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23|回复: 3

[般若] 佛般若中观根本典籍内容提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第三章 佛般若中观根本典籍内容提要
   太史公曰“五百载一大变”《史记,天官书》,古人云变则圣贤应世,周公姬旦是孔子最推重的古圣先贤,周公以后五百载而有孔子,孔子以后五百载而有太史公,周公定礼制,系周易之爻辞,孔子整理诗书,太史公著《史记》,此三位对中华文明的传承都起到总结整理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人物,纵观印度佛教史,佛悟诸法实相而说《般若经》,而后500余年有龙树菩萨,释般若要义隐义,而作《智论》《中论》《十二门论》,再后500余年有月称菩萨,作《中观明句论》《入中论》等彰显中观正理,纠正唯识对佛般若的误解,拨乱返正,使佛及龙树中观真义复显。
    所以,佛及龙树,月称菩萨,三位构成印度佛教史上般若中观之道的三点一线的传承系统,代表了佛法正宗,是其他人物所不能比肩的,因此,我们对佛的《般若经》,龙树的《中论》,月称的《入中论》的内容,作简明提要,以显示佛般若中观道的传承脉络。
一,《般若经》内容提要
   《般若经》是佛般若中观最根本最重要的典籍,是大藏经一切经论之根本,因般若波罗蜜是佛常说之法,所谓“自初成顿演至垂灭谈常,无时不说般若”所以,既非一时一地所说,故有多种版本《般若经》,其中最早结集成文字形式的是《八千颂般若经》(小品般若),而诸多版本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二万二千颂般若经》(《大品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原因如下:
1,此经篇幅适中,文简义周,内容完备。
2,是龙树菩萨所依据版本。
3,是深得般若中观学真传,专弘佛中观的翻译大师鸠摩罗什所译。
4,此经保持了佛及龙树般若中观学的原貌。因为有<智度论>的规范定格,所以此经优于后世唯识家修改的诸品般若经。
5,译文简明雅畅,优于唐译,便于修学受持。
如上所述原因,以下以《大品般若经》提要为代表,说明《般若经》要义
   《大品般若经》内容五大要义:
1,释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世称《大品般若经》,梵文原本二万二千颂,与唐译《大般若经,第二会》内容相近,但差别也很大,梵文原本不同故,本经文简义周,品目完备,是前后译本中最佳本,唐译大般若经第二会,虽然文字繁密,貌似精审,其实内容多经后世唯识派篡改,已非龙树以前古本原貌,例如唐译初品中云:“唯心所现,性相皆空,当学般若波罗蜜”考诸《光赞》《放光》《大品》等古本,皆无“唯心所现”之语,可见此语是后世唯识派所增,且此语本身即违般若经“一切法空,心识亦空”何来“唯心所现”。故唐译本反不及秦译更能体现般若中观本义,因之,我们学习般若中观应以秦译《大品般若经》为主,唐译可做参考。
2,明宗:《大品般若经》及所有般若部经典,都以宣示“诸法实相”(般若波罗蜜)为宗旨,由诸法实相诸法毕竟空而说真空幻有义,而说缘起性空义,从而依二谛说法,依世谛说三乘法及一切世间善法,无量度人方便,最终归于第一义,毕竟空义,无得无说义。故世谛即缘起义,即一切有为法,第一义即性空义,缘起本质即性空,二谛皆毕竟空故,皆归于诸法实相。因而龙树菩萨云:
   “佛欲宣示诸法实相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智度论,缘起论》
3,辨体:以《大品般若经》为代表的般若经,皆以菩萨二谛为体,全经处处以二谛说法,凡有修有证,有得有说,乃至文字语言各种名相,皆是世谛。第一义无差别,无得无说,然而可以世谛假名方便而说,龙树云“不依世谛,不得第一义”《中论观四谛品》,《般若经》以十八空说明一切法毕竟空,此为第一义,又以“十喻”“六喻”说明幻有义,此为俗谛,如《六喻品》详说诸法幻有,《幻学品》先明诸法如幻毕竟空,再详说三乘贤圣之道,各种名相,此即真空幻有,诸法毕竟空为真空,为第一义,世谛有为法为幻有,只有体悟诸法毕竟空,才是第一义,才是真正出离忧恼,从而以不执著心如幻的修善,才是真正的佛中观道,色即是空故。
  所以《般若经》虽广说菩萨行(世谛),皆归于无得无说(毕竟空,第一义),全经以二谛为体故。
4,论用:《般若经》的作用,就是般若波罗蜜的作用,就是诸法实相的作用,从第一义讲,诸法实相无作用,皆毕竟空故,从世谛讲,般若波罗蜜出生一切善法,出生诸佛及一切贤圣,及十二部经,使一切众生度一切苦厄,佛因人生无常诸苦而出家修道,因悟诸法实相,而度一切苦厄,圆成佛道。只有深入诸法实相毕竟空,才能体悟诸法不生不灭,不净不垢,离诸生死苦乐,不取二边。所以经云:
“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亦生十二部经”《大品般若经,舍利品》
“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是法中一切声闻辟支佛,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学习是法得度彼岸”《大品般若经,宝塔大明品》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度一切苦厄”《般若心经
5,判教:《般若经》是佛究竟至极,广大圆满之教,出生三乘教法及一切贤圣,总摄如来一代时教,若阿含,若华严,若法华,若宝积,若大集,若涅槃等经,若禅,若净若显,若密,无不自般若出,本书第三章已说明。所以。佛言“般若波罗蜜于诸学中最尊第一,微妙无上”《大品般若经,66品》,需要说明的是,凡推尊自宗经论,贬抑佛般若为始教或空教不了义等观点,都是不正确的,都是违背佛说的,都是否定佛法为究竟法,都是没有深刻理解般若经“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出生诸佛及十二部经”这句话,也没搞懂“般若波罗蜜即诸法实相”的道理,正如我清凉国师澄观所言“法华经以诸法实相为体,义同般若,谁敢说法华经不了义”佛以诸法毕竟空为第一义,,若说般若空教为不了义,等于说诸法实相第一义为不了义,等于说《法华><涅槃>,等经为不了义,此二经皆义同般若故,(见第二章)。等于否定了佛的证悟。否定了佛法根本。佛以般若波罗蜜以毕竟空为诸法实相,所以不取二边寂然中道。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言:“般若波罗蜜义者,不增不损,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出不入”《大品般若经十善品》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净不垢,不增不减”《般若心经》
因为般若波罗蜜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有差别,所以佛说:“须菩提,是法轮非第一转,非第二转,是般若波罗蜜不为转,不未还故出,无法有法空故”《大品般若经,无作品》
  可见,把般若波罗蜜说成空教不了义,或第二时第二转未了义等,根本原因是没有明白佛般若本意,以差别心来谬言无差别法,以凡夫心来测第一义,故有“空有”差别,他们理解的般若波罗蜜,只是世谛,是对有谈空,佛所言的般若波罗蜜是第一义,是诸法空相,是真空幻有,只有般若波罗蜜是诸法实相,才能出生诸佛及十二部经,否则就违于佛说,“如来即诸法如义”故。

  《大品般若经》五周说法:
  初周:第一品至第五品
  佛与舍利弗谈般若事理及行相,色不异空故,般若及一切法如幻而不可得,亦成就一切如幻善法。
初品:佛说般若波罗蜜所具功德,劝学般若。以事理行相两方面述之,从事理讲般若波罗蜜即法如法性所显,知一切法不可得,菩萨应如是以不住相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从行相讲,学般若波罗密度一切众生,具一切功德,圆成三乘一切善法,所以佛说“菩萨欲到有为无为法彼岸,当学般若波罗蜜”。
奉钵品: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知诸法如幻,色即是空,但有假名。
习应品:习应一切诸法空,若有为若无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色不异空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坏诸法相,菩萨如是习空相应,能生大悲心,不生悭心,犯戒心,不生乱心,不生无智心。
往生品: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具足六波罗蜜,游戏神通,成就善法。
叹度品:佛称叹般若波罗蜜成就众生。
  第二周:第六品至第二十六品
佛与舍利弗须菩提富楼那等,共论一切法皆和合故有,无有自性,但有假名,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净不垢,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坏诸法不著一切法,以无所得法如幻的成就众生而行善法,以无所得心广说诸善法名相,一切法空故三世皆空,故不可得名三世等,问乘品释十八空,发趣品说十地法,是本周说法的要点,本周说明诸法实相中无时空差别,第一义毕竟空遍一切处,而无差别变异,故能含受万法。
  第三周:第二十七品至四十四品
须菩提,帝释共论,如幻如化无法可示可说,受人也不可得,不坏假名而说诸法相,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法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受持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用三乘法度脱众生,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是名一切诸佛法印,佛与弥勒,须菩提,舍利弗,帝释等共论般若福德。
  第四周:第四十五品至六十六品
说菩萨修行中诸魔事,修般若波罗蜜即一切智,即色即空,即如,佛知一切法如相,故名如来。般若波罗蜜,萨婆若,一如无二无别,如即是空,如不可得,诸法毕竟净故,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以无碍心,不取相心,修诸善法,住般若波罗蜜中,名为阿鞞跋致地,广说阿鞞跋致地行相,菩萨欲住阿鞞跋致地,当学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无分别,一切分别想断,毕竟空故,受持般若波罗蜜得陀罗尼,故能持一切法。
  第五周:第六十七品至九十品
说六度相摄,而以般若波罗蜜为尊导,诸法实相无相无性,菩萨修无所得即是道,即是果,诸法性空如幻,无所有性,毕竟空,无始空,色即是法性,一切法即是法性,菩萨住无相法中,行般若波罗蜜,如幻的行诸善法,饶益众生,以方便力故,不坏色不随色,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二谛中虽不可得,以方便力故,为众生说法。诸法实相平等无差别,法如即是法相,有为无为平等相即是第一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第一义中不动而行菩萨事饶益众生,一切法性空如化,性空即是涅槃。

  《大品般若经》五周说法,周是周遍义,每周都是佛说般若波罗蜜完整的一遍,每周都解行俱备圆满无缺,只是侧重点稍异,前三周略重于理,后两周稍重于行,此经既名般若,所以义理是精华,同时义理本身也具备行相,所以前三周单行即《八千颂般若》(小品般若经)于般若部中最先结集出现,般若经全经以二谛说法,诸法实相是第一义,是义理核心,即无差别毕竟空,而用世谛名相来如幻修行诸善法,以六度来统万行,而有“文字般若”,“信解般若”“方便般若”“观照般若”等名相差别,但最终归于第一义毕竟空,即实相般若。所以二谛义即真空幻有义,真空即毕竟空,即第一义,幻有即一切法如幻,即俗谛。

  《大品般若经》中重要名相举例说明
1,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诸法毕竟空,就是第一义,这几个名相在经中意义相同。(般若经及智度论说的很明白,本书第一章也已说明)
经云:“即是菩萨应思维诸法实相,所谓毕竟空,无法无众生”《大品般若经,一念品》
    “云何观诸法如实相,佛言:观诸法空”《大品般若经,四谛品》
    “诸法实相无生无灭,无净无垢故”《大品般若经,奉钵品》
    “般若波罗蜜义者,不应以二相观,不应以不二相观,不入不出,不增不损,不净不垢,不生不灭”《大品般若经,十善品》
    “第一义相者,无作无为,无生无相,无说,是名第一义,亦名性空”《大品般若经,实际品》
2,十八空:《般若经》有14空,16空,18空,20空等,都是为了说明一切法空,《大品般若经》说18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问乘品》有佛对8空的解说,《大智度论》卷31详释18空,是整部《大智度论》的要点之一,此18空中应特别注意的有:
  “有为空,无为空”此二空即摄一切法,说明一切法本性毕竟空。
  “无始空”无始则无终,无先无后,无时间差别,因为一切法空故。
“性空”因为一切法空故,各种性质差别则是幻相,但有假名。
  “散空”一切法当体即空故,“散”“无散”不可得,故散空。
  “十八空”为说明一切法毕竟空,所以毕竟空即十八空的总结,十八空也是以一切法毕竟空而说。
3,菩萨二谛:佛说法皆以二谛说,诸法实相是第一义,一切名相方便说法,皆是世谛,皆是权说,不懂佛的权实二法,则不懂佛教,如一些伪佛徒,把佛说的世谛名相,“真如,法身,佛性,自性,神通,净土”等,当成实法,而违于第一义诸法毕竟空,其误解佛教佛法不辨自明。
4,十地:《大品般若经》的十地是共地,声闻菩萨所共修(发趣品20),而《大般若经,学观品》的十地和大智度论所释,都是同于《华严经》的菩萨十地,可见十地法门最早出于般若经(第二章已说明)
5,萨婆若(一切智相):因为般若波罗蜜摄诸佛一切智,所以般若波罗蜜即萨婆若,经言:
   “诸佛一切智,皆从般若波罗蜜生,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罗蜜”(大品般若经,闻持品45)
6,阿鞞跋致;依《大品般若经,阿鞞跋致品》“深入诸法实相,行诸法不生不灭,得无生法忍,为不退转地,此名阿鞞跋致菩萨”
      《大智度论》曰:何等阿鞞跋致地?
    答曰:若菩萨能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不生不灭,不共非不共,如是观法,无能坏,不能动者,是名无生法忍,即是阿鞞跋致地。(大智度论卷28)

《大品般若经》的重要注疏,首推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此论可谓论藏第一,其中无义不宣,无法不摄,无行不备,广大渊博,是龙树菩萨的力作,是大品般若经最权威的注疏,因为有此论在,汉地古德对大品般若论著极少,大概认为《智度论》解释经文已经发挥极致,穷理尽性,无须再多言,仅有吉藏《大品游意》等提要作品。
藏地则传印度佛教后期弥勒《现观庄严论》以八法七十义发明般若经行相,是藏地学般若经的重要依据。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3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09: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