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85|回复: 2

[佛经文档] 【經】舍利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3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

  【經】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疏】先釋依者。順上文故。亦令眾生生忻樂故。苦者。逼惱之義。為四諦首。眾苦者。諸經論開有三苦。八苦。十苦。百一十苦。又約二種生死。則變易亦苦。況其餘者。以苦事非一。故曰眾苦也。諸樂者。如經所陳二種清淨莊嚴。亦以樂事非一。故曰諸樂也。極樂者。以諸國苦樂有其四種。有苦多樂少者。有苦樂相半者。有苦少樂多者。有無苦純樂者。今當第四故。
  【鈔】四諦者。苦集滅道。苦居最先。知苦。乃斷集修道證滅也。三苦者。一苦苦。謂受有漏身。已名為苦。更加種種逼惱。則苦而復苦也。是為欲界苦。二壞苦。謂當樂壞時。不勝憂惱也。是為色界苦。三行苦。此苦處中。即不苦不樂。念念遷流也。是為無色界苦。又欲界具三。色兼後二。無色唯行。為三苦也。而彼國離欲清淨。則無苦苦。依正常然。則無壞苦。超過三界。則無行苦。
  【演】即不苦不樂者。以三苦。對三受。苦苦。對苦受。壞苦。對樂受。行苦。對不苦不樂受故。此苦處中者。以不苦不樂受。介乎苦樂二受之中。故云處中。欲界具三者。三受具足故。色兼後二者。初禪生喜樂。二禪定生喜樂。三禪離喜妙樂。四禪捨念清淨。俱無欲界苦受故。無色唯行者。以四空天人。苦樂雙亡。唯有念念遷流故。
  【鈔】八苦者。生居胎獄。老厭龍鍾。病受痛痾。死悲分散。愛則欲合偏離。冤則欲逃偏遇。求則欲得偏失。乃至五陰熾盛。總成上七。名八苦也。
  【演】總成上七者。以前七是別。後一為總故。
  【鈔】而彼國蓮華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遷。則無老苦。身離分段。則無病苦。壽命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別離苦。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無冤憎會苦。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盛苦。十苦者。菩薩藏經。謂一生苦。二老苦。乃至十生死流轉苦。百一十苦者。瑜伽論。一無差別流轉苦。二欲苦癡苦。乃至五十五苦。次九種苦。於九種中。又次第疊開成五十五。合之為百一十苦。今彼國皆無也。然約之不出三苦八苦。攝種種苦。
  【演】百一十苦者。前五十五苦。次第增數。一具一。二具二。三具三。四具四。乃至十具十。共成五十五。次五十五。九種次第疊開。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四分五。五分六。六分七。七分八。八分九。九分十。又共成五十五。一無差別流轉苦者。以雖有六道之不同。同一流轉。故云無差別。此即一具一也。二欲苦癡苦。此即二具二也。若約苦壞行。是即三具三等也。
  次九種苦者。謂一切廣大一切門。邪行流轉不隨欲。違害隨逐一切種。
  於九種中又次第疊開者。謂一分二。宿因所生。現緣所生。二分三。長時猛利。雜類無間。三分四。地獄。旁生。鬼。善趣攝四分五。乃至九分十等。
  【鈔】二種生死者。謂分段變易。分段者。四大所成。有分齊段落。如上八苦中說。變易。則二乘菩薩。雖離分段。未免四相遷流。因移果易。亦名為苦。彼國蓮華化生。一生不退。何慮二種苦也。大本云。彼國不聞苦名。何況實苦。故云無有眾苦。二種清淨者。論明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未清凈。即依正二報。功德莊嚴。如下文中。及大本觀經詳辯。問。淨名云。一切眾生。即寂滅相。不復更滅。則一切國土即極樂相。何更有樂。今開苦樂。似違彼經。
  【演】一切眾生皆寂滅相不復更滅者。此約生死即涅槃。以九界生死是修惡。修惡。即性惡。性惡融通。任運攝持佛界修善。故曰生死即涅槃相。不須更滅生死證涅槃也。此舉能例。則一切下。是舉所例。眾生。例國土。寂滅。例極樂。今開苦樂似違彼經者。以證難也。彼經苦樂相即。今經苦樂迢然。豈不違彼經耶。
  【鈔】答。賢首大師釋彼經意。謂是但以迷倒。妄見生死。名在此岸。悟生死空。本來圓寂。即名彼岸。今謂亦以迷倒。妄見五濁。名住娑婆。悟五濁空。本來清淨。即名極樂。國土常淨。眾生自迷。迷多悟寡。示苦示樂。不容已也。
  【演】賢首大師下。引古釋例答。但以迷倒妄見生死等者。謂生死本空。元無自性。為因無明。引生三細。次從境界。復現六麤。造業受報。往來六趣。是以無生死中。昏迷顛倒。妄見生死。名在生死此岸。若能從緣得悟。生死本空。本來涅槃。即生死此岸。便名彼岸。此舉能例。今謂下。是舉所例。生死例五濁。此岸例娑婆。彼岸例極樂。國土下。結答。據上答例。則知國土常淨。眾生自迷。若眾生利根。能從迷得悟。何必分苦分樂。勸厭勸欣。今鈍根眾生。迷多悟寡。示兩土苦樂。令生欣厭。不容已也。
  【疏】苦樂相對。正以彼此二土。較量勝劣。令生忻厭。如難易十種等。
  【鈔】相對者。以此極苦對彼極樂。一勝一劣。天壤較然。忻厭自生。取捨自定。十種者。慈雲懺主。開此土彼土難易十種。今以苦樂對之。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無之。而但有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無之。而但有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三者無惡友牽纏苦。而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四者無群魔惱亂苦。而有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五者無輪迴不息苦。而有橫截生死。永脫輪迴之樂。六者無難免三塗苦。而有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七者無塵緣障道苦。而有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八者無壽命短促苦。而有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九者無修行退失苦。而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十者無塵劫難成苦。而有一生行滿。所作得辦之樂。等者。如安國鈔。開為二十四樂。群疑論。廣為三十益。皆舉樂明苦。舉益明損。大意同前。玆不繁載。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經】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摘自《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
  【演】此土有不常值佛苦者。諸佛出世。如優曇華。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故。不聞說法苦者。不常值佛。法亦難聞。萬劫千生。如聾如瞽故。惡友牽纏者。不獨淫朋匪友。怙惡增非。即勸策世善。遮障真乘。皆為惡友故。群魔惱亂苦者。天魔陰魔。及與心魔。乃至煩惱及死。八萬四千魔軍故。輪迴不息苦者。往來六趣。匍匐四生。如汲井輪。互為高下故。難免三途苦者。淪溺三途。如己舍宅。乃至一念瞋心。即地獄因。一念癡心。即畜生因。一念貪心。即餓鬼因故。塵緣障道苦者。四事供給。助道資緣。一有不周。難於進行故。壽命短促苦者。長年者。不過八九十以皆亡。短命者。大都二三十而早夭。更有今日不知明日事。上床別了下床時故。修行退失苦者。此土業風浩大。塵境粗強。欲潔偏染。求升反沈故。塵劫難成苦者。此土修行。多劫多生。方蒙解脫故。
  【疏】四土苦樂。略如天台教中說。
  【鈔】所謂見思輕重。同居苦樂。體析巧拙。方便苦樂。次第一心。實報苦樂。分證究竟。寂光苦樂。文繁不敘。
  【疏】問。菩薩捐棄五欲。雖輪王不以為樂。憫念眾生。雖地獄肯代其苦。何得捨苦眾生。自取樂土。答。智者十疑論中詳明。又更有取捨多說。不可不辯。
  【鈔】論云。菩薩未得無生法忍。不能度生。喻如破舟拯溺。自他俱陷。求生淨土。得無生忍已。還來此世。救苦眾生。乃克有濟。故初心菩薩。必先捨此苦處。生彼樂處。據此。則捨苦者。正欲拔眾生之苦。取樂者。正欲與眾生以樂也。自利利他。是菩薩道。豈二乘獨善之可儔乎。又多說者。圭峰釋圓覺。種種取捨。皆是輪迴。謂如捨此娑婆。取彼淨土。而大梅亦云。捨垢取淨。是生死業。故今辯云。此等語言。非不極致。但得旨則號醍醐。失意則成毒藥。盡令而行。何但捨娑婆垢。取極樂淨。為取捨也。縱謂我土惟心。而捨境取心。亦取捨也。縱謂我無取捨。而捨此有取捨。取彼無取捨。亦取捨也。亦輪迴生死業也。
  【演】得旨則號醍醐失意則成毒藥者。圭峰大梅之旨。不過掃人取捨之情。蕩人垢淨之見耳。是應病發藥。但除其病也。若執無淨穢。無取捨為極則。是執藥成病。反為毒藥也。
  【鈔】寧知理無分限。事有差殊。理隨事變。則無取捨處。取捨宛然。事得理融。則正取捨時。了無取捨。故菩薩雖知一切法平等不二。而示苦樂境。開取捨門。權實雙行。理事無礙。
  【演】甯知下。伸正意。理無分限者。無淨無穢。無取捨也。事有差殊者。淨穢迢然。取捨歷然也。理隨事變無取捨處取捨宛然者。所謂雖知無妄可斷。不妨斷其妄想。雖知無真可證。不妨證彼真心也。事得理融則正取捨時了無取捨者。所謂雖云斷妄。而了知妄想全空。雖云證真。而了知真如非有也。權實雙行事理無礙者。知一切法平等不二。實也。理也。而示苦樂境。開取捨門。權也。事也。平等即苦樂。苦樂即平等。不二而取捨。取捨而不二。雙行無礙也。
  【鈔】斯論且置。今汝自審。果能糟糠臭腐以為飲食。不異膏粱否。廁溷坑井以為床榻。不異華堂否。木皮草葉以為衣服。不異羅綺否。虎兕熊羆以為伴侶。不異父母兄弟否。冬坐冰雪。不異繒纊否。夏暴烈日。不異涼風否。乃至地獄中銼燒舂磨。不異入第三禪否。異類中行。不異遊戲否。如其不然。宛爾凡夫。何得妄以大聖人過量境界而為己有。取快一時。流害無盡。應聞此語。生大悔恨。起大覺悟。涕淚悲泣。求生淨土。故苕水評圭峰疏。謂忻厭取捨。雖謂迷真起妄。亦能順教成功。但知全修即性。則忻厭本空。況安養一門。諸佛共讚。往來法界。彌顯唯心。託彼勝緣。速登寶覺。實生物歸棲之正路。乃聖人汲引之妙權也。
  【演】故苕水下。引古證結。亦能順教成功。則無取捨處。不妨取捨宛然。欣厭本空。則正取捨時。了無取捨也。況安養下。重覆發明。往來法界彌顯唯心者。往者。往生淨土。來者。迴入娑婆。而實往無所往。來無所來。彌顯唯心之妙。若執定唯心。不信往來者。則既無往來。何法唯心。雖名唯心。非真唯心也。託彼勝緣速登寶覺者。以凡夫欲登寶覺。必具二種。一者因勝。具足一乘種子故。二者緣勝。諸佛菩薩作外緣故。若內因雖具。外緣不勝。如木有火。不假鑽燧之緣。不能自燃其木。修道亦然。雖具一乘因種。若無彌陀勝緣。不能速斷輪迴。登無上覺也。權曰妙者。以是即實之權故。蓋權外無實。實外無權也。
  【疏】稱理。則自性無染。是無有眾苦義。自性常淨。是但受諸樂義。
  【演】自性無染者。從本以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自性常淨者。常恒不變。淨法滿足故。
  【鈔】染是苦義。淨是樂義。自性無染常淨。是無苦常樂也。
  【演】染是苦義者。以苦者。是逼惱義。煩惱染污淨心。即逼惱故。
  淨是樂義者。以樂者。暢悅義。淨心不為逼惱。即暢悅故。
  【鈔】華嚴六地觀察無明。以無明至六入是行苦。觸受是苦苦。餘是壞苦。我今此心。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等。成無苦義。無此十二支。即真解脫。成受樂義。經云。無上菩提法樂。無上涅槃寂靜樂。皆樂義也。
  【演】華嚴六地觀察無明者。六地菩薩。以十種相。觀諸緣起。所謂星羅十門。月滿三觀也。今鈔所引。乃是第七三苦聚集觀。
  無明等者。於理不了。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此二支屬過去因。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長。為六入。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此五支屬現在果。於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此三支屬現在因。從業起蘊。為生。蘊熟蘊壞。為老死。此二屬未來果。
  無明至六入是行苦者。以前五遷流相顯故。觸受是苦苦者。觸受二支。觸對生苦。以因苦緣。生於苦心故。餘是壞苦者。餘但壞樂。故名壞苦。老死壞生。亦名為苦故。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經】舍利弗

续-《【經】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摘自《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
  我今此心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等。可雙約本然修得說。若約本然說。即自性本自清淨。無一切差別之相也。若約修得說。即經中所謂若無明滅行滅者。是三苦斷也。無上菩提。是究竟智德。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邊際智滿。種覺頓圓也。無上涅槃。是究竟斷德。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也。覺法樂者。謂無心觀法。而於諸法自然普照也。寂靜樂者。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也。二俱名樂。是無樂之樂。乃為真樂也。若有可樂。與苦何別。如下文所說。
  【鈔】以上且順經文苦樂對待。如實而說。染既不立。淨亦何存。淨穢雙忘。苦樂平等。如斯之樂。乃所以為極樂也。聖解還成魔境。佛見旱墮鐵圍。是故我觀極樂。實無可樂。若有可樂。與苦何別。
  【演】聖解還成魔境者。楞嚴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佛見早墮鐵圍者。經云。文殊昨夜起佛見法見。被吾貶向二鐵圍山。
  二別示莊嚴四
  初欄網行樹二
  初詳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6 03: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