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我出家两三年后,就进入佛学院,然后就一直都没有离开过佛学院。从求学到教学,到现在差不多有二十多年了。也许是因为生活在佛学院的关系,平时总会有意无意的思考一些佛教的教育问题,似乎蛮有心得的。可是这次要写这篇文章,左想右想上想下想,总是不得要领。原因在哪里?是不是现有的佛教教育模式有着太多太多的问题,才使得我不知从何下手呢?
现在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看来社会上也不满意现有的教育模式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佛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佛教有着非常优秀的教育制度。社会提倡素质教育,其实佛教早就提倡了。确切的说:佛教就是一种素质的教育。佛教教育的目的,是要我们凡人断烦恼、开智慧,成佛做祖。把凡夫改造成圣贤,这是何等的素质教育。
遗憾的是,清末民初以来,佛教的教育也和中国传统的教育一样,接受了西方学院式的教育。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及生存技能为目的,背离了东方传统以做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佛教学院也和社会大学一样,成为纯粹传授知识的场所。许多青年僧人通过佛学院的几年学习,往往信仰淡化,道心退堕,甚至返俗,回到社会;而许多佛学院毕业的学生,在教界也口碑不佳,什么能说不能行啊!什么高不成低不就啊!
佛学院承担着续佛慧命的责任,我们要培养的是宗教家,其行为足以为人天楷模。假如品行太差,就连社会一般人的素养都比不上,何以化导社会呢?所以佛教界的当务之急,是要倡导素质教育。未来的佛教教育应该以提升人的素质为重点。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有好的老师引导
佛教的教育,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传授,而是在传授做人的方法。俗话说:身教甚于言教。做为一个佛学院的教师,他不应该只是具有某个学科的知识,足以引导学生去从事某个学科的研究就了事;同时在做人方面也应该是个成功者。当然这里的成功,只要是从品行、修养上来说的。
当今的社会知识爆炸,新的知识还在不断的出现。但这些知识大多与做人无关。他们固然可以不必去强调做人的道理。而中国传统文化和佛学一样,都重视做人。也可以说都是做人的学问。不久前我在苏州就举办过几天的讲座:谈学佛与做人。沿着这样的一个主题,我思考了一下,发现整个佛教所讲的,都是做人的道理。
好的老师,具有良好的品行,是生活的艺术师,淡泊物质的追求,高度关怀现实社会人生,内心宁静,行为洒脱,一言一行都足以为人典范。做人的教育,是建立在老师做人的基础上,缺乏良好的师资,想要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人才,那是很难的。
在做人的教育中,老师人格魅力的感召力,是培养造就品学兼优人才的重要因素。一个缺乏德行的老师,在讲台上宣扬道德的意义,本身就具有讽刺的意味。其言教能否影响学生,可想而知也。相反品行高尚的老师,其人格就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一言一行,都是一种无形的教化。一位有德的高僧,有时只要往那个地方一坐,也能让一个十恶不赦之徒,杀心顿息。
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里
佛经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郁郁黄花尽是般若”。老子也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有许多禅者、隐士都喜欢生活在水边林下。中国的孔老夫子和古希腊的智者们,也都喜欢把他们的学生带到大自然去教学。从而培养出许多贤哲之士。而我们的佛陀也是坐在菩提树下悟道的,不是在现代化的教室里。
现代的教育,大多局限在教室、实验室里,虽然培养出许多各个专业上的人才,但身心健全的很少很少。他们只会做学问、只会赚钱,但不会做人,不会生活。对人生的认识惊人的无知。你看日本奥姆真理教的信徒,都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而李洪志手下也不乏其人。这也说明了现代教育的失败之处。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大自然的儿子。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觉得很紧张,一旦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就觉得放松、自在。诸位知道:科学的灵感和修行上的顿悟,从哪里来的?从放松中来。幽默是智慧的火花,幽默也是在人最放松的状态下才能出现。人处于竞争强烈的社会,名利得失之心会日益增强。大自然能使人的名利之心淡泊下来;今天的社会,红尘滚滚,人心燥动不安,回归大自然能使人宁静。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在大自然中,每天都能看到蓝天、白云。闻到鸟的语言、花的芳香。可以独自在林中漫步,坐在岩石上沉思,躺在草地洒太阳,跑到溪边戏水。适当的种些农作物、水果,老师要经常带着学生干活,或游山玩水,在自由而又轻松的自然环境中,思考、讨论宇宙人生的问题。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