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要随缘精进 于 2015-1-5 21:28 编辑
摘自:月溪法师讲心经印心疏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自「诸法空相」起,一路迫拶将来,至「无所得」,便达佛性根源。至「究竟涅槃」,便是圆满具足。故金刚经云:「若有所得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六祖云:「我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
菩提萨埵译为成就有情众生,简称菩萨,脩大乘人也。以上所讲中乘人修十二缘断一念无明,小乘人脩四谛断六根,皆是有为法,不能得「究竟涅槃」。惟大乘菩萨,明白佛性于法本无所得,故不断六根,不断一念无明,专修般若法门。由观照般若出发,运用方便般若,向无明窠臼进攻。机缘时至,无始无明叻的打破,得见本来面目。剎那间无量劫生死种子和盘托出,便入「究竟涅槃」。得大休歇,亦名:「明心见性」,亦名:「成佛」。此时心中无挂无碍,亦无恐怖颠倒梦想,自由自在。故水边林下,随缘度日,或说法利生,负米供众,穿衣吃饭,无非菩提,行住坐卧,皆是三昧,语默动静,尽属佛法。昔龙潭禅师参天皇禅师,居既久:启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来,吾未曾不指汝心要」。师曰:「何处指示」。皇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我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师低首良久,皇曰:「见即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师当下开解。
「究竟涅槃」,即「无余涅槃」,又名「无漏」,亦曰:「无为」。于法无得,故名「无为」。乃大乘之所证。小乘人误认清净一念为涅槃境界。中乘人误认「无始无明」为涅槃境界,皆非究竟,故名:「有余涅槃」,又名「有漏」,亦曰:「有为」。于法有得,故名「有为」。志公不二颂云:「无有一法可得,脩然自入无余」。
小乘破「我执」而落于「法执」,中乘破「法执」而落于「空执」。惟大乘破「空执」始能见本来佛住。其实我执(即六根见闻觉知)法执(即一念无明)皆不可破,惟空执(即无始无明)可破。欲破空执反须利用一念无明及六根,即观照般若及方便般若是也。此理上文言之屡矣。然须亲自体验,方能澈底明白。试静坐室中,屏除杂念,眼不见,耳不闻,六根皆置勿用,入于清净寂灭之境,此时自以为无「我」矣,殊不知尚有清净之一念在也。于是更进一步将思想完全停止,连清净之一念亦予断倒。自以为入涅槃境界矣。但此时果何如乎,岂非空空洞洞渺渺冥冥之境乎。倘认此为足贵,则有智识之上等动物,反不若浑浑噩噩之下等动物矣。况此种境界,无法支持长久,普通人不过数十分钟,印度婆罗门教徒可延长数日,然终归有一天醒转过来,毫无结果。故知六根及一念无明,除非肉体死亡,不能断灭。强加断灭,如同自杀,安足尚乎。大乘般若法门则不同,一念无明起即是观照般若。起后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便是方便般若,用任何一根统摄六根,或六根一齐并用,向无始无明窠臼照去。十二时中,步步迫拶。行住坐卧,不稍放松。机缘时至,叻的一声豁然贯通,便证实相般若。
脩小乘中乘人错认「止」「作」「任」「灭」四病为用功法门。错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为自性本体(出圆觉经)。故无法证实相般若。无法契会「蕴」「根」「尘」「识」「界」皆佛性之理,将「五蕴皆空」之空字,作空洞断灭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可不慎哉!兹将四病分析于下:
(一)止病 将一切思想勉强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小乘断六根,道家清净寡欲,绝圣弃智,皆此病也。佛性非「止」而合。
(二)作病 舍妄取真,将一个坏念头改为一个好念头。背尘合觉,背觉合尘,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老子「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孔子「正心诚意」。宋儒「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皆此病也。佛性非「作」而得。
(三)任病 思想起也由他,灭也由他,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对境无心。儒家「乐知天命」,道家「返自然」「归婴儿」。皆此病也。佛性非「任」而有。
(四)灭病 将一切思想断尽,空空洞洞,如同木石一般。中乘破一念无明,老子「惚兮恍兮,窈兮冥兮」。庄子「坐忘」。宋儒「我心宇宙」。以及印度外道六师,皆此病也。佛性非「灭」而有。
「四相」亦极重要,自来解释「四相」多误解不执着我为无我相,不执着汝为无人相。不分别六道众生为无众生相。不求长寿为无寿者相。实属大错。修行人目的在见性成佛,倘什么事都不管,都不分别,岂非越弄越糊糊涂,安足贵乎!不执着不分别者,乃「任病」,非佛法也。古时有一法师讲金刚经,至「无人相无我相」。解为不要执着汝我。下面有一庞居士问曰:「无我相,谁人讲金刚经,无人相,谁人听金刚经」,讲者不能答(出指月录)。故知释迦说法,时时提出「四相」以警大众者。(如金刚圆觉等经)乃因当众生用功时,「四相」最易被错认为佛性故也。兹分别释之如次:
(一)我 相 即我执。小乘人断六根时,「小我」已灭,入于「大我」境界。此时心量扩大,有充满宇宙之象,清净寂灭。宋儒所谓「我心宇宙」。庄子所谓「坐忘」(出大宗师篇)。希腊哲学家所谓「大我」「上帝」。老子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皆是「我相」境界。
(二)人 相 即法执。起后念以破前念,譬如前念有我,乃起后念,「不认我」以破之,继而复起一念以破此「不认我」之念,如是相续,以至无我、破见仍存,悉为「人相」。庄子所谓:「吾今丧我」即此相也。
(三)众生相 亦是法执,凡我相人相所未到之境界,是众生相。所谓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闲是」是也。儒家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书经「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中」字,即众生相境界。
(四)寿者相 即空执。一切思想皆已停止,一切善恶是非皆已忘却,其中空无所有,如同命根。六祖说是无记忆空,二乘误认为涅槃境界,其实即「无始无明」。禅宗称为「无明窠臼」,「湛湛无暗深坑」道家所谓「无极」即此相境界。
以上四相,皆是有为法,皆非究竟,故金刚经云:「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圆觉经云:「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脩习,但名「有为」,终不能成就一切圣果。」金刚经云:「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乃指此四种境界俱非正法也。浅识之流每谓「三教同源」。若能明此四相精义,即知三教相隔不啻天渊也。
南无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