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70|回复: 0

[其它] 佛法(续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5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灭谛,是指苦的止息。第三圣谛的灭谛,是从相续不断的苦中获得解脱、解放。这圣谛称为苦灭圣谛,也就是涅槃,巴利语是nibbana。

要彻底铲除苦,就应该铲除其根本——渴爱,所以涅槃也称为断爱。你会问:“什么是涅槃呢?”

为了答覆这个自然又简单的问题,已经有人写了好多部书了。可是这不但没有把问题解释清楚,反而使之越加混乱

唯一合理的答案是:这问题人们永远无法用语言文字给以充分而圆满的答覆,因为人类的语言太贫乏了,不足以表达涅槃这一绝对真谛或最终实相。

语言是人类所创造用来表达他们的感官与心,所经验到的事物与意象的。像涅槃这样超凡的经验,并不属于这一范畴之内。

因此,就像鱼类的字汇里,没有表达陆地性质的字眼一样,没有任何语言或文字足以表达涅槃的经验。

乌龟对牠的朋友鱼说,牠刚从陆地上散步回湖。鱼说:“当然,你的意思是在说游泳啰!”

乌龟尽力地对鱼解释:“陆地是固体,不能在上面游泳,只能在上面步行。”

可是,鱼却坚持认为不可能有这样的事。陆地一定也是液体的,和牠生活的湖泊一样:有波浪,一定可以在里面潜水和游泳。

语言文字是代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和意念的符号,这些符号甚至或不能传递日常事物的真实性质。在理解真谛上,语言文字被认为有迷惑和误导的性质。

所以经典里说,愚人就像大象陷于泥滩那样,囚禁、困惑于语言文字的迷宫之中。可是,我们又不能没有语言文字。

如果用正面的词语来表达和解释涅槃的话,我们可能会产生和牢记与这词语常相联系的意念,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说到涅槃,我们大都使用负面的词语,譬如“断爱”、“无为”、“止贪”、“无欲”、“止息”、“寂灭”等。这样做,似乎比较安全些。

有时也有用正面词语表示涅槃的,如吉祥、安全、清净、洲、皈依、护、彼岸、和平等。这里我们认真思考巴利语原典里,关于涅槃的一些定义及分析:

“涅槃,正是那渴爱的完全止息:放弃、抛弃、摆脱、解脱、灭绝。”应该注意的是,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时已讲到这里“苦的止息”这一定义的意思。

“涅槃是一切有为法的平息,放弃一切染着,断爱,无欲,寂灭,涅槃。” “比丘们啊!什么是绝对或无为?

诸比丘!就是欲的止息,嗔的止息,痴的止息。”“罗陀啊!贪爱的止息,就是涅槃。”

“诸比丘!一切有为、无为法中,无欲最上。这就是说:摆脱傲慢的,摧毁渴求的,根除执着的,止住继续的,止息贪爱的无欲。就是寂灭,就是涅槃。”

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回答一个游方者提出“什么是涅槃?”的问题时,他的答覆与佛陀所作关于无为法的分析一模一样:

“贪的止息,嗔的止息,痴的止息。”“放弃和消灭对此五蕴之身的爱欲与贪求,就是苦的止息。”

佛陀的另一大弟子谟尸罗,也在回答此问题时说:“生死相续的止息,就是涅槃。”此外,关于涅槃,佛陀还曾说:

“诸比丘!是有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无为法)存在。如果没有了这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则一切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就无从解脱。

因为有了这不生、不长、非缘生法,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才有可能解脱。”“这里没有坚性(地界)、湿性(水界)、暖性(火界)与动性(风界)这四大性质存在之地。

长宽、粗细、善恶、名色等观念也一起摧毁无遗。没有今世、也没有来世,没有来去、也没有停留,找不到生死、也找不到根尘。”

因为涅槃是这样用负面语词来表达的,因此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涅槃是消极的,是自我毁灭。

佛法教导我们无“我”,根本无“我”可毁;涅槃绝不是什么自我毁灭,涅槃毁灭的是“我”这一幻觉,或“我”这一错误意念。

说涅槃是积极的或消极的,是不正确的。“消极”与“积极”这两个概念是相对的,属于“二元”的范畴之内。这些词语不能应用于涅槃,因为涅槃超越二元与相对的范畴。

负面的词语,并不一定就表示消极的状态。在巴利语中,“健康”一词叫做“无疾”,也是一个负面的词语。但“无疾”表示的并不是消极的状态。

英文里的immortal“不朽”,也是一个负面词语,但表示的也不是一种消极的状态。消极价值的反面,就不是消极的了。

涅槃的另一个大家熟知的同义词就是解脱,没人会说解脱是消极的。但是,甚至解脱也有其反面:解脱就是从障碍、恶法、负面获得自由。

但解脱却不是负面的或消极的。因此,涅槃、解脱或绝对自由,是从一切恶法、不善法中获得自由、解脱;

是从贪、嗔、痴、慢、见、疑等烦恼中获得自由、解脱;是从一切二元、相对和时空等传统术语中获得自由、解脱。

我们可以从巴利经藏《中部》的第140经《界分别经》里,获得涅槃就是绝对真谛的一些概念,这是一部极为重要的经。

佛陀于一个安静的晚上,在一个陶工棚屋里,发现年轻人弗加沙有智慧而且诚恳,因而对他说了这部《界分别经》。

这部经里有关部份的精髓如下:一个人由六种元素组成: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与识界。

在此,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代表四大种色,空界代表二十四种所造色,识界代表名法,即所有的心与心所。

这人将这六界予以分析,发现这六者中没有一个是“我”、“我所有”或“我的自我”。

他明白了识,是如何来的和如何去的。他明白了感受,愉快的、不愉快的及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感觉,是如何来的和如何去的。

这种了解,使他的心无所执着。心无所执,他发现自己有了一颗纯净的舍心。他可以将这舍心,引向任何高层次的心境,而且他知道此一心境将持续很长的时间。

但是他又想:‘如果我将这纯净的舍心集中于空无边处,生一心与彼相应,那是心所造(有为法)。

一切的精神境界无论怎样纯净和崇高,都是由心所造的,是缘生而有为的,都不是实相或真谛。

如果我将此纯净舍心,集中于识无边处…集中于无所有处…集中于非有想非无想处,生一心与彼相应,那都是心所造的。’

于是,他不再心造,也不再求生存相续或求灭(意思是他不再造作新的业,因为他现在已摆脱渴爱和思)。

因为他不造作,不求生存相续,也不求断灭,他对世间,心无执取。心无执取,则无忧无愁。无忧无愁,心则彻底完全地平静了,也就是内心寂灭了。

于是,他知道:“知生已尽,清净的梵行生活已树立,该做的都做完了,不受后有,再无来世。”这话表达的意思,就是他已成了阿罗汉。

在经历愉快、不愉快、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感受的时候,他知道这种感受不是永久的,也不受其束缚,也不使他沉迷其中。

不论是什么样的感受,他都是经历而不受其束缚。他知道一旦身躯朽败,这些感受终将平静,就像油尽捻完灯灭一样。

“因此,诸比丘!这样的人赋有绝对的智慧,因为灭绝一切苦的智慧才是绝对的圣智。他这建筑在真谛之上的解脱,是无法动摇的。

诸比丘!凡是虚幻不实的,都是假的。凡是真实的才是真谛,那即是涅槃。因此,这样的人赋有的才是绝对真谛。因为绝对的圣谛就是实相,就是涅槃。”

在另一部经里,佛陀无可争辩地用真谛一词代替涅槃:“我要给你们讲真谛以及导向真谛的道路。”这里,真谛的意思就是涅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08: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