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演程居士

[净土经典]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01---道源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1 17:0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丙十、观音观
选择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你观想无量寿佛,观想得了分明之后,‘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这句经文两个观字,上面那个观字是能观,下面那个观字是所观,即所观的观世音菩萨。这几句话是结前标后之词,以下才是正示观法。
  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閰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此观音菩萨有多高?‘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长即是身高,观音菩萨有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那么高。‘身紫金色’,我们平常所看到的金是黄金,而菩萨身的金作紫颜色,叫紫磨金身。‘顶有肉髻,项有圆光。’观音菩萨的头和项,都和佛的大相一样,详细说,比佛差一点儿。观音菩萨的头上亦有肉髻。项者、颈项,观音菩萨的颈项亦有圆光。前天讲无量寿佛时,‘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我说那圆光是颈项的圆光,这个地方有明文,观音菩萨的圆光有多大呢?‘面各百千由旬’。每一个方面,都有百千由旬那么大。‘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前面说阿弥陀佛的圆光之中的化佛,说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化佛。这个化佛不多,有五百尊化佛,‘如释迦牟尼’。观音菩萨有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高的菩萨身,他的圆光,各方面都有百千由旬那么大,所以化佛,每一尊都有一丈六尺高,就像我们的释迦佛那么大。‘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每一尊化佛,都有五百化菩萨,还有无量诸天,诸天就是天上的众生,以为侍者,给化佛作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举身光中,这是说的身光,和前面说的项光,有点不同,应当知道。我们这佛堂右边供奉地藏菩萨圣像,大家可以看看,上面那个圆圆的光圈,就是项光;下面那个光,就是身光;举身光中,就是通身的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就是在菩萨的通身大光明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都能够看见。为什么现的众生相?因为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他不舍弃五道众生,所以五道的众生,都在他的身光之中摄取著。‘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毗楞伽摩尼宝就是释迦毗楞伽,前面曾说,这里把释迦两字略掉,叫做能胜宝珠。拿这种宝珠,做个帽子,这个帽子称它为天冠,是赞美之意,因为这是毗楞伽摩尼宝所制,有如天人所戴的帽子一样,所以称为天冠。但是菩萨的天冠,超过了天人的帽子,为了欲令我们容易了解,故叫天冠,不过这个天冠,是最胜摩尼宝的。‘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这个天冠的中间,有一尊站立的佛像,这尊化佛,身高二十五由旬,这个帽子,就等于一叶莲华瓣大小,以前面莲华座观所说,华叶小者纵广二十五由旬为证。那个帽子上,立著一尊二十五由旬高的化佛,相不相称呢?因为观世音菩萨身量有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高,所以帽子二十五由旬高,并不算高。观音菩萨帽子上有一立化佛,这尊化佛是谁呢?是阿弥陀佛,大家把他记著:为什么他把阿弥陀佛的像塑在帽子当中,顶在头上?因为感念佛恩深重,他在阿弥陀佛座下得的道,感念佛恩难报,所以造一尊阿弥陀佛的像在帽子上,尽未来际,顶戴恭敬,报佛的恩德。‘观世音菩萨,面如閰浮檀金色。’这是讲观世音菩萨面上的颜色,就像閰浮檀金--最胜金那种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阿弥陀佛是白毫相,而观音菩萨的毫相,备七宝色,备是完全,即完全具足七宝之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就那个备七宝色的毫相中,流出了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化佛很多,有无量无数。‘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每一尊化佛,都有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化菩萨就是变化出来的菩萨。‘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这些化佛化菩萨,都是变现自在,遍满了十方世界。他们干什么呢?救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臂如红莲华色’这是观观音菩萨的手臂之色。手臂就是北方的土话叫做胳膊,菩萨的手臂,像个红莲华的颜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菩萨的庄严,是璎珞珠,璎珞珠每粒都放光明,还是微妙不可思议的光明。‘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诸庄严事者,例如长旛宝盖等,统统都在璎珞光明中现出来。‘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这是观观音菩萨的手相,为什么看观音菩萨的手?因为观音菩萨常常救众生的苦难,都是用手,所以现千手之相。他的手掌之相,作五百亿杂莲华色,就是各种颜色都有。‘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手十指端,即十个手指头,每一个手指头,都有八万四千画,画就是手指头的纹,犹如印文,就好像印章的文,这是形容他的指纹庄严美丽。‘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就是那十个指头尖上有八万四千色,每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众生。细说观音菩萨的手掌和手指头这么好,干什么呢?‘以此宝手,接引众生。’有这么一个宝手,是用来接引众生,救度众生的。‘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佛有三十二相,最后一个相,叫千辐轮相,长在足心上,像个车轮子样,中间有一千个辐;辐是什么?今以脚踏车的车轮来说明,那个车轮里面纵横交错的铁条,就叫做辐,一个车轮里面,有一千条的辐,就叫千辐轮相,菩萨足下有千辐轮相,举足时便可看到。‘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有了千辐轮相,他一举足,一下足,足底下就有五百亿光明台,接到他的足,那是自然化现的。‘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他举足一落下来,就有天华,这种天华,是金刚摩尼宝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其余的身相,就像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如佛无异者,如同无量寿佛一样。在一样之中,有一点不一样,‘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就是头上的肉髻相差了一点,肉髻相又叫无见顶相,这不是两个相,肉髻是个像,无见顶是随形好,佛的头上有一个肉髻,像一个头发挽的发髻,但是那不是头发,而是肉的,叫做肉髻相,红红的,你看塑造的佛像,头上有个圆圆的、红红的、高出来的,那就叫肉髻相。这肉髻相在佛头顶上,又叫无见顶相,因为你欲想看那肉髻最上面的顶,是无法看见的,所以叫无见顶相。观音菩萨头上亦有肉髻相,亦有无见顶相,但是和无量寿佛比所不及,就是差一点。‘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前面观的那个是假像,这是真实的色身相。‘名第十观’,这是第十个妙观。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若欲观想观音菩萨者,当按照这个经文所说之法来作观想。‘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你若是观想观音菩萨的话,什么灾难,皆可消除,不会遇到一切祸患,所有业障,都给你净除掉了,过去无数劫所造的生死重罪,亦都给你除掉。‘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观世音菩萨福报极大,只要闻得观音菩萨的名,就可获得无量的福,何况谛观他的像!谛观观音菩萨的像,我们在座的那一位用这种功的,我不知道;但是闻观音菩萨名,我们在座的大家谅必都闻到。我们闻到了,都能得到无量福。你若是信心坚定的,听到那里,信到那里,你若是还有怀疑,说我老早听到过观音菩萨的名,我还没有得到多大的福呀!这就是你的疑心太重,你得了福,你不知道。你若是闻到观音菩萨的名,你就应该持观音菩萨的名号,那你一定可以免灾免难,不遇诸祸。灾难祸患,是和福报相对的,你应该遭灾遭难,到时候你就躲过去了,不遇灾祸,那就是你获得无量福。同时你获得无量福,而你不知道,所谓人在福中不知福。举例说:我们到这里来听讲经,这就是得了出世间的福报,你若是不闻到观音菩萨的名,不会来听经,你闻到观音菩萨名是善根,听经亦是善根,所以说你得到福了,已经得到,你还不知道。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这是修观的下手次第,先观观音菩萨的肉髻顶相,再次观想他的天冠帽子之相。‘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其余众相,指毫光、面相、身光、光明等,亦次第观之,就是循著头面颈项的次第观下去,直至足下千辐轮相,悉令明了,如观自己手掌中的事物一样明了。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这四句经文,结示邪正,如上所释,不用再说。



  有关“丙十、观音观”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丙十一、势至观
· 返回文章目录

发表于 2015-6-24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丙十一、势至观
选择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前面观想观世音菩萨,观想成功,次第再观大势至菩萨。此大势至菩萨的身量和前面观世音菩萨的身量大小一样。‘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此菩萨的圆光,每一方面有一百二十五由旬大小,照呢?能照得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举身光明,就是他通身的身光,能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有人说:他的光明,照十方国,我怎么没有看见?因为你和大势至菩萨没有结得缘,若是有缘的众生,自然能够看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大势至菩萨另外有个德号,叫做无边光菩萨。因为你只要看到此菩萨一个毛孔的光,就能看见十方无量诸佛的净妙光明,以是之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这再解释他大势至德号的意义,这尊菩萨为什么号为大势至呢?因为这尊菩萨,他放的光,叫智慧光,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离三途苦。三途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众生见了大势至菩萨的光明,就能脱离三途之苦,得到无上之势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势者势力,至是至极,即是说此菩萨有大势力,而且他的大势力,至高至极。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这是讲大势至菩萨头上的帽子的庄严。‘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在此菩萨的帽子上面,有五百个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每个宝台之中,都能看见十方诸佛清净微妙的国土。广长之相,就是多么宽,多么广,多么长的净土之相,都可以看见。‘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钵头摩是梵语,译成中文为赤(红)莲华。肉髻本来是红的,而此菩萨的肉髻,亦是红红的,就像红莲华的颜色,赤就是红。‘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大势至菩萨头顶的肉髻上,有一宝瓶,和观音菩萨的头上不一样。观世音菩萨他那个帽子中间,有一尊立著的化佛像,而大势至菩萨头上的肉髻顶上,顶著一个宝瓶。盛诸光明,这盛字念作成,装也,他那瓶子里面,装著光明。他装光明有什么用?普现佛事,即种种的佛事,都能在那光明中显现出来。例如念佛拜佛,或者讲经说法,或是打斋供众,凡是三宝的事,都叫做佛事,都能在那宝瓶的光明里面现出来。大势至菩萨另外一个德号,叫做无边光菩萨,他的身光,能照见十方世界,而且他身上每一个毛孔的光,都能照见十方世界,他又何必在头上,顶一个瓶子,瓶子中装光明现佛事呢?这有一个大原因在里面。那瓶子里面,最出不是盛著光明,是盛他父母的遗骨。他听见阿弥陀佛说:父母的恩最重,当儿女的欲想报答父母恩,很难报答,必须自己修行办道,把父母度脱三界,这样才能报答父母恩。大势至菩萨最初发心修道之时,他的父母早已弃世,若是父母在世,他还可以劝导父母信佛、修行,使父母了脱三界,可是他的父母已经弃世了,他想起来,这是最大的遗憾,他要怎样才能报父母恩呢?于是将他父母的遗骨,用瓶子盛起来,顶在自己的头上,来修行办道,将自己修行办道的功德,时时回向父母,祈求三宝加被他的父母能够得道,超出三界。那时候大势至菩萨初发心出家,还是个凡夫,他父母的遗骨,亦是凡夫的骨头,因为大势至菩萨勇猛精进办道之故,他自己转凡成圣,成了大菩萨。他每天修行办道,每天给他父母回向,因此那瓶子里面,他父母的遗骨,亦起了变化,本来他头顶上的瓶子,是个凡夫用的瓶子,这时候,变成一个宝瓶,他那父母的遗骨,是凡夫的骨头,这时候变了,变成一片光明--骨头化了,化成光明。大势至证了菩萨果,能运用种种神通变化,利益众生,他父母的遗骨,变成了光明,亦能够神通变化,普现佛事,利益众生。他那头上瓶子里的光明,就是打从这样来的。
  再讲到观音菩萨的天冠上,有一立化佛。那立化佛,就是阿弥陀佛。因为观音菩萨受了阿弥陀佛的教化,证得了无生法忍以后,感念佛恩难报,他转凡成圣,作了大菩萨,有种种神通变化,想到我的这些功德、智慧、神通……等等,打从那儿来的?都是阿弥陀佛给我的,真是佛恩难报,于是他就发了个愿,在他的帽子上,造一尊阿弥陀佛像,尽未来际,顶戴奉行,以报师长之恩。这是观音菩萨的帽子上造一尊阿弥陀佛像的原因,那是为报师长之恩。现在阿弥陀佛已成了佛,观世音、大势至两位,亦已成了等觉菩萨,而且观音菩萨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补处菩萨,等于我们娑婆世界的弥勒菩萨。那边阿弥陀佛缘尽入灭之后,再成佛的就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涅槃以后,再成佛的就是大势至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等觉菩萨无量数,补处菩萨亦无量数,要说地位最尊最贵的,还是观世音、大势至这两尊大菩萨。这两尊大菩萨,我们观想他们种种的庄严,种种的光明,不是我们凡夫的心力可以观想得到的,但是可以做得到的,我们都没有用心,没有留意。前面释迦世尊和我们讲到欲想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修十六种观想,在修十六妙观之前,必须修三种福。这三种福的第一种福,就是凡夫的福,凡夫福怎样修呢?‘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修这四句,即是修凡夫福。它没有什么高明,凡夫都可以做得到,但是我们尽管听经,听过了不去脚踏实地的做,就那个凡夫的福,亦没有用上。那大势至菩萨头上顶著个瓶子会放光,神通妙用,推他的原因,他就是听佛的开示,孝养父母。观音菩萨头上顶一尊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那亦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若是推他的原因,就是奉事师长。你若是懂得他的因,来观他的这个果,就会觉得这是有如是因,得如是果,没有什么稀奇;不然,就会觉得有点像外道讲神话一样。佛法的高深道理,叫做妙法,妙者不可思议--不可心思,不可言议。不可心思就是我们的心,怎么思想,都思想不到;不可言议,即用言说来议论,怎么议论都议论不到。但是欲学妙法,必须足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去做,学佛法要得利益,就必须老实,尤其是净土法门,念起佛来,要老实念佛,你若是愈想取巧,愈不会成功。老老实实的修,老实修行怎么下手法?就是听佛的话,佛叫我们怎样修,我们就怎么修。

发表于 2015-6-26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第一就是先有信仰心,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一切跟著本师学,佛怎样教我们,我们就怎样学,佛教我们孝养父母,你就孝养父母,教我们奉事师长,你就奉事师长,这样就得了。但是我们听过了经,没有依著佛说的去做,所以转凡成圣就转不来,总是在那里当凡夫。怎么说总是在当凡夫?须知你不是今生当凡夫,前生前世,亦是凡夫,再前生前世,还是凡夫。我们老早就闻到佛法,闻佛法不是今生才闻到,这就是我们有善根,若是没有善根,今生不会闻到佛法。生逢这个时代,是什么时代?是个非常时代,不但在佛法说,是个末法时代,在世法说,亦是个世界大乱邪说横行的时代。我们在这种时代,还能够闻到佛法,决定是前生前世闻过佛法,甚至于多生多世闻过佛法。那么,你的善根深厚了,善根深厚怎么到现世还在当凡夫呢?这就是闻虽然闻到了,但是没有照闻著的去做,去修行。例如:听到佛经说:‘孝养父母’,感到这是对,应该!不错!‘奉事师长’,对!应该!不错!你虽然听了,亦知道说的很对,而你没有照著那话去做;没有照佛的话去修行,所以到现在还没有转凡成圣。佛教导我们,教你孝养父母,你没有老老实实的去孝养父母,教我们奉事师长,你亦没有老老实实的去奉事师长。那么,教我们老老实实念佛,你听的时候觉得很对,结果亦没有老老实实念佛。所以不但现在当凡夫,将来要生西方亦不能生得去。生西方要什么人才能生得去?要老实人才能生西方,不是聪明人所能生去,聪明人世智辩聪,属八难之一,他吃亏就吃亏在他太聪明了,这念佛法门,非要老实不行,佛叫你念佛,你就念佛,决定得生西方,没有错误。这是讲到修观想,要将西方三圣的真身都把他观想出来。先提示不可思议的境界,叫我们观想,下面给我们补充,我们凡夫的心里观想得到的。但是佛菩萨他怎么有那个不可思议的身相?他那都是从凡夫时候,足踏实地的修出来的,老老实实修出来的。你就看看观音菩萨他欲报师长恩,他已成了等觉菩萨,还要把佛像顶到他头上,一天到晚的顶著;大势至菩萨他欲报父母恩,把父母的遗骨顶在头上;都是这么老实修行。讲观想讲到不可思议,故顺带讲到菩萨的因行--他们初发心的行门,讲一讲,这是我们大家学得到,大家可以做得到的。
  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其余的身相,如观世音,这如字当作同字解,如同观世音,等无有异,没有两样,就除了头上,一是顶著化佛,一位顶著宝瓶,就这点不同,其他都一样。‘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这再讲到大势至菩萨他的德号,为什么叫大势至?因为他的威德势力,到了至极,他走路的时候,不但一个世界动,十方世界都一切震动。震动就是地震,菩萨走路的时候,怎么叫众生遭灾?你是个凡夫,而且是业障深重,才会想到这里去,你想一想,大势至菩萨他会叫地震吗?他能叫众生遭灾吗?决不会的。那么,地震又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文:
  ‘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每正当地震之处,有五百亿宝华,那一个一个的宝华,非常庄严,而且高大显明,像西方极乐世界。他为什么要这样?他发愿要把十方世界,变成清净国土,这是他的愿力,所以有这个感应。‘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他不但走路,十方世界震动,他坐在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亦动摇。怎么知道是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这里说是七宝国土,不但西方极乐一个世界动摇,动摇到下方,动摇十方无量数的世界。‘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刹就是世界,我们这世界的下方还有下方,到最下方有个佛世界,叫金光佛刹;我们的上方世界亦还有上方,最上方的佛世界,就叫光明王佛刹。由最下方到最上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从下方到上方,世界无数,分身的西方三圣亦无数。究竟有多少?将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每一粒微尘算一尊分身的无量寿佛,和一尊观音菩萨一尊大势至菩萨;那么有无量数的微尘,就有无量数的西方三圣。这都是变化出来,皆悉云集在极乐世界。‘畟塞空中’畟塞就是充满。这两个字,现在大家都很少用,故对它生疏了。就如我们坐公共汽车,常听到说:‘人好多呵,塞满了!’就是这个塞。有说:‘哎呀!畟的不得了!’就是这个畟。在这里,它是形容词,形容那无量无数的分身西方三圣,云集在极乐世界,充满了虚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通通坐的莲华座,坐在那里干什么?演说妙法,度苦恼众生。前面第八观作圣像观之时,已经讲到那七宝行树,一一树下,各有一佛二菩萨,遍满彼国。那里讲的西方三圣之化身,已经很多了,为什么这里又讲到大势至菩萨由他坐下来的震动,化西方三圣无量数的分身,云集极乐世界,这是干什么?这是应这一类众生的根机,有这一类的众生,应该见这种境界,听这种法,他才得利益;这是各应一类众生,他是应机示现,观机逗教,有这类机,才现这个相,有这个机,才说这个法。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色身相是他真正的色身,简别不是像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这是将势至观观想成功,所得到的利益。阿僧祇译中文为无量数。你若是能将大势至菩萨色身相观观想成功,得个什么利益呢?当下就可得到消除无量数个无量数的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其次,若将势至观观想成功,不受轮回,不受入胎出胎之苦,当生就得神足通。念佛的人,要到往生极乐世界,才得神足通,游于十方诸佛世界。作势至观观想成功,就在娑婆世界,就得神足通,就能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这是将前面第十观观音接起来,叫做具足观他们的色身相。



  有关“丙十一、势至观”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丙十二、普往生观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楼主| 发表于 2015-7-6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丙十二、普往生观
选择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
  这第十二观叫做普往生观,普字作总字讲,作一个总观想,观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前面从第一到第十一观,将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正报庄严,统统观想成功,这第十二个观想,观想著自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叫做普往生观。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见此事时,是个什么时候呢?就是将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和正报庄严观想成功--西方三圣的真实色身相观想成功,指的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观想你自己要生西方,你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作就是修观想,修什么观想呢?作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观想。于莲华中,结跏趺坐,跏趺坐就是将两个腿子盘起来,我们平常叫做盘双盘。若是消文,那么跏者交加,趺即脚背,把两个脚背交加,放在两个大腿上,这样的坐姿,就叫跏趺坐。此处是叫行者修观想,观想你的面前有一个大莲华现出来,你自己坐到莲华里面去,两个腿子盘起来,这就叫于莲华中,结跏趺坐。再想到你坐在里面,这个莲华合起来,合起来又怎么样?合起来之后,这个莲华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池,你自己观想著这莲华开了,作莲华开想;莲华开的时候,就看见有光明,有五百色的光明来照身想;西方极乐世界,遍界都是光明,这时观想有五百色的光明,来照自己的身体。眼目开想者,作光明照身想时,眼睛还是闭著的,但觉得眼前很亮,这时候眼目可以睁开,就叫眼目开想。眼睛一开,见佛菩萨满虚空中,觉得惊奇高兴。哎呀!真是极乐世界!满虚空都是佛,都是菩萨,这就是前面讲的,化佛化菩萨畟塞空中。这个时候,不但看见还再听见‘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先是眼睛看见的不可思议的境界,看见佛菩萨充满虚空。现在再听到那流水的声音亦说法,鸟叫的声音亦说法,乃至风吹树林的声音亦说法,还有诸佛都在说法,这就是有情、无情统统皆演妙法,所说的妙法,统与十二部经相合。‘十二部经’一词,有很多人解错了。有人问道:‘十二部经,我们只知道净土宗有净土三经,除了这三经外,还有九部是什么经?’又有人问:‘我们看到过净土五经,除了五种之外,还有七部是什么经?’这都是解释错了,所谓十二部经者,不是一部部的经书。部是部份、种类之义,总指一切经典,可分做十二个部份,或说十二个部门,所以十二部经,又译作十二分教。教者,经教也,十二部经据智度论说:第一叫长行,这是一种散文体裁的经文。第二重颂,颂是偈颂,它是一种不须押韵的诗体,前面有长行,后面又有偈颂的,就叫重颂;例如普门品的‘世尊妙相具……………’是也。第三孤起颂,前面没有长行文,单独的偈颂,就叫孤起颂。这长行、重颂、孤起颂三者,是指佛经经文结构的体裁。第四因缘,即佛经中的因缘法。第五本事,为诸大弟子前生前世的事。第六本生,是佛说他自己过去生中的公案。第七未曾有,是凡夫境界所没有的事,如神通、变化等。第八譬喻,佛陀说法,遇到不易了解的佛法,常用譬喻来说明。第九论议,高深难解的佛法,由佛弟子出来问,佛来答,一问一答,辩明佛理,如金刚经的须菩提与释迦世尊,一问一答,就叫论议。第十无问自说,高深的真理,无人能问,没有人问,佛自己说,这叫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以舍利弗作当机者,可是舍利弗一句话亦没有问,是佛叫舍利弗的名,对他说的。第十一方广,这是大乘方正广大的道理。第十二授记,如法华经佛为诸大弟子授成佛之记,就叫授记。综合起来,十二个部类,故名十二部经。在别个地方讲,它包括一切大小乘经,在这里它单指大乘经。
  请看经文!你自己作观想:坐著莲华,生到西方,莲华开了,看见光明,看见诸佛菩萨,耳朵亦听到,听到有情、无情都在说法,听到的法,要与十二部经相合,那才是妙法;若不相合,那就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那叫魔境。这里面还有个问题,怎么知道那与十二部经相合不相合?这就是前面令修三种福,其第三福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行者依教奉行,读过了大乘经典,知道大乘十二部经是个什么法,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听到那个法音,就都晓得,都和以前所读诵的大乘经讲的一样。现在试问你:前面说你欲想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要修十六种观想,你必须修那三种福,其第三福就是大乘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听懂了没有?听懂了。那末菩提心发了没有?没有发。深信因果,是不是深信不疑呢?这还有问题,读诵大乘嘛,更谈不上,既没有读,亦没有诵。劝进行者,你连一个人亦没有劝,你只是听了,听到固然好,种了善根,但实际你没有照听著的道理去做,没有做则福没有培;没有福,怎么能生西方呢?
  ‘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这个地方要注意!所谓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者,是指刚才你所看到的境界,是怎么见到的呢?那是入了定看到的。入定就是入的念佛三昧,前面讲你今作观想,已经得了念佛三昧的工夫,才能作自己往生的观想。平常说:念佛法门是仗他力的法门--仗佛力接引往生西方。请看十六观经你就知道,光仗佛的力量不行,还要靠自己的力量,你自己不念佛,不把你接去,尤以十六观经第十二观,完全靠自力,你看这段经文,有说佛来接引吗?下面到三辈九品往生观,才说有佛菩萨来接,这第十二观,佛不来接,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我要往什么地方生,就往什么地方生。为什么?一切法都是唯心造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我都能造成功,我还能把我自己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完全靠自己,自己怎么修就怎么去,心力不可思议,这是强调心的力量,完全靠自己。心怎么会呢?现在得到了念佛三昧,若是没有得到念佛三昧,欲想生,生不去,因为欲作观想观不来,必须自己能够入定,在定中观想自己往生西方去,出定之时,忆持不失,那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一直忆念不忘,不令它失去。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此处点出结名普往生观的道理,那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你亲自去看到了,前面所见到的,是你作观想观出来的,这是亲自到那里去了一趟,正报无量寿佛,依报各种庄严,亲自到极乐世界去游观了,等于我们听到美国好玩,就坐飞机去了一趟再回来,亲自见到了。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这是说明观想成功,所能得到的利益。有西方极乐世界化身的西方三圣,常常到你这个地方来,那就是说你永远不会退心,亦永远不会退失行门,因为你入定可以到西方去,出定又能忆持不失,又有三宝常常加被你,得种种力,那就是生西方已决定的了。



  有关“丙十二、普往生观”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丙十三、杂明佛菩萨观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丙十三、杂明佛菩萨观
选择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这第十三观,叫杂明佛菩萨观,杂明就是甄别分明,各尊佛菩萨的各种不同神力自在。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这第十三观,是教我们观想佛像的下手方法。你若是发了至诚恳切的心,我一定要生西方,但是依照前面所讲的观想方法,怎么观都观不来,你不要灰心,释迦牟尼佛老早就知道我们会观不来;那末有什么方便呢?有!你先观一尊应化身佛,应化身佛就像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一样,他的身量一丈六尺高,你观阿弥陀佛像,亦观个一丈六尺高的像,在水池上。水池本来应当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华池,现在你就观想有一个水池,池水上面有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阿弥陀佛像,这就可以了。如前面所说阿弥陀佛的身量高大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凡夫的心量观不到,前面佛真身观说佛的身量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高,智者大师说那恒河沙三字是多余的,就说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高,还是观不来,那不是凡夫心力所及的,一丈六尺只比普通人高一倍,这是凡夫心力够得上。前面第九观和第十观,对佛菩萨的色身相,说了个身量数字,说佛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高,智者大师说那恒河沙三字是翻译人翻错了,不要恒河沙三字,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才对。可是观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比佛高了二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于是有说八十万亿是十八万亿之误--写颠倒了。可是十八万亿又太低了。所以这样分别解释起来,愈解愈乱,把初学的人,他本来没有疑心的,因此反而生了疑心,究竟是多少高呢?我就依著这个经文讲,这不是我们凡夫心力所及,你就顺著经解下去,叫我们知道有最高最大、无量无边最胜身的佛菩萨就对了,只要你将来得了念佛三昧,自然会看见他们有多少高,现在不是我们的境界。既然不是我们的凡夫心力所及,佛在前面第九、第十观中,分别说佛菩萨身长数量干什么呢?那个不说不行的,因为如果前面不说清楚,你观丈六金身佛,会误以为见到真佛了,得少为足;说了便知道这丈六金身,是方便法门,你观到丈六金身了,就容易入念佛三昧,既入了念佛三昧,就能亲自看见报佛之身,到此你就知道,所以一定要说,说了是叫你知道佛菩萨的高大身。至于初学观想,还是打从小的佛身观想起,等于说三种慈悲之时,例须说:佛是无缘慈悲,菩萨是法缘慈悲,我们凡夫是众生缘慈悲。那末,只说众生缘慈悲就好了,我们没有证得法空,法缘慈悲用不著;我们又没有成佛,根本毋须无缘慈悲。可是这不说不行,若是不说,你会误以为你的众生缘慈悲,就算圆满了,证到了究竟圆满果。一定要知道,上面还有境界,还有法缘慈悲,无缘慈悲,说时要说得究竟圆满,至于做就要足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做。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这是拂除我们的疑惑,世尊恐怕我们以为观想一丈六尺高的佛,不是佛的真身,这没有功效,生西方生不去。所以加以解释说:然彼如来,彼如来就是阿弥陀如来,有宿愿力故,宿愿力就是弥陀因地作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大愿,有那一个众生,忆想到我阿弥陀佛的,必得成就,没有不成功的。‘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这是以浅况深。单观想佛像,就能得无量福,何况能够观想佛的具足身相呢!‘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阿弥陀佛他有大神通,他有如意身的神通,叫做身如意通。因此能于十方国土,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或者给你现个大身相,充满虚空,或者现个丈六高的小身佛相,或者现个八尺高的小身佛相。可是有一个原则‘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即无论现大身或现小身,所现出来的佛身,都是金色的。这个地方,有个丈六有个八尺,都是对的。本第十三观,开头叫我们观个丈六佛像,你能观得来那很好,你若观不来,可以观个八尺高的。八尺高是释迦佛住世时的普通人身长度,现在的人比较矮,你若是观八尺高亦观不来,即观现在的人身高就可以,在这经上有方便文的。若是再观想不来,那末你就去观雕刻的佛像,或是纸画的佛像。我们现今在志莲精舍,这里供有西方三圣像,你可去观想。这西方三圣只有三尺多高,你去观想之时,开著眼睛观,闭著眼睛想,等到你闭著眼睛想,能把这西方三圣想出来,这就进了步了;进了步,就能够把它放大。这三圣像只有三尺高,你就能观到八尺高,就能观到一丈六尺高,这都是方便。‘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至于佛的圆光和圆光中的化佛,以及坐的宝莲华,都依据上面所说那么样子,毋须再讲了。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观想,名第十三观。
  前面观想一丈六尺高的佛,那么观想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就是八尺高,和众生一样高(佛住世时的众生身高八尺)。‘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身相一样,但是首相不一样。观世音的帽子上有一尊化佛,大势至菩萨的肉髻上顶著一个宝瓶,你但观他们的首相,就知道那一尊是观世音菩萨,那一尊是大势至菩萨。‘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这两尊菩萨,他们受了阿弥陀佛的法恩,他们欲报阿弥陀佛的恩,所以常常给阿弥陀佛当侍者。助、帮助赞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众生,是为杂观想,名字叫做第十三观。



  有关“丙十三、杂明佛菩萨观”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丙十四、上品生观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5-7-9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丙十四、上品生观
选择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在开讲经文之前,有一个问题先行作答,有一位居士来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或许有别的人会想问,所以在此公开答覆。那位居士问的是:这十六妙观的第一观是落日观,观想那快欲落山的太阳。第二观是水观,观水结冰,再叫它变成琉璃。他说,我们观到第三观以后,每次修观时,是不是还要从头观起--先观个日,再观个水,再观结冰……?要知道我们要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先观想依报,依报就是世界,观世界先观想地,地就是琉璃地,因为我们众生的心粗,一下子观想琉璃地观想不来,何况凡夫没有看见过琉璃地像什么样子,佛有大智慧,权巧方便,告诉我们方便观想--第一先观想落日;第二观有三个次第:先观想水,再观想水结为冰,再观想冰变成琉璃,到能够观想出琉璃地时,那就是真实的观想,前面的日观、水观、冰观等三观就不要了。那三观是假设的方便观,因为我们众生的心粗,一下子观想琉璃地观不来,才观落日、观水、观冰,在琉璃地观想现前之时,那前面的落日观、水观、冰观通通不要了。到观想正报的时候,先观莲华座,莲华座观成功,再观想一尊佛的像坐在上面,这亦是个方便,是个假设的观想,因为我们所观想的佛像是人工造的,泥塑的或木雕的佛像。这种佛像,我们看见过,观想容易成功。到佛像观想成功后,再观想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坐在莲华座上。等到你把假想的佛菩萨像观想成功,再观真身的佛相,真身的菩萨相。你把真身的西方三圣观成功时,那个假像的佛菩萨像观亦不用观了。这是正报亦有假设的观想和真实的观想。等到观想到第十二个观想时,佛菩萨的观想都修成功,到第十三个观想,叫杂明佛菩萨观,就观想一尊丈六金身,或者是八尺的金身,那就是因为你观想那种真身佛相观不来,所以还是先观想小的佛像。由于有丈六、八尺的经文,于是我就说:你对丈六或八尺的佛相还观想不来,可再观想小一点的。现在我们志莲精舍供的西方三圣像,二、三尺高,你去观。你们家庭里面的佛像,比这更小,亦没有关系,你就把你家庭的佛像去作观想。怎么样观呢?你就对著你家里佛堂所供的佛像,先开著眼睛观,观过了再闭著眼睛想,等到你闭著眼睛能把佛的相貌想得出来之时,你就离开佛相去打坐。坐时,闭著眼睛观,观出来了再开著眼睛观,可是这个时候你的前面没有佛像,你还能看见佛相,这就是你的观想工夫进了步了,进了步后你再把那佛像放大,放高八尺或放高一丈六。至于那是真实的观想,那是假像的观想,你去看善导大师的四帖疏,那里面讲的很清楚。
  现在讲到第十四观,这十四观讲的是上品众生往生西方;上品善根又再分上中下,名为上三品,第十五观,讲的中三品,十六观讲的下三品,总名叫九品往生观。这十六个观想,前面讲过十三个观了,大家要记著,前面那十三个观,叫做观想念佛,要求证入念佛三昧,是要入定观的。现在这十四、十五、十六等三个观,不求证念佛三昧;不是不求,而是求不来了。十四观上三品,和十五观中三品,用的什么功呢?他不是修念佛三昧,而是用的回向发愿的功,作其他的功德,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小果,把它回转过来,对向著西方,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用回向发愿的功。第十六观下三品,用的是称名念佛的工夫;称名即是持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经讲到此,大家对全经大义就可了解了,你一了解就知道后面这三个观--九品往生,都是我们做得到的。就是前面的观想念佛,求一个念佛三昧,想入个定、入不来,我们的根器不够。虽然根器不够,佛亦不舍弃我们,因为佛是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所以佛再开方便,开出来九品往生的方便,这都是我们当下用得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告诉这两个当机者。‘上品上生者,’上品往生的众生,再分成上、中、下,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虽说都是上品的根机还不一样,须再分上中下。现在先讲上品上生。‘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假若有这种众生,愿生彼国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经上讲的三种资粮:信、愿、行。这十六观经上亦是处处讲信、愿、行,愿生彼国就是发愿,为什么一定要加个信字?因为要有了信才会发愿,他若是没有信心,他绝对不会发愿的。所以若有众生,有信有愿,愿生彼国,他就应该发三种心,这三种心只要发起来,一回向就往生。如何叫即便往生?即便往生者,当下就往生也。
  ‘何等为三’?佛自己问,自己答:‘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合起来,就叫菩提心。记著!这上三品的人,都是大乘善根的人,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这里虽然没有文说发菩提心,就是把它分成三种心了。菩提是梵语,译成中国话为觉悟的觉,和佛道的道,就是求佛的觉道之心。这求佛的觉道,一定要下化众生,这不是求二乘的觉道可比拟的。所以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上三品的众生,统统都是发菩提心的众生。到下面中三品和下三品的众生,现在没有发,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去了,到了西方还是要发的。那就太急太忙了,你不如现在发,现在发的都是上三品往生。发菩提心最要紧,因为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成佛是怎么成的?成佛是先发了菩提心,而修行成就的。一者至诚心,至者真挚,诚是诚实,合起来说,就是真实心。什么真实心?菩提真实心。我们大乘佛弟子,一定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不是用嘴说说就算发了,而是要从心里真实发出来,必须在佛前烧香顶礼,顶礼以后,至极虔诚,对佛发愿,而作是言:‘我弟子某某从今天起,发菩提心,我从今天起,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真正发了菩提心了。虽然发了菩提心,你要自己检讨,你是不是真实发了?这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不是马马虎虎发了个心,就算发了,必须发的至真,发的诚实,那就决定上品上生。去年我在这里讲过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所说的要发三种心,和这十六观经的三种心相合的。大乘起信论上第一要发直心,第二发深心,第三发大悲心。直心的意义,大乘起信论自己有解释,直是正直,不弯不曲。正直心要怎么样才叫正直心?正念真如,能念到真如妙性,这个心就直了。若以配合此经的至诚心说,至诚心就是正直心,念佛要念到什么境界,才算至诚心?须念到真如妙性上,才算至诚心。第二深心,深心即是前面三种福中第三大乘福,深信因果之心,信因果要信到自己的最深地方,什么地方?信到自己的真如妙性上。一定要信到真如妙性上的信心才深,因为信因果要信成佛的因,要信成佛的果。成佛的因,是个什么因?成佛的因就是真如妙性。要相信我自己有个真如妙性,那就是成佛之因,将来一定可以证到成佛之果。这就是甚深甚深的一个信因果之心。这深心在起信论上亦叫深心,他有个解释:深心者,乐习一切诸善行--欢喜好乐修习一切诸善行。即是见到善事就做,大善事亦做,小善事亦做,叫做众善奉行。因为多多的修善,这个心就变成深广之心。前面讲到种福,其第三大乘福中,须深信因果。怎么样能求到大乘福?须深信因果,但是你必须实际去做求福的行门。你既然相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最浅的道理,讲到最深的道理,修行成佛,还是需要福。是故必须乐习一切诸善行,若是不修善行,不培大乘福报,自己成佛不了,度众生亦度不了。为什么?没有福报,所以一定要广培一切福报。打那里去培福呢?见善事就做,这叫做深广之心。第三回向发愿心,回者回转,向是趋向,把所做的功德,回转过来,趋向西方。趋向西方,即是发愿往生。若是不知道回向发愿的道理,光知道乐习一切诸善行,见善事就做,那么你做的这些功德,都变成福德。变成什么福呢?变成人天福报,来生来世转人,成个大富大贵的人;来生来世升天,升到天上享天福。这都是有漏的享福,把福报都给倒了。你今生今世好不容易修来的福,没有生到西方。既没有生到西方,应该有如是因,得如是果,你修的善因,一定得善果。可是你没有出三界,你的善果,在那里报?在人天道报,福报享尽,就没有了。这叫有漏--给漏失了。所以佛开示我们,不要求人天福报,就是这个道理。你好不容易修到点福报,被它漏的没有了。有漏无漏,这是佛经上的专门名词,漏是譬喻,有漏落和漏失二义。怎么叫漏失?等于做菜的锅,本来做了一锅的好汤,因为这个锅有漏洞,遂把菜汤都漏失了。漏落的意义,就好比房子有个洞,天下雨时会漏水,这就叫漏落。修行人没有回向发愿,把功德回向到西方,那么你修行的功德,就都成了人天福报,来生来世享人间福,大富大贵;享天上福,受五欲妙乐,这好是好,但是只第二生好,第三生决定不如意。为什么?他把福报一享受即漏失了,等于做了一锅好汤,因为锅子有漏给漏失了。漏失了福报,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可大啦!他要漏落。因为六道轮回,有四恶道,人天福报享受完了,就要落下去,落到四恶道去(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他是一定要堕落下去的。若是将所修的功德,都回向到西方,就变成无漏功德,它不会再漏失,亦不会再漏落了。所以你无论做了什么功德,都要回向到西方,例如我们讲经讲完了,要念个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我讲经有讲经的功德,你们听经有听经的功德,我们把这个讲经和听经的功德,故说愿以此功德。通通回向到西方净土去,故说庄严佛净土--庄严阿弥陀佛的净土。那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庄严出来的,我们要生西方,我们亦得给它庄严庄严。我们拿什么庄严呢?我们拿现在所修的功德,庄严佛净土。将来要享清福,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那是无漏的福。这回向发愿心,和大乘起信论比配起来,就是起信论的大悲心,大悲心是欲拔一切众生苦的心。这十六观经名之为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是愿生西方,愿生西方为大乘的行门,不是求小乘的偏空涅槃。我们求生西方干什么?要生到西方亲近阿弥陀佛,见佛闻法,证到无生法忍,有了智慧,有了神通,有了辩才,那时候还要回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这叫乘愿再来。所以本经的回向发愿心,就配合那个大悲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具是完全具有之义,这三种心,不是三个人发的,而是一个人,一个人一定要发这三种心,第一至诚心,第二深心,第三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合起来,就叫做菩提心。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你欲上求佛道,就要发至诚真实心;你欲上求佛道,一定要发深信因果的心,发乐习一切诸善行的心;你欲上求佛道,一定要发愿回向,要发起大悲心,拔一切众生苦。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分开说有这三种心。合起来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两个心。再合起来,就是发菩提心。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更复有三种的众生,应当往生西方,‘何等为三,’是那三种?‘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前面三种心,是一齐发的,叫做具发。发心就是立志发愿,既发了愿,就得修行,以大愿立大行。行是行门,就是修行的工夫,你得用功修行,若是没有修行,纵然发了再大的愿,尽是些空愿。所以说:以愿立行,以行填愿。这下面的三种众生,都是修的行门,就是足踏实地做的工夫。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这个行门,包括前面三种福的第一第二两种福,慈心不杀者即前面第一种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这里只单说一句慈心不杀,因为你欲想生西方,必须先修行门,行门第一种就是慈心不杀。因为你发了菩提心,而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我要救护一切众生,与一切众生乐,拔一切众生苦。众生没有乐,我要给他乐,这叫慈;众生有苦,我给他拔苦,这叫悲。众生的苦,我尚且欲给他拔除,我还能杀他吗?你杀害众生,还能叫做慈心吗?对于这一点,为什么自从前面三种净福以来,一再的多费解释呢?因为大家对杀生戒,还不大认识,学佛都是冤枉学了。你天天听经,若是不愿意学佛,根本不会来,学佛是件辛苦的事,你看看,你们大家都忙,下午下班,赶忙回家,回家吃晚饭,台湾天气热,还得洗澡,时间多么紧张!因为要来听经,急急忙忙的赶车,有的要转车,有的还要转两道车或三道车,赶得来听经,听了经你不真实的立个行门,什么行门?不要杀生。这个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前面立的至诚心,我真实要做,你如果真实要做,就慈心不杀,这是可以做得到的事。
  ‘具诸戒行’修行的行字,在这里念作 hèn 音,即持戒的行门,行门就是工夫。具诸戒行,分在家弟子的戒行和出家弟子的戒行,前面已经讲过了。在家弟子,先受五戒,再受加行戒,即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以五戒为根本,再加上三戒一斋。就是第六、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第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以上是八条戒,再加一个非时不食,这叫斋,合称八关斋戒。五戒的第一戒就是戒杀生,因为杀生,断了众生的生命,这是个最大的恶业。众生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没有两条,这唯一无二最宝贵的生命,你给他断了,所以你这个恶业最重,一定要落地狱,地狱罪受完了,你若是杀的畜生,得到畜生道受报,还他的命债。叫做‘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你看那羊,人杀它,它没有抵抗力,这叫弱肉强食,只讲势力,不讲道理。羊的力量弱,我们人的力量强,我就应该杀它,应该吃它的肉。那应该两字,不是道理上的应该。因为它抵抗不了你呀!你若是走到深山里遇见老虎,你杀不了老虎,老虎把你杀了,那是什么道理呢?亦是弱肉强食,人的力量弱,老虎的力量强,所以人给老虎吃了。可是老虎杀了人,来生来世亦要还命债。我们人吃羊,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来生来世,你得一报还一报,还它的命债。
  第一不杀戒的这条戒律,是不许杀人,杀人不通忏悔,杀畜生可以求忏悔。国家的法律,只不许杀人,不禁止杀畜生,所以国家的法律没有佛的戒律那么完善。第二不偷盗,偷盗他人财物,国法亦是犯法的。第三不邪淫,在家戒和出家戒,这条不一样,出家戒这条要全断淫欲,在家戒不邪淫,就是正式的夫妻,正淫不戒。除了正式夫妻以外,不得干犯其他的一切男女,若是正式夫妻以外,与其他男女犯了淫欲,就叫邪淫。这在国家的法律来说,亦是犯法的,你干犯其他男女,妨害他人的家庭,是故国家法律不许。第四不妄语,佛教说妄语,分大妄语和小妄语,大妄语就是以凡滥圣,以凡夫滥称圣人,叫做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没有得到圣人法,自己说得到了;没有证得圣人果,自己说已证到了。这都是大妄语,大家都要注意警惕!修行人没有事了,好和人家聊聊天,总是说:我用功得个什么感应,拜佛得个什么感应,打坐见了个什么境界,乱说一起,说著,说著,就犯了大妄语。你见的境界,得的感应,都是超出凡夫的境界,超出凡夫的境界,就是圣人的境界,你没有得,在那里乱说,未得谓得;你没有证得圣人果,你说你证得圣人果,未证谓证;这都叫大妄语,是不通忏悔的。小妄语的意义,即是心口相违,口里所说的话,和心意相违,你心里想的这个样子,口里说的又是一个样子,口与心相违,就叫小妄语。这小妄语在佛教可以通忏悔。但是小妄语骗财,在国法亦是犯法的,而且骗财又夹著犯盗戒,绝不可作。第五不饮酒,饮酒这是国家不禁止的,可是这世界上,有的国家是禁酒的。像我们台湾,喝酒是不犯法律,但是佛教徒禁止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著,五戒里头,没有吃素这条戒,可是我们中国佛教的四众弟子,都主张吃素,由于我们中国是大乘佛教,出家弟子要加受菩萨戒。菩萨戒里头,尤其是梵网经菩萨戒本,有云:‘一切众生肉不得食’之语,所以要吃长素。若单受五戒,便是小乘戒,不必吃素,但是要戒杀,不许自己动手去杀畜生来吃。若想吃肉,应到菜市场去买肉来吃,那叫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而杀。在家居士受了五戒,再受加行戒,即八关斋戒。那八关斋戒的意义,前天讲三种净福时,已详细解释过,今不重述。‘具诸戒行’者,包括出家戒,就是男的初出家受沙弥戒,女的出家受沙弥尼戒,再进一步,男的受比丘戒,女的受比丘尼戒。这比丘、比丘尼戒,叫具足戒。在我们中国,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再加持菩萨戒,这就是要吃长素的戒。虽说出家在家都要吃长素,可是在家吃长素,因为环境关系,全家人只你一个人吃长素,大家都不吃,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当然,最好是出家,出家就是个吃素的环境,一进寺院山门,非吃素不可,再想吃荤亦不可以了。此处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句,就包括前面三福的第一第二的两种福。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这就是前面三福的第三种福,那个大乘福上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地方就说: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方等两个字,就是大乘经典内所说的都是方正平等之理,所以大乘经典又称方等经典。对本曰读,背本曰诵,你若是能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就是已发了菩提心了。前面第三种福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才读诵大乘,才劝进行者。所以这就是前面的第三种福。
  ‘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六念的前三念,是念三宝--念佛、念法、念僧,这就是说,你要发心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了之后,不要忘记,常常在念,这叫念佛、念法、念僧。第四念戒,这就是合乎前面的具诸戒行,在家人受了三皈依,而三皈依亦是戒,叫三皈戒,其余还有五戒、八戒。出家的人,有沙弥戒、比丘戒。这是说,在家出家的人,都要各念自己所受过的戒。第五念施,施者布施。第六念天,这念天按事相说,要求生上二界--色界、无色界。若是往深处讲,这念天是念第一义天,大乘第一义的道理,叫第一义天。把修行六念行门的功德,统统回向发愿,愿生彼国--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里三种众生,不是一种众生,是各修一种,或者根机大,可兼修两种,若是根机更大的,三种通通修。至于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这是个总结,无论是修一种,修二种,或者修三种,所有的功德,统统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这是上品上生的人,上等的根机,他若是具足这个功德,只要他发愿往生,或者一天一夜报尽命终了就生,或者七天亦必乘愿往生,生到彼国。修净土的行人,命终往生,临死之时,必有瑞相,瑞相就是吉祥之相。我们佛教徒,死了往生西方的不知多少,都是示现瑞相,这是一个凭据。往生不往生,但看临终有没有瑞相。‘生彼国时’,就是报终命尽往生西方的时候,因为‘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还有‘无数化佛,’还有‘百千比丘,’还有‘声闻大众,’还有‘无量诸天’的天人,带著「七宝宫殿,’统统来接你。‘观世音菩萨手执金刚台’--金刚宝的莲华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就是修行回向发愿生西方的人,这叫行者。到了这个行者面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阿弥陀佛放光照到你身上。‘与诸菩萨,授手迎接。’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授手就是伸著手。那阿弥陀佛老是伸著一只手干什么?那就是接引众生的。‘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无数菩萨,都赞叹你,劝勉你,嘉奖你,教你精进。来接引行者的大众之中,有比丘,有声闻大众,这是个疑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小乘人,比丘是因位的小乘,声闻大众是最高果位的阿罗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的,怎么来了这些人呢?要知道,这些都是先修小乘行门,后来回小向大,发心念佛,求生西方的人,顺他的修行习惯,叫他先证小果。所以这都是回小向大的比丘,与回小向大的声闻。‘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这个回向发愿,求生西方的行者,看见诸佛菩萨来接他了,大生欢喜,故名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自见其身,坐到金刚台上去了。‘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那个时间很短,就生到极乐世界了。前面说西方世界去此不远,十万亿佛刹土,弹指之顷就到了。‘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生彼国已,当时就见到佛的真色身,众相就是一切相好,悉皆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诸菩萨众,色相亦都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听见光明亦说法,七宝行树亦说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前面讲,你若是得到念佛三昧,就在娑婆世界,就证得到无生法忍。这个是念佛三昧已得到的,上品上生,生到那里花开见佛,闻佛说法,就证得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一证了无生法忍,就得到神通妙用。经须臾间,就是很短的时间,历是经历,在很短的时间,就能历事十方诸佛。‘于诸佛前,次第受记。’你既见到诸佛,因为你已证到无生法忍,所以见到的每一尊佛,都给你受成佛之记。‘还至本国’,就是奉事诸佛受记以后,回本国西方极乐世界。‘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陀罗尼是梵语,译成中国话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我们在娑婆世界学法,发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愿在娑婆世界很不容易满,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满了这个愿,无量法门都学会了。‘是名上品上生者。’

发表于 2015-8-3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这说不必不是完全不要,而是不一定之意。就是说:上品中生的行者,对于受持读诵大乘经典的工夫,不是完全一定的做。那么,他做的什么工夫?‘善解义趣,’他会讲经说法,而且讲解得很好。‘于第一义,心不惊动。’他对第一义的道理,了解得很清楚。第一义就是我空、法空、空空,到了成佛的时候,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种第一义谛的道理,了解得很清楚,所以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他对因果,信得很深,决不会毁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行此行者这句,上面那个行字,读作修行的 xíng 字音,下面那个行字,读作行门的 hèn 字音,此谓修行上品中生行门,将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的行者,他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拿著紫金台,来到他身前。前面上品上生是金刚台,这上品中生是紫金台,莲华台差了一级。‘赞言:法子!’佛为法王,大乘弟子为法王之子,故称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你修行大乘法门,了解第一义谛,所以我今天来迎接你。‘与千化佛,一时授手。’来接引的化佛有一千尊,统统同时授手来接引他。‘行者自见坐紫金台’上,于是‘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前面说一弹指顷,这里说一念,都是指很短的时间,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华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这个如字,作等字讲,他坐的紫金台,和大宝莲华相等。‘经宿则开。’经过一夜就开。这里和上品上生时间相差了一夜,上品上生生到西方莲华就开,这个要经过一夜才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这个行者,无论你是出家弟子或在家弟子,只要你是上品中生,生到那里都变成菩萨相,和佛的身体一样,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他的足下,只要一抬足,足下就有七宝莲华托著。‘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佛菩萨都放光照著你。‘目即开明’你的眼睛自然开了,自然明亮。‘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宿习就是过去的薰习,你过去读诵大乘经典,善解第一义谛,所以到了西方,尽闻众声,都说的大乘甚深第一义谛妙法。于是‘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下了紫金台,礼佛拜佛,合起掌来赞叹阿弥陀佛。‘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这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中生者,所得到的利益。他经过了七日的时间,应时即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成中文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菩提果,在这里是菩萨的行门,就是得了不退转,即阿弥陀经上说的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有三:一者,位不退,入圣流,不退凡夫位。二者,行不退,习大乘,不退二乘行。三者,念不退,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这不退转,在阿弥陀经说为阿 跋致。‘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因为这时已得了神足通,所以能飞行到十方世界,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因为他没有证得念佛三昧,所以还得去修学。‘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这比上品上生得忍的时间,差了一小劫。证得无生法忍了,才蒙诸佛现前,受成佛之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亦信者,显非深信,但不是不信,就叫做亦信因果。他对大乘经典,决不毁谤。‘但发无上道心。’他就是发了菩提心。无上道心,就是菩提心,梵语菩提翻成中国话叫做道,所以道心就是菩提心。这上品下生者,亦得要发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他即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这比上品中生者的莲台,又差了一级,前面是紫金莲华台,这里是金莲华台。化佛亦少了一半,上品中生一千尊化佛,这里五百化佛,来迎此人。这五百化佛,一时授手,都伸手接引他,同时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你能发无上道心,这是很难得的,所以我今来迎接你。‘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见此事时,行者见到佛菩萨与化佛来迎接他,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这金莲华就合起来,华合起来了,就随著弥陀世尊之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生到七宝池中,华开的时间,比上品中生,又迟了一点,前面是一夜,这里一日一夜。‘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莲华开了以后,他见不到佛相,须七日之中,乃得见佛。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他生在佛国,怎么不见佛呢?因为他只发了大乘心,没有修大乘行,他是以发大乘心的功德,回向愿求生到西方去的,他而今是在这七日之中,精进用功,所以才看到佛的。有这个道理,有这经文,我们就知道我们为什么没有见到佛?我们第一没有发菩提心,第二没有行菩萨道,第三种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的业障深重。若是发了菩提心,行了菩萨道者,虽然是带业往生去,有佛力的加被,当下就可见到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前面第九观说: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这个行者,虽看见了佛身,只是见个大相而已,对于佛身的八万四千相,和种种随形好,都不能明了看见。这是由于上品下生的行者,是习种性位,虽在娑婆世界发菩提心,回向往生,但未能称性修行,转尘劳成相好,故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必须于三七日中,称性起修,进入性种性位,尽断尘沙惑,才对佛陀的八万四千相,和种种随形好,一一分明得见。这时候耳根亦增胜了,‘闻众音声,皆演妙法。’因为见佛闻法之故,道行大进,便能‘游历十方,供养诸佛。’这即是弥陀经说的:常以清旦,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欢喜地即初地。依地持云:从种性至初地须一大阿僧祇劫,而极乐世界,只要三小劫,便可证得。实由于娑婆修行,供佛闻法少;极乐世界,一个清旦,即可供养十万亿佛,闻甚深法。供佛闻法多,福慧双修之功德大,所以证果的时间速。‘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这是总结观想之名。



  有关“丙十四、上品生观”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丙十五、中品生观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楼主| 发表于 2015-9-12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丙十五、中品生观
选择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本经十六个观想,上来已讲了十四个观想,今当第十五个观想,讲的是中品生观,这中品往生亦有上中下三种的分段,昨天已经料简过一次。这十六观的前面十三观,通通是观想念佛,而十四、十五、十六等最后三观,不修观想念佛了,另有念佛方法,就是十四观上品生观,和十五中品生观,用的是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工夫,无论是做什么功德,只要将功德回向求生极乐,都可以往生。最后一个观想,就是第十六观下品生观,用的是持名念佛的工夫。这三辈九品往生的众生,即是十四、十五、十六三观,第十四上三品的众生,都是大乘根机,发了菩提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中三品是小乘的根性,受持戒律,遇到善知识开示念佛法门,修行念佛,回向西方的。下三品的众生,都是些作恶业的凡夫,遇到善知识开示他念佛求生西方,这些都要把它记清楚。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这中品众生,亦分上中下,今先讲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五戒、八戒,乃至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这都是小乘声闻的戒律。先讲在家弟子受持五戒,这五戒前天已讲过了,八戒斋,就是八关戒斋,昨天亦已经详细讲过了。‘修行诸戒’这就包括出家戒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在内。‘不造五逆,’后面下品下生,讲到造了五逆,亦可以生西方,这个是中品上生的人,他不造五逆罪,五逆是个重罪,在无量寿经上,不许这种人往生的。这十六观经许他往生,但是到了下品下生才讲。这个地方是讲中品上生的人,他不造五逆。五逆者,一、弑父,二、弑母,三、弑圣人,弑者杀也,以下杀上就叫弑。把自己的父亲杀了,把自己的母亲杀了,这是两个逆。杀圣人,或者是杀小乘圣人阿罗汉,或者杀大乘圣人菩萨,这是第三个逆。四、破僧,破僧就是破和合僧,破转法錀僧,把大众僧的团体破坏,使僧不团结,这是第四个逆罪。第五个逆罪,就是恶心出佛身血,如佛住世时,提婆达多起心害佛,他在佛托钵经过的地方,预先安置千钧大石在山上,等到佛经过那里时,他从上面推石下来,欲杀害佛,幸而当大石滚下将欲到佛前时,被护法金刚,用降魔杵挡住,所以没有害到佛。因为大石的下滚来势太凶,遭金刚杵一挡,石被冲破,有一小碎石,射到佛的足上,负伤出血,这就叫出佛身血。这个罪案一定,那提婆达多就堕活地狱了。这出佛身血的罪,佛在世时有,释迦佛涅槃之后,有没有呢?按戒律上说,佛圆寂后,以恶心破坏佛像,亦等于出佛身血,惟无心误坏佛像者,不犯。这里说中品上生的众生,他持戒持得清净,不造五逆大罪;不但不造五逆之罪,而且‘无众过患’。其他的罪恶亦没有造,在家出家都持戒持得很清净。‘以此善根,’以不造五逆罪,无诸过患,及持戒清净等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刚才讲过,上三品众生,用的工夫,是回向发愿,现在这中三品众生,还是回向发愿,以他持戒的工夫,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这或是出家弟子,或是在家弟子,他持戒清净,发愿欲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他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他了。‘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这个地方要注意,阿弥陀佛来接这个人时,只是阿弥陀佛来了,菩萨没有来,来的是比丘眷属。昨天讲上三品往生时,阿弥陀佛来了,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量的菩萨,亦有比丘,亦有声闻都来了。我解释了一个理由,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小乘人,那里来的比丘?那儿来的声闻呢?这就是他在娑婆世界,本来是个修小乘行门的人,回小向大生到西方,他还是顺他过去修行用功的习惯,先证小乘果。那只是一种理由,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怎么会有小乘人,怎么会有阿罗汉。还有一种理由,昨天没有讲,今天才讲出来。这个地方怎么没有一个菩萨呢?就是这些在家弟子、出家弟子持的戒都是小乘戒,他不认得菩萨僧。佛法僧的僧宝,有大乘僧宝,有小乘僧宝,大乘僧宝就是菩萨,菩萨僧宝小乘界的人他不认识。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是僧宝,因为大乘菩萨僧,头戴花冠,身佩璎珞,有如天人一般庄严。在小乘人看来不像出家人,他认识的出家人,都是比丘相。这就是应机示现,西方极乐世界,根本没有小乘比丘,为接引修小乘戒的众生,那些菩萨们,都隐起他的相好,示现比丘相,这就叫应机示现,来接引小乘根性的众生。阿弥陀佛到这个临命终人之前,先给他说法,‘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前面讲过,这苦、空、无常、无我四法,三乘共学,大乘菩萨以它为基础,再修六度万行。小乘人不修六度万行,就修这苦、空、无常、无我之法。但是这个地方的在家、出家弟子,都是持戒的人,闻法很少,连这小乘的苦、空、无常、无我之法亦少闻。所以阿弥陀佛先给他说小乘法:一切都是苦的,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众生根本没有个我。说这个道理给他听。‘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赞叹这个持小乘戒,回向愿求生于西方的出家众生说,你真了不得呀!你能出家,远离一切众苦。这中品上生包括四众弟子:那修行诸戒的是出家弟子,那受持五戒、八戒斋的是在家弟子,他没有出家,受持八关斋戒,是临时的加行,就是在家持的出家戒,所以他到临命终时,亦就出家了。阿弥陀佛赞叹他出家的功德,出家有什么好呢?出家得离众苦。阿弥陀佛赞叹他完了,亦给他说法,这个‘行者见已,心大欢喜。’既亲自见到阿弥陀佛了,又听见阿弥陀佛亲自为他说法,佛还赞叹他了不得,于是心里生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他这心里一生大欢喜,便自己看见自己坐在莲华台上,于是就长跪合掌为佛作礼,顶礼阿弥陀佛,快得来还没抬起头来,已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莲华寻开的寻字,作即字讲,莲华即时就开了。当华敷时的敷字,同开字一样解释。当莲华开敷的时候,就听见有说法的声音,赞叹四谛,赞叹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为什么不说大乘法呢?因他是小乘根性,为对机说法,所以说的四谛法,他听到了‘应时即得阿罗汉道。’当下就得到了阿罗汉果。小乘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四果阿罗汉是小乘最高的果位,他当下就得到了。这个地方的经文,要注意了解:中品上生的人,他生到西方,莲华寻开,和上品上生的人一样,比那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的人,还来得快。上品中生要经过一夜才开,上品下生要一日一夜莲华才开,这中品上生怎么超过了上品呢?这就是持戒的功德,他持戒还持得清净,他不造五逆大罪,又没有犯戒破戒,一切过患都没有,而是以持清净戒的功德感得的,和那上品上生一样,生到西方,莲华就开。但是有个不一样,他是小乘根性,莲华开虽是很快,他听的法音,是听的小乘法,是四谛法,不是那最高的大乘法。他闻法就证果,应时即得阿罗汉果。证了果就得神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三明者,就是明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间的事。第一、宿命明,能明白知道过去的事;第二、漏尽明,知道现在,现在的一切他都知道;第三、天眼明,能知未来之事;这就叫做三明。六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又叫身如意通),六、漏尽通。须知道,三明在六通中都有了,为什么要特别提出三明来呢?就是证得六通不见得有三明。例如宿命通知道过去,但是详细因缘不知道,若是证得宿命明,那就详细因缘通通知道得清清楚楚。漏尽通知道现在,但知道得不详细,若是漏尽明,他就能够知道得详细。天眼通它可以观未来,亦是观得不详细,若是天眼明,他就能观得详详细细。明与通的分别,就是只知道大概,而不知道详细因缘的,就叫做通,详细因缘都知道的那就是明。具八解脱就是具足八种解脱,这是小乘圣人修的八种禅定。八禅定的最后一个定,叫做灭尽定,这是超出三界,了脱生死的一个定。他在没有得到灭尽定以前,要利用上二界的四禅八定,作一种前面的工夫,上二界就是色界、无色界。色界有四禅定,无色界四空定。声闻乘人的修行用功,亦是要先修初禅定,再修二禅定,但是他不利用三禅定,证得三禅定之后,就赶快升四禅,利用四禅。再上面的四个空定,他还是有用的。算起来,四禅八定,他有七个,证得第七个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时他就入灭尽定。这就是他的八解脱。入了灭尽定,就证得阿罗汉果。这个地方,须知道,四禅八定,这八个定,小乘圣人为什么只利用七个呢?这是三禅定,他不能利用。经过是要经过的,证了二禅,应升三禅嘛!证到三禅他就赶快加工升四禅。因为他听释迦佛说过,三界以内,三禅天最乐,再没有乐过三禅天的。若是证得三禅,一执著,就留著不能上进了。释迦佛他经历过,特别警告小乘人,这个地方要注意。所以要了生死的小乘人,他都知道这个道理,他证得三禅,就赶快升四禅,他不利用三禅定。这八个定,他只用七个,再加上超出三界的灭尽定,他就解脱了。是故阿罗汉为具八解脱。这就是在家弟子受五戒,受八关斋戒,出家弟子,受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持戒清净,发愿回向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顺他的根性,先给他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他出家,得离众苦。于是他一生欢喜心,就把他接到西方去。生到西方,就听见说苦、集、灭、道四谛法,他一听到就证得四果阿罗汉,当时就得了神通,即三明六通;当时又得了灭尽定,即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这就是小乘根性的中品上生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3 12: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