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500|回复: 13

[佛经摘录] 佛经摘录汇总:什么是精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7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转帖:感谢念佛是谁整理)

    佛在《菩萨善戒经》中讲了三种精进

佛在《菩萨善戒经》中讲了三种精进。
1.庄严精进,菩萨发心精勤修习一切梵行庄严道果。于三界中示现受生乃至于为慈悲故,入地狱中代众生受苦心不休息。
2.摄善法精进,菩萨即修六度梵行不为烦恼,恶业,邪见之所倾动,摄持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心不放逸。
3.利益众生精进,菩萨于一切时修习圣道利益一切众生,以种种法而化导之,断灭恶因成就善果,虽历尘劫心不疲倦。

相关精进是远离众苦、自利利他,是快速改善健康、事业、财富、命运的唯一秘诀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身精进、心精进

身力懃修,若手布施,口诵法言,若讲说法,如是等名为身口精进。复次,行布施、持戒,是为身精进;忍辱、禅定、智慧,是名心精进。

复次,外事懃修,是为身精进;内自专精,是为心精进。麁精进名为身,细精进名为心;为福德精进名为身,为智慧精进是为心。若菩萨初发心,乃至得无生忍,于是中间名身精进,生身未舍故;得无生忍,舍肉身得法性身,乃至成佛,是为心精进。

    复次,菩萨初发心时,功德未足故,种三福因缘:布施、持戒、善心,渐得福报以施众生。众生未足,更广修福,发大悲心:一切众生不足于财,多作众恶;我以少财不能满足其意;其意不满,不能懃受教诲,不受道教,不能得脱生、老、病、死;我当作大方便,给足于财,令其充满。便入大海,求诸异宝;登山履危,以求妙药;入深石窟,求诸异物,石汁、珍宝,以给众生。或作萨陀婆,冒涉崄道、劫贼,师子、虎狼、恶兽,为布施众生故,懃求财宝,不以为难。药草、呪术,能令铜变为金,如是种种变化,致诸财物,及四方无主物,以给众生,是为身精进。得五神通,能自变化,作诸美味,或至天上取自然食,如是等名为心精进。能集财宝以用布施,是为身精进;以是布施之德,得至佛道,是为心精进。生身菩萨行六波罗蜜,是为身精进;法性身菩萨行六波罗蜜,是为心精进。(未得法身心则随身。已得法身则心不随身。身不累心也)。

    复次,一切法中,皆能成办,不惜身命,是为身精进;求一切禅定、智慧时,心不懈惓,是为心精进。

    复次,身精进者,受诸懃苦,终不懈废。

《大智度论》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进十种利益


据月灯三昧经卷六载,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念念进修而精勤无怠,故有下列十种利益:
(一)他不折伏,指不为一切邪论妄计所折伏。
(二)得佛所摄,指为诸佛所摄受而不舍弃。
(三)为非人所护,非人,指鬼神之类。谓于一切时处,为鬼神之类所卫护。
(四)闻法不忘,指于所闻之法,常能忆持而不忘失。
(五)未闻能闻,谓修菩萨行者乐法之心无有厌足,往昔所未闻者,今皆得闻。
(六)增长辩才,指精通于诸法义,辩才增长,随问随答而无疑碍。
(七)得三昧性,三昧,即正定。指身心寂静,定性现前,不为世相所变迁。
(八)少病少恼,指善能调适身心,常得轻安而少病少恼。
(九)得食能消,指于饮食方面,食已即消,而无停滞之患。
(十)如优钵罗花,指虽处于生死之境,然不为烦恼所染著,犹如优钵罗花(青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使见者生仰慕之心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勇猛精进成满善事

  (一)精进的定义
  精进,梵语virya,间译为毗离耶,又意译者为勤、进。意即修诸善法,勇猛精勤,不懈怠地努力前进。
  “精”谓精纯,没有挟杂一点杂质,如炼钠一样要把沙粒、石头、泥巴等杂物清除净尽,才能锻炼出精纯的钢。
  “进”,谓勇往直前,不畏横逆,不顾凶险,不改变初衷,永不退转。也就是在人生的修行道上,集中心力、努力、奋发、勤勉,勇往直前,使尚未生起的邪恶败德的品性不能生起;使已经生起的败德恶性,永远舍离,不令再生。精进努力使得尚未生起的优良品性得以生起;使已经生起的优良品性得以保存、维持、成长、增进、发展,以臻完美。这也就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
  (二)精进的体性、业用
  蕅益大师的《百法明门论直解》云:
  精进者,于断恶修善事中,勇猛强悍而为体性;对治懈怠,成满善事而为业用。
  由引文可知精进的体性:断恶修善与勇猛强悍。
  “断恶修善”是指努力地断除一切恶事,努力地修行一切善事。亦即前文所提的“四正勤”。
  (1)防止未生之恶,使其不生。使贪、嗔、眠、悔、疑等五种烦恼恶法不生;因其能障碍五种善根——信、进、念、定、慧——的生起。
  (2)努力断绝已生之恶行。
  (3)努力使未生之善法得以生起,如前所述的五善根,使其生根成长,方便修习。
  (4)增长已生之善法,使其更加丰茂,继续成长,永不退失。
  《大毗婆沙论》云:
  断已生恶法,犹如除毒蛇;断未生恶法,如预防流水。增长已生善,,如溉甘果栽;未生善令生,如钻木出火。
  “勇猛强悍”是说我们在断恶修善中,要刚毅果断,说改就改,不可拖拉、犹豫,今天拖过明天,不干脆!要当机立断、勇敢快速地改掉不良恶习。好比尖刺在肉里,虽不深,若不及时挑出,终成大患。好比戒烟戒酒,若不用斩钉截铁的手段和快刀斩乱麻的决心,只要有一丝一毫的迟疑,终将功亏一篑。
  因此精时需具“勇猛强悍”之相,就是在告诉我们,欲断恶,修善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好比战士披甲上车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精进的业用有二点,即对治懈怠和成满善事。
  (1)“对治懈怠”,精进的相反就是懈怠,也就是懒惰。亦即耽溺于快乐、不事振作。法国文学家芬顿尼尔说:“快乐似沼泽,不能稍有逗留,务雾迅速走过。”法国学者朱贝尔也说:“芝麻大小的快乐,将使人显得渺小。”
  勤劳是懒惰的敌人,所以精进生,懈怠灭,唯有孜孜不倦,依恃著自己的努力而获得进步者,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2)“成满善事”,正确的努力勤学,能成就圆满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善事。世间的善事如济贫、抚孤等,皆需靠耐心和爱心来维持;出世间的善事,如持戒念佛,六度万行等更需精进不懈、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
  (三)精进的种类
  诸经论中,有关“精进”的种类有各种说法,今依序而论。
  (1)二种精进:《大智度论》将菩萨的精进分为:
  ①身精进:行布施、持戒等,修福德行之精进。
  ②心精进,断悭贪等恶心,勤修忍辱,禅定等内心的修持,修智慧行的精进。
  又《大方广十轮经》〈精进相品〉中举出,世间与出世间二种精进。
  ①世间精进:勤修布施、持戒等诸有漏业。
  ②出世间精进:勤修灭一切烦恼、惑障等诸无漏业。
  (2)三种精进:《成唯识论》卷九中举出:
  ①披甲精进:发勇猛自利、利他的誓愿;如战士披上盔甲、冲锋陷阵,所向无敌,誓不退屈之威势。
  ②摄善精进:摄诸善法,精进修行。
  ③利乐精进:利乐一切众生,心不疲倦。
  又《菩萨善戒经》卷五所载三种精进:
  ①庄严精进:菩萨为教化诸众生、慈悲入地狱中,代受其苦、心不厌疲。
  ②摄善法精进:修六度梵行,不为烦恼、邪见所动
  ③利益众生精进:菩萨于一切时,以种种法化导众生,使其断灭恶因,成就善果,虽历尘劫,心不疲倦。
  又《摄大乘论》卷中也举出,勤勇、加行、不下难坏无足等三种精进。
  (3)五种精进:《成唯识论》卷六中举出:
  ①被甲精进:如先著盔甲而见贼,不怖种种难行,修诸胜行。
  ②加行精进:生起坚固勇猛之方便,以策励其心、勇往向前。
  ③无下精进:不自轻蔑,不畏惧,能生勇励而无怯下之心。
  ④无根精进:能忍受酷寒,炙热等苦。
  ⑤无足精进:于下劣之善无厌足,欣求最上之殊胜功德。
  又《大乘庄严经论》卷八举出:弘誓、发行、无下、不动、无厌等五种精进。
  (4)六种精进:《大乘庄严经论》卷八举出:增减、增上、舍障、入真、转依、大利等六种精进。
  (5)九中精进:《瑜伽师地论》四十二卷〈精进品〉举出:
其不意 
  ①自性②一切③难行④一切门⑤善士⑥一切种⑦遂求⑧此世他世乐⑨清净等九种精进。
  (6)十种精进:《华严经》卷二十四举出:
  ①不转、②不舍、③染、④不厌、⑤不厌倦、⑥广大、⑦无边、⑧猛利、⑨无等等、⑩救一切众生等十种精进。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精进偈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精进波罗蜜多品第八
佛说精进偈


世间诸果实  皆由精进生
大地水火风  根尘由彼有
贪恚痴疑惑  皆由懈怠生
菩萨于此中  常惧如毒箭
如人有技艺  懒惰无所成
懈怠诸男女  慈母不忻见
有智勤精进  菩萨行成就
是人开觉花  能成佛果位
智人常勇猛  了达深义趣
愚痴懒惰人  世所不称赞
若人无精进  亦无世名称
无善法资粮  如粪秽不净
如草及砖石  犹堪世所用
懈怠懒惰人  一切无堪用
譬如衣垢弊  亦如花鬘萎
人若无精进  端正不任用
如人有名称  由精进安忍
无忍无精进  非女亦非男
懈怠乏资财  卑贱多骄慢
常惧他人语  家务悉不成
如是无精进  虽有众技艺
恒被人所轻  如蛇无毒气
虽无诸技艺  唯有勤精进
佛果大菩提  决定皆成就
一切修福业  皆由精进力
如欲受使者  专待王教敕
精进尊贵本  应当勤勇猛
菩萨乐修行  必成无上果
恒住于精进  智者所称赞
无智执由天  邪见生死本
智者住正见  舍天而精进
应当勤勇猛  能度于彼天
愚劣无精进  舍勤而事天
智者乐精进  远离于天教
天命及精进  愚智有差殊
信天邪见因  精进招胜果
如有地无种  耕垦何所益
无勤亦复然  天命何所获
譬如风吹火  随小渐成大
精进亦复然  善法而增广
能行诸难行  而获增胜果
身命无吝惜  当绍于法王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精进,是昼夜六时念佛、念法、念僧,时时都不打妄想,时时都对于三宝有一种恭敬心、供养心。

现在还是依照这“十利”来讲这个精进;你要是修精进,真正精进,如修头陀行,抖擞精神──所以参禅在止静的时候,就喊一声:“打起精神!不要睡觉!”这就是叫你精进的。精进也有十种利益:

(一)他不能折伏:你能折伏他,他不能折伏你。你有精进,有这种真正功夫,你和人辩论也百战百胜;和谁一辩论,他不能折伏你,你就不会输给他,一定会胜利的。为什么你会胜利?就因为你精进。好像军队打仗,这边的军队那么精神抖擞的,那边的军队就像要睡觉似的。那边就是懒惰,这边就是精进;你精进这一边,一定把睡觉的那边打败了。

(二)佛所摄护:那更不可思议了,佛摄护你。佛一看:“这个众生真是不错,他是认真修行、不懒惰,真是一个好孩子!”佛因为你是个好孩子了,来保护着你、摄受你。你看!这是不是利益呢?

(三)非人所护:不单佛护持你,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等都拥护你,都保护着你。

(四)闻法不忘:这是最好的一个利益,什么呢?闻法不忘;除非不听见法,听见,就不会忘了!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听过一次,永远都不会忘了。你看好不好?第四个利益,你愿不愿意要呢?我相信我们在座的都想有这个利益,那你就精进!你不修精进,就没有这个利益。你尽力修行,一分的精进,就有一分利益;十分的精进,就有十分利益。

(五)未闻能闻:这个利益更是不可思议,这真是妙!没有听见这个法,都能听见。你看这是妙不妙?这是利益不利益?你不要说旁人,今天来这三位居士──这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儿子,本来没有机会到美国三藩市这儿来听佛法的,现在来了,听着了。本来她今天也不预备听的,大约听我讲一些话,就把她骗得心里就动弹了;这个妈妈就问儿子:“我们好不好再等着在这儿听经?”儿子说:“可以的!”这就叫未闻能闻了。本来没有这个机会听佛法,她家离这儿很远的。这也就是因为她往昔精进过,她若没有精进过,现在她怎么也吃斋了?吃斋、念佛、信佛,都不是很容易的,这都有宿世的因缘,才能发这种的心。

(六)增长辩才:本来你不会讲说佛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的这么样辩才无碍了!这就是因为你精进。你精进,辩才也就增长了。什么叫辩才?我告诉你,就是会说话。怎么叫会说话?你想哭,他把你说乐了;你本来想要发脾气,他把你说得生出一种慈悲心来;本来你想要跑,在这个暑假班太辛苦了,他能把你说得不跑了,这都叫辩才。就是会说话,令你听着很舒服的;甚至于他骂你,你听着,这滋味也很甜的,不觉得苦。这就是辩才。

(七)得三昧性:得这个定性。

(八)少病恼:病恼都跑了!没有病了,也没有烦恼了,也不知道它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九)随食能消:只要你精进,你吃多少东西都能消化。为什么无论你吃得再饱,等没有好久,这个肚皮又饿了?你就精进嘛!精进就是勤,就是殷勤做工、不懒惰、不躲懒偷安。不会说:“喔!师父不在这儿,我现在休息休息了。嗯!闭闭眼,睡睡觉!”不躲懒偷安,就是精进;所以得食能消,那消化力很强的,胃口也不错。精进,就有这种的好处。

(十)如优钵华增长:好像优昙钵罗华增长,一天比一天增长。优昙钵罗是梵语,翻译为灵瑞,三千年才开花。

第五度“禅那波罗蜜”。什么是禅?禅,是半梵语,具足是“禅那”,在中国的简称就说是“禅”。一般人所知道的,说是有禅、教、律、密、净土这五大宗。虽然一般人都知道说“参禅打坐”,可是没有学过佛法的人,对“禅”这一个字是认识,但对于意思就是不明白,他不知道这个“禅”是印度话。

“禅”印度话叫禅那,翻译为思惟修。思惟,就是你用心想一想。想什么?想那个没有的,想那个有的,想那个也有也没有的,这是禅。想那个没有的,就是一个“无”;想那个有的,就是一个“有”;想也有也没有,就又想“有”又想“没有”。所以就参悟话头,参念佛是谁?这叫参禅。参禅所以叫“参”,就好像用锥子锥窟窿似的。锥不透,一定要锥;锥透了,这叫破本参,把这窟窿锥透了,露出光明来了!人愚痴的时候,什么也不明白,这就等于在黑暗的屋子里一样,没有窗户、也没有门;你用参禅的功夫,参透了,透进光明来了!这是个参禅。

这个参禅,又有一个比喻,比喻什么呢?“如猫捕鼠”,像猫捉老鼠似的,瞪着眼睛看老鼠洞,这么看着、看着,老鼠一出来,上去一爪,把这老鼠给兜住了,老鼠没有法子跑了。什么是老鼠?就是你那个无明,在黑屋子里边没有光明,你透出光明了,那就好像捉老鼠似的;把那老鼠给捉住了。

又有一个比喻,“如龙养珠”。龙所最放不下的,就是它那一粒宝珠;那两条龙都想抢那一粒珠子!它最爱惜那个龙珠,比它生命还宝贵,所以总要想方法保护它这粒宝珠。参禅的人也就是这样子,好像龙保养它的宝珠一样,念兹在兹。念兹,念在这个地方;在兹,就在这个地方。念兹在兹,这就是观自在。若能观自在,这就是念兹在兹;若不能观自在,那就跑了。什么跑了?就是打妄想。所以你们说“观自在”怎么样翻译?就是不打妄想的时候,就叫自在。

所谓“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你这一打妄想,什么事情都现出来了;念若停止了,万事都没有了。所以我常常对你们讲:“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你这个妄想心止了,你这个妄念也断了、绝了,这是真正的富贵。为什么?你没有贪心了!没有贪心的人,就是富贵人;你有贪心,那就是穷人。你若不穷,为什么要贪呢?贪,就是因为自己没有、不够,所以有贪心。有一百万,想贪两百万;两百万,想贪两千万;两千万,想贪两万万,总也不知足。为什么他不知足?就是怕穷、就是怕没有,所以他就贪了、不知足。所以说,你不知足就是苦;你若知足就不贪了,那就是乐。“私欲断尽真福田”,私,是自私,英文是 selfish;欲,是欲念,英文是 desire。这 selfish 和 desire 最坏不过的。你若没有私欲了,那才是真正的有福报。你一天到晚不是贪这个,就是想那个,欲望一天比一天增加,那就没有福报了。你不打妄想,也不争,也不贪,也没有什么欲望,这就是福田。

参禅就像这样子,好像猫捕老鼠,又像龙保护它的宝珠那么注意。说:“我修行,不想要像一只猫那么样尽抓老鼠、杀生,我也不想像龙那么样飞天遁地的。”我现在再给你举一个例子,像什么呢?“如鸡孵卵”,像母鸡菢小鸡子那样子。鸡菢小鸡子,你知道怎么样啊?经上说“卵以想生,胎因情有”。龙是化生,猫是胎生,我们现在说鸡是卵生;鸡菢小鸡子的时候,就这么想:“我在这儿,我这个小鸡子到时候它会出来的,一定会有一个小的小鸡子现出来。”你参禅也是这样子,就像那只老母鸡菢小鸡子似的,“有一天我一定会开悟的!我用一天功,我自性就会现出一点光明;我天天用功,天天就会现出智慧光明来。总有一天,我和佛是一样的、无二无别的。”你这么参来参去,你有一天就会成功了。

这是参禅的意思。参禅也有十种的利益: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有十种利益,你若修般若,就得到这十种的利益;不修般若,就没有这十种利益。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不要执着;你有所执着,就是没有智慧。所谓“般若常明”,就是智慧光常常照耀。

(一)不取施相:不取这个布施相;你有智慧,就不取施相。你若取施相,就有所执着;不取施相,就无所执着了,也就是三轮体空。三轮,就是施者(布施的人)、受者(被布施的人),中间又有施物,就是所施的财和物质。你要是执着你所施、你能施,这就有个能施、所施。能施,就是这个布施者;所施,就是受布施的人。能、所不亡,这有所执着了。三轮体空,就是没有施者、没有受者;也没有一个能施,也没有一个所施;也没有一个能受,也没有个所受。中间也没有这些个财物──不是没有,就是不执着;能、所都没有了,这叫不取施相。

为什么布施还要三轮体空?这就是无所执着了。你若布施了,“喔!我布施了几百万,这个功德你说多大!”就像梁武帝问菩提达摩似的,他说:“我造了这么多寺院,修了这么多桥梁,又度了这么多人出家,你说我有没有功德?”要是达摩祖师说有功德,这就顺乎人情来讲佛法。达摩祖师是不顺乎人情来说真佛法的,所以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这个“没有功德”,也就是不取施相。你有施相就有所执着,没有施相就无所执着了。无所执着,这个功德犹如虚空,在虚空里都是你的功德,可是你不要执着。

(二)不依戒:说那是不要受戒了?不要依照戒来修行了吧?这个“不依”,和那个“不取”是一样的,就是叫你“不执着”。你不要自以为持了戒了,就有了修行,都懂了佛法了!不要有这种执着;你要“不持而持,持而未持”,这叫不依戒。你就守戒律,也不要以为你自己是修戒律,“你看!我是一个真正守戒律的人了,我是个律师!”这又有所执着了,有了一种我相。这个“戒”也就是教你“无我”,没有我相,连“我”都没有,什么地方又有个“戒”呢?

说连“我”都没有,我若杀人、偷盗呢?我就想“没有我”,不是我杀的!那不就也是不执着吗?你那个“不执着”可就有罪过,这个“不执着”是有功德的;你不要误会了佛法,走到邪知邪见里头去,跑到那个“豁达空”──什么都不相信、什么都没有了。“不依戒”就是“不持而持”,看像是不持戒,但是他是持戒了;“持而未持”,看他是持戒呢?他又无所执着,好像没有持戒似的。这才是真正的一个持戒的人。

(三)不住忍力:不住,也就是不执着,不执着我有个“忍”;你若有一个“忍”存在,那还不是真忍,真忍就没有“忍”。没有“忍”就不忍了?你不忍,那更没有忍了!所谓“忍而不忍,不忍而忍”。虽然忍,是若无其事似的,根本就没有这一个“忍”的存在。如果你说“我修忍辱了”,那你又头上安头了,所以真修道的人,你要明白诸法空相;不明白诸法空相,那是不能修道的。

(四)不离身心精进:身也精进,心也精进。你精进,单身精进,这离开心了;你单心精进,离开身了。身心都要精进,但是也不要执着这个“精进”,以为我很用功的、我很修行的。有一个“精进”的心在你心里存在,那就不是般若精进。你若有般若精进,就要“精进而未精进,未精进而精进”;就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你修行是修行,但是还要离相;所谓“降心离相”,降伏其心,而又要离降心之相。降伏其心,把你心收拾老实了,没有妄想心了。

(五)禅无所住:你参禅,要参到“无所住”上。无所住,就是没有执着了、破执了;这时候,法执也没有了,我执也没有了,“我法二空、我法双亡”,这叫禅无所住。无所著住,这就是得到解脱了,这就是“般若禅”;你没有得到解脱,就是还有所著住。

(六)魔不能扰:魔没有法子扰乱你,因为你有般若;若没有般若,魔一来,你就大乱阵脚。好像军队在这地方排兵布阵,正在排列的时候,人家那边军队就进攻来了;你也没有什么准备,也不知道是打好?也不知道跑好?也不知道放枪好?也不知道是缴枪好?跑啦!这叫大乱阵脚了。魔一来了,你就怕了,恐惧起来了,就生出一种乱心,那就是没有智慧;你有智慧,魔神通再大,也不能扰乱你。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他言论不能动:你若有真正的智慧,他言论不能动。你没有智慧,人家说东,你就跑到东边去了;人家说西,你就跑到西边去了。有人对你说:“你修密宗,念‘阿閦毗佛’,这是最好啦!”你就说:“喔!是吗?好!我就学密宗了!念‘阿閦毗佛’降魔,这不错!”人说:“净土宗最好的,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末法最好的、无上的法了,你念‘阿弥陀佛’啦!”“是吗?好!好!我念‘阿弥陀佛’。”就被人家摇动了。人家说:“哎!你不要学讲经说法啦!你去住山去啰!住山,在洞里头,那才是真修行呢!”喔!你就跑那儿住山去了。住两天半山,人家又说:“哎!修律宗最好,你持律啦!”你又跑到律上去了。总而言之,你性不定,人家说什么好,你就跟着这个“好”跑了,这是他言论就把你动了,你就没有定力了;他言论不能动,就是你有定力了。

你看!沩山老人在修道时,住在一个烂茅蓬里,那茅蓬既不能挡风,又不能遮雨。当时裴丞相是很有钱的人,去看他;一看,这位老修行住这么个破茅蓬,于是发了菩提心:“我供养这位老修行,给他三百两银子,让他造一个新的寺院!”就拿出三百两银子。这三百两银子,也就和现在三百两金子是一样的价钱,在唐朝,那是很多钱了,可以造一个庙。因为是破茅蓬,他就把银子放到门口那个草里头,就走了。

过了三年,裴丞相想:“我布施这么多钱给他,我看看他造寺院造得怎么样了?”回来一看,还是那个破茅蓬。心里就生出一种不信的心,“这个和尚!我给他钱,他干什么用了?怎么给他造寺院,他不造呢?”就问沩山老人说:“三年以前,我布施给你三百两银子,让你造个寺院,你怎么没有造呢?你这个银子都用到什么地方去了?”想来和他算帐。

沩山老人说:“你给我三百两银子?你放到什么地方,你就到什么地方去找嘛!”裴丞相到那地方一找,这三百两银子还在草堆里,连动都没动。他一想:“这位老修行真是老修行了!三百两银子在草里边,经过三年,他动都不动它!”知道这位沩山老人是个真修行之后,就又发心自己来给他监工造庙;所以在湖南造那个庙,可以住几千人。然后又把他儿子送来出家,他儿子是个翰林──翰林,就好像现在的博士;这个人有博士学位,出家做什么呢?天天要挑水,一天要挑三千担水,供着人来吃。

沩山老人,人家送给他三百两银子,他看都不看。你看!这一种的精神,多值得人钦佩!不像我们,人家给送一堆垃圾来,就看看里头有什么宝贝没有?在垃圾里头找宝贝,找到什么时候也不会有宝贝的。所以你这么一比较,相差多远?古来的人,送来的东西都不要;现在的人,没有人送,想要去抢,你说怎么样修行?

有人问我:“师父!这几天你怎么不高兴呢?”我不高兴,因为我所教化的人都“太听话”了!我所教的道理,他们都“愿意”去做,所以我就觉得很不高兴了。我教人“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但是这三种的宗旨,他们都破坏了!所以我觉得,或者到这个国家来这一次,也没有什么用了!因为没有用,所以我就觉得很不高兴的。没有一个人像沩山老人那么样子,人送去三百两银子,他三年看都不看,这种精神!要是我们,今天去数一数,一块、两块、三块、四块,这么一天数一次的,怕丢了!

我再给你们说一个公案。古来有师兄弟两个人发心打同参,在一起修行;也都是很吃得苦的,一天也只吃一餐的。有一次,走到了北方,离五台山没有多远就下起雪来了,他们就在一个破茅蓬里住着。这茅蓬里什么都没有,空的,也没有吃的,也没有柴,也没有米,也没有水。这一下雪,下了三天,他们就在那儿饿了三天。

这师兄弟打坐,师弟就打了妄想,“我不吃三天饭,那可以的。师兄他本来是很有钱的人,这三天不吃饭,真太可怜了!要有人给送一点供养来最好了!这么冷的天头,最好送一点面汤来!”他这么一打妄想,这个土地公──土地公公就是管这个地方的神──就受不了了,啊!一看!这两个真正修行人在那儿饿了三天,我这个土地公如果再不想法子护法,这我有罪过了!于是就托梦给住在后山的两夫妇,告诉他们说:“你们前边那个破茅蓬里边,现在有两个真修行人;他们饿了三、四天,都没有吃东西。你快煮一点面,给他们两个送去!”这两夫妇都五、六十岁了,很信这个神的,尤其一天晚间做了好几次这个梦,知道这一定是真的。于是就煮了很多面,拿到破茅蓬去给这两个真正修道的人吃。

师兄弟两个在那儿正打坐,师弟一看面来了,高兴地哈哈笑起来了!他这一笑,这师兄就知道了,对着师弟就发脾气说:“喂!你修道,怎么不修道?你尽打妄想!你打来的这个面哪!现在你吃了!我从今天开始,我不和你在一起打同参了!你这个没有出息的人!你这么样子,太没有意思了!我要和你分开了!”于是把这个蒲团割开──本来他们两个人坐一个蒲团;蒲团,就是打坐用的那个东西。他说:“现在我们把它割开,一人一半,你走你的、我走我的,我们再不能在一起。你尽打妄想!你尽攀缘心!”所以,以后两师兄弟不在一起修行了,自己走自己的
发表于 2011-8-18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弟子哭了,菩萨三净戒,一,恶心去尽,二,善心满学,三。度脱众生,南无大强精进勇猛佛,你看过佛说八大人觉经没,你已经归依了就要念啊,看了就知道,三大遗教经之一,一定要看啊,佛快要涅磐时说的,顶礼归依释迦牟尼佛,弟子又哭了,好想念释迦牟尼佛,师兄,不管你相不相信,我要跟你说,我看到药师七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万德庄严,鎏璃宝金身,是在我家旁边的庙,过年初一去拜时,他们全都现了金身,我都跟你说了,去年我发了无上大悲心苦悯众生,这可能是个因缘吧,就是宣化上人也没这样的果德,我还跟你说了,我摇了轿子准备飞上九天的,这哥也许你不懂吧,飞仙,你不知道的,o(︶︿︶)o 唉。不说了。
发表于 2011-8-18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受益
发表于 2011-8-18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修心学佛真正的道理,这就是精进
发表于 2011-8-18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聆听信受!
发表于 2011-8-19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师兄的法布施
发表于 2011-8-20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善果果~ 于 2011-8-28 00:43 编辑





此岸与彼岸只一船之隔。。。“度”还是不“渡”?随心随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2: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