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14|回复: 0

[其它] 明贤法师:不仁之仁,大仁之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 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选自明贤法师《中观见与道德经》.jpg
选自明贤法师《中观见与道德经》

  《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如果单从字面去肤浅理解,很容易将其演绎成一句批评天地圣人的狠话:“天与地是不讲仁爱的,它们将万物视如草芥(草扎而祭祀用的狗),任其生灭存毁;大人物(有道行有本事的人)也是不讲仁爱的,他们视老百姓如草芥,任其生死存毁”。很明显,这解释是在责难天地圣人,将其彻底批判,说他们荼毒万物与百姓,并为底层百姓鸣不平。

  这种解释,如果拿到一个西方或欧洲人的面前,他们一定会被惊呆。他们会说:“这太刺激了,这太不可理解了,我们的上天、上帝决不会如此地没有人性!”老子的思想真是如此这般吗?

  仁,憨山大师释为“好生爱物”之行;刍狗,大师则释为“缚刍为狗以用祭祀者”。有一位名叫吴澄的学人,写了一本《道德真经注》,其中解释“仁”字说:“仁,谓有心于爱也!”这句话定义“仁”字很准确。基督教、天主教,皆以“仁”为教义核心,而都强调“爱”(有些像佛教的“慈悲”)。

  “天地不仁”是自然的现象,“圣人不仁”是修养达到的出神入化,钱穆释为“万物生复死,死复生。万物虽想长生,天地并不管这些。惟其无心任运,故能……”他把“不仁”解释成了“天地并不管这些”。就他的理解,反过来看,“仁”,当然是对万物百姓有好恶、有作为,虽然出自好心(好生爱物之心),却也无非是对万物百姓的一种干预。

  这种干预的结果是什么呢?老子早已说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爱”并非不好,不好在“有心”。有心于爱,憎则随生;好人生于世,爱好人生于世;虐待狂产生,被虐狂随生。干预,在并无决定性意义的时候,它只是更为有力地推动了“恶”与“不善”的蔓延。

  在老子的思想,这些最多只能算是“妇人之仁”,无意义的一颗又大又软之心。确切地说,他的“不仁”,实际上是说要“无心于仁”。如苏辙所云“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奚侗亦云“人物贵贱,各因其用,生死自遂其性,不必有心仁爱之也。天地之于万物,圣人之于百姓,莫不皆然。”庄子还说“大仁不仁”,“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其实,“不仁”的天地圣人,以不干预的方式、将对待万物百姓的做法,由“伦理”的道德范畴,提升到了“觉悟”的天地精神境界。“不仁”换来了大跨越。假如这心一大一软,仁爱地干预之,提升也就被破坏了。

  他真的强调,一个修行人,要“心狠”到“视百姓存毁如刍狗”的地步,完全不再沾滞于仁爱与善意。哪一天开始沾滞,哪一天道业难行,蒋锡昌总结说:

  “老子看破此理,故以百姓为刍狗,于其生死祸福,毫不理会。此欲圣人清静无为,而任诸自然也。老子此说,不仁之至,亦大仁之至。”

  这,是不是说“不仁有理”?是不是说天地圣人都无好生之德呢?当然不是。

  庄子说,这祭祀用的刍狗,是草纸等扎成而代替活狗的,或以其谢过求福,或以之祭路祷雨,祈祷时将其陈列出来,以产生祈祷的功用。即至祈祷完成,路人踩其头尾,或以火焚之,丢到野外。总而言之,刍狗本无用之物,祭祀者却不能“为所欲为地处置”,而是“该用时不得不用”。

  不得不为、不得不用,也是人在万物面前、心在因缘面前的一种“无我”。不光天地与万物、圣人与百姓,其实人世间所有的有为万法,都在“无我”的被动中。因此,老子的“不仁”,也不是断然灭掉了“好生万物”之德,而是无心于天地对万物的生,无心于圣人对百姓的爱。简单说,就天地之道而言,“不仁”指“无心成物”;就圣人之道而言,“不仁”指“忘言体玄”。即使万物已生,百姓已爱,其生与爱也是在“无我”而“无心忘言”的被动状态下,不得不为的。

  因此,通常人们认为天地有好生之仁,这里却说出一个“不”字,乃是因为:

  “天地虽然生育了万物,但不是有心要生,实由一气当生,不得不生。虽生而不有,譬如刍狗,本无用之物,而祭者当用,不得不用,虽用而本非有也,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虽是爱养百姓,不是有心要爱,实由同体当爱,不得不爱。虽爱而无心,譬如刍狗,虽虚假之物,而以之为祭灵者当重,不得不重,虽重而知终无用也,所以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看来,老子的看法是,天地圣人,当然不会视万物百姓死活而不顾,而是真的充满好生爱物之行,但却不是有心要行,实由其当行,不得不行,虽行而始终无心。这才是“以万物百姓为刍狗”的正确诠释。

  这与以中观见为基础,而诠释的“大悲心”完全相似。大悲心不是情感,只是功能。虽然不会视万物百姓死活不顾,而却“千处祈求千处应”,不是有心要“应”,实由其当“应”,不得不“应”,虽应而始终无心。

  这也是正确的圣人大悲心的合理诠释:不是爱心(世间慈悲心),而只是功能,不是有心要悲,而是同体当悲,不得不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对于种种水火刀兵之灾的分身救度的化现,那只是功能,只是行,而完全无心。圣人无心爱人,而任其自生自成,纵有利生之行,其实也是不得不行,全是功能,而实无心。

  所以说“不是有心”,而只是“不得不”。于万物百姓一切显替完全不干预,这种取舍,基于对“无我”的很好理解。若由此而逐渐提升,观万物百姓如幻如化,这是由无我趋入涅槃的道路。终极境虽不尽相同,而用心的方法则几乎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01: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