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92|回复: 0

[大地救援] 非洲难民的诉说与期盼 饥荒,希望永绝于耳的词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在肯尼亚东部距离索马里边境约90公里的达达布附近,存在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难民营。索马里国内近20年的冲突,以及东非之角地区的粮食短缺甚至饥荒,使超过40万的难民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其中绝大部分为索马里人。他们虽然身居陋室,食不果腹,终日面对疾病和死亡威胁,但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更没有失去对未来的憧憬。

  行走在达达布附近几乎3年未见雨水的土地上,大风不时卷起阵阵黄沙,使人眼难睁路难辨。风沙过后,看到的是散落在热带灌木丛中的一顶顶帐篷,以及那些行动迟缓的难民,他们或背柴,或顶水,或搭屋,疲惫和辛酸写在脸上。在这里,几乎每接近一个人就会了解一段酸楚的故事,每走进一顶帐篷就会听到人们迫不及待的诉说。

  少妇萨玛家徒四壁

  “父亲去世了,我现在同母亲住在一起。”18岁的萨玛背着一岁零两个月的孩子对记者说。她的脸上仍透着稚嫩和清纯,但羞涩的眼神难掩生活的艰辛。

  萨玛的家原本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温馨的大家庭最多时有20多人。后因战乱,3名家庭成员去世,其中包括她的父亲。萨玛4岁那年,由于家中缺衣少食,生活无依无靠,她的母亲带着她,赶着几匹骆驼,走了将近一个月才来到达达布。

  为了生存,萨玛将能杀的牲畜都杀了,身边已经一无所有。她指着身边四面透风的窝棚对记者说,这就是她的“家”。这个“家”实际上是用几块破布和塑料缠绕在树枝上搭起来的,面积不到4平方米:家徒四壁,几块石头支起一口锅,地上铺着几块破布,还有两个用来盛水的破瓦罐和几个吃饭用的罐头盒。

  “因为来的难民多,联合国难民署发放的帐篷也有限,我只领到了一块篷布,剩下的材料都是自己找的,里面白天热如蒸笼,晚上四处透风,孩子和母亲的身体又不是很好。”萨玛说,如果下起雨来,这样的窝棚根本不管用。

  尽管如此,萨玛还是满意在达达布的生活,因为在这里能获得帮助。“一个多星期领一次食品,虽然不充裕,但我们每天都能吃上饭。”谈到未来,萨玛说,希望索马里恢复和平,因为只有不打仗了才能回家。看到萨玛背上骨瘦如柴的孩子和她期盼的眼神,记者将随身仅带的两瓶水送给了萨玛。

  小本经营生意难做

  难民营帐篷前面的一处地摊引起了记者注意,于是走近跟摊主攀谈起来。摊主叫阿布迪,今年31岁,家里有5个孩子,刚从摩加迪沙来到这里不久。

  “路上走了一个多月。”他说,除了睡觉就是赶路。因为战乱和饥荒,家里没有任何东西可吃,阿布迪只好带着孩子逃荒。来到达达布后领到了帐篷、食品和水,但因孩子较多,生活非常艰难。

  阿布迪说,好在自己手里还有些积蓄,于是就在难民营摆起了地摊。“生意不是很好做,因为难民营没有多少人有钱消费这些商品,一天也就卖100肯尼亚先令(1美元约合88肯尼亚先令)。”说着,阿布迪介绍起商品的价格,一小袋牛奶5先令,一支香烟5先令,一袋50克的花生10先令。谈到未来的打算,阿布迪明确表示,只要索马里和平了就回去。

  与阿布迪相比,1992年来到达达布的默科可算是这里的老住户了。他在难民营结婚,刚有一个两个月大的女儿。他也在难民营摆地摊做生意,主要是卖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运过来的二手服装。他的地摊上摆满了各色服装,地摊旁两棵树之间拉着一根绳子,上面挂了些裤子和上衣。“生意还不错。”默科说,他每天能卖600先令。

  记者离开达达布返回内罗毕的路上,正好遇到默科去进货,便让他搭顺风车,为他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阿弥陀佛!请没能帮助他们的人们学会珍惜,珍惜来之不易的资源,机会,工作,身体,食物和水是多麽的宝贵。惜福,惜福,惜福!

    我愿今后每天以少吃,不浪费来为他们祈福,每个月至少三天执行八关斋戒!省下来的资源虽然不能直接到他们手上,但依然在自然界,它们有朝一日一定会成为价值!愿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5 13: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