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60|回复: 23

求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22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我是新人,所以对修行的过程没有新的认识。我以前一直认为: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求同修给指导我的思想如何扭转到以悟为修的路上来?
发表于 2015-2-22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所有的佛经都弄懂就可以了。至少要弄懂一部佛经。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2-22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拜佛读经求涅槃求解脱,学的是菩萨行。而以悟为目的的禅宗是教外别传。这两种修行模式不能转换。

点评

此说有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行六度,是为菩萨行,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教外别传者,行佛之心印,怎么会不是菩萨行,所以不懂得不要乱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3 15:37
多谢师兄指教!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3 15:28
发表于 2015-2-22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 于 2015-2-23 00:10 编辑

師兄您好:
您說
我以前一直认为:
修为成佛,在求!
悟为明性,在知!
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
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末學認為:
修學佛法在明心見性,
因為我們有太多煩惱,
有煩惱就會造成苦,
以這個原因生生不息所以才會有輪迴,
人生在世有許多苦,所謂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僧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一切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在困擾自己,
由於我們被這些世俗塵緣愛恨情仇所障礙,
怎麼說?

人在世間常常會為一些事情耿耿於懷,
但幾年後回頭來看卻又覺得沒有必要。

有時只要心態一轉,
自然能放下,
常常為了"得到"而去爭,
或者生悶氣、以言語謾罵發洩情緒、拳打腳踢破壞東西......,
但等到冷靜下來卻又覺得沒有必要得到,
只是一口氣在胸不自覺、忍不住。

我們學佛是為了讓我們明白:
一切有為的事物
都是如夢境如幻想
並且是轉瞬即逝
一切無常。

無常! 無常!
何謂無常?

一切事物變化如滄海桑田、物換星移,
如同四季變化,
如同天氣變化,
今天晴天,明天雨天,後天下了大雪,
人生沒有常常都是一樣不變的,
今天學習了善法,
明天就不是今天的自己,
因為和昨天的自己不一樣。

所以說: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昨天生活一切正常,
今天卻得知自己生了癌症,
但是昨天的自己不知依然生活自在,
只是因為今天自己知道得病,
心情上就轉變成恐慌、憂傷、不接受、擔心。

所以應該要知道一切事物不會一成不變,
我們學佛的人,
就是要學習如何看開一切事物,
不要自尋煩惱,
若得病,
除了做治療服藥之外,
不要成天擔心害怕自己的病如何如何,
擔心並不能治病。

修行為的是明性,
明性則悟一切都是虛幻無常的,
我們不要執著在不該執著的事物上,
為了轉瞬即逝的事物耗費心力浪費光陰。

因為我們仍然受這些事物所擾,
佛又稱為覺者,
就是覺悟的聖者,
為我們制訂了律,
律是一個依循。

例如:說殺生是不對的,
本來一切生物都是有生命、有知覺、有感情、有想法,
為何人們將他們殺掉吃其血肉自以為美食,
又說人有智慧所以跟其他生物不一樣,
我們有權力決定其生死,
這是不對的,
但是以前的人傳出的習慣,
我們出生以來都是這樣,
所以習以為常,
自以為本來這樣,
事實根本是誤人誤己、遺害後世!
佛知道這種弊病,
所以訂一個戒律"不殺生"
不知道道理的人只要照著戒律去做,
至少能導其至正道。

因為許多人會與長年習慣有矛盾,
為何大家都這樣?
我們卻不行?
有些人就是不明這個道理,
老師制定這個規範反正遵守就行了,
所以說依規範做,
眾人比較有依據,
不用再爭論。

若明白道理不用設置戒律,
我們自然就這麼做,
就是因為有許多人不能明白道理,
才制定了戒律這個規範,
主要是在約束身口意,
不要因為不懂道理而做錯事了。

修行為的是什麼?
為的是明心見性,
若明心見性者,
自然為覺,
覺得透徹則稱覺者。

若悟則行為就會改變,
遇人遇事心態想法也會不同,
不履邪徑,
沒有邪思、邪見,
自然生律。

師兄說的沒錯:
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
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但是,
修为成佛,不在求!
若求成佛則有執著,
有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者,
不能稱為覺者。


一切事物不應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們為的是明白世間的真理。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慚愧末學 合十

点评

多谢师兄指教!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3 15:30
发表于 2015-2-22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开悟就要读楞严经。虚云大师,宣化上人都是倡导读楞严经的。
开悟可以看宣化上人的楞严经浅释,圆瑛大师的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认真地读一定可以开悟的。

点评

谢师兄指导!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3 15:31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5-2-22 20:36
师兄拜佛读经求涅槃求解脱,学的是菩萨行。而以悟为目的的禅宗是教外别传。这两种修行模式不能转换。

多谢师兄指教!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南无阿米陀佛。互相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3 17:10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发表于 2015-2-22 23:24
師兄您好:
您說
我以前一直认为:

多谢师兄指教!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5-2-22 23:37
想开悟就要读楞严经。虚云大师,宣化上人都是倡导读楞严经的。
开悟可以看宣化上人的楞严经浅释,圆瑛大师 ...

谢师兄指导!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3-3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5-2-22 20:36
师兄拜佛读经求涅槃求解脱,学的是菩萨行。而以悟为目的的禅宗是教外别传。这两种修行模式不能转换。

此说有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行六度,是为菩萨行,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教外别传者,行佛之心印,怎么会不是菩萨行,所以不懂得不要乱说

点评

六度是菩萨因地修行的方法。参禅是禅宗明心见性的方法。怎么是相同的呢。都是菩萨但是不同的菩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3 17:25
发表于 2015-3-3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师兄参考憨山大师,虚云大师论述,说的很清楚

点评

多谢师兄!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3 15:46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认得曹溪路 发表于 2015-3-3 15:39
建议师兄参考憨山大师,虚云大师论述,说的很清楚

  多谢师兄!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3-3 15: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师兄的观点是正确的,没必要改变。读楞严经就知道如何修了。

点评

多谢师兄!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3 15:57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悟佛知见 发表于 2015-3-3 15:52
楼主师兄的观点是正确的,没必要改变。读楞严经就知道如何修了。

多谢师兄!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3-3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农民 发表于 2015-3-3 15:28
多谢师兄指教!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米陀佛。互相学习。
发表于 2015-3-3 17: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去求观世音菩萨, 他真的会度你
发表于 2015-3-3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认得曹溪路 发表于 2015-3-3 15:37
此说有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行六度,是为菩萨行,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

六度是菩萨因地修行的方法。参禅是禅宗明心见性的方法。怎么是相同的呢。都是菩萨但是不同的菩萨。

点评

呵呵,菩萨就是要明心见性,保任不迷失行六度,阿罗汉不用明心见性,菩萨那就是要明心见性,见的什么性,佛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3 18:37
发表于 2015-3-3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认得曹溪路 于 2015-3-3 18:38 编辑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5-3-3 17:25
六度是菩萨因地修行的方法。参禅是禅宗明心见性的方法。怎么是相同的呢。都是菩萨但是不同的菩萨。

呵呵,菩萨就是要明心见性,保任不迷失行六度,阿罗汉不用明心见性,菩萨那就是要明心见性,见的什么性,佛性。菩萨道是干嘛?就是要成佛

点评

阿罗汉菩萨都要证般若菩提。都要证明心见性。不过阿罗汉的归宿是涅槃。菩萨要自度度众生,毕竟成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4 10:22
发表于 2015-3-3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参禅与入定-虚云老人在终南山的故事


绍云老法师 开示


    他老人家(虚云老和尚)中午休息时,有时也打昏沉,头向前俯,甚至打鼻鼾。有一次,我们听到他在打鼻鼾,便偷偷地离开,拿着房里面的果品到外面边吃边玩。当他醒后,就逐件事来骂我们。我们问:「刚才您老人家不是睡着了打鼻鼾吗?你怎么会知道呢?」他说:「你心里面打几个妄想我都知道,你拿东西到外面吃,我会不知道吗?」自此以后,我们才相信悟道了生死的人,已经破了五蕴。见他是睡着了,其心思却是明明了了,清清楚楚的。

    我们也借着机缘问了他老人家在终南山住茅蓬的事迹。
    当年,他老人家六十七岁,在终南山住茅蓬。戒尘法师,是一位讲大部经的法师,听说老和尚在高旻寺开了悟,便到终南山茅蓬找老和尚辩论禅宗的机锋语。老和尚听他把话说得很大,便对他说:「你的机锋辩论虽然很好,但这个不是你自己真正功夫,在生死根本上作不了主,阎王老子不会放过你的。不要再多辩了,咱们俩坐坐看吧。」于是他们两人就在茅蓬里打坐。老和尚一坐,就是七日七夜,如如不动。而戒尘法师只坐了半天,双腿已痛得不得了,心里的妄想更是烦躁不安。
    戒尘法师每天都绕着老和尚走几圈,好不容易才等到第七天,老和尚终于出定了。
他问老和尚:「您在定中,是有觉知,还是没有觉知呢?若是有觉知的话,就不名为入定;如果没有觉知的话,那岂不是枯定,不就是所谓的死水不藏龙吗?」老和尚说:「要知道禅宗这一法,原不以定为究竟,只求明心见性。若是真疑现前,其心自然清净。由于疑情不断,所以不是无知;也因没有妄想,所以不是有知。虽然没有妄想之知,但就是一支针掉在地上,也能听得清清楚楚;你每天绕着我走几圈,我都知道,只因疑情之力,不起分别而已。虽然不起分别,因为有疑情在,功用不断,所以不是枯定。虽然不是枯定,这亦只不过是功用路途中事,并非就是究竟的。所以过去这七天,我只是觉得好像一弹指间就过去了,如果我一生分别心,便会出定了。参禅办道的人,必须将此疑情,疑至极处,一旦因缘时至,打破疑团,摸着自家鼻孔,才是真正的道契无生啊!自此以后,戒尘法师就一直跟随着老和尚,对他老人家非常信服和尊敬了。

    后来,有一次,老和尚入定十八天;山上其它人知道了,都来参拜他。他感到厌烦,于是他们俩便背着背架子朝峨嵋山去了。一天晚上,他们俩在一个没有人住的小破庙过夜。老和尚说睡到半夜时,戒尘法师有跳蚤在他身上咬,他就把跳蚤放在地下,跳蚤摔倒地上,把腿摔掉了,老和尚在定中听到那跳蚤叫得很惨。翌日,老和尚就将此事查问戒尘法师,他听后感到很惊讶,心想:「竟然连我放一只跳蚤在地上他都知道,而且还听到跳蚤的喊叫声,定中的功夫真是了不起啊!」可知身心清净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议。
    后来他们俩一起到云南去开办道场。当时五七年,云居山有一些八十多岁的老师父都知道这些事情的。他们说那位戒尘老法师也很了不起,后来是预知时至,先行向大众告过假后,坐着往生的。

*********************
话头禅
    从宋代开始盛行,其实这个最简单,最常见的话头是念佛是谁四个字,但关键不在这四个字,是疑问,叫疑情,是一种情绪,在念佛是谁这四个字出现之前先出现,这是关键。比如说,有人敲你家门,你第一时间会产生疑问,接着出现〔谁啊〕两个字。参话头就要你咬着这个疑问情绪不放,这种疑问情绪属于苦情,怎么说?你对于不知道的事情产生疑问,当你知道答案的时候,那肯定就起欢喜心了,所以,反过来看,这个疑问情绪就是苦情。这么一看,这个参话头是直接忽略了前面的文字妄想和注意力,直接用功在苦情上。所以修法很简单,从你打坐开始,尽量咬住这个疑情,念佛是谁?我是谁?就是这个疑问,把他当做一种情绪,始终咬着不放,并不是让你念佛般把这几个字反复的念,而是把疑问的情绪引出来。不但要在打坐的时候抓住疑问,还要在平时生活当中也不要放下,一直抓着疑问情绪走,乃至到24小时不断。这样下去,淫欲可以灭,五根境界也一个一个破灭,当你抓着疑问可以打坐3天4天5天甚至更多天的时候就是三禅了,当你参到疑问破灭,就是开悟,有明显的过程,之后就进入四禅,唯有欢喜心的境界。
************************

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明了!多谢师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4 14:35
发表于 2015-3-4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认得曹溪路 发表于 2015-3-3 18:37
呵呵,菩萨就是要明心见性,保任不迷失行六度,阿罗汉不用明心见性,菩萨那就是要明心见性,见的什么性, ...

阿罗汉菩萨都要证般若菩提。都要证明心见性。不过阿罗汉的归宿是涅槃。菩萨要自度度众生,毕竟成佛。

点评

阿罗汉都要明心见性了?你去阿含部找下看有这词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4 12:23
发表于 2015-3-4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5-3-4 10:22
阿罗汉菩萨都要证般若菩提。都要证明心见性。不过阿罗汉的归宿是涅槃。菩萨要自度度众生,毕竟成佛。

阿罗汉都要明心见性了?你去阿含部找下看有这词没

点评

你见到的阿罗汉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4 14: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2: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