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16|回复: 7

[其它] 斯里兰卡佛教之我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佛教一般按传播地区分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据斯里兰卡《岛史》、《大史》等史籍的记载,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阿育王曾遣使团赴兰卡、金地(今缅甸、泰国)等地弘扬佛教。

如今,南传佛教地区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国云南的傣族地区等。南传佛教往往被中国等北传地区称之为“小乘”,这一称谓在南传区域的佛教徒看来有贬蔑的意思。

他们愿自称“上座部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一般被认为更接近原始佛教,其佛教典籍用巴利语记载保留了下来,称之为“巴利文献”,有别于北传佛教典籍的“梵语文献”。

在中国,人们一般认为佛教是佛陀创立的宗教,佛陀(佛)即是释迦牟尼佛。中国人一般也认为佛是一种神,认为佛教中的“菩萨”、“罗汉”也是神;认为佛陀与天主教等宗教所信奉的上帝一样是超自然的神,有创造世界和主宰世界的能力,能操纵人类的命运

人们只有敬奉他们,才能获得他们的恩赐,否则就有打入地狱等恶果。“宗教”一词,按《辞源》的注释,其定义是“现泛称对神道的信仰为宗教”。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当然是一种“对神道的信仰”。至于佛教所宣扬的教义一般都认为属于唯心主义,受到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的批判。

斯里兰卡是世界著名佛教国家之一,占其人口70%的僧伽罗人几乎都信奉佛教。僧伽罗语与巴利语和梵语同属印度语支,发音、词汇和语法相当接近。笔者是一名僧伽罗语教员。自1959年以来一直从事僧伽罗语工作,曾四次赴斯里兰卡工作,前后达十来年之久。现将自己在斯里兰卡耳闻目睹的一些有关佛教的事实和看法写来供对此研究有兴趣的读者参考,并寻求批评和指正。
罗侯罗法师在《佛法》一书中,开门见山在第一章第一段就明确地叙述了“佛陀”是谁。现根据僧伽罗语译本译出如下:“按公认的宗教概念,能否把佛陀说成是一位宗教创始者,很值得怀疑。但是,如果把佛陀算作这一类人来看待的话,应该说他是唯一宣称自己仅仅是一个人而不是别的什么的宗教创始者。

其他宗教的教主,或以大自在天(译注:相当于‘上帝’)自居,或自翎为神灵或他们的化身,或自命受了神的感召和差遣。佛陀从不自称曾受任何神灵或任何外部力量的感召或差遣。佛陀宣称他自己是靠人的智慧成佛的,只有人才能成佛。

任何人都有成佛的能力,需要的是敬业、决心、虔诚、智慧等品德。罗侯罗法师说;“按照佛法,人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是自己的主宰。没有什么神灵或力量可以决定人的命运。”为了说明这一点,罗侯罗法师在此引证了巴利语《法句经》第十二章第四节中佛的这一教诲:

“人应自作皈依,别的还有谁可以作他的皈依呢?”法师还引证了巴利语《长部经》第二集《大般涅槃经》中佛陀对其弟子们的训诫:“要自作皈依,不要向任何人求皈依”。法师接着又引证了巴利语《法句经》第二十章第四节中佛的另一训诫:“你们的事要你们自己去做,如来只给你们指明了道路。” 

如来,汉语意译。罗侯罗法师对此的注是:“巴利语中tathagata一词的字义是‘来到真谛者’,即‘发现真谛者’。佛陀自称或称他佛时,常用此词。那罗陀大长老在《佛陀和佛法》一书中也有这一类的叙述。这里仅从其第二部作一些引证:

“不象其他大多数宗教那样,佛教里不存在一个万能的上帝,让人顺从、畏惧。佛教否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这种超自然力量在人们的心中成了一个万能者,或一个没有缘起的力量。佛教里没有神的显灵,也没有神的使者,也没有什么先知先觉。因此,佛教徒不听命于任何一种掌管其命运、对他实行专横奖惩在他之上的超自然力量。”

“佛教徒认为单靠皈依或信仰佛陀并不能获得清净。甚至任何佛陀也无力涤除他人的不净。严格说来,任何人都不能使他人清净或玷污。佛陀,作为老师,是有所帮助;但是我们的清净只能靠我们自己。佛陀在《法句经》中说:‘恶实由己作,污染亦由己;由己不作恶,清净亦由己。净不净依己,他何能净他。’”

“还必须提到的是佛教里不讲请愿或祈祷。无论一个人怎样祈祷佛陀,他也不能因此而得救。佛陀不会也不能施于那些向他祈祷的人以世俗的偏爱。佛教徒不应该靠祈祷来得救,而应该靠自己,靠自身的努力去获得解脱和清净。佛陀规劝其弟子不要依靠别人,要靠自己,要自力更生,他说:‘汝当自努力,如来唯说者。’”

从上述的简短的引证中,读者不难看出,就是在斯里兰卡佛教高僧的心目中,佛陀也并不是“创世主”、“救世主”、“万能的神”,而是一名“觉者”——“发现了真谛的人”。

斯里兰卡的佛教僧侣:斯里兰卡是一个佛教国家,除了信仰印度教的泰米尔人聚居的东、北两省外,佛教寺庙可以说遍及全国各地,就连很偏僻的农村也可找到一所佛教寺庙。那里的寺庙建筑一般很简朴,富丽堂皇的极少。

每座寺庙一般只有一所佛堂、一座佛塔和一所僧房,有的还有一个讲经堂。佛堂内一般只供一座佛像,不供菩萨、罗汉等像,也没有什么地狱的布局。兰卡佛教徒去寺庙一般在佛像和佛塔前供花或点燃小油灯。

如那罗陀大长老在《佛陀和佛法》一书中所述,向佛陀祈祷并不能获得世俗的偏爱。该长老还说“佛教徒拜佛,并不期待世俗的或心灵的偏爱,只是向代表佛陀的像表示敬仰。他们不是向偶像而是向佛陀供花供香。”佛教徒常在月圆节去寺庙拜佛守戒,听僧侣念经讲法,也进行斋僧。这一切仪式在中国人看来都很简朴,没有一点神秘、神圣、敬畏等感觉。


“佛教是宗教吗?”不少读者会感到奇怪:怎么会提出这么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细心的读者也会注意到这一问题是在引号里的。这个问题是那罗陀大长老所写的《佛陀和佛法》一书的第二部第十五章第三节的小标题。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学术问题。

“佛教”一词,在英语中用的是Buddhism。ism是一后缀,其义在汉语中常译成“主义”。Buddhism可以理解并译成“佛陀的教义”、“佛陀的学说”等等。那罗陀大长老在该章的末尾论证了这一用词。他说:“Buddhism一词,在巴利语原文中用的词是Dhamma。其字面的意思是‘高举者’、‘支撑物’,(护持人们实践其原则并不落恶道)。”

“达摩(笔者注:Dhamma的音译。)就是真实,就是真谛。”达摩一词,其相应的梵语词是Dharma,汉语意译成“法”。僧伽罗语中这两个梵、巴词都使用,用现代话说就是“法则”、“规律”,或者就是“学说”的意思。因此笔者认为达摩实质上就是佛陀的学说,或关于成佛的学说。像以往一样可以译成“佛法”,也可译成“佛陀的教导”等。

这里还要提一下罗侯罗法师那本书的译名,译成“佛陀的启示”就不太附合原意,僧伽罗语译名《佛法》就很准确。“佛教”一词不知原先是否就有“佛的教义”的意思,现在一般都理解为“佛陀的宗教”。这与英语中的Buddhism和巴利语中的Dhamma就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佛教是宗教吗?”的问题,那罗陀大长老开门见山就答复说:“严格说来,佛教不是常识中的宗教,因为它既不是‘信仰和礼拜的体系’,也不归顺于任何一个超自然的神。佛教不要求其信徒盲目的信仰。盲目的信仰在佛教中没有什么地位,代之的是‘知的基础上的信心’”。罗侯罗法师在《佛法》一书一开头,就对佛陀是否是宗教创始人表示怀疑。笔者在“佛陀其人”一节中的引证和叙述也包含了这方面的论证。

在巴利文献《增支部》第一卷,记载了佛陀有一次在乔萨罗国一个叫盖萨子的小镇去访问。当地的迦拉玛人问佛陀:许多行者和梵志来说法,总是赞颂自己的学说,否定别人的学说;他们该如何识别真伪呢?佛陀给他们教诫中的一条就是“不要认为那行者是我们所尊敬的就接受他所说的一切,因此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

佛陀在《聚智经》更明确地指出“你们应该像智者(在一块试金石上)用燃烧、切割和摩擦的方法检验金子那样检验我的讲话,不要仅仅出自于对我的尊重而接受我的讲话,要在检验之后决定接受与否。”正因为如此,那罗陀长老指出“一个佛教徒不是任何一本书或任何一个人的奴隶。”“自然地,佛教徒视佛陀为他们的权威,但佛陀自己却扬弃一切权威。”“佛陀敦促其弟子去寻求真谛,但规劝他们不要仅仅因为即使出自于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去追随他的劝说。”

罗侯罗法师在《佛法》一书中也有多次相同的论述和引证。在巴利文献《中部》第47经中记载有:“佛陀说弟子甚至应该审视如来,这样才能得知他们的师尊是否是真佛还是假佛。”罗侯罗法师指出:“几乎所有的宗教的基础是虔诚,盲目的虔诚。但是在佛法里,重点却只放在见和了解上,而不放在虔诚或相信上。”

“佛法(在巴利语中)被形容为ehipassika,就是请你自己‘来看’,而不是‘来信’。”“据巴利文献《杂部》Nikaya载,佛陀在谈到他自己成佛时说‘眼睛生出来了,才智生出来了,智慧生出来了,学识生出来了,光明生出来了。’这里处处提到的是通过才智看到了,而不是通过虔诚相信了。”

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有一个叫“佛学和巴利语研究生院”。我国圆慈、广兴、净因、学愚、建华等青年法师,曾在该研究生院院长卡卢纳达萨教授等导师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笔者曾和他们研讨过他们所学的教材,阅读过他们的笔记和论文。

该研究生院的教学和研究,也有助于了解兰卡对佛教的认识。他们在教学和研究中非常重视佛陀的原话,及有关巴利语用词的推敲和正确的理解,也注意当时的社会条件的研究,不是孤立、片面地研究佛学。现结合本人的看法简述于后。

公元前二千年,雅利安人从波斯一带向东移居古印度西北部。在成书约于公元前二千年至公元前一千年的四大吠陀本集中,记载了印度雅利安人崇拜种种神化了的自然力和祖先、英雄人物等,如天神筏楼拿、太阳神苏利耶、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等。

这些神在当时是互不从属的,各自独立的。同时也出现了灵魂的观念。在后期吠陀中,已有向一神教发展的趋向,出现了很多抽象神,如造一切神、祈祷主神(Brahmanaspati)、原人(Purusa)等。

《奥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什么是一(神),诗人们给许多(神)一个名称而已。”到公元前七世纪,形成了后人称之为“婆罗门教”的宗教。婆罗门教以《吠陀》和梵书(Brahamana)为其经典,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为三大主神,并认为他们是三相神,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护持”和“毁灭”;

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把人分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四个种姓,并另有“贱民”;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认为人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灵魂,躯体死后灵魂可以转世;主张苦行,认为奉行婆罗门教义达到“梵我同一”即可使人解脱。

该研究生院讲婆罗门教在印度雅利安人中产生和发展的这一概述,就讲明了产生佛陀的学说的意识形态和物质生产条件的背景。婆罗门教,作为在印度雅利安人“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归根到底与印度雅利安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存在着联系,后者甚至“决定着这一思想过程的进行”。

当时印度雅利安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表现就是人们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等四个种姓,并另有“贱民”;其中婆罗门在婆罗门教中视为至上。显然当时社会生产力很落后,靠天吃饭,对大自然不甚了解。婆罗门作为祭司是唯一“通天”的阶层,他们就创造了婆罗门教来维持和巩固其利益和地位。

“婆罗门”这一词在梵语中用罗马拼音为Brahmana,婆罗门教的重要经典,汉语译为“梵书”,在梵语中也为Brahamana。他们所信奉的三相神之一的“梵天”在梵语中为Brahma或Brahman,认为世界万物(包括神和人)都是他创造的。婆罗门教中抽象出来的“梵”,

在梵语中也就是Brahma或Brahman;认为它既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也是修行解脱后的最高境界,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的、无差别的、无所不在的最高实体。婆罗门被说成是从梵天的口中诞生的,当然他们的职责是宣扬梵天的教义并用祭祀同梵天沟通。记载梵天教义的书就被称为“梵书”。

汉译“梵语”一词在梵语中为Samskrt,其意思是在吠陀语基础上进一步精加工后成的语言,区别于当时流行于一般人民中间的各种“俗语”(Prakrt)。梵语当然艰深难懂,也难以掌握,往往仅为当时的极少数“学者”即婆罗门及其他一些上层人物所掌握;而且往往用在祭祀等宗教活动中,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语言,也可能出自这一原因,被汉译成“梵语”。

发表于 2013-9-17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9-17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9-17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3-9-17 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琵琶行 发表于 2013-9-17 02:08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第一个就是信心。

菩萨和阿罗汉的最大的区别就是信心。

老头儿!
你家老太太要你别在那嘈嘈了!
快趁着太阳大,把你昨晚尿炕的湿被褥拿出来晒。
发表于 2013-9-17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9-17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9-17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10: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