对此,世亲驳斥说,镜中所成之像并不是实有之物,而且本物与镜像并非同一物,所以物体在镜中成像并不能说明实法的相续问题,这一譬喻是不能成立的。此外,有部还列举了《健达缚经》、《掌马族经》等经的经文,证明佛陀是认可中有之存在的《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八,《藏要》第八册,第185~190 页。
  二、器世间的构成
  (一)本论的时空观
  对于时间,本论并不认为其是一种实有的存在;关于空间,本论也不认为虚空无为是实有之法。因此,这里所说的时空观并不是讨论时间与空间本身的性质,而是探讨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过程及其空间构成的问题。
  本论以“刹那”为时间的最小单位。关于刹那的定义,本论说:“何等为一刹那量?众缘和合法得自体顷,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十二,《藏要》第八册,第259页。也就是说,刹那本身并不是实有的,它只能以物质的生成与变化来衡量:一个有为法在众缘和合而得到其自体的瞬间(有为法的自体是才生即灭的,所以这也是诸法自体存在的时间量),或者其发生一个极微的变化的时间,即为一刹那。这对于有为法的运动和变化来说是最为细微的,因此一刹那是“时之极少”。至于一刹那的时间究竟有多长,本论引述了阿毗达磨师的一贯说法:“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同上。可见一刹那的时间量是极其微细的。阿毗达磨师认为,除佛陀之外,其他有情是无法准确了知一刹那量的。以刹那为基本单位而成倍累加,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时间计量单位: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须臾);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以一昼夜有二十四小时标准,可以计算出古印度时间单位与现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一刹那约为0.0133 秒;一怛刹那约为1.16 秒;一腊缚约为1 分36 秒;一牟呼栗多约为48 分演培《俱舍论颂讲记》(中),第191 页。。而更大的时间计量单位——劫,是以人类社会中人寿的增减和器世间成、住、坏、空的变迁过程为标准来衡量的:人类的平均寿命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如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称为一中劫。一个器世间的成、住、坏、空各需二十中劫,合此八十中劫,称为一大劫。
  在空间上,本论以极微为色法存在的最小单位。关于极微的定义与性质,如上一章第三节所述。一极微量的大小,据推算,约为一亿分之七厘米演培《俱舍论颂讲记》(中),第186页。。以一极微为基本单位而以七倍渐次累加,可以得出不同的物质单位:积七极微为一金尘;积七金尘为一水尘;积七水尘为一兔毛尘(即如兔毫尖端的大小,以下略同);积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积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积七牛毛尘为一隙游尘(即隙光中肉眼可见的微尘);积七隙游尘为一虮;积七虮为一虱;积七虱为一麦;积七麦为一指(即人的指节,约合18.9 毫米);二十四指为一肘(约合454.4 毫米);四肘为一弓(约合1.84 米);五百弓为一俱卢舍(约合920 米);八俱卢舍为一由旬(约合7.36 公里)。
  对于宏观宇宙,佛教以“世界(梵语loka-dhātu,音译作路迦驮睹)”为基本的计量单位,即:以一须弥山、一日月、四大洲、欲界、色界诸天等为一个世界;合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是同成同坏的。佛教认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因而大千世界的数量也是不可穷尽的。
  (二)器世间的基本结构
  据本论所载,一个世界的中心为苏迷卢山(梵语sumeru-parvata,旧译作须弥山,意译为妙高山),此山位于大海中央,四面有咸海围绕。苏迷卢山的海拔高度、水下深度和广度均为八万由旬,山的北、东、南、西四面分别由金、银、吠琉璃、颇胝迦四宝构成。苏迷卢山的四面有四洲,也在咸海之中,为人类居住之处。世界的最外围是铁围山,高度与宽度均为三百一十二由旬半,水下深度也为八万由旬,由纯铁构成。在苏迷卢山与铁围山之间,有七重山、八重海相间排列。七重山分别是:(1)逾健达罗山,意译为持双山,因山有双峰而得名,高度与宽度均为四万由旬;(2)伊沙驮罗山,意译为持轴山,此山的最高峰有如竖立的车轴,高度与宽度均为二万由旬;(3)朅地洛迦山,意译为檐木山,檐木是印度的一种树名,此山的形状有如檐木,高度与宽度均为一万由旬;(4)苏达梨舍那山,意译为善见山,因此山壮丽美观而得名,高度与宽度均为五千由旬;(5)頞湿缚羯拏山,意译为马耳山,高度与宽度均为二千五百由旬;(6)毗那怛迦山,意译为象鼻山,高度与宽度均为一千二百五十由旬;(7)尼民达罗山,尼民达罗意译为持,是一种鱼的名称,此山的高度与宽度均为六百二十五由旬。这七重山水下的深度均为八万由旬,全由纯金构成。八重海在本论中均未个别命名,只说内七重名为内海,最外一重名为外海。须弥山外侧第一重海的宽度为八万由旬,其外七重成半数递减,即分别为四万由旬、二万由旬、一万由旬、五千由旬、二千五百由旬、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六百二十五由旬。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俱舍研究]《阿毗达磨俱舍论》

续-《●[俱舍研究]《阿毗达磨俱舍论》研究 第三章 有情论众生情状与流转之因》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人类所居住的四大洲的概况为:(1)南瞻部州,又名南阎浮提洲,由阎浮提河而得名,此河约在佛世时的僧伽施到舍卫一带。阎浮提本为古印度人对印度的自称,后来佛教东传,其范围就扩大到中国;到近代,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又有人认为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即为南阎浮提。据本论所载,此洲的形状为梯形,北广而南狭,北、东、西三边均为二千由旬,南面则只有三由旬半;住在此洲的人,脸形也是上宽下窄的。(2)东胜身洲,音译作毗提诃洲,因此洲人类的身相端严殊胜,故得此名。此洲形如半月,北、南、西三边均为二千由旬,东面只有三百五十由旬。此洲人类的面孔也为半月形。(3)西牛货洲,音译作瞿陀尼洲,因此洲人类用牛进行交易,故得此名。此洲形状为圆型,直径为二千五百由旬。此洲居民的面孔也为圆型。(4)北俱卢洲,俱卢意译为福地,指此洲人类所享受的福报是四州中最为殊胜的。
  此洲形状为四方形,四边均为二千由旬,其居民的脸孔也为四方形。四大洲的旁边又各有二中洲:属南阎浮提洲的名为遮末罗(猫牛)洲与筏罗遮末罗(胜猫牛)洲;属东胜身洲的名为提诃(身)洲与毗提诃(胜身)洲;属西牛货洲的名为舍搋(谄)洲与嗢怛罗漫怛里拏(上仪)洲;属北俱卢洲的名为矩拉婆(胜边)洲与憍拉婆(有胜边)洲。以上各洲均有人类居住,但也有说遮末罗洲或筏罗遮末罗洲为罗刹所居。此外,在南瞻部州中,从中印度向北,有九重黑山,再往北为大雪山(近于现在所说的喜马拉雅山),再向北则为香醉山,传说此山散发香气,人闻之即醉。在大雪山与香醉山之间,有一无热恼池,池中蓄满八功德水(指此水具有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八种殊胜功德),为龙王所居。南瞻部州之下二万由旬,为无间地狱,其大小与南瞻部州相同。无间地狱之上层层相叠,为其他七大地狱。
  依《俱舍论》所说,日、月的高度是相等的,均位于须弥山的半山腰,距地面四万由旬。日轮为直径五十一由旬的球体,由颇胝迦宝火珠所成,故炽热;月轮为直径五十由旬的球体,由颇胝迦宝水珠所成,故清凉。其他星体则大小不一,大的有十六由旬,小的只有一俱卢舍。
  本论由日月的运行,还论及许多关于天文、历算的问题,如四大洲时差的形成与季节的变化,三际的划分方法(古印度将一年分为热、雨、寒三际,不同与中国的四季说),昼夜的增减规律,月轮圆缺的形成原因,等等。为免繁琐,此处不再一一详述。
  须弥山为欲界天人的居所。按照本论的描述,将须弥山从海平面向上至半山腰(距地面四万由旬处),每隔一万由旬分为一层,共计四层,每一层的山体四面均有向外突出的部分,围绕须弥山而住。由下至上:第一层向外突出一万六千由旬,有名为“坚手”的药叉神居住;第二层向外突出八千由旬,有名为“持鬘”的药叉神居住;第三层向外突出四千由旬,有名为“恒憍”的药叉神居住。以上三层的诸神皆为四天王的部众。第四层向外突出二千由旬,由四大天王及其眷属居住。四大天王分别居于此层的四方:东方为持国天王,南方为增长天王,西方为广目天王,北方为多闻天王。此外,持双、持轴等七金山中也有天人居住,属于四天王所统摄的村邑。四天王统率这些神将,时刻守护着世界。须弥山顶峰为三十三天所居。佛教所说的三十三天,指帝释天居于中央,其四面各有八天,合计共三十三天,而不是三十三层天之意。三十三天的中央为帝释天的都城(金城),城墙为纯金所筑,高一由旬半。金城内宫殿林立,皆以众宝严饰,极其富丽堂皇。城中央为善见宫,呈四方形,周长为一万由旬。
  城中还有一座最为华贵的殊胜殿,周长一千由旬,为帝释天的住处。城外四方有四个林苑,每个林苑的周围又各有四个广场,是三十三天演武、娱乐之所。此外在金城外的西南角还有一座大善法堂,是天人集会评定世间善恶、商讨劝善之道的处所。三十三天以上的欲界诸天与色界诸天皆在须弥山上方的空中居住,称为“空居天”,从下至上依次为忉利天、夜摩天乃至色究竟天。至于无色界,因其中没有色法的存在,也就没有器世间相可言。
  此外,本论还特别强调了世界的无限性。也就是说,以上对器世间的描述只是就某一单位世界而言,但实际上“色究竟天上复有欲界,于欲界下有色究竟”《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八,《藏要》第八册,第175 页。,整个宇宙是重重无尽、没有边际的。
  三、世界的成坏过程
  佛教认为,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没有边际的。因此,就整个宇宙而言,并不存在其如何产生与消亡的问题;但每一个具体的单位世界,则是按照成、住、坏、空的基本规律运动、变化的。佛教宇宙观与现代天文学理论的最大差异是,佛教并不将器世间的成坏看作一个纯客观化的过程,而认为其与有情的业感是紧密相关的;而且,有情的共业所感是器世间生成与变迁的根本原因。因此,在佛教看来,器世间的形成与有情的产生虽然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别,但实际上是一个相互交感的共同过程;同样,器世间的坏灭与有情世间的消亡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一)器世间的形成与有情世间的产生
  依本论所述,在器世间产生之前,只有广袤无际的空间,佛教称之为空轮。空轮中充满了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只不过此时尚未结合成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其后,由于有情业力的增上作用,物质元素聚合成为疾速流动的气态物质,称为风轮。风轮的广度极大,无法用数字来说明,其厚度为一百六十万由旬。风轮形成之后,由于有情业力的作用,气态物质逐渐凝结为液态,而在风轮之上形成水轮。水轮在尚未完全凝结时的厚度为一百一十二万本论中所记的数字是十一亿二万,但古印度“亿”的概念与现在不同,古印度的一亿相当于现在的十万。由旬,后来由于其他业风的抟集作用而逐渐凝结成型,其成型后的厚度变为八十万由旬。
  水轮所减少的三十二万由旬的物质继续凝结为固态,而在水轮之上形成金轮,此金轮的厚度即为三十二万由旬。水轮与金轮的广度皆为一百二十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其后,由于众生业力的招感,在此金轮之上,逐渐有九山、八海、四洲及诸大地狱等器世间的形成。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俱舍研究]《阿毗达磨俱舍论》

续-《●[俱舍研究]《阿毗达磨俱舍论》研究 第三章 有情论众生情状与流转之因》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当然,由于诸天是人天善法与世间禅定修习所获的果报,因此早期佛教对“生天”还是有所肯定的。早期佛教(包括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与后来的大乘佛教对于“生天”的看法是有所不同的。“生天”本是古印度社会的一种普遍信仰,而为佛教所吸收。佛教的早期教法以涅槃为中心,而对在家信徒的教化则以生天为主,施论、戒论、生天论并称为对在家信徒宣教的三大论,“念天”也被列为“十念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非常、念死)之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佛教早期的教法是以阿罗汉道为中心的,而清静离欲是阿罗汉道修行的必须条件,但这对于在家的佛教徒而言并不容易达到。在后来的大乘佛教中,特别是净土信仰兴起之后,虽然肯定人天善法的修习是佛法的基础,但并不主张将生天作为修行的目标,而是更多地强调佛教净土与天道的本质区别,认为生天虽然可以享受天福,但仍在六道轮回之中而并非究竟解脱之果(位于兜率天内院的“弥勒净土”在本质上属于佛教净土,应另当别论)。
  或许从现代人的常识性观念来看,本论对世间的种种描述或许有不少神话式的、甚至超出想象的成分,但笔者并不主张这是佛教出于教化目的而有意制造的——佛教始终是将“如实”作为一贯的理论原则的。本论中的这些描述,至少在佛教本身以及当时的印度社会看来,是具有其真实性的。
  再次,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知识与科学观念的发达,有不少人将佛教的宇宙观与近现代天文学、地理学理论进行比较,试图对佛教的宇宙观给予科学化的解释。但会发现,佛教的宇宙观固然与近现代科学知识有某些不谋而合之处,但也有不少说法是难以相互符合或一一对应的。对此,杨白衣先生在《俱舍要义》一书中曾有过较中肯的评价:“总之,佛陀为理智的道德的宗教家,他有他的中心工作,所以上述的世界观有些与现在的科学、天文、地理有所出入,但我们要知道佛教的这种安立,大抵是引用时代的传统。从不违现代世俗的立场,接受或否定他,但绝不可牵强附会了事,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现代佛学丛刊》第22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年版,第182 页。吕澂先生认为:“世亲的宇宙论,无疑是受到当时天文学的影响,反映了当时印度天文学的发展水平的。”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164 页。但佛教界人士多认为,佛教对世界的描述是源于佛陀和其他佛教圣者的现量所证,是具有其真实性的;而且从大乘佛法的基本原理来看,一切世间的形态都是随着众生的自心与业力而显现的(比如佛教认为,大海在人类眼中是水,而在鬼趣众生看来则是脓血,等等),因此并不存在一个绝对正确的解释世间万物的“标准模式” 。参见索达吉堪布《俱舍问答》第322 条, 电子书, 下载自“ 智悲佛网” :http://www.zhibeifw.com/book.htm#.鉴于佛教的宇宙观是整个佛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佛教的禅定理论与其三界观就是密不可分的),笔者认为,佛教的宇宙观与现代科学理论尽可以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适用范围内成立和应用,既不宜过于强调二者之间的对立,也不必勉强苛求其同;而佛教宇宙观所蕴涵的合理内核与古老智慧,诸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关系以及主体的能动作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提倡人类心灵的自我净化,等等,则是值得今人重视与借鉴的。
  第二节业:轮回之亲因
  一、业的基本构成及其体性
  上一节所述《世间品》的内容是广明有漏之果,属苦谛;下文所阐释的《业品》与《随眠品》分别分析有情轮回于有漏世间的亲因和疏缘,属集谛。业(karman 或kriyā,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义,包括有情思想、语言、行为等一切身心活动。之所以称业为轮回之“亲因”,是因为业是形态各异、苦乐各别、层次不同的诸有情形成的直接原因,如本论所说,各类有情“非由一主先觉而生,但由有情业差别起”《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十三,《藏要》第八册,第281页。。演培法师认为:“如据佛陀的真意说,业不仅是依附于生命的一种力,而实可以说为生命营求自己创造时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演培《俱舍论颂讲记》(中),第215 页。
  关于业的基本构成,各派阿毗达磨师的分析方法是大体相同的:首先将业分为思业与思所作业(也称作思已业)两种,思业是有情的意志与思想活动,思所作业指由思想所发动的行为和语言;然后再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将思所作业分为身业和语业,这样就成为意业、身业和语业三种;而身业和语业又分别包含了表业(可以表现于外的)和无表业(内在于有情身体而无法具体表现出来的)两类,这样就形成了五业的基本分类方式:意业、身表业、身无表业、语表业与语无表业。如下表所示:
  业—思业意业
  思所作业—身业—身表业
  身无表业
  语业—语表业
  语无表业虽然分类方式相同,但在业体论——基本五业以何为自体、基本性质如何的问题上,有部和经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总体而言,有部在业体问题上坚持了其在诸法假实问题上的一贯主张,认为这五种业是各有其实体的;经部则认为,他们都是依思心所的分位而假立的,并没有独立的自体。分别来说,对于意业,有部和经部都认为其是以思心所为体的,但经部又进一步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认为只有审虑思与决定思才能构成意业,也就是说,意业并非泛指一切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审慎考虑而决定的心理活动才成其为“业”。身表业,有部认为是以特定的形色(身体的形态)为自体的,其主要理由是,显色与四大种均是无记性的,因而不能立为身表业的自体,而形色则可以作善、恶、无记的三性分别。但如上一章第三节所述,本论认为形色只是由于显色极微的不同排列而形成的,并没有独立的实体可言。
  经部认为,身表业是以动身思(发起身体动作的心理活动)为体。语表业,有部认为是以言声为体的,经部则主张以发语思(发动语言的心理活动)为体。对于身、语二种无表业,有部认为均是以大种所造的无表色为体,属于色法的范畴;经部则主张二者都是依思心所种子的分位而假立的,属于心理活动的范围。如下表所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5 06: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