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93|回复: 14

念佛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5 09:4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以前练过气功,现在念佛,感觉身上气感强,比较敏感,是不是业力深重。需要发大愿修行?
来自: 微社区
发表于 2015-1-5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业障。是比较好的现象,身体底子灵敏,专念佛名必得往生。
发表于 2015-1-5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要随缘精进 于 2015-1-5 12:18 编辑

楼主念佛气感强,应该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是......
网上转帖的,不是我写的,只是觉得写的不错。
......
  佛教修行很重要的一条,就叫不求胜境。满天满地的广大清净觉心虽然妙,但是如果你去追求它的时候,你就心外求法了,你的贪心就起来了,那就挂碍紧张了,就修错了。所以禅宗里面说:胜境亦不求,圣谛亦不为,踏却毗卢顶。意思就是你对清净心的执着也要把它扔掉,你只有放下执着,你的心才能更加清净。所以,清净心不是贪得出来的,只有发平等舍心修出来,只有念念舍心无为,“不管它,让它去”,才能一点一点回归自心本来的清净!
 
  《心经》里面说,“无挂碍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即便你是挂一个妙境,那也同样是一种挂碍。所以我们有的人修禅宗,盲目挂碍一个妙境,或者挂碍一个满天满地的大心;有的人修密宗,盲目挂碍一个上师,想跟上师的影子相应。这些实际上都修歪了,弄成外道有为法了,违背无为法的根本宗旨了。佛教无为正道,叫你不要挂碍,你干嘛又去挂碍呢?如果想法上稍稍偏了一点,那样你就修错了。所以佛法不是去求什么境界,去修什么境界,而是我们要离开所有境界的迷惑,回到满天满地的大觉本心上去,不再为外在的假象牵挂,不再被所有的习气驱使我们流浪生死迷途。
 
  所以说,只有放下,才能看破;只有看破了,才能进一步深入放下,安心自在。既然你知道把眼睛闭上后,用耳朵去看世界时,世界并没有实在性,都是空性,知道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满天满地的广大觉心,一切都是空的假的,既然是这样,你为什么不肯放下?既然你省悟到了这个空性,那你还要去挂碍个什么,你的行为要与你的见解相应,这个才叫智慧行持啊。
 
  佛教常讲,要“解行相应”、“见行相应”。既然你明白《心经》所说的“五蕴皆空”、“诸法空相”,悟空了,然后你就应深入第二步,应当修学“心无挂碍”。怎么做到心无挂碍呢?那就是念念牢记正念,“不管它,由它去”。为此,对于这四句参禅观修口诀,要把它连起来,念念提醒自己要做到心无挂碍。因为“心无挂碍”这个目标,只有通过念念“不管它,由它去”这个正念,然后你才能够做到。如果“心无挂碍”你做到了,然后你才能“观自在”,然后才真切知道:哦!真的一切都是满天满地的广大觉心,达成这么一个醒悟。
 
  如果你不能做到心无挂碍,你还心有挂碍的时候,就想修这个满天满地的广大觉心,那你就妄想执着了,就修错了,就有贪心在里面,那不是清净心,也没有真正地放下,也没有真正地行在智慧上。
 
  所以说,首先做到心无挂碍,做到无所住,只有不断地放下,不管它,由它去,不管它,由它去……如此不断深入无为观照,然后我们才可能不被所有的感觉迷惑蒙骗,由此远离颠倒梦想,让自心得到究竟的安定,也就是究竟涅槃。所谓涅槃,就是不生不灭,就是无为。只要你念念不管它、不管它、不管它……真正深入下去,最后剩下来的那个心,它就是没有生没有灭的。你想要它起来也起不来,你想把它灭掉也灭不了,那个才叫不生不灭。
 
  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按照《心经》讲的这个步骤,首先悟空,知道空的道理,知道满天满地有一个大空性的清净心;然后在行持上念念放下,念念记住不管它,让它去,不断地放下,不断地深入无为,做到“心无挂碍”。真正修持无为放下,不管任何事情,它即使在你身边显现,你内心上,也要如如不动地不管它;即便是你的身体,你也要照样不管它;即使是你的内心,内在的那个心以及想法怎么怎么乱动,你也要同样用你的正念提醒自己:不要管它。只要你念念这样决定,不管它、由它去,你的心态也就自然地不定而自定。对不对?
 
  尽管你没有想到要它定下心来,但自心却定得很好,这个就是佛教的智慧定,又叫自性自定。因为你的佛性本来就是如如不动、本来就定的。你越不管它,让它去,越不管它,让它去,最后显现出来的那个心,就是定得不能再定的,比任何一个有为执着的定,都定的更好,更深,更加清净坦然。
 
  所以,如果我们按照错误的方法,盲目贪心执着一个状态修行时:要么意守一个下丹田,一心一意挂在下丹田上,注意力死死地撑在那里顶住……要么意守一个天目,或者眼前某个境相,一心一意地把一个注意力执着在眼识上……要么意守一个上丹田,一心一意意守着上丹田的某个中心,去体会上丹田的感受,倾听上丹田内气脉激荡产生的内音,让自心同样挂碍在那里……也有人执着一个想像中的名号,一心一意让自己纠结在自己妄想里……上述种种错误修法,实际上都是一种挂碍。你们自己说对不对?
 
  在真实修行过程中,只要你内心有所挂碍,就会有一根心弦提起来绷在里面,让你的内心产生紧张。所以,凡是有挂碍的定,佛教说那都是邪定,制造烦恼的哦!因此佛教说,定有正和邪之别。正定就是本来的定,自然的定,没有执着把持的定。如果你放下所有妄想挂碍,念念不管它、不管它、不管它、由它去、由它去……然后你自然知道感受变化的心,它会动吗?自心满天满地的觉心,它一点都不会动的,这个才叫智慧定。
 
  为此,修行一定要明白这些道理,这样才不会错路。佛说人生无常,修错路了很不划算。佛教修行本来是叫你放下执着的,结果你反而自找挂碍,错误地提起一个注意力在那里制造紧张,把你的心弦绷得越来越紧,让你的挂碍越来越严重,把你的脾气憋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地变成参天大树,弄得自己完全被烦恼脾气主宰,行为上不由自主。那样子,也就是错误地让自己与生死烦恼习气越绑越紧,让自己的挂碍越来越大,让我们的烦恼紧张越来越重,那根本就不是解脱之道,与佛法正确的修行方向背道而驰了。
 
  所以佛教说,见地不真,果招迂折。修行一定要首先明白正确的见解道理才行。只有明白离欲解脱的原则、放下的原则,心无挂碍的原则,无所住而生起清净正觉心的原则,明白超离所有现象迷惑的原则,才能确保我们的修行方向的正确性,避免步入错误的修行弯路。
 
  就像《六祖坛经》所讲的,禅宗说,以无念为宗,是无相法门。那么这个无念无相是什么?某些人以为无念是不想,这样理解那就错了。这个无念,它就是无为正念,念念不管它、让它去,就是无念。这个无相,它就在这个现象里面,你念念不管它、由它去、看他究竟如何,反复不断地一点一点把所有现象看破了、看透了,就像这杯水一样,你让它自然澄清透彻了,那就是无相。
 
  禅宗祖师说,水不搅自澄,树不摇自定。众生身心的烦恼困惑,就象杯子里面的浑水一样,只要你不加搅动,他就自然慢慢地澄清了;众生内心的生死妄动,就象树枝的摇晃一样,就像我们的不倒翁玩具一样,你越是动它,他就越是晃荡个不停,只要你不再动它,他就自己自然不动了。——所以放下造作把持,绝对不加介入,歇心无为观照,自然澄清错觉迷惑,这个才是智慧。这个过程,它不是可以有为贪求出来的,你得随顺因缘,不断安心无为,让他自然澄清才行。
......
 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摘自:月溪法师讲心经印心疏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自「诸法空相」起,一路迫拶将来,至「无所得」,便达佛性根源。至「究竟涅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5 21:19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18:5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知道了,所有相皆是虚幻
来自: 微社区

点评

刚刚查到的资料,我转的3楼的帖子,应该意思不够完善,犯了”任病“,他忘记了”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太深的意思,我还说不出来,请看我转的其他帖子。 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5 21:41
发表于 2015-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5-1-5 11:44
楼主念佛气感强,应该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是......
网上转帖的,不是我写的,只是觉得写的不错。
...... ...

点评

刚刚查到的资料,我转的3楼的帖子,应该意思不够完善,犯了”任病“,他忘记了”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应该是他忘记了目标是什么。太深的意思,我还说不出来,请看我转的其他帖子。 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5 21:43
发表于 2015-1-5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要随缘精进 于 2015-1-5 21:28 编辑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5-1-5 11:44
楼主念佛气感强,应该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是......
网上转帖的,不是我写的,只是觉得写的不错。
...... ...

摘自:月溪法师讲心经印心疏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自「诸法空相」起,一路迫拶将来,至「无所得」,便达佛性根源。至「究竟涅槃」,便是圆满具足。故金刚经云:「若有所得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六祖云:「我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
  菩提萨埵译为成就有情众生,简称菩萨,脩大乘人也。以上所讲中乘人修十二缘断一念无明,小乘人脩四谛断六根,皆是有为法,不能得「究竟涅槃」。惟大乘菩萨,明白佛性于法本无所得,故不断六根,不断一念无明,专修般若法门。由观照般若出发,运用方便般若,向无明窠臼进攻。机缘时至,无始无明叻的打破,得见本来面目。剎那间无量劫生死种子和盘托出,便入「究竟涅槃」。得大休歇,亦名:「明心见性」,亦名:「成佛」。此时心中无挂无碍,亦无恐怖颠倒梦想,自由自在。故水边林下,随缘度日,或说法利生,负米供众,穿衣吃饭,无非菩提,行住坐卧,皆是三昧,语默动静,尽属佛法。昔龙潭禅师参天皇禅师,居既久:启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来,吾未曾不指汝心要」。师曰:「何处指示」。皇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我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师低首良久,皇曰:「见即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师当下开解。
  「究竟涅槃」,即「无余涅槃」,又名「无漏」,亦曰:「无为」。于法无得,故名「无为」。乃大乘之所证。小乘人误认清净一念为涅槃境界。中乘人误认「无始无明」为涅槃境界,皆非究竟,故名:「有余涅槃」,又名「有漏」,亦曰:「有为」。于法有得,故名「有为」。志公不二颂云:「无有一法可得,脩然自入无余」。
  小乘破「我执」而落于「法执」,中乘破「法执」而落于「空执」。惟大乘破「空执」始能见本来佛住。其实我执(即六根见闻觉知)法执(即一念无明)皆不可破,惟空执(即无始无明)可破。欲破空执反须利用一念无明及六根,即观照般若及方便般若是也。此理上文言之屡矣。然须亲自体验,方能澈底明白。试静坐室中,屏除杂念,眼不见,耳不闻,六根皆置勿用,入于清净寂灭之境,此时自以为无「我」矣,殊不知尚有清净之一念在也。于是更进一步将思想完全停止,连清净之一念亦予断倒。自以为入涅槃境界矣。但此时果何如乎,岂非空空洞洞渺渺冥冥之境乎。倘认此为足贵,则有智识之上等动物,反不若浑浑噩噩之下等动物矣。况此种境界,无法支持长久,普通人不过数十分钟,印度婆罗门教徒可延长数日,然终归有一天醒转过来,毫无结果。故知六根及一念无明,除非肉体死亡,不能断灭。强加断灭,如同自杀,安足尚乎。大乘般若法门则不同,一念无明起即是观照般若。起后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便是方便般若,用任何一根统摄六根,或六根一齐并用,向无始无明窠臼照去。十二时中,步步迫拶。行住坐卧,不稍放松。机缘时至,叻的一声豁然贯通,便证实相般若。
  脩小乘中乘人错认「止」「作」「任」「灭」四病为用功法门。错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为自性本体(出圆觉经)。故无法证实相般若。无法契会「蕴」「根」「尘」「识」「界」皆佛性之理,将「五蕴皆空」之空字,作空洞断灭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可不慎哉!兹将四病分析于下:
(一)止病 将一切思想勉强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小乘断六根,道家清净寡欲,绝圣弃智,皆此病也。佛性非「止」而合。
(二)作病 舍妄取真,将一个坏念头改为一个好念头。背尘合觉,背觉合尘,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老子「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孔子「正心诚意」。宋儒「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皆此病也。佛性非「作」而得。
(三)任病 思想起也由他,灭也由他,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对境无心。儒家「乐知天命」,道家「返自然」「归婴儿」。皆此病也。佛性非「任」而有。
(四)灭病 将一切思想断尽,空空洞洞,如同木石一般。中乘破一念无明,老子「惚兮恍兮,窈兮冥兮」。庄子「坐忘」。宋儒「我心宇宙」。以及印度外道六师,皆此病也。佛性非「灭」而有。
  「四相」亦极重要,自来解释「四相」多误解不执着我为无我相,不执着汝为无人相。不分别六道众生为无众生相。不求长寿为无寿者相。实属大错。修行人目的在见性成佛,倘什么事都不管,都不分别,岂非越弄越糊糊涂,安足贵乎!不执着不分别者,乃「任病」,非佛法也。古时有一法师讲金刚经,至「无人相无我相」。解为不要执着汝我。下面有一庞居士问曰:「无我相,谁人讲金刚经,无人相,谁人听金刚经」,讲者不能答(出指月录)。故知释迦说法,时时提出「四相」以警大众者。(如金刚圆觉等经)乃因当众生用功时,「四相」最易被错认为佛性故也。兹分别释之如次:
(一)我 相 即我执。小乘人断六根时,「小我」已灭,入于「大我」境界。此时心量扩大,有充满宇宙之象,清净寂灭。宋儒所谓「我心宇宙」。庄子所谓「坐忘」(出大宗师篇)。希腊哲学家所谓「大我」「上帝」。老子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皆是「我相」境界。
(二)人 相 即法执。起后念以破前念,譬如前念有我,乃起后念,「不认我」以破之,继而复起一念以破此「不认我」之念,如是相续,以至无我、破见仍存,悉为「人相」。庄子所谓:「吾今丧我」即此相也。
(三)众生相 亦是法执,凡我相人相所未到之境界,是众生相。所谓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闲是」是也。儒家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书经「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中」字,即众生相境界。
(四)寿者相 即空执。一切思想皆已停止,一切善恶是非皆已忘却,其中空无所有,如同命根。六祖说是无记忆空,二乘误认为涅槃境界,其实即「无始无明」。禅宗称为「无明窠臼」,「湛湛无暗深坑」道家所谓「无极」即此相境界。
  以上四相,皆是有为法,皆非究竟,故金刚经云:「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圆觉经云:「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脩习,但名「有为」,终不能成就一切圣果。」金刚经云:「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乃指此四种境界俱非正法也。浅识之流每谓「三教同源」。若能明此四相精义,即知三教相隔不啻天渊也。

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月溪禅师答:常闻讲金刚经,二问是否?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243410976.html 来源:月溪禅师问答录 作者:月溪禅师 1417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问:常闻讲金刚经,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5 21:31
发表于 2015-1-5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5-1-5 21:19
摘自:月溪法师讲心经印心疏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

月溪禅师答:常闻讲金刚经,二问是否?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243410976.html
来源:月溪禅师问答录   作者:月溪禅师 1417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问:常闻讲金刚经,说:无我相不要执着我,无人相不要执着你,无众生相不要分别六道众生,无寿者相不要求长寿;又说:每听讲金刚经,以无相为体,无住为宗,离相为用,以上二问是否? (北京李广权)
  月溪禅师答:古时有一法师请经,讲到无人相无我相乃不要执着你我,下面有庞居士问“无我相谁人讲金刚经?无人相谁人听金刚经?”讲者不能答,欲下坐,居士送一偈曰:“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真,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故无相为体、无住为宗、离相为用,乃是落于空;实相佛性是不空的,是实相为体、观照为宗、方便为用;方便者,六根任便用一根也,由观照般若,利用六根打破无明,得见实相般若也。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1-5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要随缘精进 于 2015-1-5 21:45 编辑
刘运果 发表于 2015-1-5 18:57
谢谢。知道了,所有相皆是虚幻

刚刚查到的资料,我转的3楼的帖子,应该意思不够完善,犯了”任病“,他忘记了”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应该是他忘记了目标是什么。”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他只做到了“心无挂碍”
太深的意思,我还说不出来,请看我转的其他帖子。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1-5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要随缘精进 于 2015-1-5 21:45 编辑

刚刚查到的资料,我转的3楼的帖子,应该意思不够完善,犯了”任病“,他忘记了”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应该是他忘记了目标是什么。”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他只做到了“心无挂碍”
太深的意思,我还说不出来,请看我转的其他帖子。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1-5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破淫戒了还能学佛吗?

点评

http://www.shixi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147&extra=page%3D1%26filter%3Dtypeid%26typeid%3D841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5 23:01
当然可以! 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5 22:19
发表于 2015-1-5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慧智 发表于 2015-1-5 21:49
请问破淫戒了还能学佛吗?

当然可以!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1-5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心无挂碍,应该算是完全了。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1-5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慧智 发表于 2015-1-5 21:49
请问破淫戒了还能学佛吗?

首先,你有没有受戒,如果没有受戒,就不存在破戒之说。

当然,即使没受戒,犯邪淫也是种恶业。

学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恶业,所以犯邪淫,就更要学佛,学习忏悔自己所犯的错,然后多做善事,这样才能使错误不产生严重的后果。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1-5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5-1-5 22:21
念佛+心无挂碍,应该算是完全了。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1-5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8 22: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