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至诚念佛 行持勤笃 大师之遇道绰禅师,如鱼得水,亲蒙泻瓶之教;至贞观十九年道绰禅师八十四岁(六四五)往生之后,又回到悟真寺,时大师三十三岁。 被仰为亲证三昧之圣者善导大师,日常行持甚为勤笃,其具体情形,《净土往生传》这样地记载: 入堂则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必流汗,以此相状,表于至诚。 三十余年无别寝处,不暂睡眠;除洗浴外不曾脱衣。 护持戒品,纤毫不犯,未尝举目视女人。 尊敬一切人,乃至沙弥亦不受礼。 绝意名利,远诸戏笑。 所行之处,争申供养;饮食衣服,四事丰饶,皆不自入,并将回施;好食送大厨供养徒众,粗恶自食。 奶酪醍醐,皆不饮噉。 诸有嚫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幅。 见坏寺及坏塔,皆悉修营。 燃灯续明,每岁不绝。 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始终无改。 每自独行,不共众去;恐谈世事,妨修行业。 由此可知大师律己以严,待人以宽,而又慈悲心切,所到之处,皆蒙其恩。故《隆阐大法师碑序》赞仰大师之德风而言:「慈树森疏,悲花照灼。」 十一、一声佛号 一道光明大师念佛之精至,达到口念阿弥陀佛一声,即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百声千声,光出亦然,所以后世或称终南大师 (因住终南山故) ,或称光明和尚 (因口出光明故 ) 。 十二、较量念佛 佛像放光又,大师在西京寺内,曾与金刚法师较量念佛的胜劣,大师发愿说: 准诸经中,世尊说念佛一法,得生净土,一日七日一念十念阿弥陀佛,定生净土,此是真实不诳众生者,即遣此堂中二像总放光明。若此念佛法虚,不生净土,诳惑众 生,即遣善导,于此高座上,即堕大地狱,长时受苦,永不出期。遂将如意杖,指一堂中像,像皆放光。(唐道镜、善道《念佛镜》) 十三、写经十万 变相三百大师不愧是弥陀化身,其教化活动,可说不可思议,完全以超人的魄力在推进,据《续高僧传》及《瑞应删传》说:「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幅;士女奉者,其数无量。」 亦即书写《阿弥陀经》分赠有缘四众,其数达十万卷,并以画相令人欣慕,所以士女奉者,「其数无量」。 现在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一本大师真迹的《阿弥陀经》,此书是一八九九年大谷探险队在中国的吐鲁番所发掘。大师之真迹进而流布到西域地方,其教化之广,令人惊叹。 而《净土往生传》云:「续至京师,激发四部弟子,无问贵贱,彼屠沽辈亦击悟焉。」 亦即大师进入京师长安,广度民众,传授净土法门,激发四部弟子,无问贵贱,甚至屠沽之辈,亦深受感化,悔改念佛往生。 十四、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佛祖统纪》卷二八如此记载: 唐朝,长安,京姓。本为屠夫,因善导大师,劝人念佛,满城断肉。京嫉恨之,持刀入寺,兴杀害意;善导大师指示西方,现净土相。京即回心发愿,上高树念佛,堕树而终;众见化佛,引天童子,从其顶门而出【天童即其识神】。 弥陀救度 随时存在 随地存在 毫无条件
不论缁素 不论善恶 克念愿生 立即得生
亦知大师 悲心感人 德人睹面 恶念全消 十五、厌秽欣净 舍身往生长安之道俗男女,受感化而归向净土者甚众,且在大师「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的殷勤教化之下,受到热烈感化而「舍身往生」的信者,时有所闻,《续高僧传》说: 时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导言:「今念佛名,定生净土不?」导曰:「念佛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闻台省。 「台省」即是当时的中央政府,这是道宣律师亲闻所记;而《净土往生传》更说: 京华诸州,僧尼士女:或投身高岭,或寄命深泉,或自堕高枝,焚身供养者,略闻四远,向百余人。诸修梵行,弃舍妻子者;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者;念阿弥陀佛,日得一万五千至十万遍者;及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不可知数。 不论帝都,不论地方,僧俗男女,投身断命,甚至烧身供养,总共超过一百人。 大师感化之伟大一至于此,则其盛德难以形容,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可说超群拔萃,少出其右,故《瑞应删传》言:「佛法东行,未有禅师之盛德矣!」 见此令人想到《观经疏》〈定善义〉言: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大师对时代之浊恶与人心之罪障,在极其深邃的洞察之后而吐露出这样的痛烈心情。 十六、以讹传讹 误传舍身由于当时「舍身往生」的事迹频传,因而善导大师之其它传记也有大师舍身往生的传说,然而这是误读前面所引《续高僧传》之文,此文宋朝戒珠之《净土往生传》、王古之《新修往生传》等误传为大师舍身往生;虽非正确,但由此可知当时愿生西方之热切。 又善导与善道《新修往生传》作二人说,然这并非二人,也是从同一人的传记误传而来的。 十七、慈恩寺碑 纪念大师大师法化甚广,因而在长安市区所住过的寺院除了「光明寺」之外,有名的「慈恩寺」及「实际寺」也是长期弘化的地方。 慈恩寺是名满天下的玄奘三藏住锡之处,三藏在此译经院完成了翻译佛典的不朽金字塔,然而此寺有两座纪念大师的碑文: 一、唐慈恩寺善导禅师塔碑 永隆二年 (六八一)
僧 义成 撰 李振方正书 二、唐慈恩寺善导和尚塔铭 大中五年 (八五一)
僧 志遇 撰并书 可惜这两座碑文失传,否则对大师的事迹会更清楚、更了解。 此慈恩寺建立的由来与道绰禅师略有因缘,亦即道绰禅师专事净土的念佛高风非常受到高宗之母文德皇后的仰慕,而皇后于贞观十年(六三六)去世;到了贞观二十二年 (六四八),为母作功德之故,当时还是皇太子的高宗便在帝都兴建慈恩寺。其落成法会时,诏迎全国五十位高僧,大师便是被敕选的其中一人。 进出长安的大师也时时居住慈恩寺扩展净土法门,而感化之深,功勋之隆,致使后人一而再地为其树碑,永贻怀念,长存崇仰。 十八、龙门大佛 奉敕监造有关居住「实际寺」的事迹有二种数据: 一、「隆阐大法师碑」,亦即「大唐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金石萃编卷八十六、唐四六),此碑铭内容,系叙述大师弟子怀恽法师的出家事缘,其碑文云: 高宗总章元载,……时有亲证三昧大德善导阇黎,……雅缔师资。…… 碑文记述怀恽法师 (原为世爵子弟) 落发出家,系由大师为其主持剃度仪式,时为唐高宗总章元年(六六八)。 二、「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的碑文,世界驰名的洛阳「龙门大佛」是高宗皇帝发心,皇后武氏出钱所建造的,而奉敕监造的即是善导大师。当时大师住锡「实际寺」,故此碑文如此记载: 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奉敕检校僧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毕功。 上元二年(六七五)大师六十三岁,碑文有「西京实际寺善导」之语,可知大师此时是常住在此寺布教的时期。此亦可知大师博学多才,于佛教艺术造诣之深,至于上达天听,为皇帝所倚重。 十九、湖北襄阳 传授胜行大师弘化与日增盛,不仅遍及山西、河洛,且南至湖北襄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记述义净三藏所言云: 有苾刍贞固者,往襄州,遇善导禅师,传受弥陀胜行。 弥陀本愿念佛法门的传布受到义净三藏的注目,且赞扬为「胜行」,可知此法的殊胜,及大师法化之盛、辛勤之劳。 二十、造疏感梦 楷定古今在长安期间,大师为了纠正当时教界对《观经》的错解,乃撰着《观经疏》 (亦称四帖疏) 四卷,撰写之前,于佛前标心结愿,请求灵验;当夜即见圣境,诸佛菩萨现前。自此以后,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当《观经疏》圆满时,再度祈请,连续三夜,皆现圣境。其状具载于《观经疏》第四卷,披寻便知。
故后世以此疏谓之「弥陀传说」,亦谓「楷定古今之疏」,珍重如经,而大师亦被尊为「楷定古今之大师」。 二十一、预知时至 掩室长逝大师在帝都长安弘扬弥陀本愿念佛法门,非常契应群机,缁素男女之归依甚众,门前成市。往生前不久正于所住寺院中画净土变相,忽然催促,令速成就;或问其 故,大师回答:「吾将往生,可住三两夕而已。」时间一到,忽然示现微疾,掩室怡然长逝,身体柔软,容色如常,异香音乐,久而方歇。春秋六十九,时在永隆二年(六八一)三月十四日。 二十二、信者无量 高弟三名大师拥有很多足可惊叹的信者,传记说「士女奉者,其数无量」,因此受业弟子当然也不在少数;其中最有名的有三位,即撰着《释净土群疑论》的怀感 (六八〇顷)、怀恽(六四〇~七〇一)、净业(六五五~七一二)。其中怀感大师来不及写完《群疑论》便已先行往生,而由其师弟怀恽法师续写完成。 二十三、长安南郊 建塔纪念长安郊外,南望终南山,北眺长安城,所谓临水面山之佳地的神禾原,一座十三层高的大塔伟然耸立云霄,这便是奉安大师舍利的「崇灵塔」。 师事大师十数年的怀恽法师,为纪念恩师之盛德,乃选此胜景建塔立碑,并于塔侧兴建寺院名「香积寺」,栽植神木灵草,四时供养不怠;此寺由怀恽法师及其师弟净业法师相继住持。这些事迹都记载于《隆阐大法师碑》及《净业法师灵塔铭》。然而世间无常,往昔甚为宏壮的寺观,如今伟容不在,唯此大塔凌越一千三百余年的风雪,巍然独立于田园中,彰显大师万古不灭的遗德,频添吾人归依渴仰的遐思。 二十四、遗文放光 少康感悟到了中唐时代,贞元之初,另一净土高僧,念佛佛从口出,世称「后善导」的少康大师 (?~八〇五) ,参访洛京白马寺,见殿内文字累放光明,甚感奇异,向前探看,乃是善导大师所作的《西方化导文》;少康大师一见非常欢喜,便祝愿说:「如果我与净土有缘, 惟愿此文,再现光明。」祝愿才毕,果然光明再度闪烁,光中有无数化佛菩萨。少康大师深受感动,当下立誓说:「劫石可移,我愿无易矣!」 二十五、形像神变 化佛付嘱于是少康大师立即前往长安瞻礼善导大师的影堂,大陈荐献,乞愿一见善导大师,立时善导大师的遗像化为佛身,向少康大师说:「汝依吾教,利乐众生,同生安乐。」少康大师一闻,似有证悟。 二十六、念佛出佛 善导再来少康大师两度见文放光,遂深归净土,并立誓言:「劫石可移,我愿无易。」又见善导化现佛身而为说法,感应之奇,古今罕有;应化之妙,不可思议;令人感悦彻髓、五体投地。 经此证悟,乃起而自信教人信,自行化他,唯依善导;遂使男女老少,一见少康,皆念佛号;所到之处,满念佛声。 后于浙江睦州建净土道场,集众念佛,众人见其念佛一声,便有一佛从其口出,十声百声亦复如是;与善导大师一声佛号一道光明,前后祖师如出一辙,是故时人称为「后善导」,誉为「今弥陀」。 北宋之佛学大家无为子杨杰,感伏于少康,深仰于善导,乃作《善导和尚弥陀道场赞》,而以诗偈赞言: 东峰坛级石嵯峨十佛随声信不讹 后善导依先善导今弥陀是古弥陀 一心正受超三界孤月澄禅照万波 乘般若舟游净域度生还亦到娑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