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30|回复: 0

佛经翻译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9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任何一种文化,其发生、发展的主导原因在于人类内在的创造性冲动,但同时也有赖于与其它文化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吸取营养,获得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最为直接的是发生在器物层面上,但最为深刻的则产生于精神层面上。由于精神层面的传播与交流所借助的媒介主要是语言文字,所以在语言的转换中实现意义的传达,最终实现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使得翻译在文化的碰撞、交流、吸收和融合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角度看,翻译便不再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或结果,不再是一种再生产行为,而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传介过程和归化过程。翻译本身即是理解,立足于两种文化基础之上的理解;即是选择,以自身文化为参照而对另一文化的选择;即是创造,熔铸了两种文化之后的创造;即是传播,理解与创造之后的传播。所以,推动文化的传播,沟通文化间的理解,促进文化间的交流,既是翻译的使命,也是翻译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翻译自身的这种规定性,确定了它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而考察它在一定文化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揭示其产生的影响和意义,不仅有利于对翻译本身作出正确的估价,也有利于对某一文化的发展变迁作出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据此,本文拟对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佛经翻译——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作文化传播意义上的考察。

    我国的佛经翻译,据黄心川《印度佛教哲学》中的统计(参看马祖毅,1984 :15) ,现有佛经中确定为翻译自印度次大陆各国的约1500 种,5700 卷。佛教的主要着作基本上都被翻译成了汉文。佛经的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开始(在安世高译出《明度五十校计经》前,中国有《浮屠经》、《四十二章经》译本流传,但对其真伪和译者尚无确凿证据作出定论) ,至元代进入尾声,历时1000 余年,其间因受中国本土文化的制约,故这千余年的佛经翻译,作为一个文化历史事件,一个跨语际的话语实践,其话语行为无论是在组织形式、翻译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百家乐用品http://www.411645702.com/bjlyp/都显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其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也因之各不相同。

    一、文化拒斥下的比附、援引与格义

    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起初只在宫廷皇室的狭小圈子内获得信奉,人们完全以中国固有的神灵方术对待它,把释迦牟尼和黄帝老子相提并论,甚至佛教徒也自称其为“道术”。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佛教的流传都很缓慢,直到西晋才逐渐推及民间,所以佛教最初的主要传播活动便是译经。翻译的特点,就组织形式而言,主要是少数信奉者自愿参加,由信徒资助经费的私译;就翻译的佛典而言,因皆为口授,故译经者能背诵什么就译什么,想译什么就译什么,完全处于无计划状态;就翻译方法而言,主要是“传言笔授”(即口授笔录) 的直译,比附和援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概念来解释佛教义理的格义等。

    初期佛经翻译的上述特点,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是由于文化自身规律制约的结果。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就其方式而言:一是以和平的方式,借助通商、通婚、遣使访问、求学、传教等途径来引进异域文化或输出本土文化;一是血与火的方式,借助战争或暴力实现征服。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异域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本土文化的拒斥,其传播的方式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本土文化的制约,尤其是当交流与传播采用和平的方式进行时,本土文化对异域文化传播的制约表现得更为突出。制约的结果,便是迫使异域文化尽力迎合本土文化,有时甚至不惜改变自身面目以求得传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00: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