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349|回复: 38

[善导大师] 不安心是因为不纯粹,《纯粹的净土法门》万修万人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31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链接新的一年祝愿大家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弥陀的呼唤》

纯粹的净土法门
--2009年8月,慧净法师讲于沈阳

前 言

    余庸愚慧浅,虽修学佛法多年,始终难得其奥;虽也专修净土,可对往生乐邦,始终把握不定。烦恼妄想如暴风驰雨,没有片刻停息,硬以佛号伏之,反倒更加猛烈。导致长期以来,终日彷徨无依,始终忧虑不安。

    后幸得浸阅净土宗善导流系列著述,顿觉股股清凉流入心间。啊!原来弥陀十劫以来始终在召唤我等流浪孤儿,急切地盼望我等速速归家。由此方知,虽然我们都是业力深重的凡夫,仍皆可往生极乐莲邦,这都全托阿弥陀佛的愿力,只要专称佛名,就已乘坐在弥陀的大愿船上,必定会安稳地到达极乐故乡。

    己丑(2009)年夏,大众迎请慧净法师到沈阳开示净土法门,法师欣然慈悲应允,末学在旁聆听,法喜充满,受益匪浅。法师之开示,从头至尾,不涉高深玄妙的理论,完全是自己真信仰的自然流露。比如法师说到:

    这种信仰就是你的生命,有信仰你就有生命,没有信仰你就没有生命,没有解脱的生命,没有成佛的生命。信仰对我们来讲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父母对我们重要,儿女对我们重要,丈夫妻子对我们都重要,但是最后都会舍我们而去。与我们同在的,就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只有我们自己的信仰

    这些话句句令人心潮澎湃,语语彻见真谛,未夹杂半点修饰,完全是真实信心的表达。
    对于初学佛法的人,法师则开示:

    有人说:我念佛没有固定数目(定课),念佛在我心,我常常都在忆佛念佛。其实不是这样。除非他确实已经习惯了,不然一天统计起来,佛号念不到几百句。如果一天当中固定念一千句佛号、五千句佛号、一万句佛号,你再怎么样的忘记念佛,至少都有那固定的一千、五千、一万的数目。所以说我们初学的人就要固定数目,久而久之就成习惯。那时,即使你不固定念佛,不拿念珠念佛,自然会忆佛念佛,就会嘴巴不自觉地时常念起佛号来,自自然然就会这样。

    这些话浅白而铿锵有力,一针见血地切中现代人浮躁懒惰的弊病,使人不禁愧从心起,起顽廉懦立之效,印象深刻。
    为了帮助有缘的莲友能进一步深入学习慧净法师于沈阳的精辟开示,末学不揣浅陋,对开示的内容略加编目整理,但由于水准有限,缺漏在所难免,恳请大德不吝惠予斧正。

    南无阿弥陀佛
惭愧后学陈羽 谨识于沈阳大佛寺


第一章 隋唐净土与宋明净土
法师自谦
    我不会讲经,也不会开示,即使现在跟大家相聚,也只是闲聊。

两种净土
    净土法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隋唐净土,一种是宋明净土。

隋唐净土  纯粹的净土
    隋唐净土就是指净土宗善导流,也就是上传龙树、天亲、昙鸾、道绰一直到善导这一法脉的净土教理思想。它是非常纯粹的净土,不掺杂、不庞杂。因为纯粹,所以正确;因为不掺杂、不庞杂,所以没有模棱两可。
    依照这个法脉修行,就是所谓的一百个一百个往生,一万个一万个往生。也就是说,只要依照这个法门去修,任何人都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当生就是极乐圣众之一。这就是隋唐净土,也就是指善导流这一净土法门。

宋明净土  掺杂的净土

    宋明净土,就是北宋一直到明朝,以至到清朝的净土。这个净土跟隋唐善导大师的净土相比,虽然同样都是净土法门,但内容却不一样。因为宋明净土已经掺杂了天台、华严、禅的思想在里面,所以看起来教理很丰富、很磅礴,可是已经掺杂了圣道门的思想,其结果就是导致修学者对往生大事心存不确定与不安。

法宝遗失
    为什么宋明净土会不纯?因为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著作,也就是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除《往生礼赞》被唐朝智升法师编纂于《集诸经礼忏仪》之中,得以保存之外)在唐朝末年就逐渐地遗失于我们中国,而流传到了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
    清朝末年,杨仁山居士通过日本朋友,把我们中国所遗失的经论邮寄回来。并在南京设立「金陵刻经处」,把这些已经失传的经论刻板印刷流通。
    正因为善导流这一法脉的净土教理思想,在唐朝末年就失传于我们中国,导致以后的高僧大德自修净土或弘扬净土,因缺乏这一法脉的教理书籍作为依据,只好各自依据本宗的教理来解释。所以天台就依天台的教理解释净土,华严就依华严的教理解释净土,禅行者就以禅的教理解释净土,这样净土就不纯粹了。

易行道
    纯粹的净土是容易的法门,也是殊胜的法门。龙树菩萨在他的《易行品》里就说,这个法门叫做「易行道」。易,就是容易,每个人都做得来,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都能够快速成佛,这个就是容易。
    容易的原因是,纯粹的净土法门只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足资往生极乐净土,非常简单,不需要诵其他的经典,持其他的咒语,修其他的法门;如果还要夹杂其他的经典咒语,或者其他的功行才能够往生,它就非常的繁杂,就不简单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有六个字,因为简单容易,所以才能够普被三根,无论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能够学得来,不管是出家众、在家众都能够修得来,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人去」。
    另一方面,念佛人在今生今世就可以确定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就能够快速成佛,所以简单的背后有它境界的高超。如果简单,可是这一辈子不一定能够成就,或者是简单也能够往生,可是往生后还要很久才能成佛证果,这样就不殊胜了。

乘船喻
    龙树菩萨说这个法门是简单容易又轻松安乐的法门,他用「乘船」来比喻。坐在船上,不管你身体健康不健康,行动方便不方便,只要坐在船上,都能轻松安乐,平等地从此岸到达彼岸。这是一种比喻,意在说明生死轮回的了脱,不是我们凡夫的力量可以成就的。我们凡夫其实只有造业的力量,并没有脱出轮回乃至成佛的力量。所以龙树菩萨说,任何法门,除了净土法门,其他都是「难行道」。

难行道
    难,龙树菩萨用一种比喻,就是「走路」。我们若要到千里、万里之远的地方,如果有船或者有飞机就很轻松。若需走路,那就非常的辛苦,即使辛苦地跋山、涉水也不一定能够到达,因为路途遥远,潜藏的危险很多,困阻重重。
    龙树菩萨又作了另一个比喻,好像我们一双手要托起三千大千世界,托得起吗?我们能托五十斤、一百斤,可是三千大千世界,再怎么也不可能举起来的。龙树菩萨以这种比喻形容靠自己的力量脱离生死轮回,乃至成就佛果是非常的难。说难如登天,坐飞机可以在天空中作短时飞行,但是没有飞机,我们能够登上天空吗?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只要你「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就等同坐上了阿弥陀佛的愿船,不管你是出家众、在家众,会修行、不会修行,心清净、不清净,都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你已经不是六道轮回的凡夫,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可说「专念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因为如是因,如是果。

掺杂的修行
    宋明净土也是以念佛为主,也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可是要加上种种的条件,要累积其他的功德来作为助行。累积其他的功德作为助行,能够累积得来的那就好,累积不来呢?你要怎么办?
    功德有真实的跟虚假的,其实我们所做的功德都有贪瞋痴,都是污染的、有漏的、不是真实的,这些功德能够作为往生的资粮吗?同时宋明净土思想的念佛还强调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功夫,所谓要达到功夫成片,或者要断见惑、思惑达到事一心,或者要破尘沙惑达到理一心,这样往生品位才更高,这种见解就跟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见解天差地别、风马牛不相及了。

极乐我家乡
     因为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十方众生所建立的。十方众生有圣人、有凡夫。凡夫之中有善人、有恶人,所有的众生都涵盖包括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为所有的众生建立的,不管所有权、使用权都登记我们的名字,到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以及在极乐世界的快速成佛,都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的,完成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里面。

万德洪名
    任何众生要往生极乐世界,他的正因、正业、功德资粮在哪里?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之中,这句名号是圆满的、具足的、甚至超越的。也就是说,这句弥陀名号圆满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具足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超越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
    要往生极乐世界,它的正因、正业、资粮功德通通在这句弥陀名号之中。弥陀名号的功德对往生者来讲,对成佛来讲,毫无欠缺、毫无遗漏,圆圆满满地具足,所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被尊称为「万德洪名」。

称名必生

依据善导大师这一法脉而念佛的人都是必定往生的。
善导大师说: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只要念佛就百分之百、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又说:
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来就为我们发成就极乐世界的愿,发这句名号是万德洪名、能够让念佛人统统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所以善导大师说:「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又说: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由于有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我们念佛的人都容易往生。
又说:
以佛愿力,莫不皆往。
总之,只要「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则不论圣人凡夫、善人恶人,都必生弥陀净土,无一遗漏。故善导大师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又说:
他方凡圣,乘愿往来;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所以善导大师的净土教理是「必得往生」的法门,是「定得往生」的法门,是「易得往生」的法门,是「皆得往生」的法门,是「齐同不退」的法门。
如果不是这个教理,那就不定了。心一旦不定,修行就不安,一个心不定的人,谁敢说他现在已经往生决定?往生有份?如果不是专修善导大师这个系统的,就不敢这样说。

经典依据
    这个法脉是有经典根据的,如果不根据经典,不根据释迦牟尼佛所说,那就不是佛法,就是外道。所以有一句话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等同魔说。」所以不管建立哪一个法门,只要是佛教法门都必须依照经典。
    那么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这一法脉所依据的是哪些经典呢?是净土三经释迦牟尼佛一生当中,说了非常多的经典,其中有关弥陀净土的经典,大概有两百多部,都讲到阿弥陀佛,讲到极乐世界。

净土三经
    在这两百多部当中,从头到尾,从「如是我闻」,到「作礼而去」,文文句句都纯粹地在讲极乐世界的庄严殊胜,讲阿弥陀佛的救度功德,就只有三部经,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所以这三部经被称为「净土三部经」。

正依旁依
    要阐释这个法门,必须依据这个经典,才能够纯粹,其他的只是作为补助,不能作为百分之百的依据。所以有「正依」跟「旁依」之别。正依就是百分之百的依据,旁依则是只取该经中相关的部分作为补助,不相关的就不采取。所以净土法门的正依经典,就只有「净土三部经」
    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他们纯粹都是依据净土三部经来阐释净土法门,不夹杂其他的教理在里面。所以这一味药是经过严选的,因此既纯粹无杂,又契理契机。


专修必定
    我们这个既专又纯的净土法门,它在方法上简单容易,我们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往生的正因,必定能够往生。如果不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不一定,或许能够往生,或许不能够往生
    因为一个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他的心无形中就专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专依靠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功德力。一个人如果专依靠,而所依靠的对方是可以依靠的,那岂不是当生就能成就。你如果不专,那就不一定。不是说不可能,是不一定。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第二章 第十八愿与第十九愿
四十八愿分类
    我现在要依《无量寿经》有关往生的愿,作为我刚刚所讲的道理的依据。
    阿弥陀佛总共发有四十八大愿,若将四十八大愿归纳分类,可以区分为三种:有关极乐世界国土的、有关阿弥陀佛本身的,还有就是有关我们往生功德的。


极乐果报 难思难议
    这四十八大愿当中有关净土的,比如说前面,第一愿「无三恶趣愿」,就表示极乐世界是没有三恶道的,因为弥陀大慈大悲、大愿大力,要救度会堕落三恶道、有三恶道之罪业的众生,使他永远不再堕落三恶道,所以发了「无三恶趣愿」。
    第二愿是「不更恶趣愿」,使念佛人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发愿要到十方世界去救度众生,永远不会再堕落三恶道,这是第二愿。
    第三愿是「悉皆金色愿」,第四愿是「无有好丑愿」。往生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一样金色,相貌都相同,不管你是以什么身份去的,相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三十二相,甚至八万四千相,相貌都相同,具足万德庄严,如《庄严经》所说:「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第五愿到第十愿,凡是往生弥陀净土的众生,都具有六种神通。
    第十一愿「必至灭度愿」,凡是往生弥陀净土,都当下证入灭度、涅槃,阿弥陀佛为我们成就的极乐世界就有这一种功德、功能。
    接下来,第十二愿是「光明无量愿」,第十三愿是「寿命无量愿」,表示第十一愿所证的佛果跟阿弥陀佛是一样的,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也同样是无量寿,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也同样是无量光。祂能够使我们任何众生,无论是圣人还是凡夫、是出家还是在家、甚至是善人还是恶人,一旦到了那里通通成佛。本来他应该堕落三恶道,可是他到那里之后,他不需要再堕落三恶道,凭弥陀的愿力消除他三恶道的罪业,凭弥陀的功德,使他能够快速成佛。
    单从这第一愿到第十三愿就可显示出极乐世界殊胜庄严难思难议的果报,因此善导大师赞叹并阐释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念佛即是涅槃门。
    又说:
    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
    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弹指须臾间。



摄生三愿
    四十八愿之中弥陀发救度十方众生的愿在哪里?就在第十八愿、十九愿跟二十愿,所以这三个愿叫做「摄生三愿」
    摄生三愿就是以这三个愿来救度十方众生,使十方众生到极乐世界,就能够像刚刚所讲的,第一愿到第十一愿,都能够成佛,第十二愿、第十三愿跟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光、无量寿。
    所以跟我们在这里最有密切关系的就是这三个愿,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如果没有这三个愿,即使极乐世界再怎么样的清净庄严,再怎么样的超越十方国土,我们都没有份,所以这三个愿对我们来讲非常的重要


当机愿  结缘愿
    这三个愿是弥陀用来摄受救度十方众生的,但是这三个愿的内容不一样,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阿弥陀佛为了普遍摄受一切众生,所以必须要有十八愿、十九愿跟二十愿。
    在这三个愿当中,十八愿跟十九愿,这两个愿叫做「当机愿」,就是符合这两个愿,今生今世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符合二十愿的众生,叫做「结缘愿」,就是今生今世没能往生,但已经跟阿弥陀佛结了缘,阿弥陀佛永远也不会放弃他,仍等待机缘成熟时来引导他,使他下辈子或者下下辈子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古德形容第二十愿说:「吞钩之鱼,在水不久。」


第十八愿  易中易
    十八愿跟十九愿这两个愿是当机愿,但若细加推究,只有第十八愿才是龙树菩萨所讲的易行道的法门。因为第十八愿讲只要「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取意),所以是易行道,因为专念这句弥陀佛名,即使小孩子会,鹦鹉也会,可说易中之易、易行之至。


第十九愿  易中难
    第十九愿是属于净土宗的难行道,也就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然后回向往生。当然跟圣道门的难行道相比,还是属于易行道的范围,但却是易中之难,而第十八愿是易中之易,就有这个差别。


第十八愿  弥陀本怀
    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本怀,第十八愿的念佛众生跟阿弥陀佛有直接、密切的关系,那种直接、密切的关系是不可分开的。第十九愿的众生跟阿弥陀佛原本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以其他的法门回向,不是专凭、专念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有什么关系?就没有关系。说没有关系也有关系,因为他回向往生净土,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只要能够救度的众生,他都尽量救度。这个人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愿生极乐,阿弥陀佛当然也要抓住机会来救度他,为了让他心中安稳,而保证临终的时候来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只是两相比较,阿弥陀佛的本意是在第十八愿的「专称弥陀佛名」,因此善导大师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是在第十九愿,这个会另再细细解说。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第十八愿
    现在我就依照愿文来解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首先从第十八愿来解说。第十八愿总共有三十六个字,它的大意是说:阿弥陀佛如果不成佛便罢,如果成佛,要使十方众生相信祂的救度,相信祂的极乐世界是十方众生永恒安乐的归宿,而愿生极乐世界,专称弥陀佛名,就必定往生。

至心
    「至心」,就是完全出自于内心,也就是真心的意思,真正的意思。我们行事为人都要真心,如果行事为人不真心,就没有那件事情的意义了。比如说两个人当朋友,必须是真心的才是真正的朋友。如果是虚情假意,互相利用,那能称为朋友吗?
    我们每天发愿说愿生弥陀净土,可是所发的愿是跟人家念念回向文而已,不是出自于内心,不是真正要愿生极乐世界,这就不是至心。所以至心在这里很容易理解,就是真心,我真的相信有极乐世界,真的愿生极乐世界,真的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做真心
    有人把至心解释得很复杂,甚至很玄妙,一般人理解不来,那就错了。因为净土法门既然是易行道,就表示它在教理上既是容易理解的,在方法上也是容易实践的
    所以这里至心两个字就是真心,真正的心。如果再进一步讲,就是至诚恳切的心。我至诚恳切要往生极乐世界,至诚恳切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
    所以至心是贯彻于信的,信要出自内心真正的信;至心也是贯彻于愿的,愿生极乐世界,要真正的愿生极乐世界;至心也是贯彻于念佛的,念佛也要真正的念佛,不是敷衍的、应付的,或者是随人家念的。所以至心贯彻于信、愿、行三资粮。


信乐
    「信乐」,信就是相信,相信有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这是初步的信。进一步要相信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所建造的,是我们的世界,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自己的,所有权、使用权都登记我们的名字,我们要回去,是自自然然就能够回去的。极乐世界既然是我们的家,我们幼年的家,那回去是很自然的事情,可以说是一种天性,这就是信。我们好乐而且信心欢喜地回归极乐家乡就是「信乐」。
    再来,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主动地救度所有的众生,平等地救度所有的众生,没有条件地救度所有的众生,这就是信受弥陀救度。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主动、平等、没有条件的。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维,广发四十八大愿,又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兆载永劫之前阿弥陀佛就已经为我们发愿,也开始为我们修行,那个时候我们轮回在六道,沉沦在三涂,头出头没,那个时候阿弥陀佛主动为我们愚痴苦恼、造罪造业、轮回无边的众生发愿,不是我们拜托阿弥陀佛,合掌向他乞求的,是阿弥陀佛主动地发愿要救度我们的。


母子喻
    父母生下小孩,自然就会出自内心的去爱他、养他、教育他,是这个婴儿合掌向母亲拜托的吗?不是。父母爱护养育儿女那是天性。天性是不假造作的,不需要培养的,自自然然天生就会那样的。所以为人父母是不需要勉强的,自自然然就会爱护儿女,甚至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儿女的安全。
    我们父母还是有贪瞋痴的业力凡夫,都能够这样,何况是阿弥陀佛?他为我们十方众生主动的发愿,要平等无条件的救度我们。佛跟我们凡夫一样有差别观念吗?没有!佛就是佛。所谓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冤亲平等、自他一体的,这才是佛。因为祂不在相对之中,所以祂没有圣人凡夫的观念,没有善人恶人的观念,没有男众女众的观念,没有在家众出家众的观念,这个就是佛。如果还有那些差别观念,则仍是凡夫不是佛。


欲生我国
    「欲生我国」这四个字,是站在阿弥陀佛发愿的立场来说的。阿弥陀佛发愿的目的是在呼唤救度十方众生,你要到我的极乐世界来,你要快一点到我的极乐世界来;你来了之后,不但不再轮回、造罪造业、受苦受难,而且永远不会老病,永远不会死亡;不但六通具足,而且速证佛果。


度尽阿鼻苦众生
    在《庄严经》里面阿弥陀佛呼唤十方众生说: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这就是阿弥陀佛「欲生我国」的呼唤,呼唤轮回在六道,沉沦在三恶道的所有众生,「速生我刹受安乐」,快快往生到极乐世界,这是你的安乐家园。不然,「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布畏。」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阿鼻地狱的众生是世间上极重罪业的众生,他所做的罪业,是所有罪业当中最严重的。阿弥陀佛时刻都在呼唤,永远都以平等没有条件的慈悲之心,救度所有的众生,包括阿鼻地狱的众生,希望他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只要愿生极乐世界,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这是阿弥陀佛欲生我国的悲心救度。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乃至十念
    接下来阿弥陀佛说「乃至十念」。这「乃至十念」的念佛是最低的标准,没有比这个更低了,几乎没有条件、没有门槛,使所有的人通通做得来,通通有希望。
    乃至十念就是乃至一生没有学佛念佛,到了临命终时,时间短促,才念了十声南无阿弥陀佛也能往生极乐世界,来涵盖现在就发愿往生,现在就开始念佛,通通都能往生。所以是用「乃至十念」,来涵盖所有念佛的众生;显示不论何人,只要念佛,都必往生。因此,「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念」的念佛。
    乃至十念的「十念」,它是临命终的人,以往也没有学佛念佛、行善积德,甚至连三皈依都没有,他念佛顶多十声,也能往生,我们再怎么样的愚劣,念佛到现在都不只十声,他都能够往生,何况是我们?阿弥陀佛是以这种作为标准,以显明只要愿生称名,任何人都能够合乎这个标准,都能够往生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祂没有条件,祂说乃至十念,你只要专念祂的名号,就可以了。之后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如果这样不能往生,祂就不成佛,祂必须要再继续修行,达到你能往生,祂才能成佛。所以依第十八愿的念佛众生跟阿弥陀佛是直接的,密切的,甚至是一体不分的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两句八字,意义非常深远。你不能往生,我不成佛;我必须让你往生,我才能成佛。没有我,你不能往生;如果有我,你就能往生。阿弥陀佛以正觉之佛身为质,救赎十方一切罪恶众生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成佛。这八个字有这种含义,岂不是阿弥陀佛的成佛跟我们的往生是绑在一起的?绑在一起是一体不离,如果没有我们的往生,就没有阿弥陀佛;没有阿弥陀佛,就没有我们的往生。


正觉佛名
    所以这「乃至十念」,是念什么呢?是念阿弥陀佛的正觉佛名。阿弥陀佛以祂成正觉的佛名来度众生,以这个佛名来让众生称念,所有十方三世佛的功德都在这句六字洪名里面,十方众生称念就能够往生
    阿弥陀佛说如果不能完成那一种名号,祂就不成佛,就没有这个佛名,必须是有这个佛名能够使众生称念,使众生往生,祂才能成佛。
    所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个字对我们来讲,关系非常的重大,非常的密切,当然第十八愿每一个字,每一个内容对我们都缺一不可,但是这八个字意义非常的深远。所以第十八愿是我们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我们永远结合在一起的。所以第十八愿成就了,所有的愿才能成就,第十八愿还没成就,所有的愿也不能成就。


第十七愿
    十八愿跟十七愿也是相关的。十八愿的「乃至十念」,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句名号我们是从第十七愿听来的,十七愿阿弥陀佛说: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也就是阿弥陀佛发愿要使十方诸佛,都来赞叹他名号的威神功德,赞叹他名号的不可思议。用赞叹使十方众生听闻这句弥陀名号,功德广大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所以十七愿之后就是十八愿。其实十七愿和十八愿两个愿是一体的,十八愿的乃至十念,是念十七愿诸佛所弘扬赞叹的这句弥陀佛名
    因为有十七愿,所以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最后要讲说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救度众生的功德力量。由于有释迦牟尼佛宣讲这一个法门,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我们才能够听到,才能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杂修杂行。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名号具万德
    所以十七愿诸佛赞叹弥陀名号的功德超越所有的功德,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万德洪名,超越五戒的功德,超越十善的功德,超越四谛法门的功德,超越十二因缘法门的功德,超越六度万行的功德,超越所有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功德。我们闻说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我们才会很感动,然后相信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因而执持名号,一向专称这一句弥陀佛名。
    这句弥陀名号具足这一切功德,这些功德又是往生的正因,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都在里面,没有一点点的缺陷。往生也好,成佛也好,在这句弥陀名号里面,功德都全部具足了,所以我们听闻,才会专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

往生正觉,机法一体
    同时阿弥陀佛也说,祂如果不能完成这句名号让众生称念和往生,祂就不成佛,可说跟我们绑在一起,所以这叫「往生正觉,机法一体」。我们众生的往生,跟阿弥陀佛的正觉(成佛),是绑在一起的。没有我们的往生,就没有阿弥陀佛;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我们的往生。
    当然这里所讲的阿弥陀佛不是靠我们自己修行,修行到我们能够往生了,祂才成佛;而是我们往生的功德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的,这个是第十八愿


亲缘
    所以第十八愿的念佛众生跟阿弥陀佛是有直接关系的,这个关系祖师善导大师用「亲缘」来解释。善导大师有一首偈子: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弘誓多门四十八」是表示阿弥陀佛弘广救度十方众生的愿有四十八个,其中「偏标念佛最为亲」,「偏」就是「专」,就是唯一无二,专一不杂。只有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跟阿弥陀佛才是亲而不疏,才是近而不远。其他两个愿,十九愿与二十愿,跟阿弥陀佛不亲,跟阿弥陀佛不近。只有第十八愿才是亲,所以叫「偏标」。


亲字解
    我们念佛的众生跟阿弥陀佛到底有多亲?我们先来理解「亲」这个字。我们中国的字都不是随便造的,都有它的含义,可以说不但具足外观的艺术,也具足内涵的贴切。这个亲是由「立」、「木」与「见」组成,意思是站在高高的树木上,向着四方了望。古代交通不方便,没有车子、电话,也没有手机。亲人到外面工作,或者是我们的小孩到外面游玩,黄昏了,下雨了,我的心肝宝贝回来了没有?赶快爬到树上去了望。这个就是「亲」。


世间亲
    我们跟阿弥陀佛的亲是一体不离的亲。我们世间上的亲,有一等亲、二等亲、三等亲。父母儿女是一等亲,二等亲、三等亲则依一等亲而衍生,比如说伯父叔父姑妈姨妈,这是因为你有一等亲,才有二等亲三等亲,如果不是你爸爸妈妈的兄弟姐妹,怎么会称他伯父叔父姑妈姨妈?在这些亲当中,父母儿女是最亲的,那种亲是天性上无法替代的。因为儿女是父母所生的,没有父母就没有儿女。儿女是父亲的精子母亲的卵子结合在一起时,他的神识来投胎才有的。所以除了自己的神识之外,还有父精母血,才有他本身。因此他身体里面所流的是父母的血液,不是伯父叔父的血液,也不是外人的血液。亲是天性自然的亲,他的身体继承着父母的基因,父母的精血,外人再怎么样都不是亲生关系,所以这一层关系是天性的,天伦的,自自然然的。


弥陀亲
    阿弥陀佛跟我们这样的亲,是超越十方诸佛的,因为十方诸佛并没有为我们发「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只有阿弥陀佛为我们发「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阿弥陀佛说「你不能往生」,那「我就不能成佛」;你的往生就是我的成佛,我的成佛就是你的往生。所以这之间的关系,善导大师说「偏标念佛最为亲」。


弥陀与诸佛
    十方诸佛都是佛,都有大慈大悲,所谓「念佛一声,罪灭河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都会消业障增福慧。
   但是十方诸佛有谁建了极乐世界给你呢?没有!
   我们念十方诸佛可以超越三界六道快速成佛吗?不能!
   十方诸佛有发「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吗?没有!
   十方诸佛中只有阿弥陀佛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而且在第十八愿里面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之所以能够往生,是阿弥陀佛正觉成佛的功德,是他的功德成为我们的功德,好像父精母血成为我们的身体。所以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是我们的功德,阿弥陀佛的财产就是我们的财产,阿弥陀佛有什么,我们就有什么,好像父亲有什么,儿子就有什么,父亲的财产就是儿子的财产。
    因为阿弥陀佛有超越十方诸佛的愿,能够彻底广度十方众生,所以十方诸佛都异口同声的赞叹,并劝导十方众生都要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


念佛是因,往生是果
    所以我们念佛必定往生,那是很自然的事情。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如是因必定得如是果。你念佛不能往生,有这个因没有这个果那是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的。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他修净土法门,就会专称弥陀佛名,而不会杂修杂行,因为他知道,如此专修就往生有份,必定往生。这个思想就是纯正的净土法门的教理思想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正定业
    善导大师说念佛就是「正定业」。他说: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念佛就是「正定业」,「正定」跟「不定」、跟「邪定」,是互相对比的,正定就是百分之百,有这样的因必定有这样的果叫做「正定」

不定与邪定
    不定呢?因是杂的,他或许能得到这个果,或许不能,叫做「不定」。邪定,表示他根本就没有那个因,所以不会有这个果,叫做「邪定」。这个邪不是邪恶的邪,而是表示彼此完全没有因果关系。


念佛即是正定业
    就净土法门来讲,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就是正定业,所以善导大师说,是名「正定之业」。那如果你是修净土,却不专称弥陀佛名,不专靠弥陀的愿力,而杂修杂行,那就是不定业。如果是其他法门的,不修净土的,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就往生净土而言,那就是邪定业,因为跟这个法门没有关系。所以善导大师说,念佛就是正定业。


第十九愿
    现在接着解释第十九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修诸功德
    「诸功德」,「诸」就是很多,所以诸功德可以说是六度万行,包括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波罗蜜,所有法门的修行,所有善事的实践都叫做修诸功德,所以诸功德叫做「万行」、「诸行」。
    但就弥陀净土来讲,修诸功德回向往生,善导大师说这是「杂行」,因为很多,很杂,不纯粹,不专一。
    修诸功德是佛教徒的基本行持,但就弥陀净土法门来讲,用诸功德作为回向往生,叫做杂行;若能专凭弥陀名号,专凭弥陀救度,则诸功德无所谓杂行,因为不靠自己的诸功德往生,全靠弥陀的名号功德往生之故。
    阿弥陀佛发这个第十九愿,主要就是要接引修诸功德者的根机,因为不是每一个根机都能够直接进入第十八愿的,所以阿弥陀佛就跟他发这个愿说:你只要把所修诸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我保证在你临命终的时候,率领着大众来到你的面前迎接你。这就是第十九愿。
    第十九愿,第一,它不是专称弥陀佛名;第二,它不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两愿差别
    第十九愿跟第十八愿不一样。第十八愿专,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专靠阿弥陀佛一佛;同时阿弥陀佛发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跟念佛人绑在一起,一对一的。念佛人的往生,就是阿弥陀佛的成佛;阿弥陀佛的成佛,就是念佛人的往生。往生、成佛,一对一,绑在一起的
    第十九愿是靠自己,靠自己发菩提心,以自己的根机,修种种的功德。这个根机,不管是圣人的根机、凡夫的根机、锐利的根机、低劣的根机,随他所修功德的大小深浅,回向往生,阿弥陀佛就来迎接他,所以十九愿跟阿弥陀佛基本上是没有关系的,只是因为他回向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才来迎接他。
    因此,我们可以说,阿弥陀佛的成佛主要是为十八愿的人所成就的,成佛之后,同时间接接引不是专念弥陀、专靠阿弥陀佛的众生,使那种众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不然修其他法门就不能往生了。
    所以十九愿跟十八愿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一个是跟阿弥陀佛不分开的,阿弥陀佛为这种众生成佛的;一个跟阿弥陀佛是分开的,是本来没有关系的,是发愿能让阿弥陀佛临终来迎接他的。


大利无上
    同时第十八愿是直接从第十七愿而来的,听闻十方诸佛赞叹这句名号不可思议功德;第十九愿就不是,随他自己的根机,所修的功德,他所修的功德跟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功德是完全不一样的阿弥陀佛的功德,是佛的功德,是无漏的功德,在经典上就说,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而《无量寿经》显示第十八愿念佛功德就说: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所以念佛是无上的大利,无上的功德
    我们要知道,我们这种凡夫自己所发的菩提心大部分都是虚假的,这个跟阿弥陀佛真实而不可思议的功德相比,那是不能比的。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出世间法,是真实的功德,不可思议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所修的顶多五戒十善,可见这里所讲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乃至八宗兼修、八宗兼弘都不能跟这句名号相比,所以只要专念弥陀名号就远远胜过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功德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十八愿成就文
    所以第十八愿成就文就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成就文就是在解释第十八愿,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表示第十八愿的功能已经展现了,有它的力量了。所以只要依照第十八愿,就会得到这个果报。这就是第十八愿成就文。
    第十八愿成就文前面是第十七愿的成就文,说:
    十方世界,无量诸佛,皆悉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接着就是第十八愿成就文,众生听闻到十方诸佛咨嗟赞叹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这句名号,然后乃至一念,乃至你临终才听到,才一念念佛,一念靠佛,当知此人,「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不退转
    这个人当下就往生极乐世界,就不退转。不退转有三种,这里的不退转是不从成佛的境界退转下来,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不退转,而且当下一生补处。因此《阿弥陀经》就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就是等觉菩萨,等待成佛的那个阶位。


太子喻
    这就好像太子等待登基成为皇帝一般。他还没有登基之前,在东宫称为太子。父皇如果退位,他就登基了。所以他是有国王的资格,但是在等待时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都有成佛的资格,但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是在那里成佛,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所以我们在极乐世界即使有跟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光无量寿,还是降下一位,跟观音菩萨、势至菩萨一样称为一生补处的菩萨。


芬陀利花喻
    所以《观无量寿经》形容、赞叹念佛的人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念佛人就是人中的芬陀利花,这种芬陀利花就是佛的代名词,佛就是人中的芬陀利花,我们念佛人已经被赞为芬陀利花了,因为我们念佛人必定往生,而且极乐世界是成佛的境界,所以必定成佛。因此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我们殊胜的朋友。


胜友解
    然而,我们还是贪瞋痴的凡夫,还有情绪,还会发脾气,凡事不平不满,发起脾气就好像刮大风下大雨。只因为我们念佛,等觉的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成为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是个念佛人。反之,如果我们不专依念佛,我们杂修杂行,就不是这样。所以十八愿跟十九愿,身份功能完全不一样,你看成就文就说了: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当下就具足往生的身份,当下就不退转。所以这一段文是在解释第十八愿,不是在解释第十九愿。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他虽然发心,虽然学习种种的法门来回向往生,事实上他还是有漏的,有烦恼的,因为没有专依靠弥陀,他并没有获得「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那种身份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第三章 问答

有关信心

念佛有种种的利益,证据在哪里?我们编有《念佛感应录》〈第一集〉到〈第三集〉,琳琅满目种种事迹都有,你一方面了解道理,一方面看念佛的感应事迹,互相印证就能够起信。

因为人都有佛性,佛性当中有慧性。书看多了,有道理还是没有道理,你就会思辩、会判断。如果你又不懂教理,又不知道这些事证,当然就会打一个问号。真的这样吗?看到阿弥陀佛的人是极其少数的,但并不表示我们没有看到就不存在,只是我们还没有因缘,但总有一天会看到,我们临终的时候就会看到阿弥陀佛了。

我们现在没有看到,可以先从《念佛感应录》里去理解,有弥陀的存在,有弥陀的救度,念佛的人能够消灾免难,事迹看多了,自然就会起信。

信以后不再怀疑,这就是真正的信;信以后还有怀疑,那现在就不是真正的信。其实人都有烦恼,有时会贪、瞋、痴、疑。所以往往会对某些人、某些事产生某种怀疑。如果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一时不能彻底肯定、认同,也无妨,只要自觉我们没有第二条路,唯有念佛才能得度,那么虽有那种莫名的怀疑,则障碍不大。你即使有怀疑,你自己心里还是晓得有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的救度,还是会继续念佛的,照样在弥陀光明的摄取不舍当中,临终阿弥陀佛就会显现来迎。

我们这个法门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相信不相信,只要你念佛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不过话说回来,你如果都不知道,都不相信,让你专修也不可能,所以我们就要去知道,要去相信,我们就会专修,这样心底就不会有怀疑的念头,也就不成障碍了。

念佛定数

我强调金刚念,能够绵绵密密,细水长流。为什么?所谓「心若无力,以口来扶」,心中如果没有力量,就用嘴巴。人若嘴巴动,心中自然也会跟着念。如果嘴巴不动,只是默念,很容易打失,很容易妄想杂念。

所以有的人说,我没有固定数目念佛,我没有刻意在念佛,念佛在我心,我常常都在忆佛念佛。不是这样的,除非他已经习惯了,熟处转生,生处转熟,不然还是妄想杂念,一天统计起来,念不到几百句。你如果早上就固定静坐念佛,或者一天当中固定念一千句佛号、五千句佛号、一万句佛号,你再怎么样的忘记念佛,至少都有那固定的一千、五千、一万的数目。

所以说我们初学的人就要固定每日念佛数目。除了早上静坐念佛之外,白天如果有空也可以固定数目,久而久之就成习惯。即使你不固定念佛,不拿念珠念佛,自然会忆佛念佛,就会嘴巴不自觉地时常念起佛号来,自自然然就会这样。

信仰就是生命

人生信仰是最重要的,信仰是一个修行人的生命。我信仰只有佛教才能够解脱六道轮回,只有佛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这就是信仰

八万四千法门我相信只有阿弥陀佛为我发四十八大愿,为我发「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十方诸佛虽多,我心中只有阿弥陀佛一佛;八万四千法门,我心中只有南无阿弥陀佛救度一法,才能够让我离开六道轮回,不但离开轮回,还能往生成佛。其他的佛、其他的法都没有。

所以我们就将此身心性命──生死轮回的性命,全部都投靠阿弥陀佛,唯有阿弥陀佛一佛,是我尽形寿、献身命,解脱生死轮回、快速成佛的依靠,没有二佛,没有三佛,没有其他的法门。

既然这样,这种信仰就是你的生命,有信仰你就有生命,没有信仰你就没有生命,没有解脱的生命,没有成佛的生命。信仰对我们来讲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父母对我们重要,儿女对我们重要,丈夫妻子对我们都重要,但是最后都会舍我们而去。与我们同在的,就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只有我们自己的信仰。

弥陀本尊

我们佛堂所供奉的本尊只有一尊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其他的佛菩萨,也不是西方三圣,只有独尊阿弥陀佛一佛。为什么?最根本最重要、最胜最尊最贵、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叫做本尊,本尊是信仰者的根本唯一所尊,是信仰者的全部生命所托,有此本尊就有自己的生命,无此本尊就无自己的生命,自己解脱的生命、成佛的生命,全凭本尊。因此,本尊如王,最尊、绝对、无比、唯一,独一无二,亦无三四。不会说这一尊佛菩萨是我的本尊,那一尊佛菩萨也是我的本尊,不会这样的。

阿弥陀佛是不能够比较的、不能够等同并论的、不能够并肩而坐的,我们的本尊始终都是阿弥陀佛一佛,所以善导大师说:「你要供养,就专供养阿弥陀佛一佛;你要顶礼膜拜,就专顶礼膜拜阿弥陀佛一佛;你要称念,就专称念阿弥陀佛一佛。」这就是专,就显示一个人的信仰,独一无二的信仰。

真理只有一个,所以我们的佛堂不要夹杂,就专供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如果你是修其他法门,就依所修的法门供养你的本尊;只要是修净土法门,则佛堂所供本尊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一佛,独一无二。至于观音菩萨、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胁侍、侍者,依靠阿弥陀佛而往生的,跟我们是胜友,所以我们不作为本尊。同时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十方诸佛都念到了,观音菩萨、势至菩萨、诸大菩萨也都相随了,专信专念阿弥陀佛,自然就有这样殊胜的效果。我们如果这也供、那也供,信心杂、行持杂,就没有这样殊胜的效果。

佛堂布置

我们佛堂所挂的都是跟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跟我们这个法门有相关的,不相关的我们不悬挂、不摆设。我们可以挂阿弥陀佛来迎图、极乐世界庄严图,或者我们这个法门的经典法语,祖师法语。这是显示一个人的信仰,他有信仰,而且有专属的信仰,不杂信杂行。

修行人生活

我们学佛人要安贫乐道,家里面的摆设朴实简洁,不浮华,不杂七杂八,有用的才摆设,没有用的通通不摆设,而摆设就是要整齐清洁。因为这个世间是我们的旅社,我们是过客,闲杂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所以太过于世俗的东西不摆设,摆设都跟佛法跟净土有关系的,让我们眼睛所看都是极乐世界有关的景象。这是显示一个人信仰的深度,若不是这样,他信仰的深度还不够,还有限,甚至还是肤浅的。信仰越深才能越得到它的精髓,我们这个法门,你信仰越深越专,千人则千人往生,万人则万人往生。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发表于 2013-12-31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12-31 23:12 编辑

请教法师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五十二位法身大士的归宿。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大佛顶首楞严经】西方三圣之一的大势至菩萨述圆通。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者,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聚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偏十方界,於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於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时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於七日,应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偏至十方,历事诸佛。於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见自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於众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无养诸佛,於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点评

刚摘录了一篇慧净法师讲解的文章。 您的红色标注,《观经》中“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善导大师的解释是: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 00:20
发表于 2013-12-31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师所讲,仅仅承认净土三经,不承认净土五经,岂不把净土宗第十四代祖印光大师的净土观否定了?
不仅仅印光大师,永明延寿大师,蕅益大师等都否定了?
后学愚见,讲经典,讲开示必须依据佛经开讲,否则没有说服力的。
前几天,后学看到慧净法师讲的楞严经,本来想移到自己的博客里,开头就发现该法师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达到小乘三果,才能生到边地疑城。该法师尽管是有修有证,但是不能与佛经相违背。只好作罢了。

点评

师兄可能未细看,慧净法师提到净土三经是正依经典,另外的普贤行愿品和念佛圆通章是旁依经典,没有否定,是各自理解的问题。 另外,此慧净法师是来自安徽弘愿寺和台湾本愿山的慧净法师,不是大陆的净慧法师或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31 23:41
发表于 2013-12-31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3-12-31 23:31
法师所讲,仅仅承认净土三经,不承认净土五经,岂不把净土宗第十四代祖印光大师的净土观否定了?
不仅仅印 ...


师兄可能未细看,慧净法师提到净土三经是正依经典,另外的普贤行愿品和念佛圆通章是旁依经典,没有否定,是各自理解的问题。

另外,此慧净法师是来自安徽弘愿寺和台湾本愿山的慧净法师,不是大陆的净慧法师或其他“慧净法师”,可能您搞混了。
发表于 2013-12-31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后学愚见,不管谁讲法,都必须依据佛经,开佛知见。不能开法师知见,越讲越乱,越分别越理不清。
本来佛经并不难理解的,越讲越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我们对自己的理解还是不要过于自信为好,刚摘录了一篇三经对比。 这篇是《佛说阿弥陀经》讲义,由慧净法师依据善导大师讲解,绝对是学习净土法门之精品文章。 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三经次第展开,以第十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 00:48
发表于 2013-12-31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大师开示虽然没有长篇大论,但是所讲皆依据佛经,有阅读大藏经的深厚般若智慧,法理圆融,非一般法师所能达到的。
净土宗的法师如果不阅读大藏经,于佛法没有大开圆解,所讲开示往往不到位,不能恰到好处,与佛之知见有很大距离。
往往不能系统的全面的理解佛法,在个别句子上做文章,把佛法讲的不圆融,钻了牛角尖。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4-1-1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往后学看不出本愿法门有何不妥之处,也没有做深入的探讨。
后来接触了一些印光大师开示,感觉印光大师见地正确,更佩服印光大师。宣化上人也支持印光大师的。宣化上人是当代正法代表。
印光大师是净土宗一代宗师。
印光大师在普陀山阅读大藏经二三十年,没有这番功夫仅仅靠净土五经显然达不到如此水准的。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4-1-1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教常兴 于 2014-1-1 00:22 编辑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3-12-31 23:11
请教法师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五十二位法身大士的归宿。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大佛 ...

刚摘录了一篇慧净法师讲解的文章。
您的红色标注,《观经》中“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善导大师的解释是: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三福九品就是善导大师说的散善。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慧净法师是依据善道大师来讲解纯粹的净土法门,其实开篇就说明了和参杂净土法门的区别。弘愿寺也是依据善导大师来介绍宣传净土法门,值得赞叹。

善导大师:《观经》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发表于 2014-1-1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3-12-31 23:43
后学愚见,不管谁讲法,都必须依据佛经,开佛知见。不能开法师知见,越讲越乱,越分别越理不清。
本来佛经 ...

我们对自己的理解还是不要过于自信为好,刚摘录了一篇三经对比。
这篇是《佛说阿弥陀经》讲义,由慧净法师依据善导大师讲解,绝对是学习净土法门之精品文章。

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三经次第展开,以第十八愿一向专念,贯彻三经,往生极乐!


    《观经》续承《大经》三辈文,以定散二善、三福九品详细开演之,普摄一切定机、散机,大乘、小乘,善人、恶人,平生、临终,乃至一生逆谤阐提、大命将终、将堕地狱之机,齐归本愿,同称佛名,皆得往生。遂见法门广大,善恶齐归。
   
既已展开,还须收摄,不然不能回归正辙,混淆法门纲际。这在《观经》也已作了交待,即是流通分“付嘱持名”之文。虽说定善、散善、念佛,可是到最后流通,世尊不付嘱定善,不付嘱散善,唯付嘱“持无量寿佛名”,这就是回归弥陀本愿称名。善导大师释言“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可知《观经》之特色在于以定散二善广收众机,归入念佛。所以,就能归之定散,不惜篇幅,广泛展开;就所归之念佛,仅选“下品”“恶人”“临终”为典型代表,而于流通分画龙点睛,可说余蕴悠长。

    《小经》续承《观经》流通分“持无量寿佛名”之文,详细展开“执持名号”之广大内涵,尽显《观经》余蕴。就根机:《观经》持名,机是恶人;《小经》则直称“善男子、善女人”,既显明称名即转恶为善,又显明称名不限恶机,而是普包一切善恶凡夫。就时节:《观经》称名只在临终,一声、十声;《小经》则扩展为平生,一日、七日,直到临终。就利益:《观经》称名,往生只在下品,似不太殊胜;《小经》则打破品位阶级,明直入涅槃国土,皆得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可知《观经》所说下品念佛为特例,《小经》所说执持名号是常规。
    《观经》持名,世尊对根机未熟众生,隐含委曲而说,用“定散”善衣,包“名号”妙药,交与众生服用,故定散先说,念佛后说;定散置上,念佛置下;定散外显,念佛内隐。《小经》持名,世尊对根机成熟众生,称性无遮而说,不用定散衣裹,直将名号付于众生,定散贬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念佛称“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获六方恒河沙诸佛齐声证诚
    《小经》六方恒河沙一切诸佛,齐出广长舌相,同证、同赞、同劝“一切凡夫,专称佛名,必生极乐”,以此种高度、规格、阵势、仪则,极显念佛一法,超尽一切法门。至此,三经之开展,如同万里长江,源于千年雪山之顶,途经千峰万壑,广纳百川众水,终于到达波平浪静的大海,呈现汪洋无边之景象。


http://www.shixiu.org/thread-54412-1-1.html

发表于 2014-1-1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1-1 09:27 编辑

不退转
    这个人当下就往生极乐世界,就不退转。不退转有三种,这里的不退转是不从成佛的境界退转下来,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不退转,而且当下一生补处。因此《阿弥陀经》就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就是等觉菩萨,等待成佛的那个阶位。




南无阿弥陀佛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三辈九品讲得很明确。




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不退转,而且当下一生补处。


当下一生补处如何解释?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偏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只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於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生辈想,名第十六观。


等觉菩萨未必就是一生补处,如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是一生补处菩萨。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佛亲自所说,往生后花开的时间,多长时间达到何等位次清清楚楚摆在那里,请法师解释。
而且当下是一生补处的依据是什么?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4-1-1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1-1 10:39 编辑

这里的不退转是不从成佛的境界退转下来,

以上为引用

圆证不退者:一、位不退;证入‘初住位’,即永不退堕凡夫地。二、行不退;证入‘十回向位’,即永不退堕二乘地。
三、念不退;证入‘初地位’,则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梵语萨婆若,华言一切种智,即佛之智慧,广深如海,故名萨婆若海。
证入初地者,既不念凡夫,亦不念二乘,念念趣向于佛之智慧,故名念不退。


道源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宣化上人答:何谓三不退?
 




1在大乘菩萨的果位上,不再退回二乘而学小乘法,是谓位不退。
2菩提心念总也不退,永远本著自己所发的菩提心,所发的誓愿修行,叫念不退。
3永远向前勇猛精进修行,不向后退,不是修行修行就懒惰下来,或者修了两天半、三天还不够就说:“怎么还不成佛?”便向后转,任何时都不懒惰,便是行不退。











发表于 2014-1-1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1-1 10:28 编辑

南无阿弥陀佛
转到下面去了
发表于 2014-1-1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1-1 18:25 编辑

十方诸佛中只有阿弥陀佛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而且在第十八愿里面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之所以能够往生,是阿弥陀佛正觉成佛的功德,是他的功德成为我们的功德,好像父精母血成为我们的身体。所以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是我们的功德,阿弥陀佛的财产就是我们的财产,阿弥陀佛有什么,我们就有什么,好像父亲有什么,儿子就有什么,父亲的财产就是儿子的财产。




作为佛教的法师都应该是明心开悟的。比如印光大师,净空法师,学教的应该是大开圆解。
我们的真心,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佛的真心也是尽虚空遍法界的。真心,自性不生不灭,从无始来至尽未来际,尽虚空遍法界。
佛是众生心里的佛,众生是佛心里的众生,皆为一体,所谓万法归一,是一不是二。
总把父精母血挂在嘴边做什么?
讲法要开佛知见,不要开众生知见。佛知道真相,众生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都在我们的心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都在我们的真心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5 01: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