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30|回复: 1

[心得体会] 转载 可 许 则 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1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缘起
    无我老居士感到兵连祸接,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老人家悲天愍人的心,不禁油然而生。于是每晚召集家里的人,在佛菩萨前礼拜祈祷;我也参与其间。他的祈祷词是:“弟子某某,赤诚地代上海人民,忏悔无始以来所造恶业。至诚恭敬,礼拜称念,大悲观世音菩萨!求菩萨威神,护持我们,使我们业障消除,减轻劫难。望菩萨摄受我们,倘若可以允许我们的,就请允许我们的请求罢!”
    起初我读了他的祈祷词,心里很是疑惑,于是我问老居士:“祈求菩萨为我们消灾免难,应当希望所求的,一定能完成我们的愿望才是。为什么你的祈祷词的结尾说:‘倘若可以允许我们的,就请允许我们的请求罢’?这种祈祷法,恐怕被人家听到了,要怀疑祈祷没有效用罢!”
    无我老居士对于我的疑问,解释得很是圆满。他说:“凡事不可强求。世间上的事和出世间的事,真理是一样的。‘倘若可以允许我们的,就请允许我们的请求罢’这句话,是我师父刘上师告诉我的。这里面实在包含着无穷深妙的意义,你可去仔细研究、研究!”
    后来我静静思维,过了几日,果然觉得这句话意义深长圆妙。以后我们向佛菩萨祈祷,除求生极乐世界的发愿文以外,其他如消灾延寿、免难愈疾、求子求财、找寻职业等等,都应该用:“倘若可以允许我们的,就请允许我们的请求罢”这句话,做祈祷的结语。这样的祈祷词才可称作圆满。这里面有“许”、“不必许”,和“可许可不必许”三种意义。现在把它简要地说明如后:
   三义略释
   许义  仰求佛菩萨为我们设想、为我们审察!假使我们所求的事情,于我们究竟有益无害的;就请佛菩萨允许我们、护持我们,使事情实现,满我们的愿望。
   不必许义  倘使我们所求的事情,现在虽然可以满足我们的愿望,可是日后有不可设想的祸患预伏着,而我们凡夫所预料不到;这是要求佛菩萨慈力保护,不必允许我们的请求,以免后来的祸患。
    可许可不必许义  善业恶业的报应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身前身后的因果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我们没有慧眼怎能知道呢?从前恶业做得多的人,不但今生要受苦报,就是来生也不容易了结。现在因为我们皈依三宝,忏悔过去罪业,修行种种善事,就能得佛力的慈悲保佑,使严重的果报变得轻微一些。像净土圣贤录,吴毛遭难的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可许的意义  假使我们的业报中,应该先收到水灾、火灾、盗贼、病苦,以及谋事无成、家口不安等等厄难;我们只希望苦难受的轻一些——所谓重报轻受,使得我们消除从前的业障;然后因着这不如意的因缘,才能引起更大的福利收获,以达到现在所求的愿望。这是我们所不能预知的,只有求佛菩萨保护我们、曲赐许可我们!这一层意义,比较第一种“许”义,更进一层。
   可不必许的意义  若是我们的前因,本来可以达到我们所愿求的,可是所求的事情,倘若伏有后患;这样虽然我们祈求您,也请您可怜我们的愚痴,非但不必许可我们的请求,并且要求您,就是在我们夙业分上,本来可以得到的,也要使我们所谋求的不能成就。这较第二“不必许”义,也深一层。
    往往有许多事情,暂时虽然得到快乐,而未来已隐伏着大祸。这何异小孩子用舌尖舐刀头的蜜,而不知有割舌的危险呢?这是须要父母给予监护的。佛菩萨就是众生的父母,楞严经里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他们怎能忍视他们的孩子,去贪食五欲刀头的蜜呢?所以想祈求世事快乐的人们,必须仰求佛菩萨,为他们保护支持。
    我们不可以因暂时的得失而生怨望,以增加自己的罪业;碰着不如意的事情,应当生欢喜心,因为已经消除我们一层业障了。达观人的见解,是深远而光大的,我们应该自勉啊!
   事实引证
    以上我已经把“许”、“不必许”和“可许可不必许”三种意义约略说过了。现在我来引证几件事实作为证明。因果关系非常复杂,我们凡夫俗子怎能知道?人事的发生,有的似乎是凶险的,而实在倒是幸福的;有的似乎是可喜可庆的,而实在是可悲可吊的;有的似乎是可悲可吊的,而实在是可喜可庆的。祸福是互相倚伏着的,得失没有一定的啊!
    我现在将史册的记载,和耳闻目见的事实,写述几则,来说明祸福修咎的微妙。我们明白了因果以后,自然就能达观了。
   遭劫未必是祸  净土圣贤录载:吴毛是青阳吴姓的仆人,平时持斋念佛,同时修行种种善事。当左良玉的兵,渡江的时候,吴氏合家都避去了,只留他一人在家看守。兵来了,他被击中七枪死了。等到主人回家,吴毛又苏醒过来,对主人说道:“我因为宿世的恶业,应当受七次的猪身;因为今生斋戒念佛,得以七枪散冤。现在佛来接引,往生西方去了!”说完话,就合掌而逝。这事是在清顺治元年。
   丧子未必是凶  (一)华严五祖纪:唐朝杜顺和尚,有一次到外面去化缘的时候,有一个斋主抱着他的儿子,求和尚给他消灾延寿。和尚定睛对着孩子看了许久,说:“这孩子本是你的冤家,现在应该给他忏悔。”吃完了斋以后,和尚叫斋主把小孩抱到河边。到了那里,他就把小孩子抛入水中。这时斋主夫妇不禁捶胸顿足、嚎哭起来。和尚说道:“请不要闹!你们的儿子还在那里呢!”说着,就用手一指,果然,他们就看见他们的儿子,化作六尺丈夫身,立在水波之上,怒目地斥责斋主说:“你前生拿了我的金帛,还杀了我推入水中。若不是菩萨同我解怨,我是绝不饶赦你的!”于是夫妇俩默默然信服和尚的神力了。
   (二)梁敬叔笔记:姚伯昂先生说:“传说人世间的夫妇儿女,有还账的、有讨账的。我于是想起,从前我的一个妹子,当她五岁的时候,出天花很是危急,呻吟床褥,非常哀哀苦,一连几日夜,叫号不止。我的母亲说:‘这样地受痛苦,为什么不早些去呢?’她听见了,大声地反抗说:‘你们还欠我八千文钱,尚未还清。等你们还了我,我就去了!’我的父亲就差我去关照她说:‘我们一定把这笔钱做你的棺殮费,再加千文烧些锡箔给你。这样你可以快些去了,何必等待着活活受苦呢!’我对她说了以后,她就在这一夜里死了。这样看来,还账讨账的传说,是确有其事的。”
   (三)梁敬叔先生说:“常州有个甘学究,是以教小学生为生活的。当他的儿子才只三岁的时候,他的妻子忽然死了。他只得带着他的儿子,到他教书的馆舍里去养育。到四、五岁的时候,就教他识字读书。这个孩子倒很聪敏,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四书五经都读的烂熟,也可以做教书先生了。每年父子二人教书的收入,凑合起来有四、五十金,出去生活费用之外,还可以稍稍积蓄一些。后来甘学究就预备为他的儿子娶个媳妇。当他们正要行订婚礼的时候,他的儿子忽然生起大病来,病势很是危急。
    在病中,他狂喊着他父亲的名字。甘学究惊慌失措地答应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有什么事吗?’他的儿子说道:‘你前生和我合伙做生意,欠我二百余金。某事除去若干、某事除去若干以后,现在应还欠我五千三百文。快快还我!还了我,我就去了!’说完了话,就气绝而死了。这真是世俗所谓讨债的了。大凡年幼夭折的儿女,多因讨债而来的;不过像甘学究的儿子般,分明说出来的,十个之中没有一、二个罢了!世间一般做父母的不明因果,反为这种讨债的子女悲伤哭泣,不是很可笑吗?”
   (四)纪晓岚笔记:朱元亭有个儿子,生肺病将死的时候,有气无力地自言自语道:“现在还欠我十九金。”这时医生正在开药方,预备给他吃一服人参,可是人参还没有煎好,他就死了。后来算算那人参的价值,刚巧是十九金。这是最近的事实。
   (五)天台有位袁相钦先生,是我的远亲。他有一次在梦中,看见酒坛里现出一个人来,指着他说道:“三百千!三百千!”他就醒了。这时他的妻刚巧生个儿子。相钦本来没有儿子的,所以很钟爱他。这个孩子,四岁生病很厉害的时候,在病中,他忽然叫喊着说:“拿算盘来算账!拿算盘来算账!”相钦突然想起从前的梦,就责骂他说“讨债鬼!你到我家里四年,我为你花费的,已经不止三百千了!”他的儿子听了这话,就死去了。
印光大师曾经说过:“一个人生儿子,大概有四种原因:一种是报恩、一种是报怨、一种是还债,还有一种是讨债。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1 16: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