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89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3-11-1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2-13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經】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摘自《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
【演】此土有不常值佛苦者。諸佛出世。如優曇華。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故。不聞說法苦者。不常值佛。法亦難聞。萬劫千生。如聾如瞽故。惡友牽纏者。不獨淫朋匪友。怙惡增非。即勸策世善。遮障真乘。皆為惡友故。群魔惱亂苦者。天魔陰魔。及與心魔。乃至煩惱及死。八萬四千魔軍故。輪迴不息苦者。往來六趣。匍匐四生。如汲井輪。互為高下故。難免三途苦者。淪溺三途。如己舍宅。乃至一念瞋心。即地獄因。一念癡心。即畜生因。一念貪心。即餓鬼因故。塵緣障道苦者。四事供給。助道資緣。一有不周。難於進行故。壽命短促苦者。長年者。不過八九十以皆亡。短命者。大都二三十而早夭。更有今日不知明日事。上床別了下床時故。修行退失苦者。此土業風浩大。塵境粗強。欲潔偏染。求升反沈故。塵劫難成苦者。此土修行。多劫多生。方蒙解脫故。
【疏】四土苦樂。略如天台教中說。
【鈔】所謂見思輕重。同居苦樂。體析巧拙。方便苦樂。次第一心。實報苦樂。分證究竟。寂光苦樂。文繁不敘。
【疏】問。菩薩捐棄五欲。雖輪王不以為樂。憫念眾生。雖地獄肯代其苦。何得捨苦眾生。自取樂土。答。智者十疑論中詳明。又更有取捨多說。不可不辯。
【鈔】論云。菩薩未得無生法忍。不能度生。喻如破舟拯溺。自他俱陷。求生淨土。得無生忍已。還來此世。救苦眾生。乃克有濟。故初心菩薩。必先捨此苦處。生彼樂處。據此。則捨苦者。正欲拔眾生之苦。取樂者。正欲與眾生以樂也。自利利他。是菩薩道。豈二乘獨善之可儔乎。又多說者。圭峰釋圓覺。種種取捨。皆是輪迴。謂如捨此娑婆。取彼淨土。而大梅亦云。捨垢取淨。是生死業。故今辯云。此等語言。非不極致。但得旨則號醍醐。失意則成毒藥。盡令而行。何但捨娑婆垢。取極樂淨。為取捨也。縱謂我土惟心。而捨境取心。亦取捨也。縱謂我無取捨。而捨此有取捨。取彼無取捨。亦取捨也。亦輪迴生死業也。
【演】得旨則號醍醐失意則成毒藥者。圭峰大梅之旨。不過掃人取捨之情。蕩人垢淨之見耳。是應病發藥。但除其病也。若執無淨穢。無取捨為極則。是執藥成病。反為毒藥也。
【鈔】寧知理無分限。事有差殊。理隨事變。則無取捨處。取捨宛然。事得理融。則正取捨時。了無取捨。故菩薩雖知一切法平等不二。而示苦樂境。開取捨門。權實雙行。理事無礙。
【演】甯知下。伸正意。理無分限者。無淨無穢。無取捨也。事有差殊者。淨穢迢然。取捨歷然也。理隨事變無取捨處取捨宛然者。所謂雖知無妄可斷。不妨斷其妄想。雖知無真可證。不妨證彼真心也。事得理融則正取捨時了無取捨者。所謂雖云斷妄。而了知妄想全空。雖云證真。而了知真如非有也。權實雙行事理無礙者。知一切法平等不二。實也。理也。而示苦樂境。開取捨門。權也。事也。平等即苦樂。苦樂即平等。不二而取捨。取捨而不二。雙行無礙也。
【鈔】斯論且置。今汝自審。果能糟糠臭腐以為飲食。不異膏粱否。廁溷坑井以為床榻。不異華堂否。木皮草葉以為衣服。不異羅綺否。虎兕熊羆以為伴侶。不異父母兄弟否。冬坐冰雪。不異繒纊否。夏暴烈日。不異涼風否。乃至地獄中銼燒舂磨。不異入第三禪否。異類中行。不異遊戲否。如其不然。宛爾凡夫。何得妄以大聖人過量境界而為己有。取快一時。流害無盡。應聞此語。生大悔恨。起大覺悟。涕淚悲泣。求生淨土。故苕水評圭峰疏。謂忻厭取捨。雖謂迷真起妄。亦能順教成功。但知全修即性。則忻厭本空。況安養一門。諸佛共讚。往來法界。彌顯唯心。託彼勝緣。速登寶覺。實生物歸棲之正路。乃聖人汲引之妙權也。
【演】故苕水下。引古證結。亦能順教成功。則無取捨處。不妨取捨宛然。欣厭本空。則正取捨時。了無取捨也。況安養下。重覆發明。往來法界彌顯唯心者。往者。往生淨土。來者。迴入娑婆。而實往無所往。來無所來。彌顯唯心之妙。若執定唯心。不信往來者。則既無往來。何法唯心。雖名唯心。非真唯心也。託彼勝緣速登寶覺者。以凡夫欲登寶覺。必具二種。一者因勝。具足一乘種子故。二者緣勝。諸佛菩薩作外緣故。若內因雖具。外緣不勝。如木有火。不假鑽燧之緣。不能自燃其木。修道亦然。雖具一乘因種。若無彌陀勝緣。不能速斷輪迴。登無上覺也。權曰妙者。以是即實之權故。蓋權外無實。實外無權也。
【疏】稱理。則自性無染。是無有眾苦義。自性常淨。是但受諸樂義。
【演】自性無染者。從本以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自性常淨者。常恒不變。淨法滿足故。
【鈔】染是苦義。淨是樂義。自性無染常淨。是無苦常樂也。
【演】染是苦義者。以苦者。是逼惱義。煩惱染污淨心。即逼惱故。
淨是樂義者。以樂者。暢悅義。淨心不為逼惱。即暢悅故。
【鈔】華嚴六地觀察無明。以無明至六入是行苦。觸受是苦苦。餘是壞苦。我今此心。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等。成無苦義。無此十二支。即真解脫。成受樂義。經云。無上菩提法樂。無上涅槃寂靜樂。皆樂義也。
【演】華嚴六地觀察無明者。六地菩薩。以十種相。觀諸緣起。所謂星羅十門。月滿三觀也。今鈔所引。乃是第七三苦聚集觀。
無明等者。於理不了。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此二支屬過去因。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長。為六入。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此五支屬現在果。於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此三支屬現在因。從業起蘊。為生。蘊熟蘊壞。為老死。此二屬未來果。
無明至六入是行苦者。以前五遷流相顯故。觸受是苦苦者。觸受二支。觸對生苦。以因苦緣。生於苦心故。餘是壞苦者。餘但壞樂。故名壞苦。老死壞生。亦名為苦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