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05|回复: 12

有關本板 師兄所問有關藏傳佛教的問題,引發許多師兄的口舌爭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8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有關本板師兄所問有關藏傳佛教的問題,
引發許多師兄師姐的口舌爭論,不只如此這部分也常使得大家爭論,
關於此問題,末學自己寫了一偈,
想表達個人對此事的想法,若有冒犯請見諒


希望各位師兄師姐指教:
"以下內容為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不應謗它法,末法魔充滿,正法當隱蔽,吾等未證果,
善惡難察辨,正法使人疑,邪法似正法,何苦辨正邪,
一切法無我,不著於諸相,護持正法行,眾者皆正念,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當受佛教誨,行此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
    依了義    ,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以般若智慧,
遍察眾法義,當知一切法,如佛法無異,正法及邪法,
佛法及非法,不離佛本性,此法義甚深,唯佛能知曉,
勿以邪見想,解此文章句,邪法即正法,我邪稱為正,
此不解法義,當墮大地獄,受無量苦楚,永久無出期,
當知一切諸相皆為虛妄,
若解此深義,終能證菩提。


"以上內容為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若有任何錯誤的解讀 世尊的教誨,
還請各位師兄師姐給予指教!


說明:
"偈(頌)"是一種舊時不押韻的文體,
並非佛菩薩專說,
若如此末學則不寫此偈


慚愧末學 合十
发表于 2014-11-18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虚云老和尚说:“现在正是末法时代,你到那里参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绥衷救,消息邪缘,会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孰,不遭歧路。又全经前后所说著重在一个淫字,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看《楞严经》,若不归宗,跑马看花,就不中用,要读到烂熟,就能以后文消前文,以前文贯后文,前后照应,则全经义理,了然在目,依经作观,自得受用。古来行人从此经悟道的很多。温州仙岩安禅师,因看‘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当时破句读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于此忽有悟入。后人语师云”‘破句读了也’。师云:‘此是我悟处。’毕生读之不易,人称之曰安楞严。希望同参们,无论老少,常读《楞严经》此经是你随身善知识,时闻世尊说法,就和阿难作同参”。从老和尚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对《楞严经》推崇到了极点,我们现在与《楞严经》有缘的人,应该照老和尚说的方法学修下去,肯定会得到无穷的受用。


点评

感恩師兄的建議末學讚嘆 楞嚴經 慚愧末學 合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18 23:4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4-11-18 23:36
虚云老和尚说:“现在正是末法时代,你到那里参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绥 ...

感恩師兄的建議


末學讚嘆 楞嚴經

慚愧末學 合十

发表于 2014-11-18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发表于 2014-11-18 23:44
感恩師兄的建議

南无阿弥陀佛。演程合十
发表于 2014-11-18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丁亥年--民国三十六年--八月一日在澳门平安戏院开示归戒  弟子宽荣译语并记  今蒙佛教同寅相邀,假座平安戏院与诸仁者说法。
  “法”者,即众生心。众生心与佛心本无二心,是心具足一切法。即法即心,即心即法,如起信论云:“所言法者,即众生心,具足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所谓“世间法”者,即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一切有情无情,依正因果等法,又名六凡法界。“出世间法”者,即声闻、缘觉、菩萨、佛法是也,又名四圣法界。斯则四圣六凡,合名为十法界法也。此十法界法,不出一心之所造成,若随颠倒迷染之缘,则有六凡法界生;若随不颠倒悟净之缘,则有四圣法界生。由是观之,圣之与凡,唯心之垢净而现。六凡心垢故,则现六道善恶罪福等相。四圣心净故,则现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是故苦乐由心,炎凉自我,自心作业,自身受报,唯圣与凡,但问自心可矣。凡愚昏暗,未了唯心自造之旨,妄起疑惑。若遇逆境,则怨天尤人;遇顺境,则骄矜自恃。或有终身作善而得恶报,作恶而得善报,则谤无因果。那知因果理微,如种果子,先熟先脱。假我今生虽作善业,反招恶报者,皆由过去恶业熟故。今生虽善,而过去之恶业已熟,不得不先受恶报,以今生善业未熟故,不得现受善报。信此理者,必无疑惑。然无始障深,久在迷途,备受辛酸,脱苦无由,当如之何?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夫欲不受轮转者,当净诸妄想,妄想净,则轮回自息。故迷心名为众生,觉心名为诸佛,佛与众生,一迷一悟而已。当知此灵明觉知之心,即天然佛性,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凡夫虽具佛性,如矿中真金,为烦恼沙石之所包含,故大用不彰。如来历劫修行,已淘去惑业沙石,如出矿精金,其金一纯,更不重杂沙石,大用全彰,故称为出障圆明,大觉世尊。
  现在我等既欲成佛,先当审观因地发心,除去烦恼根本,烦恼苦灭,佛性圆彰。若因地修行不真,则果招邪外之曲。若论修行之方,机有上、中、下之异,法亦有三乘,人、天法门不同。若为上机者,则为说大乘微妙法门;为中机者,为说出世解脱法门;为下机者,则为说解脱地狱、饿鬼、畜生三途之苦。佛虽说种种法门,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归五戒为根本。务使受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之立身齐家治国,则人道主义尽。且苦因既息,苦果自灭,解脱三途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则学佛主义亦尽。故三归五戒,是导世之良津,拔苦与乐之妙法,兹先释三归,次明五戒。
  所谓三归依者,第一归依佛,第二归依法,第三归依僧。何以先当归依佛?佛为大觉世尊,究竟常乐,永离苦恼,导诸众生,出迷笼,就觉道,佛为教化主,故先当归依佛。次当归依法者,是我佛法门,三世诸佛,皆依之修行,而成就无量清净功德。今日既欲返本还源,净除心垢,舍佛法无由,故次当归依法。三当归依僧者,以佛法不自弘,须假人弘。人能弘法,方使从闻思修,证果成佛。况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了,难了之法,既藉僧得闻,此恩莫极,故当归依僧。又名归依三宝,三宝之义,分别有三:一者一体,二者别相,三者住持三宝。
  (一)一体三宝者,即一心自体,法尔具足佛法僧三宝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当人一念灵明觉了之心,即自性一体佛宝。法者轨持义,这个心性,能轨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即自性一体法宝。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即此觉心能持一切法,即心即法,法法唯是一心,即法即心,心法不二。事理和合,即自性一体僧宝。如是一心具足佛法僧三宝,三宝唯是一心,是名一体三宝。众生迷此,向外驰求,流转生死,诸佛悟此,即证菩提,释一体三宝竟。
  (二)别相三宝者,佛法僧三宝名相各别故。梵语佛陀耶,此云觉者。觉彻心源,究尽实相,是名自觉。将自证法门,觉悟一切众生,是名觉他。自觉已圆,觉他亦竟,是名觉满。三觉已圆,万德俱备,究竟成佛。初菩提树下成道,示丈六金身,于华严会上,现卢舍那尊特之身,是为别相佛宝。如来随机设教,五时所说权实诸经,三藏十二部,所诠教理行证,因果智断,各有不同,是名别相法宝。禀教修行,从行契证,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阶次,各各不同,是名别相僧宝。释别相三宝竟。
  (三)住持三宝者,佛灭度后,无论泥塑木雕,五金铸作,纸画布绘,诸佛形象,留世福田,恭敬如佛,功德难思,住持不绝,是名住持佛宝。无论黄卷贝叶,所诠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经,使见闻者,依之修行,皆离苦得乐,乃至成佛,化化不绝,是名住持法宝。剃发染衣,弘宗演教,化度众生,绍隆佛种,是名住持僧宝。释住持三宝竟。
  而住持、别相、一体、悉称宝者,不为世法之所侵凌故,不为烦恼之所染污故。世间七珍,虽称为宝,享乐一时,毕竟成空,只能养生,不能脱死。若论三宝,则能息无边生死,远离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乐。今言归依三宝者,不特归依住持三宝,别相三宝,亦复归依一体自性三宝。落于言说,虽名三种三宝,其实唯是一心,更无别法。举凡一切事物,莫不由心,心摄一切,如如意珠,无不具足。所以教中,但云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等,终不云归依于他。六祖云:“自性不归,无所归处。”夫“归”者,是还原义。众生六根从一心起,既背本源,驰散六尘,今举命根,总摄六情,还归一心之源,故曰归命,故归依亦即归命义。“依”者,是依止义。以诸众生一向随诸色声,逐念流转,苦海漂沉,无依无止,不知何处是归宁之地。今归依三宝,则身有所归,心有所依。从是以后,以三宝为师,三界迷途从此可出,发菩提心,佛果可期,释归依三宝义竟。
  既说三归,次明五戒。归依三宝已,当依法修行,方脱三界苦。若不依法修行,则无由脱粘去缚。欲脱生死粘,去烦恼缚,非五戒不为功,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绝。”夫“戒”者,生善灭恶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圣之工具。以从戒生定,从定发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觉。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为无上菩提本”也。我佛世尊,开方便门,初唱三归,次申五戒,如是乃至大小乘戒等,良由众机心行非一,且由浅以至深,从微而及显,究竟归元,本无二三。
  五戒者,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饮酒戒,此五戒名曰学处,又名学迹,是在家男女所应学故。又名路径,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由此路故。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又名五大施,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功德故。而斯五戒,在天谓之五星,在山谓之五岳,在人谓之五脏,在儒谓之五常,以仁者不杀害,义者不盗取,礼者不邪淫,智者不饮酒,信者不妄语。五戒若全,则不求仁而仁着,不欣义而义敷,不祈礼而礼立,不行智而智明,不慕信而信扬。所谓振纲提纲,复何功以加之?总论五戒已竟。
  若别释五戒义者,第(一)杀戒,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云:“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况学佛之人,岂肯萌其杀念,而招苦果?是故佛制弟子,若欲行仁,首持杀戒,杀戒若持,轮回自息。杀业之始,无非以强凌弱,或贪图口腹,或因财害命。故有人杀人,畜杀畜等,都属于瞋杀、慢杀。若贪口腹而杀者,是属痴杀,然将他肉以补己身,岂君子之所忍为哉?岂知杀机若萌,仇怼自起,故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相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故有劫数难逃之报,岂独杀人当偿命?杀畜亦复然。如佛世时之琉璃王诛释种。释迦佛种族当为琉璃王所诛时,释尊尚头痛难忍者,果从何因耶?以琉璃王昔为大鱼,释迦种族是食鱼肉者,释尊昔为小童,曾以棍子敲鱼头三下,今故感头痛。释种是噉鱼肉者,故为琉璃王之所诛灭,如是观之,因果相酬,可惊可怖。故楞严经云:“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食为本。”是故佛慈,岂但及于人类?而慈及蚁子。佛法平等,无高下故。佛眼观之,大地众生皆能成佛。又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世间无知,互相吞噉,故如来制不得伤害生命。且蠢动含灵,皆有佛性,昆虫之属,尚不得害,况同类相残?一切众生既皆有佛性,未来必定成佛,既是过去父母,亦为未来诸佛,岂敢伤之?凡愚俗子,但求自利,不顾人道之伤残,如孟子云:“矢人惟恐不伤人。”但求斗争之胜利,故有水陆空中之杀具,人心日形险恶,世道愈入漩涡,相杀相诛,何时得了?若不图挽救,竟成苦海。凡关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归正轨。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贪口腹、见利忘义,则杀心不起,杀机若息,劫运潜消矣。奈何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闻,那知因果理微,如影随形,如响应声!若深信之者,人心则不改而善,纵遇顺逆之境,必无忧喜。当知现生所受,或遇刀兵水火劫贼等事,皆由自造。如大战时,遍世不宁,惟澳地侨居,得免诸难,皆由宿昔无深重杀业。或有遇难者,是其个人别业所感。当知因果理微,不可思议,若信此理,杀心自息。举世若能持此杀戒,则一切杀具皆归无用矣。如来制此杀戒为首,无非欲令人人慈仁愍物,拔自他苦,同证常乐而已矣。杀戒之义略释已竟。
  (二)明盗戒者,谓盗从贪起。佛制弟子于一针一草之微,他人不与,我不敢取,何况窃盗?但是众生唯见现利,种种计求,不告而取。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厌无足,皆为贪盗所摄。盗之细相如此,大而十方僧物,现前僧物,乃至佛法僧物,混乱互用。虽针草之微,或自用或与人,皆盗中之至重,花首大士云:“五逆十重,我皆能救。盗十方僧物,我不能救。”乃至父母师长物,不与而取,尚犯重罪,况其他焉?若能深信因果,丝毫莫犯,则此戒不持而自持,大可以道不拾遗,夜不闭门,举世皆成义让之人,更何须监守牢狱哉?释盗戒已竟。
  (三)明淫戒者,在家出家弟子,皆当严守此戒。在家五戒,虽正式夫妇非属邪淫,然他人妇女,他所守护,言语嘲调,尚属不可,况可侵凌贞洁,污净梵行者乎?佛制在家弟子,禁于邪淫,出家弟子,邪正俱禁。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举世若能持此戒,不祈礼而礼立,威仪自守、不肃而严,而法庭可无案牍之劳形矣。释淫戒之义已竟。
  (四)明妄语戒者,妄语之事,亦当制止。见则言见,闻则言闻。言无妄出,细故之事,尚须真实,况事关重要乎。观乎妄语之由,多为希求名誉利养,匿情变作,昧心厚颜,如是乃至未得圣果谓得,未证佛心谓证。欺罔圣贤,诳惑世人,是名大妄语。大妄语若成,堕无间地狱,当慎之莫犯。佛教以直心是道场,何不依之修学?举世能持此戒,则信用具足,不邀名而名自至,不求利而福自归。释妄语戒已竟。
  (五)明饮酒戒者,饮酒宜制,酒虽非荤而能迷心失性。大智度论明有三十六过,梵网经云:“过酒器与人,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及教人饮。”昔有比丘,能降毒龙,唯好饮酒。一日,醉卧途中,呕吐酸臭难近,唯有虾蟆舐其唇吻。适遇佛至其侧,佛叹云:“汝有神力,能降毒龙,今日醉卧,反为虾蟆所降,汝之神力何在?”故佛制止饮酒,酒戒从此始,以酒能乱性招殃。又如昔有在家五戒弟子,因破酒戒,而杀盗淫妄齐破,可不哀哉?故酒能为起罪因缘,痛戒沾唇,况尽量而饮乎?举世若能持此戒,则乘醉惹祸,自无其人矣。释酒戒已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瞋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我佛洪恩,初唱三归,次申五戒。用斯方便,先拔众生苦,其恩浩大,岂碎身之所能报其万一哉?是故闻说此三归五戒之义,当从解起行。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宇内,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其为国主者,则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钦遵佛制,报感乐果,抑且冥助国律,益补邦家,斯乃三归五戒之名德行相也。诸位若能真实行持,则得成佛种子,行解相应,方到彼岸。愿诸大众,从此之后,从闻生解,解而思,思而修,则成佛可期。常勤精进,辗转示人,方报佛恩。希诸大众,各宜努力,前途无量,消灾免难。若能受三归五戒,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能与道相应。无上佛道,可以圆成矣。

点评

感恩師兄授法於末學 "眾生心與佛心本無異,是心具足一切法。" "即法即心,即心即法。" "聖與凡者,依心之淨垢不同而各現其相。" 明因果真實不虛 實實在在, 如太上感應篇所言: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19 00:2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9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4-11-18 23:52
七、丁亥年--民国三十六年--八月一日在澳门平安戏院开示归戒  弟子宽荣译语并记  今蒙佛教同寅相邀,假 ...

感恩師兄授法予末學

"眾生心與佛心本無異,是心具足一切法。"

"即法即心,即心即法。"


"聖與凡者,依心之淨垢不同而各現其相。"

明因果真實不虛 實實在在,
如太上感應篇所言: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
所謂轉禍為福也。"

楞嚴經云:
"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駐真心,性淨明體,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五戒十戒,皈依三寶,行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綺語、不兩舌、不妄口、不慳貪、不惡口、不嗔恚、不邪見)


慚愧末學合十
发表于 2014-11-21 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授法?晕,法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点评

任何法皆是! 楞嚴經是! 法華經是! 普門品是! 師兄既然在末學板塊放上這篇文章, 就是希望有緣人及末學能夠有機緣知道楞嚴經, 甚至是能修習理解受持讀頌, 並非只有佛菩薩抑或是高僧大德才能稱為授"法", @hzh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1 09:2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 于 2014-11-21 09:26 编辑
hzhfjfj 发表于 2014-11-21 03:21
授法?晕,法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任何法皆是!
楞嚴經是!
法華經是!
普門品是!
師兄既然在末學板塊放上這篇文章,
就是希望有緣人及末學能夠有機緣知道楞嚴經,
甚至是能修習理解受持讀頌,
並非只有佛菩薩抑或是高僧大德才能稱為授"法",
@hzhfjfj 師兄若有所推廣任何法義,
若是善法正法,
不帶有任何偏差見解,
也可稱之!
善哉!佛弟子除了自己修行解脫之外,
也要勤度他人,
此真是佛弟子!
慚愧末學 合十

点评

末学问的是法这个字用现在的话怎么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1 10:29
发表于 2014-11-21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发表于 2014-11-21 09:25
任何法皆是!
楞嚴經是!
法華經是!

末学问的是法这个字用现在的话怎么解

点评

"法"字本無在現今"法"的意思, 指的是能導正行為心性的方法, 也可稱為指南、說明書, 教導我們約略的方法。 舉例來說: 像是剛買了一台i-phone, 但是之前都是用其它款, 不懂其操作方式, 所以要看說明書、要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1 15:5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 于 2014-11-21 16:09 编辑
hzhfjfj 发表于 2014-11-21 10:29
末学问的是法这个字用现在的话怎么解

"法"字本無

在現今"法"的意思,
指的是能導正行為心性的方法,
也可稱為指南、說明書,
教導我們約略的方法。

舉例來說:
像是剛買了一台i-phone,
但是之前都是用其它款,
不懂其操作方式,
所以要看說明書、要請教他人,
等到熟悉了以後自然不用看說明書也能夠操作,
甚至不曾用過的功能也能靠著摸索自然會使用。

世尊的教育方法也是如此,
先說明基本的觀念,
十善戒,十二因緣,人天福報的小乘觀念,
先讓我們摸索、建立基本觀念。
接下來說明七菩提、八聖道等,
菩薩道的概念。

最終說出極樂淨土、成佛之道,
解脫輪迴及佛性的部分。

依循因材施教及因緣,
如果連充電或開機都不會,
更不用說是操作了!!

末學如此說明是否能為@hzhfjfj 師兄解釋"法"的概略意義,
若有不清楚的地方請師兄能不嫌棄末學儘管發問

若末學有不周之處,
還請各位師兄不吝指教!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譯文:
因此,不要認為佛法就是佛法,也不要認為佛法不是佛法。
因為這個緣故,我經常說,你們這些比丘,知道我講的佛法,就像渡河的船一樣。
佛法都應該舍棄,何況不是佛法呢?

釋文:
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就像乘船過渡一樣。“筏”是用竹竿編的,也有用木頭編。
佛講經說法就像過渡一樣,到達彼岸,筏就不要了。

佛法是渡船不是彼岸,
是方法所以不該執著,
但我們在未開悟前還是要執著於學習佛法!
因為尚未能夠"不執著" !
不要聽到“法尚應捨”,
佛法、世間法全都丟棄,
那就錯解如來真實義,就變成消極且不負責任。

佛法一定要學,一定要行,但是不能執著。
佛法如是,世間法亦如是。

我們的身體還生活在這個世間,
每天需要穿衣、吃飯、工作、應酬,一樣也不能捨棄。

尤其是大乘菩薩,若將這些事捨棄了,如何度眾生?
菩薩度眾生,就要接觸大眾,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





慚愧末學 合十


点评

不对,概念上完全是现代对”法“字的引申义,盖住了它的本来意思。法:今引申为处理问题的手段。本义(当然所谓本义,只是相对了现在,更靠前一点时间,它的意思,绝对的本义是造字时,造字的人想用它来代表什么,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2 16:37
胡衛紅 師兄在"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這本書中比喻的不錯: " 這個道理,好比洗澡,先得往身上抹香皂,塗沐浴乳,還要使些勁搓一搓。 搓完了,又得把沐浴乳之類用水洗淨,最後連水都擦幹。 雖然往身上塗的抹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1 16:0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 于 2014-11-21 16:09 编辑
(一) 发表于 2014-11-21 15:53
"法"字本無

在現今"法"的意思,

胡衛紅 師兄在"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這本書中比喻的不錯:

" 這個道理,好比洗澡,先得往身上抹香皂,塗沐浴乳,還要使些勁搓一搓。
搓完了,又得把沐浴乳之類用水洗淨,最後連水都擦幹。

雖然往身上塗的抹的最後什么也沒留下,也不能說白忙了半天。
如果覺得香皂、沐浴乳什么的都是好東西,價格還很貴,舍不得擦掉,
那么它們反而變成了身上的汙垢。

所謂“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好比是說,沐浴乳都得洗掉,何況是汙垢? "


慚愧末學 合十

发表于 2014-11-22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发表于 2014-11-21 15:53
"法"字本無

在現今"法"的意思,

不对,概念上完全是现代对”法“字的引申义,盖住了它的本来意思。法:今引申为处理问题的手段。本义(当然所谓本义,只是相对了现在,更靠前一点时间,它的意思,绝对的本义是造字时,造字的人想用它来代表什么,这很难考究):代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东西”。用它来代世上的和非世上的一切。通过在它前面加上相应的形容词限定它所代的范围,如“佛法”。"佛":形容词,使有情觉悟的。合起来就是:使有情觉悟的一切东西。再比如”方法“。”方“:本义:方向。在”方法“这个词里被引申为:符合某种分类规则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符合某种分类规则的一切东西。现在人字义的理解多被词语现在的意思误导,而失去单个字本来的意思。从而使我们在看经文时,误解了多数东西。在这特别地对“方”字再举一例:“药方”。这里的方其实应该是“方法”。人们在字面上省去法字。这里分类规则是:治疗某种病的。整词的意思:能治疗某种疾病的药及以其相关其它要素。

点评

末學 合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3 00:26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3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hzhfjfj 发表于 2014-11-22 16:37
不对,概念上完全是现代对”法“字的引申义,盖住了它的本来意思。法:今引申为处理问题的手段。本义(当 ...

末學 合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6 09: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