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87|回复: 0

[弘法探讨]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心灵的净化(释显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8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心灵的净化(释显如)
心灵的净化
释显如
“心灵”并不是“心脏”,却也不容易界定它是什么,平常所说的“心心相印”、“心乱如麻”、“心细如丝”、“心烦意乱”、“心术不正”等等,都不外指这个“心灵”,它会感觉痛苦、快乐,它会遐想、思维、推理,它会升起自尊、自卑、焦虑、恐惧和忧愁,它也会猜疑、嫉妒、嗔恨……。古人所说的七情──喜、怒、忧、惧、爱、恶、欲,或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各种情绪,其中表达心灵快乐的成份并不多;固然有可能大部份的时间是喜,少部份的时间是怒、忧等心情,但是这样的的人似乎不多,通常我们总是不满意自己的心灵状况,不是沉闷就是烦躁、不安、不轻松,甚至无聊,日复一日,总盼望有什么“清心”的方法。
为什么会心神不宁?简单说就是我们有太多的事情“放不下”,进一步说就是我们把很多不重要的当成重要的,把很多不必要的当成必要的,而又难于放弃我们认为重要或必要的东西,于是无所不牵挂。孩子出门,我们担心有什么意外;心上人的一言一行,我们要留意推敲,是否“变心”、“不忠”,或怕让对方觉得不够“知心”;别人稍有称赞或批评就引起高兴不高兴、划分友敌;对别人的闲言闲语,心怀芥蒂、愤愤不平;有得有失,心里也跟着兴奋或沮丧一番,可以说是“触境系心”,难得有平静安然的时候。
有一个叫杰克的年轻人到一家工厂去做事,他发现负责分配钉子的人脾气很坏,每个工人都嚷:“喂,比尔,丢点半寸长的钉子给我。”比尔向来穿西装,杰克猜想他一定觉得自己比穿工装的技工稍为高级一点,他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别人没有像他想像的那样去尊敬他,所以当杰克需要钉子时,他便走到比尔跟前说:“对不起,白先生,你可以不可以给我一点半寸长的钉子。”结果,杰克是全工厂里比尔唯一友善的人。
这个例子说明:尊重对方也可以得到对方的回敬。我们赞赏这位年轻人的洞察和同情的心,但我们并不鼓励这种期待受尊重的心,这种有所求的心──高昂的自我感,是心灵不安的祸源之一,只有消除这种名誉的企求心,同时又能尊重他人,才是心安之道。内心充实的人,没有依赖这些外加头衔的需要。毕竟,各尽其职,何必自以为高人一等?行善何必期待“慈善家”的美名?
心灵不宁,主要是我们生活在不良的习气之下,这些习气就是自身的无知和环境的熏陶下养成的成见、情感和意志的耽溺。人与人间常见的习气就像那位比尔一样,凡事以自我为中心,随时都在寻求周围人的认同,同时又要表现自己的优越感,常常拿自己和周围的人比,疑神疑鬼,不甘人后,一不如意就闹情绪。小时候,我们要在“恨铁不成钢”的爱心之下,学做小大人、乖孩子,有兄弟姊妹则又难免怪父母偏心而怀怨;在学校学的是应付考试的功夫,而不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同学之间则以成绩分高下,“人生的目标”在考试的高压之下,窒息而死,难得有几个知交,也不知什么是“人格”;到了办公室或工厂,一方面要忍受上司的派头,又要应付同僚之间的是是非非;男女之间,把交友当做交情人,只许我是对方心目中的第一──争宠,敌视、嫉妒任何靠近的人;即使结了婚,也是活在互相监视的小天地里,没有安全感;等到生儿育女,又是轮到自己“恨铁不成钢”的时刻。试问这样的心灵,那有轻松自在的时候?虽然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表现出来的却是有我无人的横行态度,主宰别人、争面子、争一口气,经不起他人批评──闻过则怒,容不下他人──满腔疑妒,互相打击,导致“怨憎会苦”的日子不断,还代代相传。
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和各种传播媒介等的影响,囤积各种矛盾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不觉得这些观念和行为有什么不对劲,但是生活就是不快乐;或者觉得某些观念或行为不合理,却怕人讲话,勉强去屈从这些观念和行为,结果日子过得像个闷葫芦一样难受,甚至衍生各种疾病。解除心灵的困扰,不可能把不顺心的环境通通消灭,也不可能逃到万事如意的环境,只有从改造自己的习性下手──摆脱“争面子”、“自我膨涨”等的心理罗网和一些不必要的情绪。这不是教人冷酷、不要脸,冷酷和厚脸皮反而是严重的自私。
另一方面,我们缺少承认自己的缺点和称赞别人优点的勇气,我们有的只是一些无意义的谦虚(也许怕引起别人嫉妒、受人陷害吧!)和言不符实的空泛称赞,(广结善缘?)对自己的缺点遮遮掩掩,对别人的优点指指点点,把自己弄得小器小量,心胸不开朗,自然也不会安宁。
凡事有因有缘,要净化心灵就要先观察造成心灵不净的因缘在那里,然后设法改善这些因缘。通常是意识形态影响我们的言行,明显的问题可以直接探讨我们的意识或潜意识的动机,但是微细的部份就要从外表的言行、情绪感受、念头奔驰,逐渐深入去推溯内在的根柢,勘破这些“妄执”的束缚,净化心灵才能做得澈底。贪爱、嗔嫉和无知可以说是心灵不净的共同根源,但表现在每人身上的不良习性却不尽相同,每一个人要从自己的言行中去觉察这些烦恼的触须,烦恼的根源才有脉络可寻,否则只知要断贪嗔痴,还是无从下手。
净化心灵要从小处着手,积少成多,这是脚踏实地的功夫,没有一步登天的事。
(1988.10.《新雨月刊》第17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7 22: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