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68|回复: 0

[佛经故事]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僧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6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僧达(德厚君王服)
僧达
(德厚君王服)

    南北朝时的高僧僧达,曾受到当时四个皇帝的礼遇,名震一时。
    僧达十五岁出家,以听人讲经和自己修持为日常的功课。受具足戒后,僧达专门研究轨毗尼。后来,僧达遇到勒那三藏(天笠僧人),以勒那为师。接着,僧达又听光法师讲《十地论》,并受了菩萨戒。此后到南方,又向徐部学习了地论。
    僧达出家修学两年,就已经名声大振。魏孝文帝把僧达请到家庙中,让他宣讲《四分律》。
    梁武帝弘扬佛法,僧达听说后前去拜见。武帝让驸马殷均把僧达领到重云殿帝宣讲佛法。僧达从早晨讲到夜晚,梁武帝听兴犹浓,命人点灯,继续听讲。讲着讲着,两个一看外面,已是天光大亮。梁武帝向僧达会心一笑:
    “大师所讲,是我前所未闻的。真是相见恨晚。请大师接着讲。”
    僧达又讲了起来。第二天过去了,武帝还在听讲。前来奏事的大臣们来了又走,他们不明白是什么人使皇帝如此着迷。第三天,第四天,……,第七天。僧达一连给武帝讲了七天七夜。在第七天讲完时,武帝向僧达深施一礼。
   “ 法师,佛法如此美妙,弟子要以您为师,受戒修持。”
    随后,武帝传旨,让僧达住在同泰寺,供给丰厚。每十天,武帝都要请僧达到皇宫一次,为他讲授佛理。
    一年以后,僧达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修炼道法,向梁武帝请求回魏。先后请求七次,梁武帝才批准。那时,衮州行台侯景已经为僧达造了两座寺。
    僧达走后,武帝常向北方遥拜,他常对侍臣说:
    “北方的鸾法师和达法师都是肉身菩萨。”
    梁武还下诏书:
    “大丈夫应该认识到,身体是苦谛的本源,难以维持长久”。
    武帝开始减少吃穿用度。以后,武帝又几次投身佛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僧达的影响。
    僧达回到魏后,魏废帝让仆射高隆之召他入邺。废帝从僧达受了戒。
    不久,齐文宣帝用厚礼,先后六次请僧达前去弘法。文宣帝向僧达保证自己要行十善,僧达这才前往。文宣帝知僧达素爱山林,于是传旨,在林虑山黄华岭建造洪谷寺,又废弃了旧时的神武庙,建造定寇寺,让僧达在两寺居住。
    僧达带人前去建寺时,老虎蹲在山谷口,挡住了进山的路。僧达上前,向老虎施礼。
    “我们想建一寺庙,福德能够遍及一切生灵。你如果允许,请为我们让路。 ”
    说完老虎就离开了。等到建好寺后,僧达把事情安排好,又回到了都城。
    到夜晚,有神人出现在僧达的房中,身穿黄衣,走到僧达跟前脆下:
    “弟子是戴山胡,大王在山谷正在准备给您的供奉之物,希望你不久以后到山中去”。
    僧达回答说:“在山在京,全看与弘法是否有利,我将伺机而动。”
    又到了一个安静的夜晚,一个女子推门而入,自称是山神的妻子。她对僧达说:
    “白天没有时间,所以现在来参拜,我还给您带来一筐糕。你的德行高深,请你在拜佛时把弟子的名字带上,让佛保祐弟子。”
    僧达让她把糕拿回去。说到时一定为她拜佛。僧达在拜佛时,让众僧说了山神妻子的姓名。
    一个多月后,一只老虎来到寺院中,把院中的狗叼走了。僧达听说此事后说:
    “这一定是小道人,不可怠慢。为施主请经。”
    老虎又来到院中,僧达问虎此事的原因,虎果然说:
    “我们有一年时间不见了,我来是要读《维摩经》的。”
    僧达立刻烧香拜佛,说:
    “昨天我们读了许多经,得到的福德是施主的。我佛若有灵验,让虎把狗放回来。”
    到了早晨,狗果然回来,脖子上还留着牙印。
    齐天宝(文宣帝年号)七年六月七日,僧达觉得身体微微有点痛,于是就端坐在绳床上,口中诵着《般若经》,身体气息逐渐平静在洪谷寺坐化,终年八十二岁。
    文宣帝听说僧达已死,感到非常震惊。立即赶到洪谷寺,对着僧达的尸体放声大哭,随从的六军也齐声痛哭,哭声震动山谷。最后,文宣帝下诏,把僧达葬在山岩下,并立了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5 13: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