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于《五戒仪规讲义及学佛问答》
丙居士:师父,是不是把贪嗔痴全部断尽,就只剩下智慧?那时候你不用去找智慧,它自己就出来了?
师答:是的。断烦恼就是智慧,所以《楞严经》里说:“不须求真,唯须息见”。不须你找真的,只要你把你的爱憎烦恼放下就行。还有一句话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凡情者无非爱憎,把你的爱憎心去除的干干净净,除此之外没有更高深的佛法。
你们一定要记住!说佛在度众生,那什么叫做众生?众生就是有情,你只要有爱憎之心,你就叫众生。因此没有爱憎之情者,就不叫众生。所以,佛度众生者,就是度有情。而凡夫都要重情,儒家讲情义,世间的人说这个人重情重义,是个好人,而在佛法讲,你越重情,苦就越深,诸佛菩萨就越发愁。(众人笑……)
丙居士:师父,那你说放不下该咋办呢?
师答:放不下就多受点苦呗!(众人笑……)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锻炼,要常常观空、苦、无常。无常一来,你放下也得放下,放不下也得放下。你放不下的那些东西最后带来的全是苦,慢慢这么观想,开始的时候能看淡一点,到最后就能放下。
乙居士:师父,三皈五戒修好了,最次是得人身,那能到极乐世界吗?
师答: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恶鬼,皈依僧不堕旁生,三皈戒就把三恶道的门给挡住了,把三皈依修好的话绝对不会去三恶道。那么最次是得个人身,人身有贫贱富贵、长寿短命各不相同,这个就取决于你的五戒功德,五戒一旦修的好就是圆满的人身,缺哪一条,你的人身在哪方面就有欠缺。如果对于大乘菩萨来说,一个三皈也究竟成佛,因为人家来的时候就是大乘菩萨。所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必定往生。
所有功德都迴向往生极乐世界(五台山比丘果戒)
师开示:知道自己来世因缘的人有两种,一种是阿罗汉,修到三明六通八解脱的功德之后,他自己能看出来。另外一种是善根福报修得很好的人,龙天护法或者佛菩萨在其梦中、定中提醒他。而这种类型只是涉及到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小范围内的事情,对于广泛的有关其他人的事情则没有。
四果大阿罗汉一发菩提心的时候,和八地菩萨相齐。在七地以前,罗汉的禅定力和神通要比菩萨的厉害,但其智慧没有七地以前的菩萨厉害。一到八地以后,菩萨的禅定、智慧和神通都比罗汉的厉害。
居士问:平时修的功德如何迴向?
师答:你们就迴向往生极乐世界,不管念经、诵咒或者放生等所有的功德全部迴向往生极乐世界,其它的一概不求,就这样一直发愿。
甲居士:我曾经问过一位师父关于出家的事情,我有这个发心,希望师父能给我开示一下。但是这位师父说:“有障碍、有责任、不行。”我就不清楚,是我自己障碍了自己,还是因为福报因缘不具足?
师答:他说话的时候明显带有感情色彩,他是按照世俗的观念给你下结论,作为师父来讲,说这种话是不合适的。因为众生能生起一念出离心不容易,别人只要有这个念头,我们只能给他加油,因为任何人都是通过发心而出家的。如果你说这是责任,那是义务,我们都不能出家。像我们出家十几年的这一帮人,绝大多数都是家里彻底反对的,好多人上了十几年学考上了大学,家里人都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最后都是通过发心出了家的。如果按照那位师父的观点,这些人都不能出家,因为都有责任,出家会让家里人失望的。所以,我们不依感情说法,我们要依智慧说法,所谓:依智不依识。
乙居士:师父,那位师父对这位居士的家庭情况比较了解,可能您还不太了解。
师答:你听!发心出家不管家庭,家庭的背景情况与发心出家毫无相干。为什么?因为发心出家是为了生死,针对的是无常,你的家庭情况能避免无常吗?比如,一个人上有七八十岁的老母,下有七八岁的小孩,他能出家吗?按照你们的说法,不行啊。反过来我问一句,无常一来,你一口气不来突然死了,那你的老母亲和孩子你放不放?你还得放。假如你能保证你不死,能避免无常,那么可以。但是我们谁都不能保证,我们谁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阎王老子今天来叫你,你不可能说我还有老母亲和孩子没人照顾,求阎王老爷放过我,阎王老子同意的话,可以!可是没这回事,你该什么时候死,你就得死。你的老母亲和孩子改变不了你的寿命的长短。所以对你说那种话的人根本不懂无常,说这种话的师父不懂佛法的四法印。只要有一个众生生起发心出家了生死的这个心,那和诸佛的无常法是相应的,诸佛都生欢喜,身在红尘中,沉迷在七情六欲之中的众生能生起这一念的出离心是非常不容易的,你怎么能断别人的这个发心呢?这种人穿袈裟吃十方供养是要谨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