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04|回复: 1

[其他法师居士] 娑婆与极乐的关系 作者:静妙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娑婆与极乐的关系
作者:静妙法师
  尊敬的诸位评委,各位法师、居士,大家上午好!
  后学法名静妙,来自中国佛学院,系2011级本科生。今日要讲的是《佛就阿弥陀经》,题目是娑婆与极乐的关系。
  世尊自菩提树下成道,讲华严,有如聋若哑的尴尬;於鹿野苑初转四谛法-轮,曲折迂回;方等会上褒圆趟荡;继而以般若之水,洗涤一切垢染;最终法华涅磐,讲佛性常住。四十九年之三百余会,广而说之,三藏十二部;概而言之,不外乎两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前者为竖出三界,后者为横超生死。在世尊无问自说的净土典藉中,最普被者,唯此弥陀一经;四种念佛,收机最广者,唯持名一法,所以后学选择讲这部《佛就阿弥陀经》。此经先后有鸠摩罗什、求那跋陀罗、玄奘三位大师的译本。现在朝暮课诵里面的便是罗什大师的译本。可以说,这部经“以信愿持名为正宗,以往生不退为力用”,道出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总括了求生净土的契机方法,证成了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行者若能如经文所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一定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可是,诸多行人的修行经验让我们渐渐地发现,我们应当反思:为什么本是 没有距离的净土,如今却变成了远隔十万亿国土的呢?为什么本该是感应道交的无上慈父,如今却变成了遥不可及的弥陀如来呢?为什么理当是“万修万人去”的殊胜法门,如今却变成了“念佛者多如牛毛,往生者稀如牛角”的难行道了呢?是世尊的言教不契合众生的根基吗?肯定不是。究其原因,就是净土行人没有依照圣言量去信、愿、行。之所以不信、不愿 、不行,就是由于众生对娑婆和极乐两个世界不甚了解,故而难生极乐。这就是后学要讲的“娑婆与极乐的关系”这个题目的原因。下面后学从三个方面来逐一解释:

  先说第一点:弥陀发愿,释迦垂嘱

  极乐世界是此土化主释迦牟尼佛介绍给我们的净土。在现存的大乘经论中,从数量看,记载阿弥陀佛和弥陀国土的,有200余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大家是否有疑问?十方诸佛净土无量,此土化主为什么要向我们极力推荐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呢?为什么又在那么多的经典中处处指归呢?原因主要有四个:1.有缘。此方男女老幼、若智若愚,都知道阿弥陀佛的名号。众生生大欢喜、欣求向往,这不就是大因缘吗?2.法藏比丘愿力殊胜。弥陀通过智慧了达众生的希求,以慈悲力引发了众生的向往。致力于接引众生,并将门槛降低到称名即得接引往生,这法藏比丘愿力的真正殊胜处。3.令众生系念得专心。净土不止一处,众生贪求无度。如果一会儿要生到西方,一会儿要生到东方,心无一定,很难成就。所以六方诸佛出广长舌赞叹极乐,以此坚定众生的信心,令众生心往一处而得成就。4.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依圆教一即一切的义理,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极乐世界便是莲花藏海;因此,念一佛就是念一切佛,见一佛就是见无量佛,生一土就是生无量土。这是从此经能说的一方,释迦垂嘱这一角度来讲的。下面从所说一方,也就是弥陀发愿来说。

  阿弥陀佛让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的目的自然不是为了那里的黄金为地、七宝严饰。北俱卢洲有富贵,三十三天有欲乐,极乐世界也不是唯一的选择。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成佛。而当下,能否到极乐世界去,这才是问题。往生极乐,不但是众生情义上的希求,更是弥陀愿力的摄持:“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些是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时发的接引众生的愿,经言:“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法藏比丘成佛的事实,说明了愿力都得到了实现,真实不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呢?《大日经》云:“方便为究竟。”若弥陀大愿不能成就如斯信愿持名之究竟方便,则佛果之功德岂不大大贬值?往生西方,全靠弥陀之愿力摄受,弥陀不发愿,则不能成就极乐的庄严形相,就无法引起众生的意乐;众生没有向往之念,心识将继续沉溺于高低不平的娑婆,怎能与弥陀大愿相契合呢?这是从此经能说所说的方面来说的。

  下面说第二点:法界平等,二土无异

  所谓“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这应当是对时空圆融互摄的最典型的描述了。《大阿弥陀经》“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这就意味着,两个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间隔。两个国土一时同见。两个世界就像两个明镜互相映照,这意味着娑婆和极乐是具备连贯性和一如性的。这应当是两个世界最重要的一层关系。当下便是净土,娑婆国土不与极乐连邦相违。

  有人会说,如果当下就是净土,为什么还要求生西方呢?可是,我们眼中看到的这个国土清净吗?空气污染?垃圾成堆?……我们反观《法华经》妙音菩萨来往品。妙音菩萨对白净华宿王智佛说:世尊,我应当云娑婆世界,礼拜供养释迦牟尼如来;我还要见文殊师利法-王子及诸大菩萨。佛告妙音菩萨:娑婆世界呀,国土高低不平;土石山丘,都是污垢、秽恶充满;那里的佛菩萨众,身体也都卑小;远不及我的身量,也比不上你的身量。你要是去了娑婆世界,不要以为自身是第一端正的,从而轻视了娑婆世界的依正二报,千万不要生下劣想。妙音菩萨听了佛陀的教诲,便来到娑婆世界。可是,他发现和佛说的完全不一样啊:娑婆世界同诸佛国土无异,同样殊胜庄严,众生和乐;也礼拜了释迦牟尼如来和文殊师利法-王子等圣众,身量齐等,清净庄严。这是为什么?佛骗了妙音菩萨吗?佛陀明知道妙音菩萨是实际理地的大菩萨,非一般的权乘菩萨,一定不会见到污浊的娑婆世界,那又为什么还要这样嘱咐妙音菩萨呢?这些话是给谁说的呢?我们见到的娑婆世界和菩萨见到的不一样,《维摩诘经》中释迦佛说“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因为我们是“盲者”,未有菩萨的证量,未生清净心见诸法实相,心有不平等,故而难见净土真相。所以,释迦如来才苦苦劝告我们求生西方净土。我们不愿生活在污浊的环境、不愿与恶人相处,这不就是厌离五浊的相吗?我们向往舒适的环境、愿与善友相交,这不就是欣求极乐的相吗?舍娑婆秽、取极乐净,是从事上而言,但事外无理;诸法平等、无净无秽,是从理上而言,而理外无事。即事而理,土即是心;即理而事,心即是土。理随事变,于无取舍处取舍宛然;事得理融,则正取舍时了无取舍。一取一舍,理事无碍。这就是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道理。记得在2008年的全国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的最后,上传下印长老在总结时向我们强调了,如遇不明理者,宁可强调生则决定生,不去强调去则实不去。我想。老和尚的悲心就在于恐怕行人执理废事,不求生西方。

  这是后学要说明的第二点,虽法界平等,仍要求生西方。

  下面说第三点:修因契果,互相成就
  经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其实不。这一段经文很要紧很要紧,但却往往被大家忽视。要知道,释迦如来只在此方国土,只对此方众生宣说这个往生方法,这意味着什么?此法唯与娑婆众生最相应。经言“我见是利,故说此言”,此乃佛眼亲见的利益,所以世尊称性而说往生要义,并将最契合此土众生的方法教给了我们。我们绝不可以抛弃与我们最相应的往生方法。

  世出世间,不外乎因果二字。在娑婆发愿,行此修法往生极乐,就是修因成果。为什么“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为什么一生彼国,永脱轮回?这就是众生信愿念佛之净因与弥陀本愿之功德相契合的妙用;这是自性本具的、透彻法界的、通达凡圣的深因果。诸佛於未登妙觉之时,要入普贤愿海。我们在娑婆世界想当生成就普贤大愿,不太可能;在极乐世界,则是现前成就,现前圆满。《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这是极其不可思议的、极其殊胜的。在极乐成就,而且回入娑婆,这是互为成就。整部经,普贤菩萨都没有在描述净土依正方面下功夫,只是在最后直截了当地动员众生与自己共同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同生极乐世界、同见阿弥陀佛。从两个世界修因契果的互为成就的关系上来看,我们该作何取舍呢?答案已在诸位心中——求生西方!
  以上三点,略说娑婆与极乐的关系——修因契果,相离相即。我们不能混淆二者的关系,二者虽具一如性,但不可以浑融。在了解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生起信心,发愿导行,这是一切净土教理认知的大前提。虽然,两者关系对于众生来说,本能的就不相信。但我们要知道见闻觉知并不是判断的标准,这种实际理地的相状是完全要靠弥陀愿力摄持的。倘若以世间的思维来测度,那么极乐世界就会变成有质碍的形象,那就意味着它存在时间性和空间性,这样的话,去到那里的众生与凡夫无异,得不到永久的安乐。因为它违背了“无量”的超时空性。

  诸位,我们往昔苦持五戒感得人身,当日心高志远披上这一领袈裟,若当真失了人身,什么时候才能再遇到盲龟值浮木的情形啊?在贪嗔痴炽盛的当下,我们虽不能直了实相,但我们可以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这也就是《阿弥陀经》中“执持名号”这四个字的实际意义。倘若能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大轴,统摄世出世间一切方便而为往生资粮者,真可谓第一等血性汉子也!最后,以一首彻悟禅师的诗偈为结尾与大家共勉:
  空澄海湛寂光土, 日照天临法界身。
  父子相逢重会合, 一团和气满门春。

  愿我们今日在杭州结缘,来日在莲池相见。感恩诸位,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4-10-1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8 06: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