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52|回复: 0

佛教的苦乐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4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所谓观点,也称为见解,是人们的主观意识对某一具体客观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观点有正确和谬误之分。正确的观点是对事物真相的正确认知,它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的身口意进行正确的取舍,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所以通常也被称为正见、智慧;而错误的观点则是对事物真相的错误认知,它会导致身口意的错误取舍,不仅不具有趋利避害的作用,还会使人们遭遇种种失败、挫折和痛苦。所以,具足智慧——也即对世间林林总总的事物具有正确的观点、见解,是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先决条件。


    所谓苦乐观,是指人们对苦乐产生的原因及其获得方法的认知和理解。为什么要谈苦乐观呢?因为世间任何一个众生无一例外地都在追求着幸福和安乐,仔细观察和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他们一切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为了趋乐避苦。可以这样说,趋乐避苦是世间所有众生所有思想、言语和行为的唯一驱动力。既然如此,如果一个人心中执持着错误的苦乐观,那么这个人身口意的取舍——也即获得幸福和安乐的方法也会错,因而永远都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安乐。


    世间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痛苦和快乐决定于自己所赖以生存的外境事物的优劣,例如名声、地位、财富、眷属、住房等等。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丰厚的收入、宽敞的住房、精美的食物等这些外部条件,就可以得到快乐;相反,一个人如果缺少了诸如此类的这些外部条件,就会感到痛苦。在这样一个苦乐观的支配下,世间一般人所用的趋乐避苦的基本手段就是调整外境使之适合主观上的要求。


    佛教认为,世人的这个苦乐观是偏颇的、舍本逐末的,不是对苦乐真相的正确认知,因而通过“调整外境”来获得安乐的手段也是不究竟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生的。“因”也即“近取因”,是指产生事物的直接原因;“缘”也即“俱有缘”,是指产生事物的间接原因。譬如,“麦芽”的产生就是近取因“麦种”和俱有缘“空气、阳光、水、土壤”聚合的结果。仔细观察和分析产生痛苦和快乐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内心任何快乐或痛苦的产生,都是“外境”和“内心对待外境的态度”这两个因素聚合的结果,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仔细分析这两个因素,“内心对待外境的态度”应当是苦乐的直接原因——也即近取因,而“外境”则是苦乐的间接原因——也即俱有缘,这个事实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加以证明。首先,从空间角度来看,“外境”在身体之外,“心”在身体之内,“外境”和“心”在空间上是两个不同的处所。“心对外境的态度”和“苦乐”这两个事件所发生的空间地点一致,都是发生在“心”中,所以从“空间”角度来看,“外境”是“苦乐”的间接原因,“心对外境的态度”是“苦乐”的直接原因。其次,从“时间”角度看,“外境”在苦乐的“生住异灭”过程中一直持续不断地存在着,而“苦乐”只有在“心对外境产生态度”这一些事件发生之后才有可能产生,所以从“时间”角度来看,“外境”也是“苦乐”的间接原因,“心对外境的态度”也是“苦乐”的直接原因。例如,当外境有一朵鲜花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此时如果我们内心对这朵鲜花没有任何态度,则痛苦和快乐都不会在内心产生;如果我们对这朵鲜花产生了喜欢或厌恶的态度,则内心就会产生快乐或痛苦。所以,世间人的“苦乐观”确实是舍本逐末的、片面的,因为这种苦乐观忽略了产生苦乐的直接的根本性的主要原因——内心对待外境的态度,而只是片面地强调了产生苦乐的间接的辅助性的次要原因——外境。


    造成人们得出“苦乐源于外境”这个错误结论的原因是人们对自心看待事物的习惯性思想和态度习而不察。由于长期的串习,人们已经习惯于“对鲜花产生喜爱,对粪便产生厌恶”,人们在心中总是默认自心种种习惯的合理性,并且时时处处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着自心的种种习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得出了“快乐是外境的鲜花带来的,痛苦是外境的粪便带来的”等诸如此类的片面结论。而在本质上,快乐是自心看待鲜花等外境的习惯性的喜悦态度带来的,痛苦是自心看待粪便等外境的习惯性的厌恶态度带来的。


    须知,习惯并非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在一次一次的重复实践中所形成的“条件反射”,这种习惯性的“条件反射”实际上是痛苦和快乐的决定性因素。掌握了这个要诀就会知道,获得快乐、去除痛苦的关键在于培养正确的“条件反射”——也即看待外境事物的思想和态度。如果一个人将存在于心中的那些会导致痛苦的“条件反射”给去除,培养起那些会导致安乐的“条件反射”,则痛苦将无由而生。


    基于以上观察,佛教认为,人的苦乐并不决定于外境,而是决定于一个人看待外境的思想和态度。所以,“调整自心”是获得幸福和安乐的究竟的根本方法,而“调整外境”只能是暂时的辅助方法。如果一个人明白了这个奥秘,并时时处处调整内心,那么这个人将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即便处于他人认为很恶劣的环境中,痛苦在其内心也不会有插足之地。如果一个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则虽然费尽心机、百般辛勤地去调整外境,获得种种外在的财富、地位、名声、美食等,但痛苦仍会像雨点一般降临在这个人的心田。


    我们知道,心在自己身体内,而外境在自己身体外,所以“调整自心”要比“调整外境”更容易和更可靠。任何人只要愿意,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都可以熟练地自在地调整自心。而调整外境就不一样了,因为决定外境变化发展的因素很多,我们很难一一掌控,所以“调整外境”常常会以失败告终。此外,如果多个人同时产生了调整同一外境的想法,若所要调整的目标不一样,就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即便我们能够将外境调整到我们所希望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下去,因为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迁变的,在我们吃尽千辛万苦将外境调整到自己所希望的状态之后常常会发现,在我们还没有缓过气来的时候自己所希望的外境状态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苦乐源于外境”是愚人的苦乐观,“苦乐源于自心”是智者的苦乐观。因此,愚人通常将“调整外境”作为趋乐避苦的唯一选择,而智者则将“调整自心”作为趋乐避苦的根本途径。纵观世人在外境上的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得到安乐、去除痛苦,可是在忙忙碌碌的世人中又有几个对遍智佛陀所宣说的“苦乐源于自心”的至理心领神会的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07: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