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37|回复: 4

法华经穷子喻与净土法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8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法华经》穷子喻和净土法门



    《法华经》里有一个「穷子喻」,很能说明佛与众生的至亲关系和净土法门的秘密原理。

  【法华经云:有一位大富长者的孩子因年幼无知,离父远游,四方求食。其父巨富,寻子不得,迁居他城,而思子倍切。数十年后,穷子辗转经过父宅,然并不识父,见其家财多势大,畏惧而走。父见其子喜甚,自念家财得以委付,遣仆追执而回,穷子转加惶怖。父知子迷,暂不相认,雇彼除粪。父又换垢衣,与穷子一起除粪,教彼识字。逾年,情好日笃,俨然一家。父更令穷子管理家财,穷子渐除下劣之心。父临终,当众与子相认,悉付家财,皆大欢喜。】

    【楞严经云:“诸佛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有一位大富长者,他的独生儿子从小离家未归。大富长者后来年纪也大了,广大的庄园、丰富的财产却找不到继承人,他想:我现在已经年老了,就要走了,一定要把儿子找到!所以他就很辛苦地到处寻找,走一路找一路。


    再说这个失散多年的儿子,从小离开大富长者,在外面漂泊流浪,过着流浪汉的穷苦生活,被人欺负,餐风露宿,衣不蔽体,他只能靠乞讨过活,或做打工、作佣等低贱的职业,过一天算一天,吃上顿没下顿。


    有一天,这个穷子乞讨到大富长者的门口,他一看这座庄园,巍峨广大,警卫森严,从远处看到里边坐着一位非常威严的长者,旁边有很多侍从,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气派就像国王一样。这个穷子毕竟做流浪汉做习惯了,来到这么一个豪华威势的地方,他感到恐惧:「哎呀!这不是我呆的地方,这个地方不能久留,如果久留,或许有人出来抓我,治我的罪。我还是赶快离开,到贫穷乡里去捡垃圾吧。」这么一想,他吓得浑身哆嗦,想快点离开。刚好大富长者在里边一抬头看见了他,就认出来了:「这不是我的亲儿子吗?我辛辛苦苦到处寻找的,就是他!」马上喊人:「快快快,赶紧去把那个人给我找回来,不能让他走了!」


    警卫员听到大富长者的指令,一个箭步就冲出去。他们长得高大强壮,孔武有力,穿得也很华丽气派。穷子看见从里面出来几个彪形大汉,吓得撒腿就跑。他越跑,后面的警卫追得就越紧,追上后紧紧捉住,强行往回带。这时穷子既恐怖、又担心、紧张得顿时昏迷了过去。


      大富长者一看儿子休克,心痛啊,想:「咳!我的儿子因为没见过这气派的阵式,就受到了惊吓,他的心量还不成熟,需要慢慢引导。」于是就对警卫说:「这样吧,你们用凉水把他泼醒,然后把他放走。」


    大富长者寻找了几十年才找到儿子,怎么能放他走呢?他是想别的办法。另外找了两个性格温和的便衣警卫,换上破旧的衣服,打扮成乞丐的样子,交代说:「你俩跟踪着他,千万不要丢失了。」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乞丐跟乞丐在一块儿混熟了,就聊起来了:你出来讨饭几年了?是怎么拾荒的?互相谈得很融洽。这两个便衣乞丐就跟穷子说:「其实呀,你用不着这么辛苦。我们打工的那个地方,老板很慈悲,干一天活儿给其它地方十倍的工资。」


      穷子一听高兴了:「有么好的地方?那好,我去打工可以吗?」

    「你去当然可以!」


    「可是我什么都不会干,我不识字,不聪明……」


    「你可以去打扫卫生,清理厕所嘛。」


    「我干这个还可以!」

      于是,这两位便衣就把穷子带回大富长者的庄园,从后门绕进来(正门太高贵)。进来以后干什么?天天除粪,他很满意,心想:「这个活跟我的身份很相应,我就是扫厕所的料。」


      他一辈子就没有这样幸福过,生活很安定,吃喝不用愁,也有住的地方,他过得很安心,干得很卖力。


      但是,看着自己的儿子天天在那里除粪,长者心中不爽:「我的亲儿子怎么可以做这等下劣工作呢?我们父子还没有相认哪!全部财产还没有委付他啊!」大富长者为了接近儿子,也把自己华丽的服装脱下来,换上仆人下地干活儿、除粪者穿的粗布衣服),并且拿着除粪的工具,跟穷子在一起除粪,和颜悦色地问候他,跟他话家长,问寒问暖。穷子一辈子也没有得到过温暖,遇到这么一个“同事”,对他这样的慈悲关爱,他感动得不得了!「哎呀,世上怎么有这么好的人!」他这时候还不知道长者就是他的父亲,长者也不能明讲。


      时间久了,彼此关系熟了,感到很知己了,长者就略微暴露自己的身份,对他说:「不瞒你说,我就是这座庄园的庄园主。」


    穷子一听,吓得跪下来,喊「老爷恕罪」。大富长者听了,心里很难过,就对穷子说:「起来吧,我看你到我庄园来之后,人很诚实本份,干活很卖力气,你就做我的干儿子吧。我年纪大了,也没有儿子,你以后就做我的干儿子好了,帮我管理庄园。」


    一个流浪的乞丐,突然间得到大富长者的宠幸和提拔,做长者的干儿子,他感觉很幸运,但他不知道这是他的亲生父亲。大富长者慢慢培养他,教他做会计、做出纳,掌管财务。后来把所有的一切都交给儿子掌管。

    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大富长者一看,穷子的素质和志向慢慢提高了,心量逐渐扩展了,能力也越来越具足了,这个时候,父亲就准备公开宣布他们的父子关系。


    这一天,他就把国王、大臣,把有头有脸的人物全部找来,召开「新闻发布会」,父子相认。「各位到这里来,我有重要事情跟大家讲。我已经年老了,我的儿子是在哪年哪月丢失的……现在,我终于找到自己的儿子,是谁呢?就是他!」长者指着自己的儿子说,「现在我正式宣布:所有财产全部属于他,由他掌管!」


    穷子这时才知道:原来对我这么慈悲的大王不是外人,正是我的父亲!


    诚如《法华经》所说:“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无量珍宝,不求自得。而今乃知,真是佛子!”

    是的,我们念佛人没有想到自己能轻易获得这么丰硕的功德,但是无量的宝藏突然就来到身边,一夜之间高贵起来!现在才知道,我们真是佛的儿子!


    请问,大富长者是哪一位?

    (众答:阿弥陀佛!)


    对!是阿弥陀佛!乞丐是哪一位?

    (众答:我们众生!)


    对啦!我们无始劫来,迷失本性,流浪生死苦海,远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看到我们的苦难,就把六字名号功德布施给我们,说:「众生啊!我的独子,我把整个极乐世界送给你,你就这样回归我的净土!」


    这么便宜的好事把我们吓坏了:「我哪里有资格到极乐世界啊?」我们不敢接受,所以我们舍父逃跑,逃离阿弥陀佛,沉沦六道轮回


      因此,阿弥陀佛只好用其它的法门来调化我们,让我们来修行,回向以求往生。就是自力劳作,干除粪的活;除粪,就是除去我们心中的污垢。穷子要靠除粪的身份才敢进大富长者的庄园;根机还没有成熟的众生,就要靠修种种法门修持回向,才敢求生净土。


    阿弥陀佛看见我们已经在自力修行回向求生了,又用更好的方法来引导我们:「你修种种功德修行回向,很不错,但最好是念我的名号啊!」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所有功德法财的宝库。让我们称名念佛,就是要把所有的功德布施给我们,但这时还不敢明讲。就好像大富长者认穷子为义子,让他负责库藏的出纳管理,其实心里边整个库藏财宝都交给他了,但因为时机没到,不便明说,穷子也不知道。我们也一样,比如说我们每天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却不知道这六字名号里面的全部功德都是我们的。就好像穷子,他已经进到庄园里边,每天在那里做出纳、会计,他认为他经手的这些财产是大富长者的,不是自己的,他自己只拿他工作一天的工资,却不知道父亲要把整个庄园给他。

    这样又经过一段时间,时机成熟了,阿弥陀佛才说:「汝今念佛,本是我子,极乐世界,归汝所有!」全部送给我们。我们这个时候才敢欢喜接受!


    阿弥陀佛要把整个的极乐国土布施给我们,千方百计让我们接受,让我们在种种法门里摸爬滚打,慢慢调熟我们的根器,我们才慢慢接受六字名号的功德大宝。

      

    根基成熟,大家能够相信念佛法门,能够老实念佛,是已经经过了除粪的工作,是已经到了大富长者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了,根机已经成熟了,是多善根福德,非少善根福德,没有大善根,没有大福德的人,决定不会老实念句佛号。就好像那个乞丐,他的根机还成熟,他决定不敢接受整个庄园,他逃跑了,他吓昏了。

    你看世人,你对他说;“某某人,你念佛往生吧,”他不信,也不去,就愿意轮回。学佛的人,你对他说,“你念佛往生吧,”他也不信:“我哪里够资格到极乐世界?”好像那个乞丐,他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进这座庄园。

  我们的父亲是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极尊。弥陀慈父,救度我们四处流浪、桀骜不驯、违逆负心的众生,所以,大家要随顺佛愿,要孝顺诸佛。经中说孝顺佛者,实乃大善!


  

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

此生不向净土去,更待何生度此身?!


  【长者穷子喻】

  出自《法华经·信解品》,为法华七喻之一。有一长者之子,幼年即离家,生活贫穷。某日徘徊于长者家附近,长者得知为己子,乃遣家人追回,然其子恐惧而逃。长者遂用计,雇之为佣,并逐渐重用之,最后始告以实情,且给予万贯家财。故事中之穷子比喻二乘之人,家财则比喻大乘净土之教;谓二乘之人无大乘功德之法财,犹如穷子之缺乏衣食资具。



【穷子】[佛学大词典]


  梵语daridra-purus!a。为法华经七喻之一。三界生死之众生譬如无功德法财之穷子(如须菩提等声闻),佛譬如大富长者。以穷子受大富长者之教化而得宝藏,比喻如来大慈大悲,以种种善巧方便,引摄二乘之人同归一佛乘,一切众生同归净土。

    据《法华经·信解品》载,有一穷子自幼舍父逃逝,久住他国。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遂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至其父所止之城,时乃父为城中之大富长者。尔时穷子佣赁辗转,遇至父舍,伫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诸婆罗门、刹帝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庄严其身,穷子见父有大势力,心怀恐怖,遂疾走而去。

时大富长者见子便识,即遣旁人疾走往追,穷子自念无罪何为见捉,转更惶怖,闷绝杦地。父遥见此,知其子志意下劣,乃放其子,随穷子意之所趣。穷子被释,复往贫里求衣食。

尔时长者为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先密遣二人作憔悴无威德状,以除粪之事亲近穷子;己亦更着粗弊垢腻之衣,手执除粪之器,与穷子同,以此方便得近其子,复以勤作加价勉子留下。时日既久,穷子于长者渐无所畏,长者复赞其少壮努力,无欺怠嗔恨,认穷子为儿;尔时穷子虽欣逢此遇,犹自谓为**,仍于日后二十年中常作除粪事。

后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以仓库金银珍宝悉委穷子,穷子虽受教敕,然于珍宝诸库藏无希取之意。其后长者知其意渐通泰,成就大志,于临命终时,宣说穷子实乃其子,五十余年舍父离家之事,穷子方醒悟,生大欢喜,并谓己本无心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净土譬喻谭——穷子喻(朱景东)




穷子喻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何谓果地觉?即佛之知见,亦即佛果地之无量功德;何谓因地心?即众生对佛之知见的信心,亦即众生对诸佛如来将果地功德无条件地惠于吾人的信心。就净土法门而言,印光大师云:“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者,以阿弥陀佛所证之菩提觉道,即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包摄净尽。念佛众生,果能恳到执持忆念。则以弥陀果德,熏染自己业识妄心。熏之久久,业尽情空。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全众生心,成如来藏。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如是如是。”


净土法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则,全体是佛果地所证境界,末法众生,狭劣无识,难以了达;净土法门称佛名号即得往生之事相,不断烦恼证涅槃分,带业往生,妙因妙果,非通途教理所能诠释,末法众生,障深慧浅,难以生信。故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称叹净土法门,乃极难信之法。


今略述《法华经》中穷子之喻,会通于念佛法门,愿于净土起信,有所裨益。




穷子喻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犹如慈悲父母忆念舍父出逃的浪子,无时不在企盼浪子回家,继承家业。法华会上,释尊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直揭诸佛度生之本怀。与会大众,悉皆授记作佛。大富长者(喻佛)善巧方便,以羊车鹿车牛车(喻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诱引诸子(喻众生)出离火宅(喻三界)。然后,各赐诸子大白牛车(喻大乘佛果),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证知释尊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尔时慧命须菩提等上首弟子,从佛所闻未曾有法,欢喜踊跃,恭敬礼拜,以譬喻向佛禀陈自己的信解。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至五十岁。


——此喻凡夫无明不觉,轮转五道。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喻佛德无量)。父每念子,心怀悔恨,冀子得归,委付财物,无复忧虑。尔时穷子展转来到父亲所居城邑,遥见其父,而不相识,见其有大势力,居所富丽堂皇,即怀恐怖,疾走而去。


——大福长者,乃穷子之父,此喻阿弥陀佛实吾人慈父。阿弥陀佛有无量功德,有大慈悲,有大愿力,而此功德愿力皆为救度我等而施设,喻如慈父冀子得归,委付财物,无复忧虑。而我等无明障深,于净土法门不生信向。


尔时大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遣旁人,急追将还。尔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内心惶怖,昏厥于地。父知其子志意下劣,不敢认父,继承豪富家产,遂令使者以冷水洒面,令子醒悟,遣令自由。穷子欢喜,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此喻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含摄阿弥陀佛积功累德所积无量功德宝藏,即是阿弥陀佛48大愿之结晶,亦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今诸佛欲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此是阿弥陀佛之本愿也。


而九界自力众生志意下劣,于此圆顿念佛成佛之法不能信解也。故释迦本师随顺众生根机意乐,于观经会上,开定散二门,示净业三福,委曲劝进诸念佛人,念佛求生净土。


尔时长者密遣二人,以高薪诱引其子,来长者家作除粪之务。长者怜愍儿子自甘低贱,冀其自知门第种姓的高贵,即脱璎珞上妙之服,更着粗弊垢腻之衣,与儿子一道共作除粪之劳,于二十年中,常令儿子除粪,循循善诱,渐令儿子管理珍宝库藏。穷子下劣之心,长期未能转变。复经少时,父知儿子渐以通泰,自鄙先前狭劣之心,成就大乘志向。


——大富长者以高薪诱引其子来家作务,比喻诸佛劝进众生念佛,求福求慧求生净土。穷子二十年中常务除粪之劳,比喻众生自甘低贱,虽然也在念佛,只知追求衣食温饱,此与净业三福中第一世善相应;


穷子渐渐学习管理珍宝库藏,比喻众生渐渐生起出离心,知求生净土,此与净业三福中第二戒善相应;


穷子自鄙先前狭劣之心,心志渐以通泰,比喻众生志慕大乘,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此与净业三福中第三行善相应。


而阿弥陀佛慈悲随顺众生心愿,随顺众生之世善、戒善、行善,分别惠与世福、戒福、行福,由此俾令众生对阿弥陀佛之信心渐次增上,渐次坚固。


长者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我逃走,竛竮辛苦五十余年。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库自然而至。须菩提等上首弟子禀白:“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是佛子。”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大富长者临终付嘱财物,譬喻阿弥陀佛宣说本愿,众生但能信愿念佛,必能往生成佛;弥陀本怀,从始洎终,无非此愿。穷子闻言生大欢喜,譬喻众生于净土法门,信心决定,从此永无疑惑,获大安心,得大安乐,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


上述譬喻表法义趣甚为深邃,与净宗理念不谋而合。阿弥陀佛怜念救度十方众生,犹如大富长者忧念救助其子。阿弥陀佛五大劫的思惟肇愿,无量劫的积功累德,圆成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功德庄严,十劫以来都在盼望着吾人前去受用继承。终日垂金色臂,接引念佛众生;时时望众生求生净土,如慈母倚门望子。而众生不肯念佛,遂致弥陀慈父垂手徒勤、倚门空望。吾辈众生心志陋劣,不敢担荷念佛往生速疾成佛的圆顿大法,每以凡情揣度:业力凡夫只是信愿称名,就能往生到弥陀净土,快速成佛,哪有这等便宜的事?如是陋见,恰如历劫流浪三界的穷子不敢认领父亲的宝藏一样。对此可怜愍的下劣凡夫,释尊令其修持渐法,执除粪之务,笃修净业三福,培植福德,福厚则心灵,待至慧光渐发,堪能荷担念佛出世大法时,释尊便不失时机,无问自说,称性宣说念佛法门,令其仰仗弥陀愿力,往生净土,证不退转,直至无上菩提。十方众生闻信净宗念佛妙法,表证当人成佛的机缘成熟,实乃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也。一念净信,弥陀慈父即可委付当人佛地功德法财,穷子骤能豪富,即大欢喜,得未曾有。经云:“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十方众生闻信弥陀名号,发愿往生彼土,即可领纳阿弥陀佛无上功德,获得疾速成佛之大利。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念佛他力果地法门实乃大不可思议之大安乐法门。  


              印光大师论穷子回家喻

  譬如穷子,自迷家乡,一旦得人指示,当即直求归路,断不肯仍旧循乞,孤露他方也。(印光大师文钞增广正编卷二·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譬如穷子,获昔宝藏,得本无得,欢喜无量。既悟佛性,当行佛行,严净毗尼,衾影致慎。发慈悲心,及孝顺心,自利利他,同出苦轮。能如是者,名真佛子。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卷下·梵网经菩萨戒集证序)

  揭佛日于中天,普照大地;授穷子以果觉,令绍法王。


  近来世乱已极,天灾人祸,频叠降作。国运危岌,民不聊生。具正知见者,皆知此世界非安隐处,西方极乐世界,乃我本有家乡,于是作归家计,同修净业。又虑临终自力薄弱,无人辅助,及眷属无知,破坏正念,以致仍留此界,不克往生,由是大家提倡饬终助念之事。若绍兴、余姚、云南、上海各佛学会,或订立章程,或阐发利弊,必期于令命终者决定得生西方而后已。此心此事,诚堪钦佩!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卷二·饬终津梁序)


    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参考站点】

专修净业

印祖专辑

印光大师

印祖文钞
  

印祖全集

印祖文集

著作下载

  

东林寺

弘化社

弘愿寺

指归净土

净土经典

净土专页

净土导航
发表于 2013-10-18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大安法师。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3-10-19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顶礼大安法师!
发表于 2013-10-20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3-10-20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顶礼弘扬净土的所有法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4 10: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