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居士:师父,我看密宗里布置的佛堂要供养很多供品,而且整个佛堂金碧辉煌的,非常庄严,这个里面有什么道理吗?
师答:三宝是一种
福报相,是一种富贵相,与修行人的福报相应。也就是说,只要你去看一个
念佛人家里的佛堂,从佛堂里面的供品和布置的庄严能看出这个人的福报如何。比如说佛堂里三宝的位置高,布置也非常豪华庄严,从缘起上来讲,说明这个人的福报大。
而且这个由不得他自己,全是从因缘而生。如果这个人的福报小,他连个好
佛像都遇不到,随便找个像就供在佛堂,让他布置一下佛堂,他也不会布置,放在这里不合适,放在那里也不合适,总之他布置的佛堂,别人看上去总不是那么庄严。这是过去修来的,由不得他自己。
有的人福报就大,他的佛堂里供养的佛像就相当庄严,甚至有些是古董一类的古佛像,而且佛龛、供品都很全,佛堂金碧辉煌的,布置的非常庄严,这就说明这个人的福报大。所以,居士的家里要设置佛堂的话,能豪华一点最好。
所谓“方便”(五台山比丘果戒)
摘录于《五戒仪规及学佛问答》(五台山比丘果戒)
师开示:现在很多宣扬佛法的人,他不是以出离心劝大家念佛,而是以贪欲心来劝人念佛。说你念什么咒就能赚钱发财,说你念什么经就能升官,这个就是以贪欲和世间生死轮回的发心劝人念佛,这已经不是佛法了。
甲居士:那人家是不是方便引诱呢?
师答:方便引诱的前提是要有正知正见,你本人都没有正知正见,你引诱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个“方便”二字那是有智慧的菩萨用的,罗汉对“方便”尚且不敢用,何况你凡夫呢?所以“方便”二字的前提必须是要有深厚和坚固的智慧,那是菩萨境界,罗汉不得智慧,方便尚不起用,我们凡夫还谈什么“方便”呢?所以凡夫所谓的“方便”皆是愚痴。
甲居士:罗汉怎么不得智慧呢?
师答:因为罗汉证得自利的智慧,不得利他的智慧,没有利众生的智慧,哪能谈到方便呢?这个“方便”二字是利益众生的时候才说的。就是说罗汉证人空,那么利他的智慧还没得到,这个“方便”就根本起用不起来,罗汉都是这个境界,你凡夫到处都说是“方便”,你不是自欺欺人的愚痴是什么?因为你连出离心都没有,菩提心更不要谈,连智慧的门都没有,你所说的“方便”到底是哪一家的“方便”?所以佛法里的名词挺多的,但你要搞清楚这是对那些众生说的。
乙居士:听到师父讲到这里,我就想起了北京有个企业家叫胡小林,他就讲他的学佛感应。比如他说没学佛前企业销售额是两千万,学佛之后对员工更加关爱,企业的销售额就变成四千万,具体数字不记得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他就是以学佛后企业的收入更高了来宣扬佛法,所以他这个就不叫方便引诱。因为他的福报大,不代表每个人福报都象他一样大,也许别人也这样做了,但结果是越赚越少,这样的人也挺多的啊,那岂不是让别人反过来毁谤佛法吗?
师答:对,这不叫方便。
乙居士:那是不是可以说“方便”是菩萨不思议解脱境界里的东西,我们凡夫谈这个都是妄谈。
师答:对,凡夫都是怜悯心,带有感情的色彩,情执很重,没有智慧,谈不上“方便”。
甲居士:我还经常听到一句话,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门之中不舍一人”。
师答:问题是你要求到佛法里来,求贪嗔痴这不是佛门中的事,你若求到贪嗔痴里,你让佛菩萨怎么应呢?当然,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都发过愿,一切众生如果发善愿的话,他会尽量的加持让你实现,一切众生如果发恶愿的话,他会尽量的加持不让你实现,所以这叫有求必应。
乙居士:师父,把世间的这些东西看清楚,这个算不算解惑呢?
师答:这也是啊,世出世间惑的性相上的东西全部要搞清楚。
乙居士:就是说把世出世间的惑全部要搞清楚,才算是无惑,才开始断烦恼。
师答:所以佛法里学的好的佛弟子,人家把凡夫的东西搞的清楚,不是凡夫的东西人家也搞的清楚,世间的东西清楚,出世间的东西还清楚,达到这个境界然后无为而自在,这是佛弟子的要求。那么道教是顺其自然,大道无为,但它不解惑、不断惑,好多东西他不明白。外道是能把凡夫的东西看清楚,能把天文地理算出来,但对于非人的东西他又搞不清楚。比如他对大力鬼神和诸天的东西就搞不清楚,因此他们常被一些鬼神所利用,所以外道都能通鬼神,被鬼神欺骗,然后他们再欺骗凡夫百姓。
佛法不舍一个众生(五台山比丘果戒)
摘录于《五戒仪规讲义及学佛问答》
甲居士:师父,末法时代不是说先灭《楞严经》吗?那这个时代,诵《楞严经》和楞严咒的人越多,是不是正法就会多住一段时间?
师答:你自己如果去诵,就跟佛法结下一点缘分,对你而言绝对好,但这是众生的共业,你说凭几个人就想扭转众生的共业,难!当然,你是共业中的一份子。
甲居士:有人破了戒,诵楞严咒是不是可以忏悔的更清净点?
师答:一切咒都有这个功德!佛法不舍一个众生,你们要知道诸佛菩萨的慈悲。小乘阿含里面一破四根本,你就不算佛弟子了。但是小乘阿含排斥出来的众生,大乘佛法就把他摄受进来,只要他用作法忏和取相忏忏悔清净就行。那么大乘里面破了知见的这些众生,密乘里面再把他摄受进来。
只要你和佛法有一点点缘分,它都不会舍掉你,所以你们经常在经书中能看到,说你破了什么戒,只要你诵这部经就能消除业障。然后犯了菩萨戒的众生,密乘里面再把他摄进来,说你持这个咒就能消除罪业。
甲居士:我现在经常在网上抄经,您说过可以让经文落在第八识里面。
师答:抄经的过程就是装藏的过程,可以把佛法种在你的第八识田里,装在你的如来藏里。你们抄写的经文可以供起来,也可以装在佛像里。如果不需要了,你们可以放在楼房的顶上,放在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还可以放在山上人踩不到地方,挖一个洞放在里面,不要让雨淋着。还可以在你们祖坟的后土的山上挖一个洞,把经文埋进去。
反观观自心和如如不动(五台山比丘果戒)
居士问:在河边听到流水声、鸟叫声……(具体内容听不清楚)。
师开示:那不是,那是闻尘的相续和不相续,闻尘相续的时候你听到了,闻尘断了你就听不到了,它跟耳根圆通是两个概念。耳根有两个概念,耳者是外面的这个玩意,根者在里面呢,一圆通就是内外圆融。你心里念佛是心里面的,听的耳朵是外面的,如果你不要出声音在心里面念,那能听见的就不是外面的耳朵了,那就是闻性在听。
居士问:那凡夫能不能找到闻性呢?
师开示:哪个都能找见,找不见就不能成佛了!问题是会找不会找?实际上你让“耳根圆通”这几个字把你骗了,你钻到字里面干什么?你别要“耳根”,也别要“圆通”,你再看看是个什么?因为很多人看经书都钻到文字里面钻来钻去,如果你知道的话,不用那些文字你也知道,如果不知道的话,你越钻文字越出不来。观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虚云老和尚的一句话“反观观自心”,所以修耳根圆融的反闻闻自性,就是反观观自心。
居士问:“反观观自心”是不是看到别人的错误时就要提醒自己不要这样做?
师开示:“反观观自心”就是遇到任何境界的时候,你看你的心里面搞一个什么动作?假如你看到一个不顺眼的东西,这个不顺眼是由心里面动了一个念头才觉得不顺眼,还是光眼睛看了就觉得不顺眼?如果心里面动念头,那个东西顺不顺眼有谁来知道?在这个地方考究。
居士问:眼睛不知道。
师开示:对!所以要在这个地方叫做“反观观自心”。遇到一个很糟糕不顺当的东西,你一看之后一个“不顺当、很糟糕、不如意”的那个念头一起来的时候,它是在心里面起来的而不是在眼睛里面起来的。也就是说“不如意、不高兴”的这个念头既然从心里面起来,那毛病就在心上,毛病在心上我们就要观心,而不是在眼睛里面找。
居士问:就是不要在眼睛上找,要在心里找?
师开示:对。
居士问:就是眼看心不动?
另一居士:心不可能不动。
师开示:你们平时把这个“心不动”抱的牢的很,心不动的话你怎么起用智慧?在起用心的那个地方上把烦恼变成智慧就行。
另一居士:所以大石头的心就不动,而且千年不动,你总不能说这就是“如如不动”吧?
师开示:遇到一切境界说“心不动”是不对的,动了心了先动的是烦恼心,紧接着把这个烦恼变成一种智慧,如果你的心不动的话,那智慧从何处而来?也就是说动心的这个地方正好是智慧升起来的地方,因此不要不动心。所以你们老说看见什么都不动心,平时这样说可以,但是往深层次研究的话,如果不动心你的智慧从何处升起来啊?
居士问:不被境转就对吧?
师开示:对,不被境转自己能做的了主就行,所以说遇到一切境界自己能做的了主,这样说很好。
居士问:如如不动?
师开示:如如不动就是自己能做的了主,如果守住一个“不动”就错了,就跟石头一样了,守住“不动”就死了。而不被他所转自己能做的了主,这个地方就是活命的地方。
居士问:师父,看见一个不顺眼的境界,心中马上起一个念头。就是心中知道这个境界是不顺眼、不好。
师开示:你看到那个东西不顺眼,心里一念烦恼心生起来的时候,知道不好,但更要知道这个烦恼心从何而来?从你无量劫贪嗔恨的习气而来,所以看到一个不顺眼,习气就来了,习气一来心里的念头就起来了,所以罪魁祸首就是你的习气。因此你要知道它的来历而不能光知道它的不好,还要知道将来会有什么后果,嗔恨心是地狱的果报,所以后果也知道了,每一念把它的前因后果都抛出来,这就叫观想,也叫思维。
因为这样思维了,前因后果都知道了,那个嗔恨的念头自然就没有了,嗔恨的念头没有了你在这里就能做的了主了,也就不被烦恼转了,所以在一切境界里你能做的了主就行。
居士问:无量劫的习气有差别,有的人就爱起嗔恨,有的人天生就柔和,但这个并不是说跟他的善根有关系,习气跟善根有关系吗?
师开示:这个有两种,善根是在我们
佛教里来说,以佛法因缘和你刚说的这个相应这叫善根,但和世间的法相应那叫习气。
破邪显正的空间
http://user.qzone.qq.com/925166136/blog/139646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